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和親唐太宗開始不同意,后來為什么改變主意
文成公主和親唐太宗開始不同意
,后來為什么改變主意?
文成公主入藏和親
,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和親向來是關(guān)乎兩個甚至更多國家的命運的事情,雖然能夠在一段時間內(nèi)取得一些和平,讓國家擁有發(fā)展的機會
,但是說起來還是有些過不去的,一個朝代要靠和親來維持和平
,而不是軍事力量
,多多少少都讓人有些難堪。而文成公主和親的事情
,一開始李世民是堅決不答應(yīng)的
,可為什么后來又同意了?

從漢高祖開始
,古代封建王朝就有“和親”的傳統(tǒng)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當政期間,這一傳統(tǒng)被發(fā)揚光大
,連李世民的妹妹衡陽公主都嫁給了突厥王子
,阿史那社爾。
可是
,吐蕃王松贊干布興高采烈的派使者去大唐求親,也想娶回一個公主
,畢竟當時李世民被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尊稱為“天可汗”
,能娶回“天可汗”的女兒,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可萬萬沒想到
,李世民拒絕了。不過到了后期
,李世民卻又滿心歡喜的送文成公主入藏
,成就了一段佳話,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贊普的執(zhí)著
,太宗的不情愿
松贊干布
,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贊普(吐蕃語中雄強漢子的意思),從小便聰慧伶俐,在十二歲那年便登上了贊普的位置
,平息了叛亂
,受到了人們的擁戴。
《舊唐書·吐蕃史》載:“弄贊(松贊干布)弱冠嗣位
,性驍勇
,多英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缎绿茣ね罗瑐鳌芬嘣疲骸捌錇槿丝犊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常驅(qū)野馬、牦牛
,弛刺之以為樂
。”
平息叛亂之后
,他又遷都邏些(拉薩)
,戰(zhàn)敗蘇毗,開始統(tǒng)一西藏高原的計劃
。松贊干布做下這些事情的時候
,唐太宗李世民并不知情,或者說他根本就沒有當回事
,所以當松贊干布來求親的時候
,他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載:聞突厥及吐谷渾皆尚公主
,乃遣使隨德遐入朝
,多赍金寶,奉表求婚
,太宗未之許
。其實這也不怪唐太宗,因為吐蕃的名氣實在是太小了
,像突厥
、高麗、龜茲
、波斯等
,才是大唐所關(guān)注的地方,吐蕃?不好意思
,往后稍稍
。
唐太宗的冷漠態(tài)度讓松贊干布心生不爽,不過更讓他不爽的是他的使者回來說的一番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杜f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載:使者既返
,言于弄贊曰:“初至大國,待我甚厚
,許嫁公主
。會吐谷渾王入朝,有相離間
,由是禮薄
,遂不許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松贊干布一聽
,火了,他心說你一個小小的吐谷渾敢挑撥離間?我打不了大唐準岳父
,還打不了你一個小小的吐谷渾?于是松贊干布出兵和吐谷渾干架去了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載:弄贊遂與羊同連,發(fā)兵以擊吐谷渾
。吐谷渾不能支
,遁于青海之上,以避其鋒
。這一仗把吐谷渾打的是血頭血臉
,松贊干布打吐谷渾一是因為吐谷渾是大唐屬國,他要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再就是吐谷渾本就是個軟柿子
,不打白不打,最重要的一點是
,吐谷渾境內(nèi)有一條從柴達木盆地通往西域的要道
,這才是最重要的一點。
松贊干布打吐谷渾
,看似是頭腦一熱
,實則是一箭三雕,這位贊普很聰明哩
。打敗了吐谷渾之后
,松贊干布本以為會引起大唐的注意,可李世民連眼皮都沒抬
,根本不去管這等小事
。公元638年七月
,松贊干布大兵壓境
,攻擊唐朝的松州(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nèi)),松贊干布甚至宣稱
,若迎娶公主不成功
,他將繼續(xù)前進。
李世民終于開始正視松贊干布了,可大唐實力擺在那呢
,你猖狂又如何
,那就把你打服!李世民立即派手下大將侯君集,率領(lǐng)五萬大軍支援邊境
,侯君集的前鋒部隊由牛進達帶領(lǐng)
,到達之后,在晚上就對吐蕃軍隊來了一次偷襲
。
這一戰(zhàn)就斬殺了吐蕃軍隊一千多人
,吐蕃軍隊一看,這大唐士兵不是吐谷渾那種軟柿子
,趕緊跑了
。松贊干布邊逃邊向大唐求和,李世民見他執(zhí)著
,也就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載:進達先鋒自松州夜襲其營,斬千余級
。弄贊大懼
,引兵而退,遣使謝罪
。因復請婚
,太宗許之。弄贊乃遣其相祿東贊致禮
,獻金五千兩
,自余寶玩數(shù)百事。
李世民此時的心里
,實際上是拒絕的
,你想啊,哪有不嫁女兒就要和老丈人干架的女婿
,即便文成公主不是他親女兒
,而且這個女婿的實力也不可小覷,看他的勢頭
,估計三天兩頭就會來騷擾這么一兩次
,唐太宗干脆就答應(yīng)了他,省得心煩
。直到一個人的出現(xiàn)
,讓唐太宗改變了對松贊干布的看法,從不情愿
,變成了滿心歡喜
,這個人就是祿東贊(噶爾·東贊)
。
祿東贊使唐,李世民改觀
祿東贊是松贊干布手下的丞相
,公元640年
,他代表松贊干布,再次去大唐出使大唐
,迎接文成公主入吐蕃
。在這次使唐的過程中,祿東贊展現(xiàn)出了超高的智慧
,讓唐太宗欣喜不已
,一度想將皇室女孩嫁給祿東贊,讓他為大唐效力
,可祿東贊卻拒絕了李世民的好意
。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上》載:初,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
,贊普使祿東贊來迎
,召見顧問,進對合旨
,太宗禮之
,有異諸蕃,乃拜祿東贊為右衛(wèi)大將軍
,又以瑯邪長公主外孫女段氏妻之
。祿東贊辭曰:“臣本國有婦,父母所聘
,情不忍乖
。且贊普未謁公主,陪臣安敢輒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碧诩沃麚嵋院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雖奇其答
,而不遂其請。
對于祿東贊這種態(tài)度
,李世民也是倍加贊賞
,順帶著對松贊干布也有了好感,畢竟有這么一個隨從
,主子肯定還要優(yōu)秀
,至此,李世民才真正完全同意了這門親事
。
事實上
,祿東贊真的是一個奇才,在他與松贊干布的治理之下
,吐蕃王朝成為了一個強國
。《舊唐書》稱:“噶爾·東贊雖不識文記
,而性明毅嚴重
,講兵訓師,雅有節(jié)制
,吐蕃之并諸羌
,雄霸本土,多其謀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缎绿茣贩Q:“噶爾·東贊不知書,性明毅
,用兵有節(jié)制
。吐蕃倚之,遂為強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
,到達唐朝下屬的吐谷渾
,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今青海瑪多縣)迎接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十五年
,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詔江夏王道宗持節(jié)護送
,筑館河源王之國
。弄贊率兵次柏海親迎,見道宗
,執(zhí)婿禮恭甚
,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愧沮
。迎完親之后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一起來到了邏些,即便文成公主是大唐宗室之女
,松贊干布還是封其為皇后
,并為其修筑布達拉宮。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及與公主歸國
,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
,今我得尚大唐公主
,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筑一城
,以夸示后代
。”遂筑城邑
,立棟宇以居處焉
。至此,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心愿
,才算是實現(xiàn)了
。
李世民從瞧不上這個吐蕃,更瞧不上松贊干布
,到不情不愿的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
,又因為祿東贊改變了對松贊干布的看法,滿心歡喜送文成公主入藏
,這個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
。到了公元九世紀中,大唐衰敗
,吐蕃也在內(nèi)亂中徹底崩潰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愛情佳話,已然成為了美好的回憶
。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愛情故事中的陰謀,她的后半生如何度過的
?
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和親松贊干布的故事一直被人稱道
,這件事也成了唐朝和吐蕃和平友好的象征
。回到真實的歷史中
,松贊干布娶到文成公主的過程充滿了曲折
,一點兒也沒有想象得那么美好。
對于文成公主是誰史料中有明確的記載
,文成公主
,生于625年,680年因天花病逝于吐蕃
,吐蕃也就是現(xiàn)在的西藏
。文成公主在吐蕃被尊稱甲木薩,是吐蕃贊普(贊普就是君王的意思)松贊干布的第二位王后。文成公主出身唐朝皇室宗親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族弟任城王李道宗的女兒
,自幼聰慧美麗,知書達理
,酷愛學問
,并信仰佛教。640年奉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兵敗后臣服大唐
,并一心欽慕大唐文化,遣使祿東贊攜黃金五千兩
,珍玩數(shù)百件向唐朝求親
,唐太宗欣然應(yīng)允,并欽點文成公主和親吐蕃
。
貞觀八年
,松贊干布派使節(jié)入長安朝貢,并約定兩國和平友好發(fā)展
,互不侵犯
,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等等。雙方皆大歡喜
,然后按照禮節(jié)
,李世民派使節(jié)回訪吐蕃,將在長安說過的約定再重復一遍
。
吐蕃與當時的大唐接壤
,靠著青海的鹽湖和馬匹與唐朝有貿(mào)易往來,那個時候的吐蕃還是奴隸制社會
,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對于唐朝的繁華也很是向往
。
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為唐朝和吐蕃都帶來了和平
,但是松贊干布卻沒能長命
,活了不到35歲就去世了。松贊干布死后
。首先我們先區(qū)分清楚唐朝的“和親”與以往還是有些區(qū)別的
。吐蕃趁虛而入進攻大唐,還提出求娶公主的時候
,唐朝兵敗
,所以“和親”是屈辱的,李世民并沒有答應(yīng)
。當侯君集的主力軍隊前往松洲之后
,吐蕃被牛進達的先鋒軍隊殺得不敢冒頭,松贊干布害怕了
,向唐朝送重禮并且稱臣
,李世民這才同意了親事
。
唐朝的強大,使得周圍的國家對其是非常的敬仰和懼怕
,為了尋求唐朝的庇護
,與唐朝建立友好的關(guān)系,松贊干布提出和親
,遭到拒絕后發(fā)動的戰(zhàn)爭
,其一,是與吐蕃使者的謊言有關(guān)系
,其二
,就是與松贊干布自身的性格有關(guān)系的。無論是出于什么原因
,他們的故事在西藏的土地上傳唱千年
。
屬于文成公主的寺廟里酥油燈終日不滅,香火鼎盛
,經(jīng)聲繚繞
。在吐蕃民眾的心里,文成公主就是菩薩娘娘
,是上天派來拯救他們的“佛”
。屬于文成公主的故事被改編成藏戲,在魏巍的雪山之下持續(xù)上演千年
,讓人百看不厭
。
文成公主廟,又名加薩公主廟
,傳說是唐代的藏民為留念文成公主而建的
,距今已有1300多年前史了,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明遺存之一
,如今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文成公主去世后,為了表示對她得崇拜與尊敬
,為她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在她的住處,每年都有人進行祭拜
,足以見得文成公主的功勞
。她的故事,讓后人傳唱千年
,激勵著后人
,她是值得敬佩的人。
文成公主的故事:終止戰(zhàn)爭的“和親利器”
在古代,兩個國家之間面臨戰(zhàn)爭時
,往往會采取一種比較緩和的處理方式
,說得委婉一點可以用“和親”二字作為概括,說得直白而真實一點則是一種“人身交易”
。譬如先秦時
,就作為越國的“人身利器”送給了吳王夫差,從而阻止了更慘烈的戰(zhàn)爭
,換來了十余年的和平
。到了大漢初年,也利用美女作為賄賂品成功解除了“白登之圍”
,順利為大漢換來了休戰(zhàn)和平
。也不例外,文成公主就是其中最鮮明的典型
,本為宗室子女的她卻冒充大唐公主
,嫁給了吐蕃王松贊干布
,化解了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爭
,也為后世文人提供了和親的模范文本。但是
,文成公主與西施等人并不一樣
,她出嫁的方式、受到的待遇
,以及在后世評價中
,都有著不同尋常的特殊意義。 >吐蕃王求親要娶大唐公主 >要說文成公主這個人
,首先得看她的身世
。文成公主本不是的親生女兒,而是大唐臣子李道宗的孩子李氏
。如果不是后來吐蕃王松贊干布攪局
,李氏也就不會披上公主的“外衣”,而會嫁給一位尋常大臣的兒子了此一生
,或許還能過上甜蜜的婚姻生活
。 >然而,命運并沒有給李氏這個選擇的機會
。那一年
,松贊干布剛剛統(tǒng)一了吐蕃,并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國家
,還學習 統(tǒng)一了度量衡
,在西域打開了自己的天地。有了強大的政權(quán)為依托,吐蕃王也想擁有自己的特權(quán)和榮譽
。當時
,西域各王以能娶大唐公主為榮,西域的突厥和吐谷渾王就迎娶了公主為妃
。吐蕃王松贊干布心里就癢癢了
,他也派遣使臣到了唐朝,提出要像突厥王一樣
,要娶唐朝公主為妻
。但是,求婚的事卻因為吐谷渾從中作梗給攪黃了
。 >這個事并不是空穴來風
,而是有史料作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八拇髸敝椎摹秲愿敗分芯陀涊d:“初至
,大國待我甚厚,許嫁公主
。會吐谷渾入朝
,有相離間,由是禮薄
,遂不許嫁
。”這段話說得很清楚
,本來唐太宗對吐蕃使臣還是不錯
,但是由于吐谷渾王離間說壞話,大唐便對吐蕃使臣輕視了
,還不愿意許配公主
。 >既然吐谷渾王這么不仗義,背后做小人
,那么松贊干布可不會這么輕易算了
,于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松贊干布立即組織軍隊,開始進攻吐谷渾
。很快
,沒多少實力的吐谷渾王就被松贊干布打敗了。之后
,松贊干布又攻下了黨項
、白蘭羌,直逼唐朝的松州(今四川省松潘縣)
,揚言若大唐不許配一個公主
,他就要大舉入侵唐朝
,搶也要搶一個公主回去。 >松贊干布太天真了
,這時的大唐可不是末期的漢朝
。當時,大唐有偉大的軍事家侯君集在世
。侯君集派遣先鋒牛進前去迎擊松贊干布軍隊
,自己又率領(lǐng)主力大軍往松州方向趕去準備一舉殲滅。哪里知道
,侯君集主力還沒趕到
,松贊干布就被牛進的部隊給擊敗了。這一下嘗到大唐軍隊的厲害
,吐蕃王松贊干布感到非常害怕
,立即率領(lǐng)部下退回到了吐谷渾、黨項
、白蘭羌境內(nèi)
,并派遣了自己的親信大使——宰相祿東贊前往大唐謝罪,并帶了黃金五千兩及相等數(shù)量的其他珍寶正式向大唐下聘禮
,希望以誠心感動太宗皇帝
,為自己迎娶到了一個漂亮的公主妻子。 >吐蕃王誠心要娶大唐公主的消息立即便傳遍了全國
,天下百姓及四方諸侯都在等待著天子的最終回答
,一次命運的轉(zhuǎn)折卻悄悄地走近了毫不知情的李氏
。 >大唐王朝“六難婚使”試誠意 >雖然
,大唐軍隊打敗了吐蕃,卻讓唐太宗看到了吐蕃的實力
。作為一代雄主的認為吐蕃王的確有迎娶公主的條件
,于是便松口答應(yīng)了這門婚事,并安排了李道宗的女兒李氏作為公主遠嫁過去
。但是
,唐太宗雖然答應(yīng)了,卻設(shè)計了許多難題試驗吐蕃婚使的誠意
。 >由于當時天竺
、格薩、大食
、霍爾等地的國王均派遣了使臣到大唐進貢
,并提出求婚希望迎娶漂亮的文成公主。唐太宗頓時有了主意
,他立即決定讓各國婚使比賽智慧
,要是誰在比賽中勝出
,誰才可以把美貌的公主迎回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六試婚使”
。 >第一試:用一根柔軟的綾緞穿過明珠的九曲孔眼
。比賽開始,其他幾國的使臣絞盡腦汁也未能穿過去
。聰慧的吐蕃使臣祿東贊找來一根絲線
,將絲線的一頭系在螞蟻的腰上,另一頭則縫在綾緞上
。接著
,他在九曲孔眼的端頭抹上蜂蜜,當螞蟻聞到蜜味
,便帶著絲線
,順著彎曲的小孔,緩緩地爬了進去
,結(jié)果綾緞也隨著絲線穿過了九曲明珠
。 >第二試:辨認一百匹騍馬和一百匹馬駒的母子關(guān)系。比賽一開始
,各國婚使便爭先辨認起來
,他們分別按照毛色、老幼
、高矮等方法辨認
,但都沒能準確認出。這時
,吐蕃的使臣想起自己曾經(jīng)得到過馬夫的指教
,便把所有的母馬和馬駒分開關(guān)在不同的房間。然后
,他吩咐不準給馬駒投料
,也不給水喝。過了一天
,當馬駒重新放回馬群中時
,口渴難耐的小馬駒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母親。祿東贊采用了換位思考的辦法
,既然讓人來識別馬駒和騾馬的母子關(guān)系
,還不如將難點甩給小馬駒,有哪一個孩子不認識自己的母親呢
?因此
,吐蕃使臣在這一局中完勝其他諸國使臣,離迎娶文成公主進了很大一步
。 >第三試:規(guī)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內(nèi)喝完一百壇酒
,吃完一百只羊
,還要把羊皮鞣好。比賽開始
,別的使者和隨從匆匆忙忙地把羊宰了
,棄得滿地又是毛,又是血
;接著大碗地喝酒
,大口地吃肉,肉還沒有吃完
,人已酩酊大醉
,哪里還顧得上鞣皮子。祿東贊則讓跟從的一百名騎士排成隊殺了羊
,并按順序一面小口小口地咂酒
,小塊小塊地吃肉,一面鞣皮子
,邊吃邊喝邊干邊消化
,不到一天的工夫,吐蕃的使臣們就把酒喝完了
,肉吃凈了
,皮子也搓鞣好了。 >第四試:太宗交給使臣們松木一百段
,讓他們分辨其根和梢
。祿東贊遂令人將木頭全部運到河邊,投入水中
。木頭根部略重沉入水中
,而樹梢那邊較輕則浮在水面,木頭根
、梢顯而易見
。 >第五試:怎樣在夜晚出入皇宮不迷路
。晚上
,宮中突然擂響大鼓,皇帝傳召各路使者赴宮中商量事情
。祿東贊想到初來乍到長安
,路途不熟,為不致迷路
,就在關(guān)鍵路段涂上顏色
。到皇宮以后,皇帝又叫他們立即回去
,看誰能不走錯路回到自己住處
。結(jié)果
,祿東贊憑著自己事先做好的記號,再次取得了勝利
。 >第六試:辨認公主
。這天李世民在殿前親自主試。300名衣著華麗
、相貌仿佛的宮女,分左右兩隊依次排開,宛如300名天仙
,令人眼花繚亂
,遐想連篇。其他各國使者被宮女們的美貌吸引了
,也分不清到底哪位才是文成公主
。只有祿東贊因為事先做了準備工作,知道文成公主眉目娟麗
,體態(tài)窈窕
,膚色白皙,雙眸炯炯有神
,右頰有骰子點紋
,左頰有一蓮花紋,額間
、頸部各有一顆痣
。通過這些特征,祿東贊反復辨認
,終于在左邊排行中的第6位認出了文成公主
,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成就了千古佳話
。 >龐大隊伍浩浩蕩蕩開進吐蕃 >確定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干布后
,唐太宗開始下令著手準備送親的隊伍。當時的情況是這樣
,朝廷安排文成公主的親生父親李道宗為送親的主婚使節(jié)
,另外還準備了豐厚的嫁妝。比如各種五行經(jīng)典
、工藝技術(shù)
、紡織農(nóng)稼,還有醫(yī)學論著和醫(yī)療器械
,而最珍貴的一件陪嫁
,則是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另外
,送親隊伍還帶了大量書籍
、樂器
、絹帛和糧食種子,隊伍中不乏文士
、樂師和農(nóng)技人員
。唐太宗除了準備豐厚的婚禮外,為什么還要送去文士和農(nóng)機人員呢
?原來他有遠大的打算
,希望此次和親不僅是對吐蕃進行籠絡(luò),還要千方百計從經(jīng)濟和文化上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
。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
,文成公主在其父親李道宗的護送下,隨吐蕃請婚使節(jié)踏上了西去的道路
。他們一行從長安出發(fā)
,途經(jīng)隴南(今甘肅省隴南市)、西海(今青海省青海湖)
、吐蕃(今西藏地區(qū))等地
,雖歷盡千險,但也留下不少傳說
。比如青海湖的由來
,據(jù)藏民傳說,當時唐太宗知道漢族子女遠嫁他鄉(xiāng)定會思念長安
,為了解文成公主的思鄉(xiāng)之苦
,便賜給了她一面寶鏡。無論文成公主身在何處
,只要拿出寶鏡出來
,鏡中定會顯出長安的景象。這有一點像當今的照片和視頻
,但不過當時技術(shù)可沒這么高超
。不管怎樣,唐太宗在這一點上還是很有心了
。但是
,文成公主卻在唐蕃分界之地,準備棄轎乘馬時
,沒有將寶鏡帶走
。這面留下的寶鏡,自此便成了美麗的青海湖
。湖水蕩漾,清澈如鏡
,文成公主一面走一面回頭流淚
,竟不知不覺流成了“倒淌河”
,所以才會有“天下江河皆東去,唯有此水向西流”
。然而
,故事雖美,但終究是傳說
。正如后羿射日一樣
,怎么可能一把鐵箭就能射穿比火還烈的太陽呢。 >另外
,送親隊伍經(jīng)過林芝地區(qū)時
,為了辟邪,文成公主便穿著獸皮
,希望可以平安經(jīng)過
。進入藏區(qū)后,文成公主又將用過的獸皮賜給了該地的門巴侍女
。哪里想到
,自此之后,門巴族的女子便有了披羊皮為飾的風俗
。少女披羊尾和四條腿俱全的小羊皮
,成年女子披牛犢皮或山羊皮,習俗從此沿襲至今
。 >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
,文成公主一行到達了黃河的發(fā)源地河源,而松贊干布早已率領(lǐng)著自己的大部隊到此地迎接自己心愛的新娘
。當看到大唐使臣江夏王李道宗時
,松贊干布立即納頭便拜,行了子婚大禮
。李道宗立即請出貌美如花的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相見
,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頓時為之傾倒
。 >接著
,送親和迎親的隊伍前呼后擁、浩浩蕩蕩進入了邏些城(今拉薩)
。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親自主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