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的生平如何他為何會被刺殺呢
諸葛恪(203年-253年)
,字元遜
,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三國時東吳重臣諸葛瑾之子、東吳的權臣和太傅;后遷升為大將軍
,官至丞相。孫權臨終
,任之輔政大臣
,輔助太子孫亮。孫亮即位后
,諸葛恪獨攬軍政
,初期籠絡民心,東興之戰(zhàn)勝利頗有眾望
,但窮兵黷武
、大舉進攻魏國,最終輕敵大敗而回;漸失民心未有反思
,仍獨斷專權
。最終遭到孫峻刺殺、夷滅三族
,死時五十一歲
。
英才卓越

諸葛恪少有才思,辯論應機
,莫與為對
。及長,英才卓越
、超逾倫匹
,令孫權大為欣賞。222年
,諸葛恪弱冠
,拜為騎都尉,與顧譚
、張休等隨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
,為太子賓友
。后來又從中庶子轉任左輔都尉。
一次
,孫權見到諸葛恪
,問他:“你的父親和(諸葛瑾)你的叔父(諸葛亮)誰比較優(yōu)秀?”諸葛恪應聲回答:“我的父親比較優(yōu)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睂O權問他原因
,諸葛恪說:“我父親知道侍奉誰為君主才對,而叔父不知
,所以我父親比較優(yōu)秀
。”孫權聽罷大笑
,便命諸葛恪依次給大家斟酒
。
諸葛恪斟到張昭面前,張昭已幾分酒意
,不肯再喝
,對諸葛恪說:“這樣的勸酒,恐怕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禮節(ji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睂O權說:“你能否讓張公理屈詞窮,喝下這杯酒?”于是諸葛恪反駁張昭:“呂尚年九十
,依然高舉白旄
、手持兵器、指揮部隊作戰(zhàn)
,還沒有告老退休
。如今軍隊上的事,將軍您跟在后邊;聚會飲宴的事
,將軍您總被請到前面
,這還不夠尊敬老人?”張昭無話可說,只好飲酒
。
后來蜀國有使者到來
,群臣集會。孫權對蜀國使者說:“這個諸葛恪很喜歡騎馬
,回去告訴諸葛丞相
,為他的侄子選一匹好馬送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T葛恪當即跪在孫權面前拜謝,孫權感到奇怪
,問他:“馬還沒有到為何就當面稱謝呢?”諸葛恪說:“蜀國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馬廄
,如今有了旨意
,好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謝呢?”
才略博達
諸葛恪多次要求自己領兵平定丹陽山上的山越人;認為丹陽山勢險峻
、民風果敢剛勁
,以前雖也在那里征發(fā)過兵眾,但征的不過是邊緣縣分的平民
,很少有深遠腹地的人
。他想去把那里的兵員全部調發(fā)出來,并說
,只要三年
,就可征得甲士四萬人。朝中官員議論紛紛
,都認為丹陽地勢險阻
,地形四通八達,那里的百姓自制兵器
,崇尚習武
,出山就為強盜,朝廷出兵征討就躲回山中不見蹤影
,自漢朝以來就無法管制
,皆認為不太可能,連父親諸葛瑾亦認為不會成功
,更說:“諸葛恪若不能令我家大為興盛
,便會讓我家血流遍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孫權234年提拔諸葛恪為撫越將軍
,領丹陽太守。諸葛恪上任后
,實行堅壁清野政策
,成功逼山越人向朝廷投降;諸葛恪下令不得對投降的山越人懷疑或拘禁。臼陽長胡伉拘禁投降的惡霸周遺
,諸葛恪以違令為由將胡伉處死
,其余未投降的山越人見此,確認朝廷并無加害意圖
,相繼出降
。孫權為嘉狀諸葛恪平定山越的功績,拜諸葛恪為威北將軍
,封都鄉(xiāng)候
。諸葛恪出兵襲擊舒縣,后來更計劃攻擊壽春,但因孫權認為不會成功受阻
。
驕吝不至
243年
,魏將司馬懿欲攻諸葛恪,孫權想發(fā)兵接應
,可望氣者說不利于出兵
,于是讓諸葛恪移守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245年
,諸葛恪得知丞相陸遜猜疑自己
,便寫信給他(諸葛恪與陸遜書),講述不能聽信讒言而責備
,應該互相配合
,以大局為重。諸葛恪因為知道陸遜對此而有意見
,故此稱贊他所說的道理
。不久,陸遜去世
,諸葛恪升為大將軍
、假節(jié),駐武昌
,并代替陸遜領荊州事
。
專權自度
后來孫權不適,見太子孫亮年幼
,便命令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
,中書令孫弘兼任太子少傅。公元252年
,孫權病危
,眾人議論托孤后事。孫峻認為諸葛恪的大器可以輔政
,亦可輔助大事
,當今大臣不能與諸葛恪相比。但孫權嫌諸葛恪剛愎自用
。為了保住后主
,最終選擇諸葛恪。又召集大將軍諸葛恪
、中書令孫弘
、太常滕胤、蕩魏將軍呂據以及侍中孫峻處理身后事
。第二天
,孫權去世。孫弘平時與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
,便封鎖孫權去世的消息
,想矯詔除掉他
。諸葛恪聞知
,誅殺孫弘,發(fā)布孫權死訊
,為之治喪
。孫亮即位后,拜諸葛恪為太傅
。諸葛恪為收取民心
,廣施德政,取消監(jiān)視官民情事的制度
、罷免耳目之官
、免掉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
。每一舉措
,都盡量給百姓實惠,民眾無不高興
。諸葛恪每次外出
,都有很多人引頸相望,想一睹其風采
。
東興之戰(zhàn)
252年十月
,曹魏大將軍司馬師欲因孫權病亡乘機攻吳。諸葛恪命人修筑大堤
,在兩山之間筑城兩座
,以防魏軍。同年十二月
,司馬師命司馬昭為監(jiān)軍
,派王昶、毋丘儉誘敵
,并各攻打攻南郡
、武昌,胡遵
、諸葛誕率步騎七萬
,架浮橋攻東興(今安徽巢縣東南),欲毀壞大堤
。諸葛恪親率領四萬援軍到東興
。并命冠軍將軍丁奉與呂據、留贊、唐咨等作前鋒
。丁奉親率三千人
,兩日到達東興并占據徐塘。因天降大雪
,胡遵等人喝酒而毫無戒備
。丁奉率本部人馬輕裝突襲魏軍營壘,呂據等部也相繼到達
。吳鎮(zhèn)南將軍朱異
,督水軍攻浮橋,魏軍不敵
,見狀便驚恐慌而逃
。因爭渡浮橋令其超載斷裂,落水者更互相踐踏
,死者計有萬人
。魏將韓綜、桓嘉先后遇溺
,毋丘儉
、王昶等見東興兵敗燒營而逃,諸葛恪于是取得東興之戰(zhàn)的勝利
,繳獲大批物資
。諸葛恪亦因功封陽都侯,加揚
、荊州二州州牧
,督中外諸軍事。 據《建康實錄》
,諸葛恪還因此功加丞相
,后來張悌也曾對諸葛靚說“且我作兒童時,便為卿家丞相所拔”
。但《三國志·齊王紀》《張嶷傳》等仍稱之為吳太傅
。
剛愎自用
東興大勝后,諸葛恪開始輕敵
。上一戰(zhàn)役十二月才結束
,他已打算明年253年春,再次出兵伐魏
。諸葛恪出使司馬李衡赴蜀游說姜維聯合
。姜維聽取其道理后接受聯合。然而
,吳眾大臣認為士兵剛戰(zhàn)爭結束不久而身體勞損
,一起勸諫諸葛恪
,但不受。中散大夫蔣延固執(zhí)爭論
,被強扶離開
。諸葛恪于是撰寫論諭:天下沒有兩個太陽,地上也沒有兩個皇帝
。用戰(zhàn)國
、曹操等趁勢做大,不禍及自己
,但禍及后人的故事
,來作為進攻魏國的原因
。與其一直友好的丹陽太守聶友
,也寫信勸諫道:“大行皇帝本有打算遏制東關之計,計卻沒有實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在你輔助大業(yè)
,完成先帝之志,敵人遠方來送死
,將士有賴憑借威德
,獻身舍命,一旦有不同的戰(zhàn)功
,豈非神靈社稷的保佑!現在讓兵養(yǎng)精蓄銳
,觀察對方的間隙而動。今天乘著獲勝此勢
,而打算大舉出兵
,天時不允許。而打算有此意
,我自己的心不安
。”諸葛恪看后便回信:“足下雖然有個中道理
,然而未見大局的變數
。這你應當知道這個道理。你若省略所說的言論
,便可以開啟悟性
。”于是諸葛恪違背眾人的意愿
,出州郡二十萬兵
,百姓騷動,漸失民心
。
合肥新城之戰(zhàn)
攻魏途中
,諸葛恪打算在淮南炫耀軍力
,驅掠百姓。而眾將領為難地說:“現今引軍深入
,戰(zhàn)場上的百姓一定會遠逃
,恐怕士兵疲勞,而成效少
,不如只圍新城
。新城被圍,必有人救
,我們只要擊敗救兵便大獲全勝
。”諸葛恪聽從此計
,下令圍攻合肥新城
。新城將失守,魏國守將張?zhí)乇阋晕簢鴩槔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告知諸葛恪
,能堅守一百天后就算投降也不會禍及家人,請求已圍攻新城九十多日的東吳軍再等幾天
,更送上官印當作誠意
。諸葛恪信以為真停止攻城。張?zhí)爻脵C修復圍墻繼續(xù)抵御
,對吳軍說:“我只有戰(zhàn)斗而死了!”諸葛恪大怒
,猛烈進攻,但不能破
。盛夏暑熱吳軍爆發(fā)疾病
,很多將士病倒,將領報告諸葛恪
,諸葛恪認為是詐報
,打算斬殺詐報者,士兵不敢說
。后來魏國知吳軍疲憊而陸續(xù)趕至
,諸葛恪才于七月撤軍。撤退路上
,吳兵因傷病潰不成軍
,遭文欽追擊而大敗,被斬萬余人
。但諸葛恪對于當前劣勢仍然安然自若
,更想在尋陽屯田,只因朝廷屢詔諸葛恪回軍
,才逼他撤返金陵
,怨聲載道
。
步朝伏刺
諸葛恪回朝召中書令孫嘿叱責他屢寫詔命、召他回軍
。孫嘿不安
,回家不出。諸葛恪又將他出征以后選曹所選任的官員都罷免重選
,常責備官員
,意圖重新立威。另改親信為自近衛(wèi)
,下令整兵
,打算出兵青、徐地區(qū)
。 孫峻見諸葛恪民心漸失
,中傷諸葛恪打算發(fā)動政變。晉見吳主當天早上
,諸葛恪煩躁不安
,洗漱的水與衣服都感覺有臭味,深感惆悵不悅
。整裝完畢離開時,狗咬他的衣服
,諸葛恪說:“狗不想我去嗎?”諸葛恪坐回座位
,過一會兒又起來要走出門,但狗又咬他的衣服
。諸葛恪令隨從把狗趕走
,于是登車走。
孫亮與孫峻伏兵設宴
。散騎常侍張約及朱恩私下給寫字條警告
。諸葛恪門前看到滕胤借口腹疼,但滕胤不知情勸諸葛恪參加
,諸葛恪于是帶劍入席
。最終孫峻伺機命令伏兵殺死諸葛恪,誅滅其三族
,時年五十一歲
。
早有童謠:“諸葛恪,蘆葦單衣篾鉤落
,于何相求成子閣
。”成子閣反語是石子岡
,石子岡是埋葬死人的地方
,鉤落就是皮帶的飾物
,民間稱為“鉤絡帶”。諸葛恪果然被葦席裹身
,竹篾當鉤鉤在腰間
,拋尸在石子岡。臨淮人臧均上表
,稱孫峻誅殺諸葛恪是超越西漢劉章
、劉興居誅諸呂之事的義舉
,諸葛恪之死大快人心
、諸葛恪父子懸首示眾遭人唾罵,但請求如項羽
、韓信故事收葬諸葛恪
。孫亮
、孫峻聽從,吩咐下屬找諸葛恪尸體安葬
。
吳景帝孫休誅滅孫峻的權力繼承人孫綝后
,為被孫峻、孫綝加害的諸葛恪等人平反
、改葬和祭奠
。朝臣建議為諸葛恪立碑紀念功勛,博士盛沖不同意
,認為諸葛恪勞而無功是不能
,身為托孤大臣被豎子所殺是不智。孫休同意未立碑
。
人物軼事
諸葛瑾的臉型長
,一次孫權大會群臣,就命人拖了一只驢子進來
,并寫上“諸葛子瑜”(其表字)
,和諸葛瑾開個玩笑。諸葛恪見此立刻要求在題字上加兩字
,變成“諸葛子瑜之驢”
。孫權于是將驢子賜給諸葛恪。
又一次孫權與蜀漢使者費祎吃喝時拿著麥餅
,便作《麥賦》喝彩
,而諸葛恪也作《磨賦》助興。
諸葛亮的侄子聰慧過人,成為東吳的權臣,為何卻慘遭滅族呢?
諸葛亮兄弟三人,他在蜀漢擔任丞相
,弟弟諸葛均也是蜀漢任職
,而他的大哥諸葛瑾為孫權效命,擔任東吳的大將軍
,在軍中的地位僅次于陸遜
。諸葛瑾的長子名叫諸葛恪,聰慧過人
,孫權非常喜歡他
,甚至有意培養(yǎng)他做東吳的“諸葛亮”。然而
,諸葛恪在成為東吳權臣后
,為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慘遭滅族?
諸葛恪字元遜
,是諸葛瑾的長子
,少年成名,“辯論應機
,莫與為對”
。孫權第一次見到諸葛恪時,就稱贊道:“藍田生玉
,真不虛也
。”由于諸葛恪反應快
、善言辭,孫權對他很看重
,因此有意在政治
、軍事方面培養(yǎng)他。到了孫權晚年
,昔日東吳的元勛老臣早已相繼過世
,而太子孫亮年紀尚幼,“朝臣咸皆注意于恪”
。
孫權病重后
,征召諸葛恪入朝,“以大將軍領太子太傅”
。孫權臨死前
,在病榻前托孤給諸葛恪,“吾疾困矣
,恐不復相見
,諸事一以相委
。”諸葛恪雖然成為東吳的權臣
,但地位很不穩(wěn)固
。托孤后的第二天孫權病死,同是托孤大臣的中書令孫弘就想干掉諸葛恪
,“弘素與恪不平
,懼為恪所治,秘權死問
,欲矯詔除恪”
,不過沒有成功。
原來諸葛恪長期在地方任職
,朝中情況復雜
,而他又沒有陸遜那樣的功績,權力的基礎很不穩(wěn)固
。諸葛恪心里清楚
,他在給弟弟諸葛融的信中寫道:“吾身受顧命,輔相幼主
,竊自揆度
;才非博陸而受姬公負圖之托,懼忝丞相輔漢之效
;恐損先帝委付之明
,是以憂慚惶惶,所慮萬端
。且民惡其上
,動見瞻觀,何時易哉
?今以頑鈍之姿
,處保傅之位,艱多智寡
,任重謀淺
,誰為唇齒?”
諸葛恪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
,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廢除孫權時期的苛政
。諸葛恪“罷視聽
,息校官,原逋責,除關稅”
,這些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恪每出入,百姓延頸思見其狀”
。第二
,遷都武昌。當時東吳的都城在建業(yè)
,是東吳皇室以及江東士族的大本營
,諸葛恪想通過遷都擺脫這些集團的束縛,但是卻沒有成功
,反而激化了與他們的矛盾
。
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的全家為什么會被殺?
前言
公元252年
,不僅熬死了昔日曾經同甘共苦打天下的周瑜、魯肅
、呂蒙
,包括對手曹操、劉備都相繼辭世
,甚至連曹丕
、曹丕的兒子曹叡、諸葛亮也都死了
,孫權終于駕鶴西去了
,時年71歲,孫權臨終之際
,太子孫亮只有10歲
,得讓人輔佐,于是讓人推薦人選做輔政大臣
,侍中孫峻就推薦了當時任大將軍
,正鎮(zhèn)守武昌,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
。孫權卻來并不看好他,其實在東吳后期也限于了人才凋零的場面
,盡管諸葛恪有點剛愎自用
,但當時也實在找不出比他更優(yōu)秀的人才,就只好定下他了
。
不過總體面而言
,諸葛瑾的兒子比諸葛亮的兒子要優(yōu)秀多了,如果當時是諸葛恪與諸葛瞻換一個位置,鄧艾未必能實現兵臨成都
。
諸葛恪臨離開武昌的時候
,和他同駐扎在武昌的上大將軍呂岱叮囑他說:“你這次回去,凡事要小心
,務必十思而后行
。”
諸葛恪不以為然
,說:“古人云三思而后行
,孔夫子也說過思考兩遍就可以了。如今您讓我思考十次
,分明是認為我不行嘛
。”
諸葛恪是何許人也?用神童來形容一點都不夸張
諸葛恪
,字元遜,諸葛瑾的長子
。從小就聲名遠揚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典型的高富帥和官二代
,身長七尺六寸的他生得儀表堂堂
。
諸葛恪跟他那個忠厚長者的父親大不相同,此人才思敏捷機智善辯
。
一次
,孫權宴請百官,就在大家興致正高的時候
,卻見一個侍從牽著一頭驢走上大殿
,驢的臉上還貼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四個字“諸葛子瑜”
。眾人起初被這一幕弄愣了
,紛紛轉頭去看孫權,只見這位正在那里偷偷壞笑
,原來如此
,大家馬上就明白了,這位好詼諧的主公又在拿諸葛瑾的大長臉開心了
,不禁哄堂大笑
。
眾所周知諸葛瑾臉長,孫權又喜歡拿人開涮
,碰上這樣的主
,老實人諸葛瑾難免被捉弄。諸葛瑾知道主公并無惡意,只是酒席上尋歡取樂
,倒也沒生氣
,他早習慣了。但兒子諸葛恪卻坐不住了
,諸葛瑾不好出面
,他這個兒子卻有義務為父親解圍。
諸葛恪疾步上前
,跪倒在地
,對孫權說:
“請陛下賜臣筆墨添上二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孫權不知諸葛恪要干什么
,但還是同意了,然只見諸葛恪提筆蘸墨在寫著“諸葛子瑜”的字條下面
,又寫了兩個字“之驢”
,字條就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
孫權見了拊掌大笑
,感佩諸葛恪的機敏
,當場把驢子賞給了諸葛恪。
孫權找諸葛恪閑聊
,孫權問諸葛恪說:“你父親跟你叔父哪一個更賢德
?”孫權這叫明知故問,故意給諸葛恪出難題
,相當于男從回答老媽和媳婦同時掉到水里
,先救誰這樣的世紀難題,諸葛亮與諸葛瑾孰優(yōu)孰劣
,天下皆知
,孫權豈能不知?諸葛恪身為人子
,必須維護自己的父親
,但強說父親勝過諸葛亮又是明顯在說謊。
但這并沒難住諸葛恪
,諸葛恪略加思索答道:“以臣看來
,臣父更勝一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T葛恪的回答大出孫權預料
,孫權問他為什么這么說,諸葛恪從容答道:“臣父輔保的是明主
,而叔父卻不是,所以臣說臣父為優(yōu)?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個馬屁拍得可真叫有水平
,既避免了尷尬又頌揚了領導,一舉兩得
。
諸葛恪是不是小聰明呢
?也不是,諸葛恪是有真才實學的
,通過平定山越叛亂的事跡就可以看得出來
,三十二歲就被孫權拜為將軍,奉命平定山越
,在平定山越的戰(zhàn)爭中
,顯示出諸葛恪高超的指揮藝術。三個字:“斷其糧”
,并不強行進攻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