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商鞅
商鞅確實“薄情寡義”
為了直觀的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將商鞅跟春秋時期秦國著名的著名“五羖大夫”做對比
,變法就不會成功.png" />
公元前340年
可想而知,如今這件壯舉對秦國意味著什么:徹底推翻了魏國的壓制
秦孝公大喜之下,兌現(xiàn)了當(dāng)初在求賢令中許下的諾言
可以說,經(jīng)此一戰(zhàn)
,秦國徹底推翻了壓在自己頭上的大山,商鞅也用實際效果證明了自己變法的正確。對此,他也頗為自負(fù),甚至喜滋滋的問趙良,自己跟五羖大夫相比,誰更牛掰?五羖(gǔ)大夫
,即百里奚,是秦穆公時期的名臣。此人年輕時貧窮不堪,后來在小國虞國謀得了大夫的職位,但卻在虞國被滅后慘遭晉國俘虜;后來聽說百里奚有治國大才的秦穆公得知后
百里奚相秦期間
與之相比之下
但結(jié)果相似
,過程卻天差地別。百里奚早年歷盡艱辛,飽嘗世間百態(tài)與人生坎坷
,也讓他對下層人民的悲慘處境感同身受。因此,當(dāng)他在秦國主政后,為官清正、愛護(hù)百姓,為人和善、平易近人,以身作則、生活簡樸,外出時甚至從不乘坐車馬,更不兵馬開道,與百姓打成一片,這在階級分明的春秋時代顯得難能可貴。同時,他主張“謀無不當(dāng),舉必有功”,輔佐秦穆公倡導(dǎo)文明教化,實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讓人民得利,受到了百姓的一致愛戴。因此,當(dāng)百里奚死后
,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而商鞅則完全相反
。首先,他大張旗鼓的公開反對任何形式的仁義
。仁者能仁于人
仁者能夠?qū)e人仁慈,卻不能使對方隨之變得仁慈;道義之人可以關(guān)愛他人
,但并不能讓對方也變得關(guān)愛別人。因此,所謂仁義,只會變成某些階層破壞規(guī)則、攫取特殊利益的幌子而已。那么
,他的主張是什么呢?簡而言之,是殺刑。治民能使大邪不生
,細(xì)過不失,則國治。國治必強。一國行之,境內(nèi)獨治。二國行之,兵則少寢。天下行之,至德復(fù)立。此吾以殺刑之反于德而義合于暴也。也就是說,用嚴(yán)刑峻法來治國
,能使大罪小罪都不會產(chǎn)生,國家定會長治久安;一個諸侯國變強了,老百姓就會安居樂業(yè);兩個國家都強大起來,就能以相互間的威懾力避免戰(zhàn)爭的產(chǎn)生;如果天下各國都強大起來,那就會相安無事、天下太平。所以,以法治國,看似冷酷無情,最終卻能保護(hù)民眾;仁義治國理念,只會造成社會混亂、權(quán)貴得利、百姓受苦因此,商鞅變法的主要手段就是賞和罰
而這種體系的最大敵人
如此完美的理論模型
于是
,史書是這樣形容商鞅變法的殘酷:凌轢公族,殘傷百姓;
臨水論囚
,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于天地
,畜怨積仇比于山丘......這也讓商鞅本人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以至于他每次出門,必定前呼后擁、鳴鑼開道,周圍一圈圈的精銳甲士全程護(hù)佑,與五羖大夫百里奚幾乎完全相反。那么,難道我們就因此認(rèn)為商鞅的做法是錯的嗎?他是否也應(yīng)該像百里奚那樣仁義治國?
答案是否定的
。時代不同到了戰(zhàn)國階段,各大國已經(jīng)完全撕破臉赤膊上陣
中原的魏國在魏文侯的帶領(lǐng)下
走在時代前列的魏國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
商鞅的變法確實大功告成了,但代價就是他成為了秦國各階層的眾矢之的
果不其然,當(dāng)唯一的靠山秦孝公死后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76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許負(fù)是什么人古代第一女神相
下一篇:
,建寧公主婚姻幸福嗎" rel="prev">
第一位下嫁漢人的清朝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