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的淮夷
、徐戎叛亂
。齊太公、魯公伯禽發(fā)兵鎮(zhèn)壓
。而周公旦挾天子之師
,也平定了管蔡之亂
。
周公旦攝行君權多年,營造雒邑
,于是遷都雒邑,是為成周
。
周公旦為周王朝的統治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位高權重也難免惹人非議
。傳說成王年長,周公歸政之后
,周公 因為擔心成王清算他
,逃到了楚地。不過成王知道周公旦勞心勞力也是為了周王朝
,就迎他回來
。
周公作為周王室的開國功臣,又是王室宗親
,從輔佐周武王開始就盡心盡力為周王朝打點一切
。行政期間,也是兢兢業(yè)業(yè)不敢有絲毫怠慢
,在周公自己告誡前往封國就封的伯禽就這樣說過:“我是文王的兒子
、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
,我在這天下也不算卑賤了
。然而我洗一次頭三次握起頭發(fā),吃一餐飯三次吐出食物
,起來接待士人
,仍舊會擔心失去天下賢人
。你到魯國后
,千萬不要以有國土而對人驕傲啊”
。后世也因此留下了“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樣的成語
。后來周公重病
,就留言說
,“我死之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附近啊
,我是絲毫不敢離開成王啊”
。等到周公死后
,成王則把周公葬在畢
,畢是文王下葬的地方
。成王以此來表示他不敢把周公作為自己的臣子
,只能讓周公去追隨文王
。周公這一生大概也就是“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的真實寫照了吧
。
周公旦薨
,而還沒到莊稼收割
,暴風挾雷
,把禾粟掃蕩干凈
。據說這種天象在武王發(fā)崩的時候也出現過
。 于是查閱記錄
,發(fā)現了前文所說的周公祈禱讓自己代武王受難的記載
。成王很感動
,于是下令
,讓周公旦的魯國擁有郊祭文王的資格
,可以奏天子禮樂
。 周武王滅殷之后
,就把少昊之墟封給了周公
,國號為魯
。周公因為輔助成王的緣故就沒有前往封地就國
,于是讓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國
。伯禽也就成了魯國實際的開國君主
。伯禽出發(fā)之前
,周公告誡他應該謙恭下士
,不能因為傲慢而失去民心
。
伯禽到達封國之后
,把曲阜作為自己封國的都城,然后依照周國的制度
、習俗來進行治理。因為要去除當地的舊習俗
,伯禽前前后后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了初步的穩(wěn)定,然后返回成周報告政績
。而魯的鄰國齊卻只用了五個月就返回成周報告結果了
,這是因為齊國采取了和魯國完全相反的政策
。齊國的封君簡化了周的制度
,并依照當地風俗來治理封國
,于是很快地穩(wěn)定下來了
。周公因此認為魯國將來會不如齊國
,因為的它的政策不如齊國讓人民感到方便近人
。
在管叔
、蔡叔聯合武庚作亂時
,東方的淮夷
、徐戎等也興兵作亂
,前來攻打魯國
。伯禽率領魯國的軍隊前往抵抗
,奮戰(zhàn)兩年最終在周、齊的幫助下平定了魯國
。
伯禽在位四十余年
,堅持使用周禮治理魯國
,又加上成王賦予了魯國“郊祭文王”
、“奏天子禮樂”的資格
,魯國因此在立國之初就奠定了豐厚的周文化基礎
。而在后來“禮壞樂崩”的時代
,魯國則成為了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
,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 周王朝歷來有厚同姓
、薄異姓的國策
,而周成王賦予魯國“郊祭文王”
、“奏天子禮樂”的資格
,不僅僅是對周公旦功勞的一種追念
,更是希望作為宗邦的魯國能夠“大啟爾宇
,為周室輔”
。這是魯國在政治上的優(yōu)勢
。
伐滅管蔡之亂
,平定徐戎之叛
,魯國得到“殷民六族”
。而本來是王族的殷商之民
,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
,同時也善于發(fā)展經濟(商人的稱呼
,就是來自于殷商之民)
;而魯國地處東方海濱
,鹽鐵等重要資源豐富
。這是魯國在經濟
、文化上的優(yōu)勢
。
魯國歷經魯公伯禽
、考公酋(系本作“就”
,鄒誕本作“遒”)
、煬公熙(一作怡
,考公弟)
、幽公宰(系本名圉)
、魏公晞(幽公弟)
、厲公擢(系本作“翟”)、獻公具(厲公弟)
、真公濞(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強藩
,震懾并管理東方,充分發(fā)揮了宗邦的作用
。此時的魯國“奄有龜蒙,遂荒大東
。至于海邦,淮夷來同”
,其國力之強,使得國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
、“莫不率從”
。
這種情形一直延續(xù)到春秋
,彼時曹
、滕、薛
、紀、杞
、彀
、鄧
、邾、牟
、葛諸侯仍舊時常朝覲魯國
。 歷史上,魯國有過幾次廢長立幼
、殺嫡立庶的事件
,始作俑者,或者可以追溯到周宣王
。
魯真公薨
,其弟敖立,是為武公
。武公有長子括、少子戲
。
武公九年,武公帶著兩個兒子
,西去朝拜周宣王
。宣王很喜歡戲
,于是作了件荒唐事
,他要立戲為魯國的太子
。王的卿大夫樊仲山父就說
,這個廢長立幼
,不合規(guī)矩
。不合規(guī)矩而您一定要做的話
,日后魯國一定會違背您的旨意
。違背了您的旨意
,那就是要討伐的
。不討伐的話那對您的威信有損
。要真發(fā)展到那個地步
,對大家都不好
。您看
,是不是別下這個命令呢
?
周宣王很不滿
,誰是天子啊
。他不顧重臣意見
,下了命令就立戲為魯國太子
,日后當魯國的國君
。魯武公有點郁郁不樂
,回到魯國后就死掉了
。于是太子戲立
,是為魯懿公
。
果然
,懿公被他哥哥括的兒子伯御帶著魯人干掉
。伯御安安穩(wěn)穩(wěn)地做了十一年魯國國君
,最后被周宣王發(fā)兵給伐滅了(古時交通不便的緣故
?因此那么久了周宣王才知道
?此事
,存疑)。
周宣王把伯御給誅殺了
,就立懿公戲的弟弟稱,是為魯孝公
。那個時候起,周天子的威信日益下降
,而諸侯國弒其君的事情時有發(fā)生
。 魯孝公薨
,子弗湟立
,是為惠公
。
魯惠公的元配沒有生子就死了
,妾室聲子倒是幫他生了個兒子,名叫做息(一作息姑)
。后來
,惠公聽說宋國有個女子生來手掌就有“魯夫人”的紋狀
,于是就把她娶回魯國
,是為仲子
。仲子為惠公生了個兒子
,名叫做允(一作軌)。因有“魯夫人”的紋狀而娶之
,隱隱有立她為夫人的意思,則她的兒子允就有可能當太子
。
惠公沒有立太子就死掉了
。年長的公子息頗得魯人的擁戴
,于是他學當年周公旦那樣
,攝行君位
。但是又擔心其他人不服
,于是立公子允為惠公太子
,說是等他長大后就把政權返給他
。歷史上把公子息稱作“隱公”
,謚法:“不尸其位曰隱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隱公時期
,卿大夫羽父位高權重
,逐漸掌握實權
。但是羽父權力權力欲太重
,渴望與國君平起平坐
,何況隱公甚至還不是名義上的國君。羽父就對隱公說
,要不您立我為太宰吧(所謂太宰
,那就是周天子的王室正卿
,就地位而言
,跟諸侯平起平坐
。)隱公不答應
,推托說自己又不是魯侯
,不能做主
。羽父說
,其實太子允沒什么勢力
,您德高望重,不如順勢就即位好了
,我?guī)湍憬鉀Q掉障礙。隱公震怒
,“我之所以當這個家,是因為看到允年幼
,擔心人心不穩(wěn)才勉強頂著眾人的唾罵來做這件事。本想等到允長大了
,我就到菟裘之地養(yǎng)老去
。你瞧你說的什么話啊
!”羽父被弄得一愣一愣
,敢情人家不想奪位?他擔心太子允知道這件事
,于是急匆匆跑到太子允跟前
,來個惡人先告狀
,讒言隱公想要霸占權位,不會讓他允掌權之類的話
。太子允心想這還得了
,于是授命羽父把事情給解決了
。羽父就派人弒殺了隱公
。
惠公太子允即位,是為魯桓公
。 魯桓公初期,羽父還挺有權勢
,但是到了后來就不見經傳
,或許是桓公疏遠了他也未可知。
魯桓公有庶長子慶父
、太子同
、公子牙、公子友
。慶父
、叔牙
、季友的后代分別是孟氏
、叔孫氏
、季氏
,合稱三桓
。
三桓為孟氏
、叔孫氏、季氏
,而非孟孫氏、叔孫氏
、季孫氏。以往有眾多學者認為孟孫
、叔孫
、季孫皆為氏稱
,實誤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皩O”為尊稱
,對于孟氏和季氏,“孟孫某”
、“季孫某”僅限于宗主的稱謂,宗族一般成員只能稱“孟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