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644年 )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
,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tǒng)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
、設(shè)立廠衛(wèi)特務(wù)機構(gòu)
,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但同時也為中后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
。明朝時期農(nóng)民反封建斗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那么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黻P(guān)于徐達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徐達 (1332年—1385年)
,字天德
,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市)人
,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
,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徐達出身農(nóng)家
,元朝末年
,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lǐng)導(dǎo)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朱元璋以為左相國
。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jù)勢力
。同年
,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
,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
,滅亡元朝
。以后,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
,官至太傅
、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
,封魏國公
。為人謹(jǐn)慎,善于治軍
,戎馬一生
,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帥徐達簡介,為人謹(jǐn)小慎微,善于治軍.png)
洪武十八年(1385年)
,徐達去世
,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
,賜葬鐘山之陰
,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
,肖像功臣廟
,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
人物生平
應(yīng)召追隨
徐達農(nóng)家出身
,土里刨食。他性情剛毅
,不甘屈居人下
。他長得面貌清癯,顴骨稍高
,身材魁偉
。自幼習(xí)武,練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從小長大的好朋友
。
郭子興舉義
,濠州人湯和率壯士10余人參加。應(yīng)湯和之邀
,朱元璋也投身郭子興部
。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興命回鄉(xiāng)募兵
,年僅22歲的徐達欣然應(yīng)召
。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初授鎮(zhèn)撫
,朱元璋發(fā)現(xiàn)徐達才能超乎眾人
,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戰(zhàn)四方
。
郭子興與一同舉事的孫德崖等人不合
。占據(jù)徐州(今屬江蘇)的趙均用、彭大兵敗
,投奔濠州而來
。不久,趙
、彭稱王
,郭子興受制于下,并險遭殺害
。朱元璋見在濠州難成大事
,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率徐達、湯和等24將離開濠州
,南進定遠
,攻下滁州。徐達沖鋒陷陣
,威勇初露
。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滁州糧草不繼
,徐達和朱元璋攻取和州(今安徽和縣)
。攻打和州后,郭子興抓走孫德崖
,孫德崖軍也抓走朱元璋
,徐達提出用自己換朱元璋,化解了這場矛盾
。六月
,朱元璋率徐達等人渡江,拔采石(今安徽當(dāng)涂西北)
,下太平(今安徽當(dāng)涂)
,并進一步圖謀集慶(今江蘇南京)。在攻打采石磯和太平府的戰(zhàn)斗中
,徐達與常遇春二人沖鋒陷陣
,勇冠三軍,擒元將陳也先
,收服蘄人康茂才義軍
。八月,徐達等分道攻溧水
、溧陽
、句容、蕪湖
,皆克之
。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破蠻子海牙水師
。三月
,攻下集慶,改集慶為應(yīng)天府
。東下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一日克城
,授淮興翼統(tǒng)軍元帥。七月
,朱元璋稱吳國公
,置江南行樞密院,以徐達為同僉樞密院事
。 圍攻毗陵(今江蘇常州)
,生擒張士誠胞弟張士德,又與常遇春生擒其部將張德
,次年二月
,攻克毗陵,升僉樞密院事
。又先后攻克寧國
、宣城。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
,攻克宜興
。十一月,朱元璋親征婺州(今浙江金華)
,徐達留守應(yīng)天府
。
初顯才華
朱元璋占據(jù)應(yīng)天后
,北有元軍,東有張士誠
,西有陳友諒
、徐壽輝,南有方國珍
、陳友定
。他們雖然同樹反元旗幟,但各有矛盾
。朱元璋處于四面包圍之中
。其中,陳友諒
、張士誠二人勢力最強
。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先滅陳友諒
,再除張士誠
。
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達會同院判俞通海的水師一起進攻池州
,大破其柵江營
,正在攻打太平的趙普勝由陸路逃走。徐達克池州
,擒其守將洪鈞等人
,并繳獲其全部戰(zhàn)船。徐達因功拜奉國上將軍
,同知樞密院事
。接著,徐達麾兵乘勝攻安慶
。八月
,進攻安慶受挫,轉(zhuǎn)而進攻江北之地
。下無為州
,夜襲浮山寨,破趙普勝部將于青山
,并乘勝追擊
,一鼓攻克潛山。之后
,徐達回到鎮(zhèn)池州
,對安慶形成了水路夾攻的形勢。趙普勝是陳友諒軍中大將
,智勇雙全
,據(jù)守安慶
,諸將攻之不克。于是徐達用離間之計
,使陳友諒殺趙普勝
。趙普勝死后,樅陽水寨無人能守
,徐達攻下樅陽水寨。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
,陳友諒率大軍進犯池州
。朱元璋派常遇春率兵增援,并遣使告徐達:陳友諒旦夕將至
。徐達即會常遇春一面誘敵進兵
,一面選精兵萬余埋伏在九華山下,斷其后路
。當(dāng)陳友諒軍至城下
,只聽城內(nèi)鼓聲驟響,一剎時城外伏兵四起
,城內(nèi)精兵沖出
,內(nèi)外夾擊,陳友諒軍大亂
,斬首萬余
,生擒三千,徐達軍大勝
。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三月
,拜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八月
,徐達與陳友諒大戰(zhàn)于江州
,繳獲戰(zhàn)馬兩千匹,精食數(shù)十萬石
,并乘勝西進
,直逼武昌。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
,駐軍洪都(今江西南昌)的原陳友諒降將祝宗
、康泰舉兵叛亂,徐達帶領(lǐng)漢陽的軍隊攻打他們
。四月
,由于徐達馳援安豐,陳友諒乘虛而入
,攻陷吉安(今江西吉安)
、無為等地
,并集中兵力猛攻洪都。六月
,洪都被圍已兩個多月
,形勢吃緊。朱元璋急召徐達自廬州來會師
,并以舟師20萬屯湖江(今江西湖口)
、九江口和南湖嘴以扼其歸路,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大軍將至
,于是撤圍從鄱陽湖東面撤退
,雙方遭遇于康郎山(今江西余干西北,鄱陽湖南部水域)
。徐達身先士卒
,率兵力戰(zhàn),大敗陳友諒軍前鋒
,斬殺1500多人
,并繳獲大戰(zhàn)船一艘。搏斗中
,徐達所乘之舟著火
,但他臨危不懼,一面撲火
,一面指揮戰(zhàn)斗
。雙方激戰(zhàn)數(shù)月,陳友諒移師泊渚磯(今江西星子南
,鄱陽湖西岸)不敢再戰(zhàn)
。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達隨朱元璋帶兵渡江
,北上安豐(今安徽壽縣)
,馳援遭到張士誠進攻的韓林兒、劉福通
,陳友諒乘機對朱元璋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
,進罔洪都(今江西南昌)。七月
。朱元璋親自帶兵迎擊
,雙方在鄱陽湖展開了一場激戰(zhàn)。戰(zhàn)斗開始
,陳友諒在兵力和財力上占著明顯的優(yōu)勢
,他擁有兵力六十萬,巨艦數(shù)十艘
,朱元璋只有二十萬人
,而且用的都是小船
。第一天交戰(zhàn)。徐達身先諸將
,指揮將士勇敢拼殺
,一舉擊潰陳友諒的前鋒部隊,殲敵一千五百人
,繳獲巨艦一艘
,軍威大振。陳友諒的軍隊拼死抵抗
,徐達的戰(zhàn)船著火焚燒起來
,他奮不顧身地撲滅了熊熊大火,繼續(xù)堅持戰(zhàn)斗
。后來
,朱元璋派船救援
,徐達頑強沖殺
,終于擊退敵軍,從險境之中擺脫了出來
。經(jīng)過這一天的戰(zhàn)斗
,朱元璋看到自己的部隊上下一心,士氣高漲
,完全有打敗陳友諒的把握
,但擔(dān)心張士誠乘機偷襲他的后方,于是便命令徐達還守應(yīng)天
。徐達同到應(yīng)天后
,戒飭士卒,嚴(yán)加防守
,使張士誠不敢妄動
,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后顧之憂,全力對付陳友諒
,取得了鄱陽湖戰(zhàn)役的勝利
,全部殲滅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
,升左相國
。二月,平定武昌
。八月
,徐達會合參政楊瓊等人略取荊湘諸路,連克江陵
、夷陵(今湖北宜昌)
、潭州(今湖南長沙)
、歸州(今湖北秭歸)、辰州(今湖南沅陵)
、衡州(今湖南衡陽)
、寶慶(今湖南邵陽)等,肅清了陳友諒的殘余勢力
。
率師東征
張士誠自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高郵以來
,與元政府時相依違,并不斷騷擾朱元璋的勢力范圍
。至正十六年(1356年)六月
,張士誠占領(lǐng)常州(今江蘇武進),挾江東叛將陳保二以水師攻鎮(zhèn)江
。陳保二是常州奔牛鎮(zhèn)人
。他聚眾鄉(xiāng)里,以黃帕包頭
,被稱為“黃包軍”
。徐達攻克鎮(zhèn)江時,陳保二投降
,但不久就被張士誠脅迫
,率舟師助攻鎮(zhèn)江。徐達在龍?zhí)洞髷£惐6?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并進圍常州
。九月,張士誠遣將來援
,氣勢鋒銳不可擋
。徐達乃于距城18里的地方設(shè)伏兵、騎兵各一支
,自己則親率軍隊與張士誠軍正面交鋒
。開戰(zhàn)后不久,徐達部將王均用率騎兵從側(cè)面沖入敵陣
,張士誠軍隊大亂
,掉頭而逃,又被伏兵截殺
,死傷無數(shù)
。十一月,張士誠不甘失敗
,誘吳新附軍7000人為內(nèi)應(yīng)
,將徐達圍于牛塘。徐達立即派人突圍,命副帥常遇春與廖永安
、胡大海等馳援牛塘
,內(nèi)外夾擊,大破張士誠軍
。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
,常州守將呂珍趁夜逃走,常州被攻下
。朱元璋設(shè)長春樞密院
,以徐達僉樞密院事。徐達率軍攻宜興(今江蘇宜興)
,命前鋒趙德勝攻常熟(今江蘇常熟)
,設(shè)伏兵擒張士誠弟張士德。宜興城池雖小
,但易守難攻
,并且西接太湖口,糧道暢通
,無后顧之憂
,所以徐達久攻不下。十月
,派部將丁德興分兵扼太湖口
,宜興糧道被斷
,城中軍心動搖
,不久即克。十一月
,徐達回戍應(yīng)天
。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劉福通被元兵擊敗
,擁韓林兒退至安豐
。這時,張士誠接受元政府的招安
,并派部將呂珍圍攻安豐
。三月,徐達奉命馳援
,大敗呂珍
,救出韓林兒,并乘勝進攻廬州(今安徽合肥)
,元將左君弼守之
,三個月沒攻克,于是撤圍而去。呂珍殺死劉福通后
,張士誠以為有功于元政府
,遂索求王爵,元政府沒有答應(yīng)
,張士誠便自稱吳王
。
朱元璋攻打張士誠的軍事攻勢是分三步走:一是先取淮東,翦除其羽翼
,攻克淮河水域的通州
、興化、鹽城
、泰州
、高郵、淮安
、宿州
、安豐諸縣,逼迫張士誠的勢力收縮到長江以南;二是掃蕩浙西
,切斷其肘臂
,形成合圍平江(今江蘇蘇州)的態(tài)勢,攻克湖州
、嘉興
、杭州等城鎮(zhèn);三是最后合圍平江,消滅張士誠
。為了迅速穩(wěn)妥地解決張士誠
,朱元璋把這個任務(wù)交給了他最信任的大將徐達。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春正月
,李善長
、徐達等人奉朱元璋為吳王,拜徐達為中書省左相國
。七月
,再次攻打廬州,左君弼敗走
,獲其妻子兒女送到建康
。八月,張士誠逼死元浙江丞相達識帖木兒
,勢力大張
。其勢力范圍南至紹興(今屬浙江),北有通州(今江蘇南通)
、泰州(今屬江蘇)
、高郵
、淮安、徐州
、宿縣(今安徽宿縣)
、濠州、泗州(今山東省泗水縣)
、濟寧(今山東濟寧市)等州
,西面在宜興、常州
、江陰一線與朱元璋相接
。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徐達被任命為總兵官
,與常遇春一起
,率兵攻取淮東。徐達揮兵北上
,很快攻取泰州
、高郵、淮安等地
,并在徐州擊退元軍主力的進攻
,俘斬元兵萬余人。僅半年時間
,淮東諸地悉被攻克
,張士誠的勢力已被壓至江南浙兩地區(qū)。朱元璋進攻張士誠的第一步基本實現(xiàn)
。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
,統(tǒng)率二十萬大軍攻打張士誠
。張士誠以平江(今江蘇蘇州市)為中心
,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
、杭州(今浙江杭州市)為其羽翼,抗拒徐達
、常遇春的進攻
。徐達認為,湖
、杭兩州系張士誠的左右臂
,左右臂被斬斷,平江唾手可得
,遂向朱元璋建議先攻湖
、杭。湖州守軍兵分三路來拒徐達,徐達亦分兵三路戰(zhàn)
,并派驍將王國定斷敵歸路
。敵力戰(zhàn)不支,退入城中固守
。此時
,張士誠派呂珍等率兵六萬來援,兵屯舊館(今浙江吳興東)
,牽制徐達
。徐達認為,敵羽翼未除又生羽翼
,如不除掉援兵
,湖、杭二州亦難攻克
。于是
,決定暫停攻城,先派兵夜襲敵援兵營地
,切斷呂珍軍糧道
。舊館援兵因糧餉不繼,降者甚眾
。舊館被拔除
,湖、杭二州不久亦相繼攻克
。張士誠的左右臂被砍斷
,平江已成為孤城。
徐達統(tǒng)率大軍進逼平江
。他屯兵于葑門外
,其余常遇春、郭興
、華云龍諸將分段屯駐
,修筑長圍。又架設(shè)起三層的大木塔
,居高臨下監(jiān)視城中動靜
,名為“敵樓”,其上設(shè)置有弓弩火銃
。又用“襄陽炮”
,日夜轟擊城中。
九月
,平江城中糧盡
,軍民以枯草老鼠為食
。張士誠身陷絕境但仍不投降。徐達下令全軍強攻破城
,城下戰(zhàn)鼓擂動
,火炮齊鳴,20萬大軍殺聲震天
,將士人人奮勇爭先
。徐達督軍首先攻破葑門,常遇春攻破閭門水寨
,直逼城下
。張士誠令樞密唐杰上城督戰(zhàn)拒敵。唐杰抵擋不住
,絞械投降
。參政謝節(jié)、潘元紹是在城門扎營
,此時看到大勢已去
,也相繼投降。
將及黃昏時分
,張士誠軍全線崩潰
。徐達指揮全軍從四面八方架起云梯,蟻附登城,沖入城內(nèi),與敵軍展開激烈的巷戰(zhàn)
。
暮色蒼茫,平江城中的喊殺聲已經(jīng)微弱
,降將李伯升奉徐達之命,前去勸諭張士誠
。他匆匆進入宮來
,張士誠已懸梁自縊。李伯升讓隨從趕忙將其解救下來
,幸虧氣息未絕
,許久才緩過氣來,但卻閉目不語
。徐達聞報
,命將張士誠押送應(yīng)天,聽候朱元璋處理
。最后,張士誠還是在看守之地自縊而亡
。
統(tǒng)兵北伐
1367年11月
,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
,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lǐng)25萬大軍進行北伐
。在北伐檄文中提出“驅(qū)逐胡虜
,恢復(fù)中華,立綱陳紀(jì)
,救濟斯民”的口號
。元順帝此時信任喇嘛僧,沉迷于天魔舞與聲色歡娛之中
。
十一月初
,徐達軍至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命張興祖率一部軍先由徐州北上
,攻取濟寧和東平(今屬山東)
。這時,王宣
、王信父子降而復(fù)叛
,并往莒州(今山東莒縣)募兵,企圖阻止張興祖北上
。徐達立即進兵沂州
,王宣被殺,王信逃往山西
。附近嶧州(今山東嶧縣)
、曹州、海州(今江蘇東海)
、沭陽(今江蘇沭陽)
、日照(今山東日照)、贛榆(今江蘇贛榆)
、沂水(今山東沂水)等地元軍聞風(fēng)而降
。徐達在沂州稍事停留,命韓政扼守黃河
,自率大軍進攻益都(今山東青州)
。十一月底,元益都守將普顏不花力戰(zhàn)不敵
,遂克益都
。徐達乘勝攻取壽光、臨淄
、昌樂
、高苑等地。元樂安(今山東惠民)
、長山(今山東淄博)
、新城(今山東桓臺)等地皆相繼歸附
。
十二月初,張興祖至東平
,逼走元將馮德
,追至東阿,安山(今山東東平西)
,迫使元將陳璧
、杜天佑、蔣興等各率所部歸降
,進而圍攻濟寧
,元守將陳秉直接逃走。十二月上旬
,徐達帶領(lǐng)士兵至濟南
,元將多爾濟投降,密州(今山東費縣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