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臣蔡襄在水利方面有什么貢獻?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
蔡襄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奏減五代以來丁口稅,并修建中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萬安橋(洛陽橋)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唐后期起
蔡襄等人先在江底沿著橋梁中線拋置了大量的大石塊
他并種海蠣以固橋基,于橋上下兩側灘涂上
橋成之后
蔡襄曾組織人馬,從福州始沿途栽植樹至泉州
、漳州,計長700里。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過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時,免受驕陽曝曬之苦。它成為洛陽橋的配套工程,此即《宋史》本傳所說的“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一事。近一千年前的蔡襄已能注意到保持生態(tài)平衡
,保護水土,確是高人一等。時人為此作詩贊之:“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蔡襄在泉州積極組織群眾抗旱
,興修水利,生產自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負擔。嘉祐三年(1058年),適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帶領官員到泉州飛陽廟祈雨,自責干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還寫下《乞雨題西方院(有序)》:“年年乞雨問山神,羞見耕耘隴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
晉江龜湖塘可灌田數(shù)千畝。但是
,沿塘百姓常為用水及管理維修堤岸等問題爭吵、斗毆。加上土豪、無賴好事之徒插手攪渾,沿塘百姓冤冤相報,問題久而不能解決。蔡襄深入民間
,詳為考察,為更好地保護這一水利工程,加強排澇抗旱作用,以利農耕,相應加強相鄰各鄉(xiāng)林、黃、蘇、鄭、吳、蔡六姓的聯(lián)誼,特制定《龜湖塘規(guī)》(后世稱為《先宋塘規(guī)》),使龜湖有法可依。它明確規(guī)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維修問題,保證農田能及時得到灌溉
。他在制定《龜湖塘規(guī)》時,按規(guī)定執(zhí)行管禁,遇有重大違規(guī)者,則由陂首呈縣府懲處。正因為有蔡襄的《龜湖塘規(guī)》在,龜湖塘維護了近千年,為瀕湖農民流澤千余年。據(jù)《晉江縣志》載:“自蔡襄定塘規(guī)至明朝的五百年間
,糧食產量往往二、三倍于他鄉(xiāng)?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是對泉州水利建設的貢獻,后人因此為之立《德政碑》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782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劉備去世前選擇的兩位托孤大臣分別是誰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