彭越是怎么死的劉邦為什么要殺他
對劉邦為什么誅殺韓信彭越英布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
漢初開國三大功臣
,一般就是指韓信
、張良和蕭何
,只有韓信被殺了
。除了韓信之外
,被殺的還有彭越
、英布。不過
,英布是在項羽時期就已經(jīng)分封的諸侯
,只是在楚漢之爭中選擇了劉邦陣營,參與了對項羽的戰(zhàn)爭
。彭越則是劉邦自己封建的梁王
,也在楚漢之爭中立下了重要功勞。

秦國統(tǒng)一只維持了14年
,就在陳勝吳廣起義的打擊下崩潰了
。陳勝吳廣起義之后,秦國崩潰
,當時社會上的共識還是秦消滅六國
,統(tǒng)一變?yōu)榭たh是不對的,各國貴族也都還在
。所以
,在秦朝崩潰之際,六國貴族紛紛重新建立各自的國家
。有些是原來的貴族自己立國
,有些是陳勝吳廣派兵消滅當?shù)氐那剀姡业皆瓉淼馁F族
,重新立為諸侯
。
從本質(zhì)上說,項羽和劉邦滅秦
,就是已經(jīng)復國的各國諸侯在楚懷王的統(tǒng)一領導之下消滅秦國
,重新回到秦滅六國之前的諸侯國狀態(tài)。在劉邦和項羽各自率兵出發(fā)時
,楚懷王說
,先入關者為王,意思就是誰先入關消滅秦國
,誰就可以被封為秦王
。所以劉邦在入關滅秦之后,封鎖函谷關
,意圖就是要按照事先的約定
,在關中當秦王。
巨鹿之戰(zhàn)后
,項羽在派人勸降章邯的時候
,給章邯的許諾也是入關滅秦之后,立章邯為秦王
。不過
,項羽得到劉邦已經(jīng)占領關中的消息后,在函谷關遇到劉邦軍隊的抵抗
,就毀關而入
,進入關中,大肆劫掠
,然后退出關中
,封建諸侯,自己建都彭城
,自立為西楚霸王
,也就是諸侯盟主的意思
。
項羽自己違約在先,違背了楚懷王的約定
,沒有封劉邦為秦王
,而是封他為漢中王,又害怕秦國再次強大起來
,于是把秦國故地一分為三
,分別立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為王
。這樣
,實際上就是把六國統(tǒng)一之前的秦國故地分為四個實力都比較弱小的國家。在關東地區(qū)
,也同樣對諸侯封地進行了調(diào)整
,縮小各國封地,以防止他們強大起來
,威脅到項羽的地位
。
劉邦到漢中封地之后稍事整頓休息,就出兵關中
,司馬欣和董翳先后投降
,只有章邯進行了激烈抵抗,最后困守孤城
,堅持了一年多
,但于事無補,劉邦迅速就基本上全部占領了原來的秦國故地
,拉開了和項羽長達四年的戰(zhàn)爭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原來就跟隨劉邦起兵的一大幫功臣之外
,新加入了張良和韓信等人
。
漢軍出關東之后,原來項羽分封的諸侯
,紛紛倒戈投降了劉邦
。韓信則率軍先進入今天的山西境內(nèi),再到河北
,再從河北南下山東和河南
,沿路的諸侯有的投降,有的被消滅
,投降了的諸侯繼續(xù)在原來的封地為王
,比如韓王信,就是投降了的諸侯
,被消滅了的諸侯則由劉邦重新分封自己的功臣為王
,比如盧綰就被劉邦封為燕王
。而在這個過程中,韓信也請求封他為假齊王
,劉邦本來不同意
,在張良的暗示下,才表示同意
。
彭越在秦末起義的時候就自己起兵了
,后來率軍加入了劉邦陣營
,先被劉邦封侯
,劉邦占領魏國故地之后,任命彭越為魏相
,實際上就是代替劉邦監(jiān)國魏國
,原來的魏王只是個傀儡擺設。后來
,劉邦又對諸侯封地進行了調(diào)整
,原來的魏國被分拆,彭越被封為梁王
。在對項羽的戰(zhàn)爭中
,彭越和韓信一樣,立下了汗馬功勞
。
英布則是被項羽封為九江王的
,在原來的楚國故地境內(nèi),實際上是在項羽的統(tǒng)治中心彭城的南邊
。在韓信和劉邦圍攻項羽的關鍵關頭
,劉邦派人游說英布,讓他加入了漢軍陣營
,參與了對項羽的圍攻
,條件當然是在消滅項羽之后,給他擴大封地
。
到消滅項羽
,劉邦登基為帝的時候,基本上就是這個情況
,關東各地諸侯林立
,劉邦封建的自己的子孫和原來的諸侯、功臣封國犬牙交錯
,大體上是一個相互牽制的均衡局面
。而其中相對來說,實力比較強大的主要就是韓信
、彭越和英布
。所以
,劉邦認為他們會威脅到漢朝的安全,就先后誅殺了他們
。
在誅殺韓信
、英布和彭越之后,劉邦也先后廢黜了原來留下的異姓王諸侯
,并且確立了非劉氏不得王的分封原則
,只有皇室宗親才能獲封為王,外姓即使有再大的功勞
,也只能封侯
,而不能封王。
所以
,我們傳統(tǒng)上說的所謂劉邦誅殺功臣
,其實客觀上就是劉邦消滅異姓諸侯王,加強中央集權的過程
,也就是那些不僅有封地
,而且有軍隊,有實力的功臣諸侯
。至于像蕭何
、張良這樣并不掌握軍隊,也威脅不到漢朝的中央集權的功臣
,就沒有被誅殺
。
實際上,這個消滅異姓諸侯王的過程持續(xù)的時間相當長
,在韓信
、彭越和英布被誅殺前后,燕王盧綰和韓王信都感受到了威脅
,從而逃往匈奴
,投降了匈奴。劉邦自己分封的宗室諸侯王有封地
、有軍隊的情況
,則一直持續(xù)到了漢景帝時期平定七國之亂,才最終解決
,從而建立了完全的中央集權帝國
。
韓信、彭越都是呂后害死的,為何劉邦來背黑鍋?
作為大漢帝國的開創(chuàng)者
,劉邦以一介秦國低層小吏的泗水亭長,經(jīng)過四年的反秦戰(zhàn)爭
,三年的楚漢戰(zhàn)爭
,憑借出神入化的用人水平、從諫如流的用人態(tài)度
、眼光長遠的戰(zhàn)略思想
,擊敗了千年一出的戰(zhàn)神項羽,開創(chuàng)了大漢民族輝煌的序幕
。
總有人說劉邦濫殺功臣
,韓信、彭越
、英布
、臧荼
、盧綰都因為劉邦而死
,連自己的女婿第二任趙王張敖也被廢,劉邦真夠黑心的
,與朱元璋一樣
,都是狡兔死、走狗烹
、過河拆橋的無情帝王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劉邦濫殺功臣的黑鍋不應該繼續(xù)背下去了
。
一、劉邦分封異姓王的原因
劉邦在七年的戰(zhàn)爭過程中,因為迫不得及的政治原因
,先后分封齊王韓信(后改封為楚王)
、韓王信、梁王彭越
、淮南王英布
、燕王臧荼(第二任燕王是盧綰)、長沙王吳芮
、趙王張耳
,合計七任八位異姓王,之所以說劉邦是迫不得及
,因為如果不封韓信
、彭越為王,他們就不來參與垓下之戰(zhàn),劉邦就難以在垓下?lián)魯№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英布
、臧荼、吳芮
、張耳原本就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
,本來就是王,不得不封
。而韓王信是因為戰(zhàn)功卓著
,一個人就平定了韓地,并擊敗了項羽分封的韓王
,同樣不得不封
。
劉邦
作為帝王,劉邦也很無奈
,分封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在秦朝末年,有相當多的人
,包括部分秦政府官員
、原六國貴族及百姓、儒生
、博士等等各個階層的人
,都認可分封制,而反對郡縣制
,為了擊敗項羽和團結一切政治力量
,劉邦在秦始皇的郡縣制上打了一個折扣,既實行分封制又實行郡縣制
。
在楚漢戰(zhàn)爭期間
,劉邦及其所封的異姓王有著共同的政治敵人項羽,有共同利益的訴求點
,所以尚能安能無事
,在項羽被擊敗自殺后,劉邦及其所封的異姓王共同的敵人消失了
,外部矛盾轉(zhuǎn)化為內(nèi)部矛盾
,劉邦與項羽的矛盾轉(zhuǎn)化為劉邦與諸侯王之間的矛盾。
二
、劉邦與異姓王之間的矛盾和?戰(zhàn)爭?
1
、淮陰侯韓信
劉邦殺韓信的故事廣為流傳,這是劉邦被詬病最多的地方
,看待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結果和斷章取義
,你得了解來龍去脈和前因后果,才能對韓信之死作一個自我判斷。
韓信無疑是劉邦陣營軍事能力最強的人
,沒有之一
,劉邦的大半個天下,算是韓信打下來的
,對于韓信的能力
,劉邦是既喜又憂,喜的是自己有這么一個軍事天才能夠協(xié)助自己打天下
,憂的是韓信這么厲害
,會不會背叛我,會不會自立或者投入敵對陣營
?這是正常的帝王思維
,無需過多解讀,劉邦也是這樣想的
。
劉邦與韓信
、盧綰
項羽被擊敗后,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韓信的兵權奪了
,并將韓信從齊王改封為楚王
,韓信仍然是王,只是少了兵權
,劉邦此舉無非就是為了穩(wěn)定局勢
,擔心這么能打的韓信手握重兵是一個威脅
,這個安排放在任何一個皇帝身上
,都算正常,劉邦也并不想殺韓信
,仍然給韓信富貴
。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
。漢五年正月
,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
《史記高祖本紀》:十二月
,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
,左右爭欲擊之
。用陳平計,乃偽游云夢
,會諸侯於陳
,楚王信迎,即因執(zhí)之。
不久有人告韓信謀反
,劉邦問身邊的大臣如何看韓信謀反之事
,結果大臣們都爭著要去攻打韓信,這事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韓信不得人心
,功勞太大
,招人嫉恨;二是韓信人緣不好
,看不起他人
,后來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后,到樊噲家說過一句話:說我韓信這輩子居然和樊噲這類人為伍了
?韓信就明顯看不起樊噲
,和樊噲為伍很丟人嗎?人家樊噲好歹是呂后的妹夫
,劉邦的連襟
,同樣是因功封侯,韓信都看不起
,只能說明韓信為人清高
,看不起大多數(shù)人,所以才會有大臣爭著落井下石想去攻打韓信
。
還有件事
,是關于鐘離眛的,鐘離眛是項羽的手下
,與韓信有些交情
,項羽自殺后,韓信收留了鐘離眛
,當劉邦招韓信見面時
,韓信聽從手下人建議殺了鐘離眛,鐘離眛臨死前罵韓信不是個忠厚的人
,再加上韓信攻打齊國時
,不顧酈食其的死活,等于為了自己的功勞間接害死了酈食其
,可見韓信人緣確實不好
。
韓信被殺
謀反本就是重罪,光是收留鐘離眛同樣也是重罪
,但劉邦并沒有殺韓信
,只是將韓信貶為淮陰侯,軟禁起來
,韓信被殺是因為他真的參與了謀反
,當劉邦在外平定陳豨的叛亂時
,韓信在首都參與了謀反,韓信謀反的證據(jù)明確記載在史書中
,情況危急下
,蕭何和呂后聯(lián)合用計騙到長樂宮鐘室殺害,并誅三族
,這個時候劉邦還在外平叛了
,呂后與蕭何的行為完全就沒有通知劉邦,因為時間來不及
,韓信是在劉邦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殺
,況且韓信已經(jīng)有謀反的實際行動了,能怪劉邦嗎
?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十年
,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
,信病不從
。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
,吾從此助公
。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fā)以襲呂后
、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報
。其舍人得罪於信
,信囚,欲殺之
。舍人弟上變
,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2
、彭越之死
彭越之死和陳豨也有點關系,陳豨叛亂時
,劉邦召彭越一起平叛
,彭越稱病不來,劉邦就派人來責怪彭越
,彭越害怕了
,就想親自到劉邦那請罪,如果真去了
,估計劉邦也不會把彭越怎么樣的
,彭越雖為王
,但是要受劉邦這個皇帝調(diào)派的,從劉邦的角度來看
,我還沒死
,你彭越就不聽命令了,將來彭越能聽下一代皇帝的命令嗎
?
彭越
彭越還有手下人勸彭越干脆趁此機會造反
,但彭越?jīng)]有聽,同時彭越因為與他手下的太仆(掌管馬車的官員)有矛盾
,想殺了他
,太仆就跑去告訴劉邦說彭越謀反,劉邦派出人去梁國抓了彭越
,彭越確實沒有謀反
,但手下人勸彭越謀反卻是有這事的,說明彭越手下有些野心家
,但這話被與彭越有矛盾的太仆聽到上告給了劉邦
,彭越謀反這事算是有點冤枉,但劉邦也沒有殺彭越
,只是把彭越免官遷到蜀地
。
如果彭越認命了,估計命能保住
,可是彭越是相當不服氣
,在流放的路上遇到呂后,不停地哭訴
,本以為呂后一個女人會幫他平反
,可彭越?jīng)]有想到的是呂后比劉邦心更狠,把彭越又帶回來了
,并讓彭越的門客繼續(xù)上告彭越謀反
,最終彭越被處死。
彭越是被呂后害死的
,這帳也不能算到劉邦頭上
,彭越之死也就不能怪劉邦了,劉邦其實算是仁慈的了
,韓信
、彭越都有人告謀反,劉邦都沒有殺
,只是貶職或流放
,保住性命,如果劉邦真要殺
,也沒人攔得住
,但劉邦并不想殺功臣
,留下了命,最終韓信和彭越因呂后而死
。
3
、英布之死
英布則是標準地公開謀反了,這沒什么可說的
,公開謀反的人要是不殺
,在當時還說得過去嗎?英布最終被第三任長沙王吳回殺死
,吳回的爺爺吳芮可是英布的老丈人
,兩人是有親戚關系的,照樣被殺
。英布之死更不能怪劉邦
,主動公開謀反這事,就算劉邦殺了英布也是有道理的
。
劉邦與英布
4
、兩任燕王臧荼與盧綰
臧荼最早是陳勝吳廣手下,隨韓廣平定燕地
,韓廣被推舉為燕王
,臧荼后來被項羽立為燕王,原來的燕王韓廣被項羽封為遼東王
,韓廣不服
,被臧荼殺害,臧荼就成為燕王
,韓信在平定北方時
,燕王臧荼歸順了劉邦,劉邦仍封臧荼為燕王
。
劉邦擊敗項羽后
,下令追殺項羽的一些舊部,這讓燕王臧荼感動害怕
,于是主動起兵謀反
,兵敗后被殺,臧荼是主動起兵謀反被殺的
,臧荼死后
,劉邦封自己的好友盧綰為燕王。盧綰因為自己手下人張勝與匈奴人有勾結
,張勝勸匈奴協(xié)助陳豨反劉邦,而導致卷入陳豨的謀反案
,盧綰沒有懲罰張勝
,反而力保張勝
,最終陳豨的降將將這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對盧綰很生氣
,劉邦派樊噲攻打盧綰
,后改為周勃,正這時劉邦病死了
,盧綰也就逃到匈奴去了
。
5、韓王信與趙王張敖
韓王信也叫韓信
,與淮陰侯韓信同名
,被劉邦派到代地抵抗匈奴,因為與匈奴作戰(zhàn)不力
,干脆投降了匈奴
,劉邦親自率軍平叛,導致了后來的白登山之圍
,最終劉邦脫圍
,而韓王信被漢將軍柴武所殺,陳豨的謀反也有韓王信的教唆
,韓王信同樣是自己投靠匈奴而反漢
,被漢將所殺,當然也不能怪劉邦殺功臣了
。
盧綰
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
,因為手下人貫高看不慣劉邦的行為而預謀刺殺劉邦,導致趙王張敖受牽連
,張敖是無辜的
,劉邦查明事件后,把張敖貶為宣平侯
,也沒有殺他
。
再加上一個善終的長沙王吳芮,其實劉邦并沒有真正地殺害一個功臣
。
三
、劉邦背黑鍋的原因
劉邦不僅沒有無緣無故地殺害任何一位異姓王,就連手下被封列侯的145位功臣
,劉邦也是一個沒有殺
,全部善終,相比于朱元璋沒有理由故意使壞的濫殺無辜
,劉邦簡直算是非常仁慈的帝王了
,那么劉邦濫殺功臣之名從何而來?
1
、因為劉邦的出身
。
劉邦出身較低
,并且是通過暴力反抗最終戰(zhàn)勝對手成為皇帝的,總有人就用這樣的思想來猜測劉邦
,因為低層出身的皇帝也擔心有勢力
、有能力的人用同樣的手段登上帝位,因此就用這種思想來猜測劉邦也是這樣的人
,相比于朱元璋的沒有自信
,劉邦還是非常有自信心的人。
劉邦
2
、因為劉邦不尊重儒生
。
劉邦不尊重儒生是公認的,比如接見儒生時在洗腳
,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
,而社會輿論都是掌握在儒生手中的,再加上漢初實行的是黃老之學
,自然儒生也對劉邦有所不滿
,但劉邦畢竟是開國之君,儒生也不敢過分
,只是有些抱怨
。
3、因為蒯通勸淮陰侯韓信謀反的一句話
。
蒯通在韓信謀反時
,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
。大夫種
、范蠡存亡越,霸句踐
,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野獸已盡而獵狗烹。夫以交友言之
,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
;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
、范蠡之於句踐也
。此二人者,足以觀矣
。原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蒯通舉了越王勾踐對待文種和范蠡的態(tài)度來說劉邦也會這樣
,同時又舉例說張耳和陳馀這樣關系好的人也會因為利益反目成仇
,蒯通的意思無非就是想表明沒有永遠的關系
,只有永遠的利益
,帝王的感情不是真心的,是有政治目的
,如果你韓信不圖自立
,那么就不會有容身之處。
楚漢爭霸
來韓信的結局印證了蒯通的預言
,反過來又印證了蒯通的話是對的
,既然蒯通是對的,那么劉邦就是跟勾踐一樣的擅殺功臣的無情帝王
,實際上經(jīng)過一系列的分析
,劉邦并不是這樣,異姓王的被殺都有各種原因
,劉邦本身是心存仁慈的
,韓信和彭越原本劉邦都不想殺就是證明。
作為一個帝王來講
,尤其是開國之君
,創(chuàng)業(yè)的不易讓劉邦更加懂得珍惜,更加看重政權的穩(wěn)定
,對于威脅到政權穩(wěn)定的風險
,劉邦肯定是要消除的,比如奪取韓信兵權就是為了消除風險
,作為帝王來講
,如果都不能命令手下的諸侯王,那怎么能保證政權千秋傳世下去
,劉邦所做的一切
,在維護西漢王朝穩(wěn)定有很大的幫助,但不應該背負濫殺功臣的黑鍋
,這真是冤枉劉邦了
。
彭越為何被殺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當居第一
,緊隨其后的
,當屬彭越。彭越是世界戰(zhàn)爭史上第一位正規(guī)游擊戰(zhàn)術的軍事家
,是游擊戰(zhàn)的始祖
。在楚漢爭霸中,正是由于彭越率軍在楚軍后方開展游擊戰(zhàn),打擊楚軍的補給
,用敵進我退
,敵退我追的戰(zhàn)術,使項羽疲于應付
,兩面作戰(zhàn)
,給了前線漢軍不被楚軍殲滅的機會。劉邦的正面出擊
,韓信的千里包抄
,彭越的游擊戰(zhàn),最終取得了楚漢戰(zhàn)爭的勝利
。兩位開國大將雖居功至偉
,但都沒有好下場:韓信被劉邦冤殺,彭越死得更慘---被呂后剁成了肉醬
,分食于諸侯
,諸侯不得拒絕。
彭越其人
彭越出生于戰(zhàn)國后期
,與劉邦年歲相當
,碭郡昌邑人(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人),在鉅野(今山東巨野北)湖澤中打魚為生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
,彭越便糾集了十來個同伙在鉅野一代做土匪,靠著到處搶奪過日子
。秦二世繼位之后
,施行暴政,民不聊生
,各地爆發(fā)戰(zhàn)亂
,彭越也帶領隊伍投入到反秦的隊伍中去。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劉邦與項羽在楚懷王面前約定“先入關者為關中王”
。此時,只有劉邦和項羽率領的隊伍實力最為強大
。彭越和劉邦在早年間就有交集:劉邦率軍攻打昌邑時
,彭越主動率軍前來相助,雖然進攻失敗
,但卻給彼此留下了好印象
。劉邦最終選擇了繞道昌邑繼續(xù)西行,彭越則不愿意背井離鄉(xiāng)
,帶著手下人馬繼續(xù)潛伏于鉅野一帶
,并迅速壯大到一萬多人
。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領40余萬諸侯聯(lián)軍進駐咸陽
,殺掉親王子嬰
,秦國徹底滅亡。項羽憑借著絕對的優(yōu)勢
,主宰著勝利果實的分配之權
,一口氣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盡管這時候彭越手下有一萬多人
,卻沒有得到任何分封
,其原因有二:第一、彭越出身不好
,盜賊出身,而各諸侯都是原六國貴族
;第二
、戰(zhàn)功不夠卓越,漢王劉邦攻下了咸陽
,九江王英布在巨鹿之戰(zhàn)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而彭越呢,沒有那么光輝的履歷
。簡而言之
,彭越雖有實力,卻不受項羽待見
。
公元前205年春
,劉邦率領諸侯聯(lián)軍向東攻打楚國,彭越于是加入了劉邦的陣營
,并憑借其卓越的軍事才能
,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
彭越之死
漢朝建立之后
,彭越被分封為梁王
。彭越年齡與劉邦差不多,在一眾開國功臣之中
,他與劉邦走得最近
。彭越處事謹慎,從他落草為寇之時就待機而動就可見一斑
。楚王韓信被廢為淮陰侯之后
,他就更加小心翼翼了,在異性諸侯王中
,他是到長安朝覲最勤的一個
,但還是落得了一個悲慘下場。
劉邦為何要對昔日好友,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彭越下此毒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