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上有哪些人使用過空城計
空城計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種計策。要說它的使用
,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羅貫中的名著《三國演義》中。小說中
,諸葛亮城門大開
,并在城墻之上安然自若地彈琴
。向來小心謹慎、縝密細思的司馬懿不由得心里猶豫起來
,諸葛亮的琴聲越舒緩,司馬懿的心弦越緊
。撤退!司馬懿自己把自己嚇得差點尿出來了
。
其實,這個情節(jié)來源于西晉郭沖的《條亮五事》
。郭沖是諸葛亮的超級粉絲
,他不斷拔高美化諸葛亮,把許多美好的想象添加到偶像身上
,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超神一般的諸葛亮
。

三十六計中的空城計實際上就是在身處危境的情況下,用一些技巧來掩飾空虛
,故作鎮(zhèn)定,騙過敵人
。換句話說
,空城計就是策略蒙蔽敵手
,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這不但需要指揮者有眼光
、有膽識、有策略
,還敢于冒險
。
歷史上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雖然沒有用過這個技巧,但卻不乏類似的案例
。
那么
,歷史上
,有哪些人用過空城計呢?
據(jù)《左傳》記載
,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是鄭國的大臣叔詹
。叔詹是鄭文公的弟弟,在鄭國的發(fā)展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周惠王十一年(前666年)
,楚國的令尹公子元(最高軍政長官)為了通過戰(zhàn)績立威
,他“以車六百乘伐鄭”
。那時候,鄭國比較弱小
,而楚國則有明顯的比較優(yōu)勢
。雙方交戰(zhàn),鄭軍連連敗退
,幾乎沒有還手之力,楚軍快要進逼到鄭國首都
。
面對氣勢洶洶的楚軍,鄭國有人主張投降
,有人主張決一死戰(zhàn)
。這時候
,叔詹出場了。他認為公子元急于建功
,一定不愿意貿(mào)然進攻
。于是,叔詹讓城中百姓照常生活
,并打開外城的大門。楚軍入城后
,見到城內(nèi)一片安寧,又隱約看到內(nèi)城有鄭軍活動
。公子元心里疑惑,大軍當前
,而鄭軍不為所動,絕對不正常
,于是下令不急于進攻。這正合叔詹的心意
,他早已派人向齊
、魯
、宋等國求援
。就在公子元猶豫疑惑的時候,援軍趕到。楚軍擔心腹背受敵
,只好無奈撤軍了
。
三國時期,也有使用空城計的實例
,但是指揮者不是諸葛亮
,而是孫堅和文聘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
,董卓廢黜少帝劉辯
,立年幼的劉協(xié)為帝
,自己擅權(quán)專恣、禍亂宮廷
。于是
,諸侯們結(jié)成聯(lián)盟來討伐董卓。當時
,孫堅依附于袁術,被封為破虜將軍
、豫州刺史,駐守在魯陽
,伺機進攻董卓。那時候
,董卓勢頭正盛
,他先發(fā)制人
,安排數(shù)萬人馬征討孫堅。
董卓的數(shù)十輕騎兵先行到達
。眼看著大軍就要兵臨城下
,孫堅卻并不慌亂
。他“行酒談笑
,敕部曲整頓行陳,無得妄動
。”等到董卓的大軍逼近眼前
,孫堅才引軍入城
、組織防守。
“見堅士眾甚整”
,氣勢洶洶的董卓軍隊頓時失去了勇氣,“不敢攻城
,乃引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強將才會帶出精兵。大敵當前
,孫堅沉著冷靜
、淡然自若
,士兵才嚴肅整齊、不慌不忙
。如果孫堅神色慌張
,那么結(jié)果可想而知
。
空城計實際上是一場心理戰(zhàn)
,雙方比的是定力、比的是技巧。
和孫堅相比
,文聘的空城計就要更加“原汁原味”了
。226年(黃初七年)秋天,孫權(quán)率領五萬大軍攻打江夏
,文聘負責鎮(zhèn)守。當時,秋雨連綿
,江夏城外的防御工事大多被雨水泡壞,還沒來得及維修
。孫權(quán)來攻
,考驗文聘的時候到了。
守住江夏是文聘的第一要務
。正面交鋒則是一場惡戰(zhàn)
。怎么辦?文聘“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敕城中人使不得見
,又自臥舍中不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辈豢梢皇赖膶O權(quán)看到,江夏城中空無一人
,文聘自己則在府中臥床不起
。孫權(quán)頓時起了疑心,文聘向來以忠誠而聞名,受任鎮(zhèn)守江夏
。而“今我至而不動
,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
。”
心中有賊
,行必不正。孫權(quán)不敢繼續(xù)攻打
,帶著大軍撤退了。
到了唐朝,名將張守珪也使用過空城計
。他少年從軍
,屢立戰(zhàn)功
,在開元十五年(727年)被封為瓜州刺史,兼墨離軍使
。到了駐地
,張守珪見瓜州城十分破敗,連忙組織軍民進行防御工事的修建
。但是
,工程才剛剛開始
,吐蕃軍就再度來攻
。《舊唐書》中說:“城中人相顧失色
,雖相率登陴
,略無守御之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老百姓亂了
,張守珪萬萬不能亂了陣腳
。“彼眾我寡
,又創(chuàng)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
,須以權(quán)道制之也”。他急中生智
,“于城上置酒作樂,以會將士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擞嫻蛔嘈В罗姟耙沙侵杏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竟不敢攻城而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說起來
,“空城計”不過是一種防守之策,權(quán)宜之計
。打仗憑的是智慧,更憑的是實力
。
空城計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種計策
。要說它的使用
,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羅貫中的名著《三國演義》中。小說中
,諸葛亮城門大開
,并在城墻之上安然自若地彈琴。向來小心謹慎
、縝密細思的司馬懿不由得心里猶豫起來
,諸葛亮的琴聲越舒緩
,司馬懿的心弦越緊
。撤退!司馬懿自己把自己嚇得差點尿出來了。
其實,這個情節(jié)來源于西晉郭沖的《條亮五事》
。郭沖是諸葛亮的超級粉絲
,他不斷拔高美化諸葛亮,把許多美好的想象添加到偶像身上
,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超神一般的諸葛亮。
三十六計中的空城計實際上就是在身處危境的情況下
,用一些技巧來掩飾空虛,故作鎮(zhèn)定
,騙過敵人
。換句話說,空城計就是策略蒙蔽敵手
,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這不但需要指揮者有眼光
、有膽識、有策略
,還敢于冒險
。
歷史上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雖然沒有用過這個技巧
,但卻不乏類似的案例
。
那么,歷史上
,有哪些人用過空城計呢?
據(jù)《左傳》記載
,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是鄭國的大臣叔詹
。叔詹是鄭文公的弟弟,在鄭國的發(fā)展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周惠王十一年(前666年)
,楚國的令尹公子元(最高軍政長官)為了通過戰(zhàn)績立威
,他“以車六百乘伐鄭”
。那時候
,鄭國比較弱小,而楚國則有明顯的比較優(yōu)勢
。雙方交戰(zhàn)
,鄭軍連連敗退,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楚軍快要進逼到鄭國首都。
面對氣勢洶洶的楚軍
,鄭國有人主張投降
,有人主張決一死戰(zhàn)。這時候
,叔詹出場了。他認為公子元急于建功
,一定不愿意貿(mào)然進攻
。于是
,叔詹讓城中百姓照常生活,并打開外城的大門
。楚軍入城后
,見到城內(nèi)一片安寧
,又隱約看到內(nèi)城有鄭軍活動。公子元心里疑惑
,大軍當前
,而鄭軍不為所動
,絕對不正常
,于是下令不急于進攻
。這正合叔詹的心意
,他早已派人向齊
、魯、宋等國求援
。就在公子元猶豫疑惑的時候,援軍趕到
。楚軍擔心腹背受敵,只好無奈撤軍了
。
三國時期
,也有使用空城計的實例
,但是指揮者不是諸葛亮
,而是孫堅和文聘。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
,董卓廢黜少帝劉辯,立年幼的劉協(xié)為帝
,自己擅權(quán)專恣
、禍亂宮廷。于是
,諸侯們結(jié)成聯(lián)盟來討伐董卓
。當時
,孫堅依附于袁術
,被封為破虜將軍
、豫州刺史,駐守在魯陽
,伺機進攻董卓
。那時候
,董卓勢頭正盛,他先發(fā)制人
,安排數(shù)萬人馬征討孫堅
。
董卓的數(shù)十輕騎兵先行到達
。眼看著大軍就要兵臨城下,孫堅卻并不慌亂
。他“行酒談笑
,敕部曲整頓行陳
,無得妄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鹊蕉康拇筌姳平矍埃瑢O堅才引軍入城
、組織防守
。
“見堅士眾甚整”
,氣勢洶洶的董卓軍隊頓時失去了勇氣
,“不敢攻城
,乃引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強將才會帶出精兵
。大敵當前,孫堅沉著冷靜
、淡然自若
,士兵才嚴肅整齊
、不慌不忙。如果孫堅神色慌張
,那么結(jié)果可想而知。
空城計實際上是一場心理戰(zhàn)
,雙方比的是定力
、比的是技巧。
和孫堅相比
,文聘的空城計就要更加“原汁原味”了
。226年(黃初七年)秋天,孫權(quán)率領五萬大軍攻打江夏
,文聘負責鎮(zhèn)守。當時
,秋雨連綿
,江夏城外的防御工事大多被雨水泡壞
,還沒來得及維修
。孫權(quán)來攻
,考驗文聘的時候到了。
守住江夏是文聘的第一要務
。正面交鋒則是一場惡戰(zhàn)
。怎么辦?文聘“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
。”于是
,“敕城中人使不得見
,又自臥舍中不起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辈豢梢皇赖膶O權(quán)看到
,江夏城中空無一人,文聘自己則在府中臥床不起
。孫權(quán)頓時起了疑心
,文聘向來以忠誠而聞名,受任鎮(zhèn)守江夏
。而“今我至而不動
,此不有密圖
,必當有外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心中有賊,行必不正
。孫權(quán)不敢繼續(xù)攻打,帶著大軍撤退了
。
到了唐朝,名將張守珪也使用過空城計。他少年從軍
,屢立戰(zhàn)功
,在開元十五年(727年)被封為瓜州刺史
,兼墨離軍使。到了駐地
,張守珪見瓜州城十分破敗
,連忙組織軍民進行防御工事的修建
。但是
,工程才剛剛開始,吐蕃軍就再度來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杜f唐書》中說:“城中人相顧失色
,雖相率登陴,略無守御之意
。”
老百姓亂了
,張守珪萬萬不能亂了陣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氨吮娢夜眩謩?chuàng)痍之后
,不可以矢石相持
,須以權(quán)道制之也”。他急中生智
,“于城上置酒作樂
,以會將士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擞嫻蛔嘈В罗姟耙沙侵杏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竟不敢攻城而退
。”
說起來
,“空城計”不過是一種防守之策,權(quán)宜之計
。打仗憑的是智慧
,更憑的是實力。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一段扣人心弦,在真正的歷史中,還有誰用過空城計?
在真正的歷史中諸葛亮是沒有使用空城計的
,這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虛構(gòu)出來的一個故事而已。不過歷史里確實有類似的戰(zhàn)例出現(xiàn)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張守圭守瓜州的典例
,除此之外西漢的李廣,三國的孫堅都使用過類似的計謀
。
一、激烈的心理博弈——“空城計”
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中很出名的一個計謀
,是羅貫中根據(jù)三國志裴松之注“郭沖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帶兵打仗講究的就是虛虛實實
、變化無常,這樣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說白了就是一場心理戰(zhàn)爭
。
空城計就很好地抓住了對方的“不知情”,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
,如果自己缺乏兵力可以不設兵力,給對方造成錯覺
,讓對方覺得這是一個陷阱
,如果攻擊進去就會遭到埋伏,從而達到退軍的效果
。
二、成功例子很多,最早始于春秋
使用空城計或者類似于“空城計”退兵的案例還是很多的
,最早的使用者應該就是春秋時候的叔詹。當時楚國進攻鄭國
,眼看就要打到鄭國的國都了,因為我鄭國兵力薄弱
,沒有辦法硬碰硬
,也沒有援軍相救。
危機時候叔詹就想到了“空城計”
,他命令全部的士兵都埋伏起來,不能讓敵人看見一兵一卒
,但是要求百姓照常生活
,店鋪正常營業(yè),城門打開
,并且放下護城河的吊橋
。
楚國的軍隊到達鄭國國都下面后
,看到此情此景十分的懷疑,害怕城中有埋伏
。后來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lián)合魯
、宋兩國發(fā)兵救鄭
,這樣鄭國才免了滅國的危機
。
諸葛亮使用空城計嚇退10萬余軍隊,三國時代還有其他人使用過空城計嗎
?
諸葛亮的“空城計”廣為流傳
,其中體現(xiàn)了諸葛亮過人的膽略和高超的智慧。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沒有擺過“空城計”
。雖然諸葛亮沒有擺過空城計
,但類似的事情確實發(fā)生過多次,光三國時期就有三個
。
第一個是曹操對戰(zhàn)呂布。公元195年
,曹操的軍隊出城收麥子去了
,呂布趁虛而入。曹操情急之下命令隨軍的那些女眷們都到城上站崗。呂布的大軍殺過來
,只見城頭竟然沒人防守
,只有一群紅粉佳人,鶯歌燕舞
,再一看城后面是一大片樹林
。呂布馬上懷疑樹林里有埋伏
,就退兵了。第二天呂布心有不甘
,又回來了
。這回曹操真把士兵埋伏在樹林里了
。
第二個是趙云對戰(zhàn)曹操
。那是在漢中之戰(zhàn)中,趙云率領幾十個騎兵出營偵查敵情
,恰好曹操率大軍來攻
。狹路相逢
,趙云知道自己人單勢孤
,不是對手。營中的兵力也很空虛
,恐怕守不住。于是急中生智
,且戰(zhàn)且退,把曹軍引到營門口
,然后命令營門大開。曹操看到營寨門口的士兵一個個站的筆桿條直
。營中卻悄無聲息
,不見一兵一卒。就懷疑趙云一定有埋伏
,急忙傳令退兵。趙云趁著曹軍退去
,命令士兵擂鼓吶喊,萬箭齊發(fā)
。曹軍面對突如其來的箭雨,驚慌失措
,奪路而逃
,在慌亂中掉進漢水里淹死的人不計其數(shù)。事后劉備贊嘆道:“子龍一身都是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第三個是朱桓對戰(zhàn)曹仁
。公元222年,夷陵之戰(zhàn)結(jié)束后
,曹仁聲東擊西,假裝攻打羨溪
。朱桓馬上發(fā)兵救援羨溪
,剛把部隊派走
,又得到情報
,曹仁的大軍離濡須只有70里了。朱桓馬上追回軍隊
,但是曹仁的軍隊已經(jīng)殺來了
。此時的朱桓身邊只有五千人馬。但是他鼓舞士氣,命令士兵不要驚慌
,然后偃旗息鼓
,迷惑曹仁
。曹仁果然心虛
,懷疑有埋伏,就撤兵了
。朱桓發(fā)起反攻,反而將曹仁打得落花流水
。
歷史上真正用過類似空城計的人,并不是諸葛亮
,而是誰呢?
諸葛亮唱“空城計”的故事婦孺皆知
,但歷史上的諸葛亮沒有擺過空城計
,真正巧施空城計的人
,乃是魏文帝曹丕手下的將領文聘。
01《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如魏兵到時
,不可擅動
,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
,戴綸巾
,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
,于城上敵樓前
,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高聲昂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馬謖因不聽諸葛亮之計而失敗
。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
,他吩咐手下說:“魏兵到時
,切莫擅自妄動
,我自有計策對付他們”。
魏兵來時
,諸葛亮下令偃旗息鼓
,士兵原地不動,并打開四面城門
,每個城門上派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
。諸葛亮自己則披鶴氅
,戴綸巾
,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
,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
,燃起香,然后慢慢彈起琴來
。
司馬懿率大軍趕到后
,疑惑不已
,隨即下令撤退
。司馬昭不解,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
,不曾冒險。現(xiàn)在城門大開
,里面必有埋伏
,我軍如果進去
,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
!”于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
這就是大家熟知的“空城計”
,主角是諸葛亮
,其實
,這是羅貫中小說創(chuàng)作的需要
,歷史上的諸葛亮并沒有擺過空城計。
02歷史上真正的“空城計”公元226年(黃初七年)8月
,孫權(quán)親自率領五萬精兵突然攻打荊州
,進攻江夏太守文聘的防線
。
當時荊州已連續(xù)下了幾天大雨
,城柵已經(jīng)被雨水沖壞,石陽(今湖北孝感西南)的守軍不知孫權(quán)已經(jīng)兵臨城下
,還在田間勞作來不及趕回
。這樣,出戰(zhàn)肯定不行
,堅守也一時無法做到
,怎么辦
?
文聘不愧為忠勇善謀的大將之才,他急中生智
,當即命令城里所有人都隱蔽起來
,不讓東吳兵看見,他自己則在房內(nèi)臥睡不起
。
果然
,這一切引起孫權(quán)的懷疑,孫權(quán)對部眾說:“都說文聘此人是忠臣
,所以才把重要之地交給他
,如今我軍來到
,他卻毫無動靜
,這樣看來,要不是有深謀密計
,也一定會有外援襲我。 ”
孫權(quán)不攻自退
,文聘再組織兵馬追擊
。
03忠勇善謀的文聘文聘,字仲業(yè)
,南陽郡宛縣( 今河南南陽)人。早年投在荊州牧劉表麾下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劉表乘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無暇南顧的機會
,先后兼并了長沙郡
、零陵郡、桂陽郡(治今湖南郴州)
,擁有全部荊州之地
,帶甲兵十余萬
,控制著南北樞紐的兵家要地
。
劉表手下有將才,如黃祖做過江夏太守
,曾擊敗東吳孫策的進攻。而文聘也是劉表的大將
,他的職責主要是在荊州北邊負責軍事防御。文聘作為大將
,不僅能征善戰(zhàn),而且做事忠誠,對劉表負責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上⒈碇粫麡O保境守成,對兒子劉琦和劉琮的繼承問題也未能妥善解決
,終于留下禍患。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
,曹操征荊州,劉表病死
,劉琮投降時曾叫文聘一起去
,但文聘不干
,說是沒有盡職保全荊州
,只有待罪而已。
曹操后來和文聘見面
,問他為何不早早歸降,他回答慷慨
,不卑不亢,曹操以厚禮待他
,說他真是忠臣
。
曹操定荊州后,重要的江夏太守一職就由文聘擔任
,并賜爵關內(nèi)候
。文聘因和樂進一起在尋口攻關羽有功,進封延壽亭侯
,加討逆將軍
。
曹丕為魏文帝后,文聘進爵長安鄉(xiāng)侯
。后因軍功升為后將軍,封新野侯
。文聘繼續(xù)鎮(zhèn)守江夏一帶
。
文聘守江夏幾十年
,威震敵國
。他死后,謚為壯侯
。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734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