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秦收復河西之戰(zhàn)中為何秦軍不敢正面應戰(zhàn)

      眾妙之門 2023-07-05 15:38:14

      關于戰(zhàn)國時秦國的地理屏障,大家都熟悉的是秦國的函谷關

      、武關
      、終南山
      、黃河等天然地理位置
      。但秦國能夠在戰(zhàn)國合縱中能夠獨善其身而不是如魏、楚
      、齊
      、趙、韓等國或一戰(zhàn)擊潰或戰(zhàn)略要地被占
      。除去函谷關
      、武關、黃河
      、終南山等天然地理
      ,更重要的是秦國牢牢控制著這塊關鍵戰(zhàn)略要地——河西之地。

      河西之戰(zhàn)

      ,并不是單純的一場戰(zhàn)爭
      ,而是以秦魏雙方爭奪為代表的一系列戰(zhàn)役。除此之外
      ,從戰(zhàn)爭的開始到結束
      ,時間跨度也大,并非只有短短幾年的時期

      河西之地的位置為:關中平原東部

      、黃河以西的地區(qū)。以下圖中的地點為魏國奪取秦國河西之地時的地點

      河西之戰(zhàn)歷史進程

      河西之戰(zhàn)從公元前419年魏國奪取秦國少梁開始

      ,直到公元前329年魏惠王因為龍賈之役失敗被迫割讓河西之地給秦國,歷時90年
      。歷經(jīng)的國君有:秦國:秦靈公
      、秦簡公、秦惠公
      、秦出公
      、秦獻公、秦孝公
      、秦惠文王等7位國君;魏國:魏文侯
      、魏武侯、魏惠王等3位國君

      以下是河西之戰(zhàn)的歷程:

      1

      、公元前419年魏軍突襲秦國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并修筑城池
      ,秦軍反撲爭奪
      ,直到公元前417年魏軍才擊敗秦軍,成功修筑少梁城
      ,失敗的秦軍只能在少梁南方的黃河地帶修建防御工事
      ,希望阻止魏軍南下;

      2

      、公元前415年,秦靈公修補繁龐(今陜西省韓城市東南)
      、修筑籍姑城(今陜西省韓城市北)
      ,繼續(xù)防堵魏軍;

      3、公元前413年

      ,上地郡郡守李悝在鄭縣(今陜西省華縣)大敗秦軍;

      4

      、公元前412年,魏國太子擊攻占秦國繁龐
      ,遷移出其居民;

      5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
      ,攻克臨晉(今陜西省大荔縣東南)
      、元里(今陜西省澄城縣東南),并且修筑城池防守;

      6

      、公元前408年
      ,吳起攻打秦國,一直攻打到鄭縣
      ,攻占并修筑洛陰(今陜西省大荔縣西南)
      、郃陽(今陜西省合陽縣東南);秦軍不得不退守到洛水(陜西境內流入渭河的洛河),并修筑重泉城(今陜西省蒲城縣東南)
      ,至此
      ,魏國奪取了原本屬于秦國的河西之地,吳起擔任首任西河郡郡守;

      7

      、公元前401年
      ,秦簡公派軍攻打魏國,到達陽狐(有觀點認為是河東地區(qū)
      ,但河西已經(jīng)被魏國控制,秦軍怎么可能穿越河西而到達河東?);即位的魏武侯和吳起
      、王錯視察西河郡;

      8

      、公元前393年,魏軍在汪(陝西省澄城縣境內)擊敗秦軍;

      9

      、公元前390年
      ,魏軍和秦軍在武城(今陜西省華縣東)作戰(zhàn);秦惠公設立陜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

      10、公元前389年

      ,秦惠公以號稱50萬秦軍攻打魏國臨晉(今陜西省華陰市)
      ,但被吳起以步兵5萬、戰(zhàn)車500輛
      、騎兵3000所擊敗;

      11

      、公元前386年
      ,魏國繼續(xù)攻打秦國,雖然秦軍擊退魏軍
      ,但主將識被俘虜;

      12

      、公元前384年,因為趙國攻打衛(wèi)國
      ,魏國
      、齊國救援衛(wèi)國,攻打趙國;趙國和楚國聯(lián)合
      ,對抗魏國和齊國;雙方大戰(zhàn)四年
      ,正是這四年,才給了秦獻公即位后能夠進行秦國改革
      ,并把都城從雍(今陜西鳳翔縣)遷移到櫟陽(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北)
      ,可以說這四年是秦國能夠扭轉局勢的關鍵時刻;

      13、公元前366年

      ,魏國和韓國聯(lián)合進攻秦國
      ,魏國甚至還在武城修筑城池;秦軍在洛陰擊敗魏韓聯(lián)軍,一改自公元前419年秦軍處處敗戰(zhàn)的局面;

      14

      、公元前364年
      ,秦獻公率軍親征魏國河東,章蟜在石門山(今山西省運城市西南)之役大敗魏軍
      ,斬首6萬
      ,由于趙國出軍,秦軍才退;此戰(zhàn)諸侯震動
      ,秦獻公也因此戰(zhàn)被周顯王“天子賀以襜霡”;

      15

      、公元前363年,秦軍試圖奪取魏國少梁
      ,但因趙國出軍而作罷;

      16

      、公元前362年,秦軍趁韓國
      、趙國在滄水之戰(zhàn)擊敗魏國的大好時機
      ,以庶長國為將軍攻打少梁,擊敗魏軍
      ,俘虜其主將公孫痤
      ,奪下了繁龐;

      17、公元前361年

      ,魏國因為都城安邑所處的河東受到秦
      、趙、韓三國包圍
      ,加上韓
      、趙
      、魏三國交換土地后,于是遷都大梁
      ,在河西之地修筑長城抵御秦軍
      ,對秦國采取守勢;

      18、公元前354年

      ,秦軍再次利用魏國援助衛(wèi)國對抗趙國
      、出兵包圍趙國邯鄲、并在邯鄲
      、襄陵((今河南省睢縣南)和齊國
      、宋國、趙國聯(lián)軍激戰(zhàn)時
      ,襲擊魏國西河之地
      ,奪取魏國西河長城主要據(jù)點元里,殲滅7000守軍
      ,從而占領少梁;同時派遣公孫壯攻占韓國上枳
      、安陵(今河南省鄢陵縣北)、山氏(今河南新鄭市東北)
      ,并修建城池;

      19

      、公元前352年,商鞅趁魏國還在和齊
      、宋
      、趙勝負未分時,率軍渡過黃河
      ,攻占魏國舊日都城安邑;

      20

      、公元前251年,商鞅再次率軍攻下魏國上郡要點固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魏國攻破趙國都城邯鄲
      ,并聯(lián)合韓軍在襄陵擊敗齊
      、宋、趙聯(lián)軍;齊國不得不要求楚國景舍出面調停修好;

      21

      、在楚國的調停下
      ,魏國和齊國、趙國講和后
      ,重新奪回了秦國所攻占的安邑和少梁,并包圍固陽;

      22

      、公元前350年
      ,秦孝公在商鞅的建議下,和魏國修好
      ,歸還部分河西之地給魏國
      ,又將都城從櫟陽遷都到咸陽;魏國則在固陽修建東南起崤山
      ,西北至黃河的崤山長城阻止秦軍東進;

      23、公元前344年

      ,面對魏惠王以朝見周天子名義召集小國諸侯圖謀攻打秦國
      ,秦孝公派遣商鞅向魏惠王提出稱王建議,將魏國的注意力由秦國轉向齊國和楚國;

      24

      、公元前341年
      ,商鞅趁魏國在馬陵之戰(zhàn)敗給齊國的機會,攻打魏國西部
      ,擊敗魏惠王親率之軍;

      25

      、公元前340年,商鞅攻打魏國河東
      ,秦軍和魏軍在吳城(今山西省平陸縣北)對峙;商鞅以相會為名扣押魏軍主將公子卬
      ,從而擊敗魏軍;

      26、公元前338年

      ,秦國在岸門(今山西省河津縣南)擊敗魏軍
      ,俘虜主將魏錯;

      27、公元前332年到公元前330年

      ,秦惠文王所任命的大良造公孫衍在魏國上郡雕陰(今陜西省甘泉縣南)和魏將龍賈激戰(zhàn)2年
      ,最后斬首4.5萬,龍賈被俘虜
      ,此戰(zhàn)魏國防守河西
      、上郡的兵力均被殲滅;無力防守河西的魏惠王不得不在公元前329年割讓河西之地給秦國,至此秦國完全收復了河西之地

      綜述

      ,從河西之戰(zhàn)的歷程可以得到:

      1、魏國奪取秦國河西

      ,主要是由吳起攻取
      ,吳起之前魏國基本上就是花費了2年時間修建少梁城;

      2、公元前384年魏國為救衛(wèi)國而卷入魏齊

      、趙楚四國四年大混戰(zhàn)
      ,注意力東向,給了秦國進行秦獻公遷都和改革的時間
      ,為秦國扭轉從公元前419年以來秦軍處處敗戰(zhàn)的態(tài)勢提供了國力基礎;

      3

      、秦獻公時對魏國的洛陰之戰(zhàn)、石門山之戰(zhàn)
      、少梁之戰(zhàn)三大戰(zhàn)
      ,由于是獨力對戰(zhàn)魏國,雖然取勝,但國力損耗太大
      ,因此秦國不得不進行二次變法——商鞅變法
      ,以進一步提升國力;相比秦孝公時期,雖然商鞅變法已經(jīng)成功
      ,但商鞅率領的秦軍從未獨力對戰(zhàn)魏軍:商鞅奪取魏國元里
      、少梁、安邑
      、固陽等
      ,都是在魏國全力和齊、宋
      、趙三國大戰(zhàn)時期進行偷襲的
      ,擊敗魏惠王是趁魏國在馬陵大敗之機,擊敗公子卬軍更是采用欺騙手段
      。秦獻公時秦軍獨戰(zhàn)魏軍
      、秦孝公時秦軍偷襲魏軍,這不同時期秦軍的表現(xiàn)都說明了秦獻公
      、秦孝公時期魏國戰(zhàn)力強于秦軍;

      4

      、秦國能夠奪取河西之地,完全是因為商鞅的政治操作——勸魏惠王稱王
      ,引導魏國注意力到齊國和楚國兩大強國
      ,減少對秦國的關注。在魏國和齊國
      、楚國相互爭斗時
      ,秦國從中取利。商鞅之所以采取這種策略
      ,而不是直接軍事攻打已經(jīng)處于守勢的魏國河西之地
      ,根本的原因在于:即便經(jīng)過商鞅變法,秦國實力還是不如魏國
      ,秦軍戰(zhàn)力還是不如魏軍

      5、在孫皓輝所寫的《大秦帝國》小說中

      ,魏國意圖滅秦是在商鞅變法之前
      。但實際上,魏國是在商鞅變法成功之后才有意圖攻秦滅秦的打算

      一句話就是:河西之戰(zhàn)見證了秦國由弱變強的過程

      。如果秦國沒有能夠讓魏國將注意力從秦國身上轉移到齊國和楚國上,無力奪取魏國控制的河西之地
      ,秦國國都咸陽在六國合縱攻秦時早就成為了廢墟
      。秦國想要以山河之固來保存實力
      ,也是不可能的。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764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唐朝鋪就續(xù)命之路" rel="prev"> 陸贄是什么樣的人歷史上出名的敢說敢做···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