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如何評價宇文士及有哪些與他相關(guān)的軼事典故
宇文士及,本姓破野頭
,字仁人
,唐朝時期宰相
,隋朝左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之子
,前妻南陽公主
,繼娶壽光縣主
。下面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
宇文士及初以父勛,封新城縣公
。迎娶南陽公主,拜駙馬都尉
,遷尚輦奉御
,轉(zhuǎn)鴻臚少卿。江都之變后
,封內(nèi)史令
。武德二年(619年)
,歸順唐高祖李淵
,憑借妹妹宇文昭儀的寵愛
,拜上儀同三司
。隨從秦王李世民征戰(zhàn)四方
,頗有功勞
,拜中書侍郎
,封郢國公。武德八年(625年)
,拜檢校侍中、天策上將府司馬
。唐太宗即位后,拜中書令
,后官拜涼州都督
,歷任蒲州刺史
,遷右衛(wèi)大將軍
、殿中監(jiān)
。貞觀十六年十月丙申(642年11月11日)
,病逝
,追贈左衛(wèi)大將軍
、涼州都督,謚號為“縱”
,陪葬昭陵。
的軼事典故.png)
軼事典故
破鏡難圓
竇建德殺死宇文化及時
,將南陽公主與宇文士及的兒子宇文禪師一同殺死
,公主出家為尼。武德四年(621年)
,竇建德兵敗,宇文士及在洛陽遇到準備前往長安的南陽公主
,便請求相見、復(fù)合
。公主拒絕道:“我與你家乃是仇敵
,之所以不殺你
,是因為你對謀逆之事并不知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钗氖考霸偃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公主怒道:“你若一定要尋死,我可以見你
。”宇文士及只得放棄
。
太宗察佞
唐太宗曾在宮中觀賞,指著一棵樹道:“這是嘉木啊!”宇文士及便大加贊美
。太宗正色道:“魏征常勸我遠離佞人
,我一直不知道指的是誰
,如今知道了
。”宇文士及謝罪道:“宰相經(jīng)常犯顏直諫
,弄得陛下手足無措
。我有幸在您身邊,不稍微將就一點
。您雖貴為天子
,又有什么樂趣呢?”太宗心中的不滿這才消散
。
歷史評價
劉昫:裴矩方略寬簡
,士及通變謹密
,皆一時之稱也
。
李元嘉詳細資料大全
李元嘉(618-688年),字元嘉
,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
。唐朝宗室
、畫家
,唐高祖第十一子,唐太宗李世民異母弟
,母為宇文昭儀
,妃為宰相房玄齡之女
。
勤奮好學(xué)
,工行草書
,喜歡繪畫
。武德四年
,封為宋王
。
,徙封徐王
。貞觀六年,授潞州刺史。九年
,授右領(lǐng)軍大將軍。十年
,進封韓王
,授滑州都督
。二十三年
,實封一千戶。修身潔己
,內(nèi)外如一。唐高宗即位
,轉(zhuǎn)澤州刺史
。天后攝政,加授太尉
,領(lǐng)定州刺史。
垂拱四年
,為武三思誣告參與越王李貞之亂
,逼令自殺
,終年七十一
。神龍元年
,追復(fù)官爵
,令第五子李訥嗣位。
基本介紹 本名 :李元嘉 別稱 :韓王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長安 出生時間 :618年 去世時間 :688年 主要成就 :李唐宗室
、畫家 人物生平,親屬成員,史書記載,舊唐書,新唐書,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少好學(xué),聚書至萬卷
,采碑文古跡多得異本。工行草書
,善畫龍
、馬
、虎
、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杜f唐書本傳》
、《新唐書本傳》
、《歷代名畫記》、《書斷》有記載
。 親屬成員 父親:唐高祖李淵。 母親:宇文昭儀
,隋朝左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之子,中書令宇文士及之妹 哥哥:唐太宗李世民 母弟:魯王李靈夔
,性喜布衣
,不以皇子自居。其畫作優(yōu)于二閻
。 妻子:房氏,司空梁國公房玄齡之女
。 兒子:潁川王李訓(xùn)
、武陵王李誼
,黃國公李撰
,上黨公李諶、嗣韓王李訥 史書記載
舊唐書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十四》: 韓王元嘉
,高祖第十一子也。母宇文昭儀
,隋左武衛(wèi)大將軍述之女也
,早有寵于高祖
。高祖初即位
,便欲立為皇后
,固辭不受。元嘉少以母寵
,特為高祖所愛,自登極晚生皇子
,無及之者。武德四年
,封宋王
,徙封徐王
。貞觀六年
,賜實封七百戶
,授潞州刺史
,時年十五
。在州聞太妃有疾
,便涕泣不食
。及京師發(fā)喪
,哀毀過禮
,太宗嗟其至性,屢慰勉之
。九年,授右領(lǐng)軍大將軍
。十年
,改封韓王
,授潞州都督
。二十三年
,加實封滿千戶
。 元嘉少好學(xué)
,聚書至萬卷
,又采碑文古跡,多得異本
。閨門修整,有類寒素士大夫
。與其弟靈夔甚相友愛,兄弟集見
,如布衣之禮
。其修身潔己
,內(nèi)外如一
,當代諸王莫能及者
,唯霍王李元軌抑其次焉
。高宗末,轉(zhuǎn)澤州刺史
。及天后臨朝攝政
,欲順物情
,乃進授元嘉為太尉
,定州刺史、霍王元軌為司徒
,青州刺史
、舒王元名為司空,隆州刺史
、魯王靈夔為太子太師
,蘇州刺史
、越王貞為太子太傅
,安州都督、紀王慎為太子太保
,并外示尊崇,實無所綜理
。其后漸將誅戮宗室諸王不附己者,元嘉大懼
,與其子通州刺史
、黃公李撰及越王貞父子謀起兵
,于是皇宗國戚內(nèi)外相連者甚廣。遣使報李貞及瑯邪王李沖曰:“四面同來
,事無不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崩顩_與諸道計料未審而先發(fā)兵
,倉促唯李貞應(yīng)之
,諸道莫有赴者
,故其事不成
,李元嘉坐誅
。 李撰少以文才見知,諸王子中
,與瑯邪王李沖為一時之秀
,凡所交結(jié)皆當代名士。時天下犯罪籍沒者甚眾
,唯李沖與李撰父子書籍最多,皆文句詳定
,秘閣所不及。神龍初年
,追復(fù)元嘉爵土
,并封其第五子李訥為嗣韓王
,官至員外祭酒
。開元十七年
,卒
。長子李訓(xùn)
,高祖時封潁川王
,早卒。次子李誼
,封武陵王,官至濮州刺史
。開元中,封李訥之子李叔璇為嗣韓王
、國子員外司業(yè)
。
新唐書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 韓王元嘉
,字元嘉
。始王宋
,后改王徐
,為潞州刺史。母昭儀
,宇文述女也
,寵于高祖,既即位
,欲立為后,固辭
。元嘉以母寵故,特為帝愛
,后出諸子無及者
。在潞時
,年十五
,聞太妃病
,涕泣不食
。居喪毀甚,太宗數(shù)尉勉
。少好學(xué),藏書至萬卷
,皆以古文字參定同異。與弟李靈夔友愛
,燕見終日如布衣禮
,閨門修整
,當世稱之
。 貞觀九年
,更封韓
,遷滑州都督。高宗末,為澤州刺史
。武后得政
,進授太尉
,徙定州刺史
,以霍王元軌為司徒,舒王元名為司空
,滕王元嬰開府儀同三司
,魯王靈夔太子太師
,越王貞太子太傅
,紀王慎太子太保
,外示尊寵
,而內(nèi)將圖之。 垂拱中
,元嘉徙絳州刺史,其子撰及越王子沖糾合宗室同舉兵
,未發(fā)。會武后詔宗室朝明堂
,元嘉遣使告諸王曰:“大享后
,太后必盡誅諸王
,不如先事起
。不然
,李氏無種矣
。”乃為中宗詔
,督諸王發(fā)兵。沖即以兵五千攻濟州
,而諸王倉卒兵不至,遂敗
。元嘉至京師
,謀泄
,后逼令自殺
,年七十
。詔改氏元嘉
、魯王
、越王為虺
。 元嘉六子
。訓(xùn)
,潁川王
,蚤卒。誼
,武陵王。諶
,上黨公。撰
,黃國公
,工為辭章
,孟利貞嘗稱其文曰:“劉鄰之
、周思茂不過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背鰹橥ㄖ荽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辭疾歸
,且謀慮越王也。諶通音律
,歷杭州別駕,與撰俱死
。時籍沒者眾,惟沖
、撰家書為多
,皆文句詳正
,秘府所不及
。神龍初,追復(fù)元嘉爵士
,以第五子訥嗣。薨
,子叔璩嗣,歷國子司業(yè)
。薨
,子煒嗣
。建中中
,改王鄆
。后懿宗以鄆王即位
,復(fù)改嗣韓王云。 軼事典故 高祖李淵第十一子
,封韓王。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
,居于長安,后遷居潞州(今山西襄垣)
。15歲
,封官為刺史。武后中
,授太尉
。武后專政,接受唐中宗李顯召見
,商討督諸王發(fā)兵討伐武后
,事被泄后,他與兒子都被逼自殺
。少好學(xué),喜藏書
,《舊唐書·李元嘉傳》稱他“收書至萬卷,以古文字參定同異”
。長于書法
、畫筆
,尤喜畫動物
,如龍、馬
、虎
、豹等
。被殺后
,家被抄,所藏圖書
、字畫,焚毀無遺
。子
李撰 ,封黃國公
。父子藏書癖最濃
,收書最多
,為秘閣所不及
。
請?zhí)峁┨铺诘馁Y料!!!!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
。太宗是他死后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
,政治家、書法家
。他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通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jù)勢力
,并虛心納諫
、在國內(nèi)厲行節(jié)約
、容許百姓休養(yǎng)生息
,使得社會出現(xiàn)了國泰民安的局面
。此舉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chǔ)
,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生平 早年 唐太宗于開皇十八年(599年)在出生
,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
。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登基后稱長孫皇后)
。公元617年
,李世民逼父親起兵反隋
,攻入長安
,并且滅隋
。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此后
,李世民經(jīng)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jù)勢力
。自武德元年起,秦王李世民親自指揮了三場大戰(zhàn)役:一
、破李軌
,平定隴西割據(jù)勢力薛仁杲(薛舉之子)
,鏟除了唐王朝來自西北方面的威脅
;二
、敗宋金剛
、劉武周,收復(fù)并
、汾失地,鞏固唐王朝的大后方
;三、在虎牢之戰(zhàn)中
,一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jù)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軍事集團
,取得了唐代統(tǒng)一戰(zhàn)爭決定性的勝利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
,尤其是在虎牢之戰(zhàn)后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
。武德四年冬十月
,封為天策上將
、領(lǐng)司徒
、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
。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 *** 機構(gòu)
。 [編輯] 玄武門之變 此后,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
,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
。大臣間互相傾軋
,分為兩派
。宰相裴寂
、謀士王珪
、魏徵、東宮衞士將領(lǐng)薛萬徹等跟隨李建成
、李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
、房玄齡,將領(lǐng)秦叔寶
、尉遲敬德
、段志玄
、 王 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一派
。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lǐng)李靖
、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
、李元吉被殺
,而后來高祖讓位
,他即位為帝
,次年改年號為貞觀
。 貞觀之治 貞觀元年(西元627年)
,人口因隋末戰(zhàn)爭銳減
,戶不滿三百萬
,經(jīng) 唐太宗 君臣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政治安定、國力強盛
,至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
,人口增加了八十萬戶
,奠下了高宗
、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chǔ)
,史稱貞觀之治。 630年
,唐太宗令李靖出師塞外,挑戰(zhàn)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
。唐軍在李靖的調(diào)遣下
,滅東突厥
,唐太宗因此被各國尊為「天可汗」
。在位期間,唐朝積極推行了府兵制
、租庸調(diào)制和均田制,并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 唐太宗本身也是個雄武善辯之人,但是有鑒于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本人亦以雄健善辯聞名
,隋朝卻因此鑄下衰亡的大錯
,因此在位期間
,唐太宗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fēng)格
。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
,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
,甚至造成了多次讓唐太宗尷尬、下不了臺的局面
。晚年的唐太宗雖然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fā)生誤殺大臣的遺憾
,但是大致上仍有納言的風(fēng)范
。641年,唐室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
,其中總結(jié)了他一生的政治經(jīng)驗,同時評述了自己的功過
。 唐太宗精擅書法
,以行書寫碑,為后世鼻祖
。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
。死后更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
。 公元649年
,唐太宗得了痢疾,醫(yī)治最終無效
,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于649年7月病死于長安含風(fēng)殿
。葬于今中國陜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
,諡號為「文皇帝」。 修史之證 終李世民一生
,都擔心日后史家如何評論「玄武門之變」
,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
,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
。雖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削去浮
,直書其事」
,但已引來種種推想并舉證,認為李世民曾修改兩書
。 軼事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zhàn)前,僅率領(lǐng)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
。途經(jīng)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
,被敵人發(fā)現(xiàn)
,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
。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
,驚醒騎兵,才發(fā)現(xiàn)身邊都是敵人
,于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
,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
,百發(fā)百中
,終于逃出追擊。 家庭 溫泉銘(局部) 放大 溫泉銘(局部) [編輯] 妻妾 * 長孫皇后 * 韋貴妃 * 徐賢妃 * 楊妃(隋煬帝女) * 陰妃 * 燕妃 * 楊妃 * 王氏 * 楊氏(李元吉之妻) * 武才人 子女 子 1. 皇太子李承干(母長孫皇后) 2. 楚王李寬(母不詳
,早薨) 3. 吳王李恪(母隋煬帝女楊妃
,文武兼?zhèn)洌铺谝欢瓤紤]立李恪為太子
,但遭長孫無忌反對
。唐高宗即位后,長孫無忌為專權(quán)
,對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開迫害
,兩人被控謀逆
,雙雙被害) 4. 魏王李泰(母長孫皇后) 5. 齊王李祐(母陰妃
,后廢為庶人) 6. 蜀王李愔(母隋煬帝女楊妃) 7. 蔣王李惲(母王氏) 8. 越王李貞(母燕妃) 9. 高宗李治(原為晉王,母長孫皇后) 10. 紀王李慎(母韋妃) 11. 江殤王李囂(母燕妃
,早薨) 12. 代王李簡(母不詳,早薨) 13. 趙王李福(母楊妃) 14. 曹王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楊氏) 女 1. 襄城公主 2. 汝南公主 3. 南平公主 4. 遂安公主 5. 長樂公主(母長孫皇后) 6. 豫章公主 7. 比景公主 8. 普安公主 9. 東陽公主(母長孫皇后) 10. 臨川公主(母韋貴妃) 11. 清河公主李敬 12. 蘭陵公主李淑 13. 晉安公主 14. 安康公主 15. 新興公主 16. 城陽公主 17. 合浦公主 18. 金山公主 19. 晉陽公主李明達(母長孫皇后) 20. 常山公主 21. 新城公主(母長孫皇后)
參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121200729
中國書法史上
,以行書刻碑的首創(chuàng)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稖厝憽繁闶切袝氡拇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
,他的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的鼎盛
,而且李世民身體力行地倡導(dǎo)書法
,促使唐代書法成為中國書法史上輝煌的一頁
。他親自為王羲之寫傳記,不惜重金搜購大王墨跡三千六百紙
。 李世民「以書師虞世南」(《宣和書譜》),常與虞世南論書
,并云:「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xué)其形勢
,唯求其骨力
,而形勢自生」。這反映了唐太宗的書法觀
,亦是相當開放的
。唐太宗書法師承魏晉,《書小史》稱其「工隸書
、飛白,得二王法
,尤善臨古帖
,殆于逼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埂稌x祠銘》為其書法杰作,當時各國使節(jié)都將精拓本帶回去
,廣泛宣傳
。 《溫泉銘》是唐太宗為驪山溫泉撰寫的一塊行書碑文。此碑立于貞觀二十二年( *** 八)
,即唐太宗臨死前一年。原石早佚
,1900年發(fā)現(xiàn)于敦煌石窟,現(xiàn)藏于法國巴黎圖書館
。 《溫泉銘》書風(fēng)激躍跌宕
,字勢多奇拗
。俞復(fù)在貼后跋云:「伯施(虞世南)
、信本(歐陽詢)、登善(褚遂良)諸人
,各出其奇,各詣其極
,但以視此本,則于書法上
,固當北面稱臣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箤ζ湓u價極高。此碑書法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穩(wěn)和順
,而有王獻之的欹側(cè)奔放
。有人認為太宗書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間
,但從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獻之
。
參考: thx~
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和宇文士及三兄弟分別有怎樣的結(jié)局?
老大宇文化及是著名的叛軍首領(lǐng)
,弒殺隋煬帝楊廣,但宇文化及本人卻愚蠢怯懦
,成不了大事;老二宇文智及兇狠跋扈
,攛掇宇文化及起兵造反,最后和宇文化及一起被竇建德所殺
;老三宇文士及最是狡猾聰明
,與兩個哥哥年齡相差很大
,性情也相差很大
。他不僅沒有受到兩個哥哥的牽連,反而后來成了李世民的寵臣
,得了善終。
涼州詞(唐朝曲調(diào)名)詳細資料大全
涼州詞
,又稱《涼州曲》
,是涼州歌的唱詞
,不是詩題
,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diào)名
。涼州
,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
,六朝古都,涼國故地
,天下要沖
,國家蕃衛(wèi)
,雍涼文化的發(fā)源地
。元明清時
,武威又被稱西涼
,多出現(xiàn)在文學(xué)作品中。
《晉書 地理志》:“漢改雍州為涼州”
,前涼
、后涼、南涼
、北涼、大涼在此建都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稑吩贰罚骸皼鲋輰m詞曲
,開元中
,涼州都督郭知運所進”
。
涼州樂舞不僅是西北樂舞的代表
,也是中原王朝樂舞中的精華,被尊為"國樂"
。隋朝確定的9種國樂,有七部是涼州輸入的
,其中《西涼樂》最著名。
開元年間
,郭知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
,進獻給唐玄宗
。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
,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chǎn)生的地名為曲調(diào)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