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
,中國明朝漢族人,生于1360年-1424年
,享64歲
。1402-1424年在位,共22年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
,在他當為皇帝之前,當時的皇帝是朱棣大哥的兒子朱允炆
。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
,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他的親四叔朱棣
、以“清君側(cè)”為名起事的燕王朱棣“靖難”成功
,正式登基稱帝
,第二年改元永樂。從此
,官方記載中
,少了一位溫文爾雅的惠帝,多了一位雄才大略的成祖
。
那么
,歷史上的這一段真實的故事,究竟是朱棣篡權(quán)還是本來就是皇帝的繼承人呢?
史載
,在登基之前
,朱棣的心里充滿了期待和忐忑。
四年前
,即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日的凌晨
,朱棣正式扯起了“靖難”之旗,宣布廢除建文年號
,改稱本年為“洪武三十二年”
。從這一刻起,他才真正地感覺到自己走上了一條無法回頭
、只能勝利的道路—雖然他喊出的口號是“奉天靖難”
,但卻矢口否認自己“謀逆”。
形勢異常危急
。北京城的四周要塞
,都已經(jīng)被朝廷派來的親信重兵把守,軍隊加起來達十萬之多
,而朱棣所能支配的卻只有燕王府的八百名親兵
,雙方實力懸殊,無法武力對決
。對此
,朱棣的策略是陰謀加閃電出擊。
前一天
,即七月初四日下午
,朱棣用計將領(lǐng)兵包圍王府的張昺、謝貴騙入王府斬殺
,府外守兵群龍無首
。五日凌晨時分,朱棣果斷起事
,命手下大將張玉和
、朱能迅速出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夜之間占領(lǐng)九門,城內(nèi)明軍紛紛投降
,第二天
,北京大定。
戰(zhàn)火終于燒了起來
。從表面上看
,朱棣雖旗號打得漂亮,很能蠱惑人心
,但力量終究有限
。對方是名正言順的一國天子,擁有理直氣壯的正義和集天下于一身的各種資源
。而朱棣是叛逆之師
,以數(shù)百人起事,以北京城一隅而對全國
,勝負之勢似乎不難判斷
。然而,他仍然底氣十足
,從一開始就端著一副異于常態(tài)的冷靜
。
八月十二日
,洪武朝唯一一位躲過朱元璋屠殺的開國宿將耿炳文
,率領(lǐng)三十萬大軍北上平叛。出師一月
,即兵敗定城
。十月,建文帝換將李景隆
,代替耿炳文領(lǐng)兵五十萬
,再征再敗。到建文二年五月時
,水陸重鎮(zhèn)德州失守
,城內(nèi)百萬石糧食及無數(shù)兵器盡為燕軍所得,南軍一敗涂地
。在此期間
,作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朱棣運籌帷幄
、指揮若定
,對戰(zhàn)爭的判斷、分析和決策水平
,毫不遜于其父朱元璋
。
反觀南京城內(nèi)的小皇帝朱允炆,雖然看似滿腹經(jīng)綸,韜略過人
,一上臺便雷厲風行地大力削藩
,實際卻是多謀寡斷,毫無權(quán)謀之術(shù)
。這在他與朱棣對決的過程中展現(xiàn)得尤為突出
。從一開始的掩耳盜鈴,放回朱棣的三個兒子
,以為能使朱棣降低戒心
,“示彼不疑”,實則是給燕王大送定心丸;到關(guān)鍵時刻
,識人不明
,任命朱棣的心腹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讓其監(jiān)視朱棣
,實則是與虎謀皮;再到出征之前告誡將士“毋使朕有殺叔父名”的婦人之仁
,綁自己人手腳,授敵人于盾甲……類似情形
,不一而足
,失敗的跡象已經(jīng)非常明顯。
六百年后
,回顧整個靖難之役的歷史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場叔侄二人的生死對決
,拋去了價值觀道德情感上的討伐
,朱棣的勝利完全是理之必然、勢之所趨
,早在朱元璋“龍馭上賓”時
,就已經(jīng)注定了。
朱元璋獨特的集權(quán)方式
,造成了他死后朱允炆面對的窘迫局面
。他大開殺戒,殺光一切可能會危及他或他子孫手中權(quán)力的文臣武將
。無論是同起草莽
、忠心耿耿的元勛,還是計定乾坤
、輔國佐君的良臣
,或者能征善戰(zhàn)、勇冠三軍的宿將
,一一被他除盡
,絲毫不考慮第二梯隊人才的培養(yǎng)和接替
。與此同時,他還收回一切盡可能的權(quán)力
,集中在帝王手中
。因此,當他死后
,等到建文帝繼承大統(tǒng)時
,除了一柄權(quán)力空前巨大的帝國權(quán)杖外,身邊竟沒有一個經(jīng)得起考驗的文武英才
。以至于靖難之役發(fā)生后
,當燕王朱棣聽說李景隆被任命為平叛大將軍,領(lǐng)兵五十萬來征時
,忍不住替朱允炆“擔心”道:“(此人)智疏而謀寡
,色厲而中餒,驕矜而少威
,忌刻而自用
。未嘗習(xí)兵,不見大戰(zhàn)
。以五十萬付之
,是自坑之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應(yīng)該不是一個玩笑
。
而且對朱元璋來說,這應(yīng)該還不是最大的打擊
,最大的應(yīng)該是他日夜精思
、機關(guān)算盡
,預(yù)防了一切外人
,卻唯獨沒有防到蕭墻之禍。他精心打造的拱衛(wèi)帝室的防火墻
,末了卻將武器對準了自己欽定的接班人
。
帝權(quán)的本質(zhì)就是家族統(tǒng)治,是唯一的一個家族統(tǒng)治天下所有的家族
。但是往往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
,為了照顧某種平衡和附帶的利益分紅,家族的范圍可能會相當寬泛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蛇@些到了朱元璋這里就行不通了。朱元璋偏執(zhí)地認為
,只有血管里流著的是他朱家的血
,而且是直系的
,方可以分享權(quán)力。所以
,明朝建國后
,異姓的徐達們必須死,同姓的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
,曾經(jīng)也姓朱)們也必須死—不管他們?yōu)樽约毫鬟^多少血
,同自己患過多少難。而他自己的子孫后代們無論是否出過力
,都可以大大方方地被封王
。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對子孫的封王還不是虛封
,而是實封
,即親王不僅擁有自己的領(lǐng)地,還有屬于自己的軍隊
,是實實在在的小國王
。朱元璋不惜一切分封權(quán)力,目的是打算靠這些有槍又有炮的藩王來幫助自己“皇圖永固”
。打一個通俗的比方就是
,朱元璋用盡一切方法打造了一個黃金莊園。為了防止別人偷錢或分錢
,他干脆不用管家和下人
,只允許自己一人打理,并且規(guī)定
,他死后
,莊園的唯一繼承人也只能這樣做。與此同時
,為了防止盜賊
,他允許其他兒子們都拿著武器來護莊。這樣一來
,既保證了自己的財產(chǎn)不外流
,也保證了莊園固若金湯,無人可撼
。
設(shè)計固然巧妙
,但他完全忽視了一點,即諸藩王有無個人野心
、那些拿著大刀長矛的其他兒子們是不是永不眼紅莊園的持有者
。
現(xiàn)實永遠是殘酷的。洪武三十一年之前
,有朱元璋這根定海神針在
,燕王們只能老老實實地看門
,世界風平浪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墙揭字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新皇帝年僅22歲,并且在朱元璋純正的儒家教育下
,他還是一個文雅
、浪漫、充滿理想主義的書生
。這就不能不使那些在各自王國里積累了豐富政治
、軍事經(jīng)驗,雄心萬丈的叔父藩王們心潮上涌了
。
建文三年十二月
,朱棣第四次出師南下。這一次出師
,他一如既往地發(fā)揮著自己高超的戰(zhàn)爭智慧
,并取得了最終勝利。
在此之前
,朱棣的“靖難”策略是穩(wěn)扎穩(wěn)打
,步步為營,即由北至南
,一步步征服天下
。但是在山東屢屢被南軍大將鐵鉉和盛庸頑固糾纏后,他發(fā)現(xiàn)
,爭城爭池的拉鋸戰(zhàn)遠不如輕騎奇襲的效果好
。于是,他決定繞道山東
,逼近徐
、淮,一路絕不打攻堅之戰(zhàn)
,直撲南京而去
。
建文四年五月二十日
,揚州城不戰(zhàn)而降
。南京危矣。二十多天后
,六月十三日
,守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開門投降
,南京淪陷
,朱棣勝得一塌糊涂
。
取得勝利后,朱棣的日子相當難熬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睹魇贰份d:“是日,王分命諸將守城及皇城
,還駐龍江
,下令撫安軍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敝扉λ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仁宗朱高熾御制的“長陵功德碑”也記道:“皇考慮驚乘輿,駐金川門
,遣人奉章
,言所不得已來朝之故。奸臣蒼黃
,知罪不宥
,閉皇城門不內(nèi),而脅建文君自焚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士悸勚篌@,發(fā)眾馳救
,至已不及
。皇考仰天慟哭曰:‘臣之來也
,固將清君側(cè)之惡
,用寧邦家,何不寤耶?’遂備天子禮殮葬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結(jié)合兩處記載,除去其中的假仁假義
,當時的情形極有可能是:
一
、南京城破后,皇城已禁閉
。此時
,朱棣并沒有決定立即攻城,而是將燕軍退駐金川門
,并且遞書給建文帝
。這樣處理,原因有二:
1.他始終堅稱自己是“靖難”
、“清君側(cè)”
,攻克南京城
,目的已經(jīng)達到,此時若再繼續(xù)武力攻取皇城
,就無法自圓其說了
。
2.相對于武力奪權(quán),朱棣還是更加希望朱允炆自己能主動做點什么
,或者遜位或者自裁
,這樣他就可以避免背上殺侄的罪名。
二
、朱棣愿望如此
,但朱允炆的答復(fù)卻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消失。當朱棣看見皇城內(nèi)的火光時
,他已明白讓朱允炆自動遜位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他還心存幻想,急忙派兵救火
,以確定朱允炆的生死
。然而,從碑文中異常地沒有交代朱允炆的尸首來看
,朱棣并沒有找到朱允炆
。
但無論如何,此時
,大明王朝的國都南京為朱棣所控制已確定無疑
。第二天,投降的朝中文武及諸王紛紛以個人名義上表勸進
,請求朱棣即位
。朱棣稱自己只有周公之意,并無稱帝之心
。隨后
,燕軍諸將上表勸進,仍被嚴詞拒絕
。六月十六日
,前兩天上表勸進的兩撥人聯(lián)手勸進,懇請朱棣順應(yīng)民心
。朱棣考慮再三
,終于“勉為其難”,答應(yīng)愿為天下蒼生造福
。
三次反反復(fù)復(fù)程式化的推讓之后
,六月十七日,朱棣的登基大典如期舉行
。此時
,在等待和煎熬中過了四年的他,雖然數(shù)夜未眠
,卻毫無倦容
,亢奮不已。在各種彩旗儀仗的引導(dǎo)下
,在莊嚴的鐘鼎鼓樂聲中
,朱棣率眾將士在文武百官的夾道拜迎下,浩浩蕩蕩地直向皇城而去
。
但意外發(fā)生了
。根據(jù)《明史》的記載,燕王朱棣進城途中
,路旁擁擠的人群中突然跑出一個叫楊榮的人
,攔住朱棣的馬道:“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按照帝王即位的程序,登基之前
,新君必須先祭告天地祖先
,這樣,他的皇位才是注過冊的
。朱棣興奮過度
,竟然將如此重要的事情忘之腦后。
是日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
,朱棣正式即位,成為明成祖
,也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永樂大帝
。
楊榮是怎么一句話贏得朱棣重用,輝煌一生的?
明成祖朱棣
,戎馬一生
,能讓他看上的人不是詭計多端,就是勇猛過人
。就是這么一位皇帝
,卻在登基之后重用了一個和他只有一面之緣的人。這個人就是楊榮
,楊榮只用一句話就得到了朱棣的重用
,輝煌一生。
建文二年,楊榮考上進士
,得以進入翰林院
。每天上班下班,如果沒有靖難之役
,楊榮這輩子估計都很難熬出頭了
。靖難之役勝利,朱棣攻入京城之后
,興致勃勃的朱棣打算入宮登基
。正在入宮之際,有一個人從人群中走了出來
,跪在朱棣的馬前
。對朱棣說,?先是去祭拜皇陵呢
?還是登基呢
??。
?殿下先謁陵乎
,先即位乎
??
這一句話,直接驚醒了朱棣
。朱棣是打著?誅奸臣
,清君側(cè)?的旗號造反。而造反成功之后直接入宮登基
,不向自己老爹朱元璋匯報工作
。那么?誅奸臣,清君側(cè)?這句話等于白說了
,擺明了自己是造反
。楊榮的一句話,朱棣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
朱棣登基之后
,發(fā)覺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便開設(shè)內(nèi)閣
。楊榮成為了不二人選
,得以成為首屆內(nèi)閣的一位閣臣,也是年紀最輕的一位
。楊榮依靠長遠的目光深得朱棣的信任
。軍事上的事,朱棣基本都會讓楊榮來干
。永樂五年
,朱棣派遣楊榮過去甘肅那邊檢查軍隊和武器。楊榮,除了檢查軍隊
、武器外
,順道還在附近進行走訪,查看周圍地形
。楊榮回去向朱棣報告自己在甘肅的工作情況后
,朱棣激動的過頭了
,直接拿起刀切了一片西瓜給楊榮吃
。這在古代可是光宗耀祖的時刻。
《永樂大典》的主編解縉被朱棣下令
,扔在雪地里凍死之后
。楊榮順勢成為了永樂年間的首輔。成為首輔之后的楊榮更是大放異彩
,朱棣出征蒙古的時候
,基本都帶上楊榮。楊榮自己對戰(zhàn)場的形勢也有獨特的理解
。楊榮跟隨朱棣出征
,朱棣經(jīng)常召見楊榮,向楊榮詢問楊榮自己對戰(zhàn)場的形勢理解
。楊榮每次都能說出令朱棣特別滿意結(jié)果
。
最能看出朱棣特別重用楊榮的是,朱棣親自將印信交付給楊榮執(zhí)掌
。印信可不是一般的重要
,皇帝所下的詔書都是要經(jīng)過印信蓋章才能有效。沒有印信蓋章的詔書
,就算是皇帝親手寫的
,也沒有任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