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與劉文靜相關(guān)的軼事典故后世如何評價他
劉文靜
,字肇仁,唐朝時期宰相、開國功臣,下面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出身彭城劉氏
。劉文靜英俊魁偉
,才干突出。隋朝時期
,授儀同三司
、晉陽縣令。面對天下大亂
,聯(lián)絡裴寂與李世民
,支持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奉命聯(lián)絡突厥
。隨軍南下
,擊敗虎牙郎將桑顯和、河東通守屈突通
。唐朝建立后
,出任納言,成為宰相
。跟隨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
,歷任戶部尚書、陜東道行臺左仆射
,受封魯國公
。武德二年(619年),劉文靜與司空裴寂產(chǎn)生隔閡
,酒后狂言
,遭到小妾告發(fā),以“謀反罪”處死
。唐太宗貞觀年間
,恢復官爵,配享唐高祖廟庭
。
的軼事典故后世如何評價他.png)
軼事典故
劉文靜早年常與裴寂同宿
。面對城頭烽火,裴寂嘆息道:“貧賤到如此地步
,又趕上世事離亂
,我們當如何保全自己呢?”劉文靜卻笑道:“世途如此,時事可知
。形勢是可以預知的
,你我二人相處投合,又何必憂慮貧賤?”
人物評價
劉昫:文靜奮縱橫之略
,立締構(gòu)之功
,罔思寵辱之機
,過為輕躁之行,未及封而禍也
,惜哉!
宋祁:應龍之翔
,云霧滃然而從,震風薄怒
,萬空不約而號
,物有自然相動耳。觀二子非有踔越之姿
,當高祖受命
,赫然利見于世,故能或翼或從
,尸天之功云
。文靜數(shù)履軍陷陣,以才自進
,而寂專用串昵顯
。外者易乘,邇者難疏
,故文靜先被躁望誅
,寂后坐妖言斥,誠異夫蕭何
、曹參云!
洪邁:荀彧佐魏武帝
,劉穆之佐宋高祖
,高德政佐齊文宣
,高颎佐隋文帝,劉文靜佐唐高祖
,終之篡漢
、晉、魏
、周及取隋
,其功不細矣。
胡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簞⑽撵o淺水原之敗
,貶落不偶以至於誅;裴寂度索原之敗,位任如故:唐高祖以賞罰馭臣
,上下其手矣
。
王夫之:① 唐之不能與突厥爭,始于劉文靜之失策
,召之人而為之屈
,權(quán)一失而弗能速挽矣
。] ②故用夷者,未有免于禍者
,用之有重輕
,而禍有深淺耳。推其本原
,劉文靜實為厲階
,僅免于危亡,且為愚夫取滅之嚆矢
,不亦悲乎!
百家講壇誰看過?
《百家講壇》品牌節(jié)目介紹之于丹《論語》心得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jīng)標榜說
,自己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
。但是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現(xiàn)代人該如何解讀《論語》呢
?《論語》所記載的
,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jīng)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其中許多經(jīng)典的詞句是我們許多人耳熟能祥的
,這部曾經(jīng)統(tǒng)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jīng)典
,今天仍然能為我們現(xiàn)代人構(gòu)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
,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北京師范大學的于丹教授將做客《百家講壇》,從七個方面
,為觀眾朋友講述她解讀《論語》的心得
。(1)《天地人之道》:您知道
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嗎?我們一個生命個體
,在浩瀚的宇宙中意味著什么
?(2)《心靈之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當遇到人生的缺憾時
,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3)《處世之道》: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
?(4)《君子之道》:我們常說“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那么何為君子
,何為小人呢
?(5)《交友之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我們?nèi)绾畏直婧门笥押蛪呐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又如何才能交到好朋友而遠離壞朋友呢
?(6)《理想之道》:“匹夫不可以奪志”,理想是一個人奮斗的動力和前進的方向
,但我們該怎么理解“理想”的含義呢
?(7)《人生之道》:您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不逾矩
。”的真正含義嗎
?現(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
,人們來去匆匆。聽聽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
,您也許會感到心里掠過一陣清風
,也許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已經(jīng)預見到了我們今天心中的困惑呢
。
12月25日(重播) 于丹《論語》心得(五)《交友之道》 于 丹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
,出門靠朋友”人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相當重要的。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
,朋友是我們最好的環(huán)境,你從他的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
,也就是說交什么樣的朋友
,你也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于丹教授告訴我們
,《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
,說人的朋友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種
,壞朋友也有三種
。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
,友諒
,友多聞。直是直率坦率
,諒是寬容原諒
,多聞是博學多才
,這三種是好朋友。
12月26日(重播) 于丹《論語》心得(六)《理想之道》 于 丹
幾乎每一個人
,都有一個心中的理想
,這個理想可大可小,也許理想在仕途
,要當個什么級別的官
,也許理想在職業(yè),要成為一個干什么的人
,甚至有的理想在金錢
、地位,要成為一個大老總
,要住上大房子
,開上高級轎車,等等不一而足
。而這個理想更是成為一個人奮斗的動力和前進的方向
。那么《論語》中關(guān)于理想是一個什么標準呢?那就是:修身
、齊家
、治國、平天下
,這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
。
12月27日(重播) 于丹《論語》心得(七)《人生之道》 于 丹
孔夫子曾經(jīng)說過,我這一生大體可以概括成幾個階段
,最早從人開始學習
,“吾十有五
,而治于學
,”15歲的時候開始幼稚于學,然后“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不欲懼
。”這是他一生歷程的描述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認為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不過是從歲月中借來的一段光陰,自己把這一段光陰過成什么模樣
,最后在墓志銘上鐫刻上你的名字
,這段光陰被賦予一個人的意義
,從開始念書學習,在這個起點上所有人大體差不多
,但是再往后
,從而立之年以后,每個人的差別那就是天壤之別了
。
12月28日(重播) 解讀于丹 于 丹
“于丹《論語》心得”節(jié)目在今年“十一”期間播出后
,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強烈反響。于丹教授氣定神閑的心態(tài)
;洋洋灑灑大段詠誦古文的博學
;旁征博引、深入淺出的講述
,把深奧的《論語》講得妙趣橫生
,顯淺易懂。于丹教授很年輕
,她為什么對《論語》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于丹,是不是以《論語》中的思想作為行為準則
?作為老師的于丹
,是不是像孔子那樣有教無類?
12月29日
老子與百姓生活之老子談善的智慧鏈 姚淦銘
說起為人處事和人際交往
,不同的人肯定有著不同的理念和方式
。那么,采用什么樣的理念和方式
,才能使自己更受別人的歡迎呢
?從而,使得交往更加有效
、更加持久呢
?人很復雜,但簡單說來
,有“善人”
、“不善人”之分,在如何對待“善人”與“不善人”的問題上
,老子給了我們很好的點撥
。接下來,老子又為我們指點了迷津
,他說:“善人者,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
,善人之資
。”那么
,這是什么意思呢
?也許,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的故事能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在這方面
,中國古代“哲學之父”老子,他的智慧能夠給我們現(xiàn)代人帶來很大的啟發(fā)
。
12月30日 老子與百姓生活之老子談人際交往的境界 姚淦銘
在變化日益迅猛和復雜的當今社會
,人們每天要進行大量的溝通,需要處理各種各樣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
。但是
,當你面對這樣一個紛繁的世界和茫茫人海,你是否在為怎樣建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而苦惱
?你是否感到過一種身處繁華中的孤獨
?當我們的溝通手段越來越豐富,當電話
、手機
、網(wǎng)絡充斥了我們的生活,但你面對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是否反倒感到無所適從呢
?你是否曾經(jīng)為了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水平
,而苦讀了無數(shù)本有關(guān)人際交往技巧的書,但是卻收獲不多呢
?數(shù)千年前一位被后世稱作老子的智者
,卻拋卻了所有的技巧,僅用“境界”二字
,就將解讀這個困惑了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許久的人際關(guān)系問題
。那么,老子的這個“境界”究竟是什么
?它真的就能夠成為解救現(xiàn)代人人際關(guān)系困惑的一劑良藥嗎
?江南大學姚淦銘教授,為我們解讀《老子》
,與我們共同體會老子人際交往的智慧和境界
。
12月31日 易中天品三國(三十六)永安托孤 易中天
公元222年,陸遜在猇亭大敗劉備
,火燒劉備七百里聯(lián)營
,致使劉備狼狽逃到永安,劉備自感無顏再回成都,終于在憂憤之中染病不起
,在公元223年不久于人世的劉備召諸葛亮到永安宮安排后事
,其核心問題就是蜀國的江山,該如何更好地傳承下去
。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交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
。劉備托孤是三國史上一件大事,這件事把蜀國政權(quán)不太長的歷史一分為二:前期的領(lǐng)導人是劉備
;后期的主心骨是諸葛亮
。那么在這個重大歷史時刻,即將不久于人世的劉備托孤的目的和想法究竟是什么呢
?后世人對劉備的托孤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12月11日 玄武門之變(一)政治世家 孟憲實
唐朝建立初期,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為爭奪太子之位
,進行了一系列的明爭暗斗
,最終達到了白熱化的狀態(tài)。其中
,楊文干謀反案幾乎使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不保
,唐高祖李淵甚至親口說出平息楊文干叛亂后,要改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
,但接下來的各種跡象表明
,這是秦王李世民為奪取太子之位精心設計的一個陰謀。最終這個陰謀被識破
,太子李建成沒有被廢掉
。那么,面對李世民陣營咄咄逼人的攻勢
,太子李建成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
,他又采取了什么樣的應對措施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孟憲實副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
。
12月12日 玄武門之變(二)晉陽起兵 孟憲實
隋朝末年
,隋煬帝好大喜功,他三次大舉征伐高麗
,同時他又不切實際修鑿大運河
,以至于民不聊生,老百姓們苦不堪言
。于是變亂四起
,剛剛建立不久的隋朝江山搖搖欲墜。當時隋朝世襲的唐國公李淵是標準的貴族
,與皇帝又是親戚
,高官得做
,駿馬得騎,那么正在隋朝用人的時候
,他為什么不做隋朝的中興之臣
,挽狂瀾于不倒呢
?晉陽起兵是大唐王朝建立的起點
,更是李淵改變命運的一個歷史變奏,但是關(guān)于這個重大歷史轉(zhuǎn)折點的歷史記載卻是矛盾重重
,那么
,李淵發(fā)動晉陽起兵究竟是蓄謀已久?還是另有隱情呢
?
12月13日 玄武門之變(三)李淵稱帝 孟憲實
這是一個歷史的轉(zhuǎn)折
,李淵建立了唐王朝,從這一刻起
,大唐王朝就開始了它三百年的歷史
。但這一刻的到來也充滿了荊棘,隋朝末年
,各路諸侯群雄并起
,劉武周、王世充
、竇建德等都是當時很有力量的地方割據(jù)勢力
。然而在后來的發(fā)展中,李淵最終建立了大唐
,為什么李淵能在那么多割據(jù)勢力中脫穎而出
?不可一世的隋煬帝是怎么退出歷史舞臺的?隋朝又是怎么滅亡的
?李淵是怎樣當上皇帝的?
12月14日 玄武門之變(四)初露端倪 孟憲實
隋煬帝被殺以后
,各地諸侯紛紛稱帝,蓄謀已久的李淵自然也不例外
,公元618年五月
,李淵終于完成了他的皇帝夢,建立唐朝
,是為唐高祖
。李淵稱帝后,跟隨他晉陽起兵的兩個功臣裴寂
、劉文靜
,也都被加官進爵。然而出乎人們意料的是
,隨后不久
,晉陽起兵的兩大功臣之一劉文靜卻遭殺身之禍,那么一個開國功臣為什么好端端的被殺呢?這難道又是兔死狗烹
、鳥盡弓藏的悲劇再次上演嗎
?李淵為什么要處斬劉文靜?劉文靜的被殺究竟說明了什么
?在這背后
,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問題?
12月15日 玄武門之變(五)秦王破陣 孟憲實
劉文靜案件暴露出來的李唐集團內(nèi)部的矛盾
,表面上看是劉文靜與裴寂的矛盾
,其實這里已經(jīng)隱隱約約透露出李淵與李世民的矛盾。劉文靜的死對李世民集團是巨大的打擊
,年輕的李世民此時面臨著雙重選擇的尷尬境地:是繼續(xù)與父王李淵糾纏還是為自己的前途著想拋棄前嫌
。而當時天下的形勢依然是錯綜復雜,自從隋煬帝死后
,各路割據(jù)勢力紛紛向最高權(quán)力發(fā)起了沖鋒
,北方山西有劉武周,野心勃勃要進軍中原
;河南的王世充
,坐鎮(zhèn)洛陽,對唐朝也是虎視眈眈
;河北有竇建德勢力不容低估
。因此剛剛建立不久的唐朝,統(tǒng)一天下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而在劉文靜剛剛被殺不久
,唐朝的大本營山西意外地遭到了滅頂之災,這個突發(fā)事件不僅考驗著唐朝是否具有統(tǒng)一全國的實力
,也在考驗著李淵與李世民父子關(guān)系
。那么在唐朝面臨的生死關(guān)頭,李世民該何去何從呢
?
12月16日 玄武門之變(六)太子之爭 孟憲實
李世民為唐朝東征西殺
,立下了顯赫的戰(zhàn)功,但是令人遺憾的是
,朝廷卻對他卻頗有猜忌
。據(jù)史書記載,在李世民拿下東都洛陽之后
,李淵竟然派了兩個接收團去清點戰(zhàn)利品
,這與戰(zhàn)前對李世民的信任與放權(quán)形成鮮明的對比。李世民對此也頗為苦惱
,尤其是在唐朝統(tǒng)一天下的局勢逐漸明朗的時候
,靠著卓越的軍事才能打拼天下的李世民面臨著馬放南山
,刀槍入庫之后,他必須確定在新形勢下的何去何從的問題
。那么功高蓋主的李世民還會老老實實地繼續(xù)做他的秦王嗎
?太子李建成究竟會怎樣對待他這位功勛卓著的弟弟呢?他們哥倆究竟會展開怎樣的龍虎斗呢
?
12月17日 易中天品三國(三十四)敗走麥城 易中天
建安二十四年
,由于曹操和孫權(quán)兩個集團暗中勾結(jié),使關(guān)羽處于一個非常困難的境地
,關(guān)羽只好從襄樊前線撤退
,敗走麥城
。結(jié)果是關(guān)羽被俘
,然后被殺。關(guān)羽之死
,給后世留下了無數(shù)的遺憾
,一個曾經(jīng)是一等一的英雄為何是這樣的下場,關(guān)羽的死
,使劉備集團不但痛失一員猛將
,還永遠地失去了荊州,那么
,一個曾經(jīng)“威震華夏”的虎將為什么會一敗涂地
?那么在劉備集團當中,到底誰該為關(guān)羽的死負責任
?劉備和諸葛亮對關(guān)羽的死有沒有責任
?
12月18日 玄武門之變(七)水火不容 孟憲實
唐朝建立初期,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為爭奪太子之位
,進行了一系列的明爭暗斗
。其中,楊文干謀反案幾乎使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不保
,唐高祖李淵甚至親口說出平息楊文干叛亂后
,要改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但接下來的各種跡象表明
,這是秦王李世民為奪取太子之位精心設計的一個陰謀
。最終這個陰謀被識破,太子李建成沒有被廢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哉f,這是秦王李世民陣營采取和平手段奪取太子之位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這一次的爭奪失敗后
,秦王陣營和太子陣營的矛盾逐漸公開化。那么
,面對李世民陣營咄咄逼人的攻勢
,太子李建成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他又采取了什么樣的應對措施呢
?
12月19日 玄武門之變(八)玄武喋血 孟憲實
太子李建成為了應對秦王李世民對自己太子地位的挑戰(zhàn)
,聯(lián)合四弟李元吉,對秦王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壓措施
,手段層層加碼
,從最初的制造摩擦,發(fā)展到最后想用毒酒毒死李世民
,這一步步升級的措施
,標志著雙方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可以調(diào)和的余地越來越小
。最后
,在大唐皇宮的玄武門前,太子陣營和秦王陣營的權(quán)力之爭
,終于來了一個總爆發(fā)
,秦王李世民從這里一躍登上了權(quán)力的顛峰,但同時
,他的心中也留下了一生都揮之不去的陰影
。那么,一千多年前大唐皇宮的玄武門前
,兄弟相殘的悲劇,究竟是如何發(fā)生的呢?
12月20日 明亡清興六十年(二十六)皇太極新政 閻崇年
公元1628年
,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重重的危機中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巧合的是
,他今后的對手
,后金的天聰汗皇太極也剛剛奪取汗位不久。因為這樣兩個強勢帝王的登場
,明亡清興的歷史也因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在此后的17年里,崇禎皇帝懷著中興大明王朝的夢想
,竭盡全力地收復被后金占領(lǐng)的大片遼東領(lǐng)土
,而天聰汗皇太極也同樣雄心勃勃地做著逐鹿中原、舍我其誰的王者之夢
。這隨后的17年也因此成為了當時中國兩個最強勢人物的生死對決
。在中國的東北地區(qū),云集了當時最為強大的軍隊
,最為先進的武器
,也濃縮了當時最為戲劇化的命運沉浮和人情的冷暖
。而這樣兩個傳奇帝王,在他們身上有著驚人的形似之處和眾多的巧合
,但最終這樣兩個皇帝的勝敗命運為何卻有著更為驚人的反差
?究竟是什么讓他們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又是什么讓兩個王朝的興衰呈現(xiàn)出了如此鮮明對比
?
12月21日 明亡清興六十年(二十七)突發(fā)事件 閻崇年
明朝崇禎元年四月
,公元1628年5月,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
。他決心五年復遼
。他的情緒格外高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删驮谒叭瓮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寧遠前線發(fā)生了一起突發(fā)事件,就是寧遠兵變
!朝野震動
!發(fā)生這樣嚴重的突發(fā)事件,確實讓人感到震驚
!因為寧遠與別的地方不一樣,它可是袁崇煥當年率兵抗擊后金的重要基地
。袁崇煥率領(lǐng)的部隊向來以訓練有素
、紀律嚴明著稱。他們在這里曾經(jīng)先后取得了明天啟朝值得大書特書的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
。那么
,這樣一支有著光榮歷史的軍隊,為什么會突然之間就發(fā)生兵變了呢
?究竟是什么樣的原因促使寧遠的明軍守衛(wèi)部隊采取如此過激的行動呢
?
12月22日 明亡清興六十年(二十八)尚方寶劍 閻崇年
袁崇煥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出任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
。由于以前閹黨專權(quán)
,薊遼督師所用非人,原來固若金湯的關(guān)寧錦防線已經(jīng)面目全非:錦州
、杏山
、高橋等城被后金騎兵毀壞嚴重。明遼東守衛(wèi)部隊
,部分官兵嘩變
,軍紀松懈,幾乎成了一盤散沙
。那么
,面對前任薊遼督師給他留下的這一副爛攤子
,袁崇煥將怎樣重整旗鼓,以便迅速扭轉(zhuǎn)這種不利的局面呢
?袁崇煥手中握著崇禎皇帝賜予的尚方寶劍
,他會如何充分發(fā)揮尚方寶劍的作用呢?
12月23日 明亡清興六十年(二十九)北京危機 閻崇年
重新回到遼東前線的袁崇煥在剛上任不久
,就大刀闊斧地進一步營建寧錦防線
,并且斬殺了不聽從命令的總兵毛文龍,這使得袁崇煥多年來營建的防線變得更加堅不可摧
,成為了一條皇太極不可逾越的障礙
。就在袁崇煥胸有成竹地等待著皇太極再一次撞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他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揚言要報失敗之仇的皇太極
,并沒有出現(xiàn)在他的眼前
,而是消失得無影無蹤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侍珮O究竟會去了哪里
?而此時,袁崇煥身后的北京卻即將被皇太極的八旗軍隊團團包圍
,危在旦夕
!皇太極突然出現(xiàn)在重兵把守的北京城下,這在明朝與后金軍作戰(zhàn)的這幾十年里
,完全是破天荒的一件事情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將會怎樣
?此時此刻的北京城里
,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12月24日 易中天品三國(三十五)夷陵之戰(zhàn) 易中天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zhàn)以后
,轄有長江南北八郡的戰(zhàn)略要地荊州為曹操
、劉備、孫權(quán)三方所瓜分
。公元210年
,在劉備的請求和魯肅的規(guī)勸之下,孫權(quán)又把位于長江北岸的戰(zhàn)略要地借給了劉備
。這樣一來
,劉備實際上就基本控制了荊州。不久
,劉備又先后奪取了益州和漢中
,歷史上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面才最終形成了
。然而孫權(quán)一直對劉備不還荊州之事耿耿于懷
,終于在公元219年覓得戰(zhàn)機,孫權(quán)乘蜀漢荊州守將關(guān)羽率軍北攻
,與曹魏大軍激戰(zhàn)不已
, 造成后方空虛之際,派遣大將呂蒙“白衣渡江”
,襲占關(guān)羽的后方基地江陵
。關(guān)羽聞訊后倉猝率軍回救,結(jié)果兵敗被殺
,孫權(quán)于是奪回了荊州
。既失荊州又失愛將的劉備當然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在公元221年7月親率蜀漢軍隊數(shù)萬人
,對吳國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
。那么劉備究竟是如何指揮這場戰(zhàn)爭的呢?面對來勢洶洶的劉備
,東吳孫權(quán)一方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
“玄武門”皇位之爭是什么典故?
預立嫡長子為皇太子
,以皇太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是封建社會的一條基本原則
。但考諸史籍
,真正按此程序登上皇位的,又不是多數(shù)
。這一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從“玄武門之變”中
,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
在初唐的皇位接替中,“玄武門之變”是影響極大的一個事件
。當時和后世的人們
,對這一事件評說不一。從“玄武門之變”的基本過程和結(jié)果看
,它充分顯露出封建社會中皇位接班人制度中無法克服的弊端
,對當今社會人事制度的改革,也有警戒作用
。
唐高祖的諸子中
,李世民尤具雄才大略。在佐父起兵建唐
、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中
,李世民功勛卓著
。隨著地位和實力的與日俱增,已是勢難雌伏
。
唐高祖李淵與皇后竇氏
,共生有4子1女。長子李建成
,次子李世民
,三子李元霸(史載諱“元”為“玄”),四子李元吉
,女為平陽公主
。諸子中,元霸早年夭亡
,其余3子1女
,均跟隨李淵,在建立唐朝一統(tǒng)江山的斗爭中
,各有建樹
。其中次子李世民的功業(yè)尤大。
李世民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生于今陜西武功的一座李氏別館之中
。當時其父李淵剛被隋文帝任命為隴州(今陜西隴縣)刺史,榮遷新職之際
,又得貴子
,李淵自然十分高興,當即為子起名“世民”
,希望將來能濟世安民
,為李氏門庭再增光輝。
李世民自幼聰明敏捷
,膽識過人
。作為將門之后,他從小受到尚武習俗的熏陶
,喜歡騎射征戰(zhàn)
,頗懂文韜武略。青少年時代
,隨著父親職務的不斷調(diào)動
,他先后到過隴州(今陜西隴縣)、岐州(今陜西鳳翔)
、滎陽(今河南鄭州)
、樓煩(今山西靜樂)等地,14歲時來到京師長安。這種遷徙不定的生活
,雖不免遭受顛沛流離之苦
,卻使他飽覽各地山川河谷、軍事要塞
。接觸民情風俗
,了解社會現(xiàn)實,開闊眼界
,增長見識
,并形成意志倔強、剛烈豪放的性格
,在青少年時代就開始顯露出出眾的才華
。
古代山水隋煬帝大業(yè)十一年(615年),18歲的李世民因父親調(diào)任山西
、河東撫慰大使而隨家遷居河東
。這年八月,煬帝北巡邊塞時
,被突厥始畢可汗率領(lǐng)的數(shù)十萬騎兵圍困雁門
,在萬分危急的形勢下,煬帝接受臣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