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第一功臣究竟是誰朱元璋是怎么評價的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
,元末明初就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朱元璋正是由于聚集了一群百年難得一遇的將帥奇才,才得以推翻元朝腐朽統(tǒng)治
,建立了大明王朝
。
在諸多明朝開國功臣中
,最突出的無外乎四個人——文有李善長
、劉伯溫
,武有徐達
、常遇春
。朱元璋對他們也都有極高的評價。以下一一解讀
。

一
、李善長
朱元璋評價李善長時說:“當(dāng)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
,人人傳頌
,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 ”人們常把李善長比作漢初的蕭何
,但朱元璋認為,李善長的能力甚至在蕭何之上
。
朱元璋最早封賞的“明朝開國六公”
,其中五個都是武將,而李善長是唯一的文臣
,而且在最初的排名中
,李善長位列第一,可見李善長在朱元璋眼里心中的無上地位
。
可惜的是
,大明王朝建立后,李善長雖然成為開國宰相
,位極人臣
,但他最終卻未能平穩(wěn)落地,而是在退休19年后
,以77歲高齡被朱元璋處死
,他“開國第一功臣”的名號也順延給了大將徐達
。
二、劉伯溫
朱元璋評價劉伯溫時說:“吾之子房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白臃俊笔菑埩嫉淖郑瑒⒉疁嘏c張良一樣善于出謀劃策
、運籌帷幄
,朱元璋認為,劉伯溫對于他的輔佐作用正如張良對漢高祖劉邦的輔佐作用
。
無論是歷史愛好者還是影視作品中
,總喜歡把劉伯溫和李善長弄在一起相提并論,而且
,往往劉伯溫是主角
,而李善長是配角,但這與歷史真相其實有很大的出入
。
劉伯溫雖然和李善長一樣都是朱元璋身邊的重要文臣
,而且同時位列“明初三杰”之中,但此二人的真實歷史地位卻是天差地別
。李善長不僅是開國宰相
,而且封韓國公,祿四千石
,而劉伯溫只是封了個誠意伯
,祿二百四十石。
人們之所以會有如此錯覺
,是因為民間傳說劉伯溫“神機妙算”
,在后世的知名度比較高。
另外
,劉伯溫雖然早早就告老還鄉(xiāng)了
,但他仍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以至于死因成謎
,有人認為他是病死的
,有人認為他是被胡惟庸毒死的,也有人認為他是被朱元璋下令毒死的
。
總之
,真實歷史中的劉伯溫與民間傳說中的劉伯溫判若兩人。
三
、徐達
朱元璋在評價徐達時說:“破虜平蠻
,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绷攘葦?shù)語卻不難看出徐達在朱元璋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在朱元璋心中,徐達征戰(zhàn)沙場
、戰(zhàn)功赫赫
,功績堪稱古今第一人
,同時
,徐達又文韜武略,是舉世無雙的全才
。
徐達應(yīng)該是明初最受歡迎的武將了
,不僅朱元璋欣賞他,后世歷史愛好者也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
,還給了他“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之美譽
。
但遺憾的是,徐達和劉伯溫一樣
,最終都是死因成謎
。
對于徐達的死,有一個最廣為流傳的說法
,說徐達在54歲時患上背疽
,當(dāng)時認為患上背疽不能吃鵝肉,否則就會死
。然而
,朱元璋在得知徐達病情后偏偏賞賜給了他一只蒸鵝。徐達心領(lǐng)神會含淚吃下蒸鵝
,并于當(dāng)晚暴斃
。
當(dāng)然,以上只是民間傳言
,沒有得到證實
。不過無風(fēng)不起浪,從這個傳聞中至少可以得到一條訊息
,那就是徐達晚年很可能也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
,二人的關(guān)系很微妙。
四
、常遇春
朱元璋在評價常遇春時說:“當(dāng)百萬之眾勇敢先登
,摧鋒陷陣,所向披靡
,莫如副將軍遇春信矣哉
。”朱元璋評價常遇春的這句話畫面感非常強
,只言片語間讀者似乎已經(jīng)看到了鮮衣怒馬的常遇春沖鋒陷陣的場景
。在朱元璋心中
,上陣殺敵,所向披靡
,堪當(dāng)?shù)谝幌蠕h者
,軍中上下無人能及常遇春。
毫無疑問
,常遇春是明朝最最重要的開國元勛之一
,其歷史功績甚至可以與徐達和李善長相媲美,但是
,“開國六公”中卻沒有他的位置
,原因很簡單,封六公是在洪武三年
,而常遇春洪武二年就暴卒于北伐途中
,年僅40歲。
常遇春早亡
,朱元璋深感遺憾和懷念
,所以在封賞“開國六公”時將他的長子常茂列入其中,但實際上
,常茂的功績比起其他五個人相差甚遠
,他完全是沾了父親的光,鄭國公的爵位也算是繼承父親常遇春的
。
李善長
、劉伯溫、徐達
、常遇春
,朱元璋分別用一句話給予了他們各自評價,從中不難看出他們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
。只可惜
,在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面前一切都是泡影,朱元璋終究是愛他的江山
、愛他的兒孫
,超過了愛這些曾經(jīng)一起打天下的兄弟。
揭秘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從放牛娃到得力干將
洪武二年(1369年)
,朱元璋下詔建立功臣廟
,并親自確定功臣的位次,以徐達為第一
,下面依次是常遇春
、李文忠、鄧愈、湯和
、沐英
、胡大海、馮國用等人
。徐達能夠成為明朝開國功臣第一人
,不只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少年時代的好伙伴
,更重要的是他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 從放牛娃到朱元璋的得力干將 明朝開國功臣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
,濠州鐘離永豐鄉(xiāng)(今安徽鳳陽東北)人
。徐達小時候家境貧寒,與朱元璋一塊放過牛
,兩人從小就很要好。 元朝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夏天
,朱元璋回到家鄉(xiāng)招募士兵
,徐達積極響應(yīng),應(yīng)募參軍
,在朱元璋手下當(dāng)了頭目
。 當(dāng)時,朱元璋屬于郭子興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軍
,但郭子興這個人心胸狹窄
,貪圖財物,遇事缺乏決斷
。朱元璋知道郭子興成不了大事
,他就想打出濠州城,開拓新地盤
,發(fā)展勢力
。 這一年,徐達隨朱元璋相繼攻克了許多地方
,朱元璋的軍隊聲勢大振
。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達因攻打和州(今安徽和縣)立下戰(zhàn)功
,被提升為鎮(zhèn)撫
。同年6月1日,朱元璋與徐達
、湯和
、李善長、馮國用等人率3萬大軍,乘船渡江
,殺向南岸
,一舉攻克了太平城(今安徽當(dāng)涂)。元軍反撲
,徐達
、鄧愈兩人各率一支精銳騎兵埋伏于城南山中,從背后突然出擊
,元軍大敗而逃
。接著,徐達又帶領(lǐng)數(shù)千人出太平城
,攻占了溧陽
、溧水,從南面對集慶(今南京)形成包圍之勢
。1356年3月
,朱元璋攻占了集慶,改名為應(yīng)天府
,決定以此為中心
,建立根據(jù)地,再作遠圖
。 應(yīng)天東面的鎮(zhèn)江還在元軍手里
,對應(yīng)天威脅很大。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
,出兵攻打鎮(zhèn)江
。徐達不負使命,一舉攻占了鎮(zhèn)江
。然后又分兵掠取金壇
、丹陽等縣。朱元璋又任命他為統(tǒng)軍元帥
,駐守鎮(zhèn)江
。同年4月,徐達又與常遇春等將領(lǐng)在朱元璋親自指揮下
,進占了寧國
。7月,徐達派前鋒將領(lǐng)趙德勝攻常熟
,活捉了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
。 1358年10月,徐達與邵榮等人聯(lián)兵奪取了宜興
。這樣一來
,朱元璋相繼攻占了應(yīng)天周圍的許多城池
,在東面擋住了張士誠西犯的門路,在西面對徐壽輝采取了以守為攻的戰(zhàn)略
。 1360年5月
,徐壽輝被部下陳友諒殺害,陳友諒自稱皇帝
,占有江西
、湖廣大片地區(qū),是起義各部中實力最強的一支
。陳友諒與張士誠聯(lián)合
,東西夾擊朱元璋,進逼應(yīng)天
。朱元璋命諸將分頭埋伏于應(yīng)天城內(nèi)外各險要地點
,誘使陳友諒進入伏擊圈。結(jié)果
,陳友諒大敗
,逃奔江州(今江西九江)。 1363年7月
,朱元璋率大軍到達鄱陽湖
,與陳友諒決戰(zhàn)。開戰(zhàn)第一天
,徐達沖鋒在前,打敗了敵軍前鋒部隊
,殺敵1500余人
,繳獲一艘大船。鄱陽湖大戰(zhàn)持續(xù)一月有余
,朱元璋靠火攻終于大勝敵軍
,陳友諒被飛箭射死。 1364年正月
,朱元璋在應(yīng)天自立為吳王
,設(shè)置百官,建中書省
,以李善長為右相國
,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
、俞通海為平章政事
。 朱元璋自起兵以來,手下有三個得力干將
,第一位就是徐達
。 橫掃江淮 血戰(zhàn)平江 朱元璋消滅陳友諒之后
,實力大增,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消滅東吳的張士誠
。 張士誠的地盤被長江分成兩截
,江南的浙西地區(qū)防守比較堅固,而江北的淮東地區(qū)防守則相對薄弱
。朱元璋采取先北后南的方略
,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秋天,任命徐達為總兵管
,渡江北上
,進攻淮東地區(qū)。 徐達很快攻克了泰州
,然后分兵進攻興化和高郵
。朱元璋擔(dān)心徐達孤軍奮戰(zhàn),便命令他返回泰州
,先攻取淮安
、濠州和泗州(今江蘇盱眙)。恰在此時
,張士誠為了牽制江北朱元璋的軍隊
,出兵攻擊江南的宜興。朱元璋命徐達渡江還擊
,擊退了張士誠的進攻
,生俘3000余人。然后
,徐達又返回江北
,攻打高郵,很快攻克了高郵
。 1366年4月
,徐達兵臨淮安,夜襲張士誠部將徐義的水寨
,徐義乘船逃走
。徐達揮兵圍城,淮安守將梅思祖等人開城投降
,并獻出了所轄的四州
。隨后,徐達進兵攻取了興化
,這樣
,淮東地區(qū)便成為朱元璋的地盤了。 朱元璋對江南地區(qū)的攻擊
,分為兩步
。首先是攻取湖州(今浙江吳興)
、杭州,切斷其兩翼力量
;第二步是從北
、西、南三面包圍平江(今蘇州)
。7月
,徐達受命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
,統(tǒng)領(lǐng)20萬大軍
,從太湖出發(fā)直取湖州,同時分兵攻打杭州和嘉興
。 張士誠看到湖州危急
,不斷地派兵增援。見援兵被打敗
,索性親自帶兵來援
,但被徐達在皂林(今浙江桐鄉(xiāng)北)擊敗。9月
,張士誠又派部將徐志堅以輕舟增援
,同樣被打敗。到了11月
,湖州
、杭州和嘉興先后被攻克。 朱元璋的第一步戰(zhàn)略目的達到后
,著手實施第二步戰(zhàn)略
,就是攻取平江。徐達統(tǒng)領(lǐng)大軍進逼平江
,把平江包圍起來。張士誠在城內(nèi)外無援兵
,內(nèi)缺糧草
,幾次突圍都沒有成功。朱元璋幾次派人前去勸降
,張士誠死不投降
,拼死守城。 到了1367年2月
,徐達因平江久圍不克
,派人向朱元璋請示。朱元璋親寫書信:?今后軍中一切事務(wù)皆由將軍自行定奪
。?雙方戰(zhàn)到9月
,平江城中糧盡
,只能以枯草老鼠為食。徐達指揮大軍猛烈攻城
,張士誠全線崩潰
。徐達的軍隊攻入城中,張士誠自殺未遂
,被押送應(yīng)天
。后來,張士誠在看守地自縊而死
。 平江被攻破后
,徐達下達軍令:?掠民財者死,拆民居者死
,離營20里者死
。?他命部隊各自駐守,安定民心
。隨后
,徐達率諸將回到應(yīng)天復(fù)命,朱元璋親自到戟門迎接
,大賞將士
,徐達進封為信國公。 攻克大都 威震邊塞 消滅張士誠后
,朱元璋決定北伐滅元
。1367年10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
,常遇春為副將軍
,率領(lǐng)25萬大軍,向北進攻中原
。 徐達統(tǒng)率北伐大軍浩浩蕩蕩從淮安出發(fā)
,先進入山東。北伐軍所過之處
,張布?驅(qū)逐胡虜
,恢復(fù)中華?的討元檄文,許多州縣紛紛投降
,北伐軍進展順利
。11月,徐達指揮大軍攻克沂州(今山東臨沂)
,然后按照朱元璋的指示
,命部將韓政扼守黃河天險,張興祖攻東平
、濟寧
,自己率大軍攻克益都(今山東青州)
。12月,大軍抵達濟南
,守城的元將開城投降
。徐達復(fù)還益都,進攻登州(今山東蓬萊)
、萊州(今山東掖縣)
。北伐軍出征三個月,山東基本被平定
。 1368年正月初四
,朱元璋在應(yīng)天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明
,年號洪武
。新朝建立,自然要封賞功臣
,設(shè)置百官
。朱元璋任命的左右丞相,一個是李善長
,一個就是徐達
。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為太子,李善長兼任太子少師
,徐達兼任太子少傅
。 這年2月,北伐軍沿黃河西進直入河南境內(nèi)
,接連攻克了永城
、歸德、許州(今許昌)
,直逼陳橋
。元汴梁(今開封)守將出城投降,徐達統(tǒng)率大軍直奔河南(今洛陽)
。四月
,經(jīng)過激戰(zhàn),元軍棄城而逃
,河南被攻克。徐達繼續(xù)西進
,攻克陜州(今河南陜縣)
,直逼潼關(guān)。元軍望風(fēng)而逃
,徐達進入潼關(guān)
,向西直至華州(今陜西華縣)
。至此,徐達的大軍已先后占領(lǐng)了山東
、河南的大部分地區(qū)
,又占據(jù)了潼關(guān),對元朝的大都形成了月牙形的包圍態(tài)勢
。五月
,朱元璋駕幸汴梁,慰勞將士
,同時商討下一步的進軍方案
。徐達建議,應(yīng)立即發(fā)兵
,攻取大都
,朱元璋采納了徐達的建議,命徐達統(tǒng)軍進攻大都
。 7月
,朱元璋返回應(yīng)天。徐達
、常遇春率諸將會于河陰(今河南滎陽)
,然后分兵進入河北。閏7月
,徐達于臨清召集諸將
,部署具體進軍方略。隨后
,常遇春首先攻占德州
,接連又攻占了長蘆(今河北滄州)、天津
。鎮(zhèn)守天津的元丞相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谕L(fēng)而逃,大都震動
,人心大亂
。 明軍進至河西務(wù)(今河北武清東北),大敗元軍
,乘勝推進到通州(今北京通縣)
,又乘大霧伏擊元軍,元軍守將戰(zhàn)敗身死
。通州失守的消息傳到大都
,元順帝驚慌失措,于閏7月27日深夜帶著后妃、太子從建德門狼狽逃跑
。8月2日
,徐達率軍進至大都齊化門,士兵填平城下的壕溝
,攻進城中
。徐達登上齊化門城樓,兵士將元順帝留下守城的淮王
、左右丞相等人押到
。這些人寧死不降,被徐達下令處死
。其余愿意投降的
,徐達準許投降,無一人被濫殺
。徐達下令查封城中的府庫
,派1000兵士守衛(wèi)皇宮。同時嚴令所有將士
,禁止擾民
。由于徐達的軍隊紀律嚴明,使大都很快安定下來
,街市上的店鋪買賣也照常營業(yè)
。 朱元璋接到攻克大都的捷報后,宣布大赦天下
,并下令改大都為北平府
,命徐達、常遇春等人率大軍攻取山西
、陜西等地
,掃清元朝的殘余勢力。 1368年9月
,徐達指揮大軍進入山西
。12月攻占太原、大同
,山西全部成為明軍的勢力范圍
。洪武三年正月,徐達再次受命為征北大將軍
,出兵西北
。4月,經(jīng)潼關(guān)直指定西
,大敗元軍
。11月,徐達凱旋回到京城,朱元璋親自到龍江迎接
。然后大行封賞,改封徐達為魏國公
。洪武四年春天
,朱元璋命徐達鎮(zhèn)守北平。第二年
,為了徹底清除北方邊患
,徐達再次受命出征,給元朝殘余勢力以沉重打擊
。洪武六年
,徐達留守北平。11月
,元軍進犯大同
,被徐達擊退。洪武十四年
,徐達又率軍出塞
,一直進至黃河最北端,大破元軍
,凱旋而歸
。 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從洪武四年鎮(zhèn)守北平,此后10多年間
,數(shù)次率兵出塞
,使元朝殘余勢力不敢輕易南下,有效地保衛(wèi)了大明的北方邊界
,朱元璋由衷地稱譽徐達是?萬里長城?
。 謙虛謹慎 光明磊落 在明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明朝開國功臣徐達開辟江漢流域
,掃清淮楚之地
,攻取浙西,席卷中原
,聲勢威名直達塞外
,先后降服王公、俘獲將領(lǐng)不計其數(shù)
,但他從不居功自傲
,在皇帝面前尤其恭敬謹慎。朱元璋經(jīng)常召見徐達
,設(shè)宴歡飲
,每每以?布衣兄弟?相稱,而徐達總是謙虛謹慎,小心應(yīng)對
,不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 按照朝廷的禮儀制度,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官至丞相
,外出時備有相當(dāng)規(guī)模的威赫儀衛(wèi)
。但他時常乘著普通的車馬出門,回到家中也過著儉樸的生活
,從不奢侈浪費
,或者歌舞宴請以夸耀自己顯達高貴。朱元璋曾對徐達說:?大將軍征戰(zhàn)幾十年
,勞苦功高
,從未安寧地休息過。我把過去住過的舊宅院賜給你
,你可以安享天倫之樂
。?朱元璋所說的舊宅院,就是他稱吳王時的王府
。徐達堅決推辭
,不肯接受。有一天
,朱元璋帶徐達來到舊吳王府
,設(shè)計將徐達灌醉,然后把他抬到床上
,蒙上被子
,想用這種辦法強迫他接受賞賜。徐達酒醒之后
,驚慌失措
,急忙下床伏地向朱元璋請罪。朱元璋見徐達如此謙恭
,心中非常高興
,便不再硬逼他接受舊王府。 徐達除了謙虛謹慎
,戰(zhàn)功卓著外
,尤為重要的一點是忠誠正直,愛憎分明
,不結(jié)黨營私
。朱元璋曾在朝堂上當(dāng)著群臣的面稱贊徐達說:?受命率軍出征
,取得勝利凱旋歸來
,一貫不驕不傲
,女色無所愛
,財寶無所取,公正無私
,像日月行天一樣光明磊落
,大將軍就是這樣的人啊
!? 徐達在朝中功高位顯
,深得皇帝信任,自然有人想高攀他
,企圖利用他的聲望謀取私利。丞相胡惟庸曾想與徐達拉攏關(guān)系
,結(jié)為友好
,但徐達看不起胡惟庸的品行作為,沒有理會
。 當(dāng)胡惟庸希望與徐達結(jié)交而遭冷遇后
,便企圖收買徐達的看門人福壽,想讓福壽捏造罪名陷害徐達
。但福壽忠于其主
,不吃那一套,胡惟庸也沒有辦法
。 長期的戎馬生涯
,使徐達的身體逐漸支撐不住,終于積勞成疾
,一病不起
。1384年閏10月,徐達在北平病重
,朱元璋遣使把徐達召回應(yīng)天
,第二年2月20日病逝于應(yīng)天府,時年54歲
。 徐達死后
,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謚武寧
。賜葬鐘山
,配享太廟,名列明朝開國功臣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