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主持尚書省、門下省事務(wù)
。
輔佐高宗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
,唐太宗病逝于行宮翠微宮
,遺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絕
,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痛哭
。長孫無忌請李治處理政事以安內(nèi)外,李治仍哀哭不止
。無忌道:“陛下將宗廟社稷交付殿下
,您怎能只知哭泣?”他秘不發(fā)喪
,并讓李治迅速趕回長安。 六月
,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
。長孫無忌進(jìn)拜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仍兼任揚(yáng)州都督
,主持朝政。當(dāng)時(shí)
,長孫無忌以元舅的身份輔政
,每有進(jìn)言
,唐高宗都優(yōu)先采納
。 曾有洛陽百姓李弘泰誣告長孫無忌謀反
,高宗立即下令將其處斬
。
永徽四年(653年)
,唐高宗命長孫無忌審理房遺愛謀反案
。吳王李恪名望素高
,拜司空
,因?yàn)閮ξ恢疇幣c長孫無忌有舊怨
。長孫無忌欲借機(jī)誅殺李恪
,以絕眾望,便誣稱李恪也參與謀反
。二月
,房遺愛等人被處斬
。李恪也被賜死,死前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quán)
,陷害良善
,祖宗有靈,必讓其宗族覆滅
。”江夏王李道宗
、駙馬都尉執(zhí)失思力因與長孫無忌不和,也被流放嶺南
。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欲廢黜王皇后
,立武昭儀(武則天)為皇后
。他擔(dān)心大臣不從
,便與武則天到長孫無忌家中飲宴
,賞賜金寶繒錦十車,又任命無忌的三個庶子為朝散大夫
,并以皇后無子來暗示無忌。長孫無忌卻假裝不明白高宗的意思
,顧左右而言他。高宗怏怏而歸
。后來
,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多次到長孫無忌家中請求,禮部尚書許敬宗也加以勸說,但都被無忌正色拒絕
。
永徽六年(655年)
,唐高宗決定廢后,召長孫無忌
、李勣
、于志寧
、褚遂良入內(nèi)殿商議。李勣稱病未去
,于志寧噤不敢言
,褚遂良則激烈反對
。長孫無忌雖未明言反對
,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
。但唐高宗最終還是將王皇后廢為庶人
,改立武則天為皇后。武則天因長孫無忌接受賞賜卻不肯支持自己
,對他懷恨在心
。
被貶遇害
顯慶四年(659年)
,許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
,稱監(jiān)察御史李巢勾結(jié)長孫無忌
,圖謀造反
。唐高宗便命許敬宗與侍中辛茂將一同審查。許敬宗奏道:“長孫無忌謀反已露苗頭
,我擔(dān)心他知道事情暴露
,會采取緊急措施
,號召同黨,必成大患
。希望陛下能果斷處理
,盡快拘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聘咦诳薜溃骸拔以跞绦慕o舅舅判罪
,后代史官會怎么看待我?”許敬宗舉漢文帝殺舅父薄昭,天下以為明主之例
,寬慰高宗
,又引“當(dāng)斷不斷
,反受其亂”的古訓(xùn),催促其下決心
。唐高宗也不與長孫無忌對質(zhì)
,便下詔削去他的官職和封邑
,流徙黔州
,并讓沿途州府發(fā)兵護(hù)送。長孫無忌的兒子都被罷官除名
,流放嶺南
。
同年七月
,唐高宗又讓李勣、許敬宗復(fù)審長孫無忌謀反案
。許敬宗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無忌謀反罪狀
。袁公瑜一到黔州
,便逼令長孫無忌自縊
。長孫無忌死后,家產(chǎn)被抄沒
,近支親屬都被流放嶺南為奴婢。
上元元年(674年)
,唐高宗追復(fù)長孫無忌官爵
,命其孫長孫元翼承襲趙國公爵位
,并將他陪葬昭陵。
長孫無忌怎么死的
皇帝下旨讓其自縊而死
,顯慶四年(659年)
,許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稱監(jiān)察御史李巢勾結(jié)長孫無忌
,圖謀造反。唐高宗便命許敬宗與侍中辛茂將一同審查
。唐高宗也不與長孫無忌對質(zhì)
,便下詔削去他的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
,并讓沿途州府發(fā)兵護(hù)送。長孫無忌的兒子都被罷官除名
,流放嶺南。
同年七月
,唐高宗又讓李_
、許敬宗復(fù)審長孫無忌謀反案
,許敬宗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無忌謀反罪狀
。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長孫無忌自縊
。長孫無忌死后
,家產(chǎn)被抄沒,近支親屬都被流放嶺南為奴婢
。
上元元年(674年)
,唐高宗追復(fù)長孫無忌官爵,命其孫長孫元翼承襲趙國公爵位
,并將他陪葬昭陵
。
拓展資料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
,字輔機(jī)
,河南洛陽人
,唐初宰相
、外戚,隋朝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之子
,母親高氏為漢族(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
,文德皇后同母兄
。
長孫無忌出身于河南長孫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撫養(yǎng)成人
,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
,后又結(jié)為姻親。唐高祖起兵后
,無忌前往投奔
,并隨太宗征戰(zhàn),成為其心腹謀臣
,后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
貞觀年間
,無忌歷任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
、尚書右仆射、司空
、司徒
、侍中、中書令
,封趙國公,在凌煙閣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儲之爭時(shí)支持高宗
,后被任為顧命大臣
,授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
永徽年間
,長孫無忌在《貞觀律》基礎(chǔ)上主持修訂《唐律疏議》
,后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顯慶四年(659年)
,無忌被許敬宗誣陷,削爵流放黔州
,最終自縊而死
。上元年間平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詞條?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是誰
長孫無忌
,字輔機(jī),河南洛陽人
,鮮卑族
。唐朝初期宰相、外戚
,隋朝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的兒子,文德皇后同母兄
,母為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
。長孫無忌歷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
,有文武之才,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
。他身為貴戚
,權(quán)重而不專,對大唐皇室忠心耿耿
,盡職盡力
,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作出了貢獻(xiàn)。
長孫無忌幼年喪父
,由舅父高士廉撫養(yǎng)成人。聰明鑒悟,雅有武略
,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結(jié)為姻親
。晉陽起兵后
,前往投效,跟隨秦王李世民征戰(zhàn)四方
,成為心腹謀臣
。頗有功勛
,受封上黨縣公,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
。
貞觀年間,歷任左武侯大將軍
,領(lǐng)吏部尚書
、右仆射,遷司空
、司徒兼侍中
、檢校中書令
,襲封趙國公
,圖形于凌煙閣
,位列第一。立儲之爭時(shí)
,支持晉王李治
,選為顧命大臣。唐高宗即位
,授太尉
、同中書門下三品
。永徽年間,長孫無忌在《貞觀律》基礎(chǔ)上
,主持修訂《唐律疏議》
。冤殺吳王李恪,反對“廢王立武”。
長孫無忌曾主持修訂《唐律疏議》
,奠定唐朝兩百多年的律法根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短坡墒枳h》繼承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立法成就
,創(chuàng)造性的于律條之后附上注疏,使得“疏在律后
,律以疏存”,是中國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
。它貫徹“先存百姓”的指導(dǎo)思想及“安人寧國”的治國方針
,使立法寬平
,順乎歷史潮流,因而促進(jìn)了唐初封建經(jīng)濟(jì)迅速恢復(fù)與發(fā)展
。
長孫無忌 為何享譽(yù)大唐開國第一功臣
唐朝名臣濟(jì)濟(jì)
,僅唐太宗在凌煙閣掛像旌表的功勛卓著者就有24位,而長孫無忌被列在首位
。就才能而論
,他在謀臣猛將
、良宰賢相中可能算不上最突出,但卻是太宗的
心腹
。由于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賴
,長孫無忌不但在貞觀朝發(fā)揮了特殊作用
,且受托輔佐高宗
,成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
。
與其他功臣相比
,長孫無忌既是一個忠心謀國者
,也是一個潛心謀身者
,唐太宗曾評價(jià)他“善避嫌疑,應(yīng)物敏速
,決斷事理,古人不過”
。但恰恰是這樣一個以韜晦見長的人
,既盡忠于君又有功于國,且深明全身之道
,最后竟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而被流放和賜死
,不能不令人深長思之
。
善謀全局肯背黑鍋
長孫無忌的年齡與李世民相仿,二人從小交往友善
,妹妹嫁給李世民后
,兩人關(guān)系更加親密
。李世民青年時(shí)南征北戰(zhàn)
,屢次陷于危難也是長孫無忌所救。而且
,太宗終其一生
,對長孫皇后都懷有十分感激的心情
。長孫皇后與長孫無忌兄妹感情又很深厚,太宗愛屋及烏
,當(dāng)然也就格外信任長孫無忌
。
長孫無忌充分發(fā)揮了太宗對他的信任和作為內(nèi)戚的身份之便
,對太宗提了一些別人所不能提的建議。加上他本身的聰明才智
,這些建議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使他成為貞觀朝的第一功臣。
太宗晚年
,太子李承乾由于謀反被誅殺
。太宗為此痛苦不堪,甚至幾度“自投于床”
、“又抽佩刀欲自刺”
。在另定太子的“家事”中,作為親戚和第一重臣的長孫無忌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當(dāng)時(shí)最有資格被立為太子的是長孫皇后的另外兩個兒子: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
。兩人相比
,李泰的條件更為優(yōu)越
,首先他是長孫皇后的次子
,比李治年長九歲
,且富有才華,在朝臣中聲望頗著
,唐太宗曾私底下答應(yīng)李泰要立他為太子
。李治是長孫皇后的第三子
,唐太宗的第九子,不論從年齡還是從才具看
,均處于劣勢
,但長孫無忌卻一再請求立李治為太子
。李泰
、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外甥,長孫無忌為什么棄李泰而主張立李治呢
?
晉王李治生性仁弱
,而魏王李泰則聰明絕倫
,善于以才學(xué)取悅太宗
,并招納士人,文武官員也紛紛投其門下
。長孫無忌知道
,如果李泰做皇帝
,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心腹。李泰集團(tuán)的主要成員是功臣子弟
,他們靠祖上資蔭
,身處高官,奢侈放縱
,希望通過李泰當(dāng)皇帝
,達(dá)到驅(qū)逐元老,自己掌權(quán)的目的
。李治的支持者則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重臣
,其中包括李績、褚遂良等
。長孫無忌既是唐朝的開國元勛
,又是唐太宗的佐命大臣,是貞觀政治的忠實(shí)執(zhí)行者
。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后,貞觀政治依然堅(jiān)持下去
,只能靠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的輔佐,而絕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幫紈绔子弟
。
而且
,長孫無忌熟讀經(jīng)史,經(jīng)歷隋亡的亂世
,深知治世剛剛開創(chuàng),君主太聰明也不是件好事
。隋煬帝本身就自幼聰明善辯,但他多智多欲
、崇尚浮華
、好大喜功,不僅群臣難以輔佐
,也容易成為國家民生之蠹害。若李泰得立
,他很可能會改弦更張
,但其才器和君德又遠(yuǎn)不如太宗,結(jié)局極有可能危及“貞觀之治”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