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攻南唐之戰(zhàn)是怎么回事在怎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
后周顯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至顯德五年(南唐中興元年,958年)
,周世宗柴榮為擺脫南北受敵的威脅
,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三次率軍進攻南唐
,史稱后周攻南唐之戰(zhàn)
,又稱周世宗三征南唐、三征南唐之戰(zhàn)
、周世宗攻南唐之戰(zhàn)
,以后周獲勝,南唐割讓江北十四州告終
。下面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背景
是怎么回事在怎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png)
后周顯德二年(955年)
,在高平之戰(zhàn)獲勝后
,周世宗柴榮決定四方征伐
,統(tǒng)一中原。當(dāng)年3月
,有秦州百姓前來請求后周攻取后蜀所占據(jù)的陜西地區(qū)
。在和大臣商議后,后周世宗采取行動
,派大軍前往攻打秦州
、鳳州等地。7月2日
,后蜀方面戰(zhàn)況吃緊
,后蜀皇帝孟昶開始向向北漢和南唐求援,希望對方協(xié)助攻打后周后方
,并得到了積極的回復(fù)
。
南唐后主李璟生性和善柔弱,喜歡寫文章
,而且喜歡別人說奉承的話
,于是他提拔了一大群只會說好話的人,南唐朝綱日益混亂
。在此之前
,南唐已經(jīng)滅掉了閩國和楚國,李璟因此開始越來越自大
,甚至有了吞并天下的想法
。為此,李璟派遣使者走海路繞過后周前往遼和北漢
,并與他們商討共同攻打后周的相關(guān)事宜
。李守貞、慕容彥超叛亂的時候
,南唐都有出兵
,同時為他們聲援。當(dāng)時后周的事情比較多
,于是就暫時沒有和南唐計較
。
以前每到冬天的時候,淮河都會水位大減甚至斷流
,南唐軍就在這里駐守
,并稱之為“把淺”。南唐壽州監(jiān)軍吳廷紹認(rèn)為這邊沒有戰(zhàn)事
,留著這種行為是浪費軍糧軍費的行為
,于是直接下令停止“把淺”。南唐清淮節(jié)度使劉仁贍上表反對,但是沒有得到回應(yīng)
。
六合之戰(zhàn)的后周與南唐六合之戰(zhàn)
顯德三年正月
,后周攻南唐正陽之戰(zhàn)獲勝后,周世宗柴榮即乘勢率領(lǐng)諸軍進抵壽州(治壽春
,今安徽壽縣)
,御營淝水(今安徽壽縣北肥河)之北,令徙正陽(今安徽壽縣西南正陽關(guān))浮橋于下蔡(今安徽鳳臺)
;征召宋
、陳、許
、蔡(今河南商丘
、淮陽、許昌
、汝南)與毫(今屬安徽)
、潁(今安徽阜陽)等州丁夫數(shù)十萬,配合諸軍攻打壽州
。二十二日
,柴榮親督諸將攻城,晝夜不息
。南唐清淮軍節(jié)度使劉仁贍堅守抗擊
,屢挫后周軍攻勢。相持?jǐn)?shù)日不克
,柴榮乃部罟圍城打援
,易李重進為淮南道行營都招討使
,以李谷判壽州行府事
,繼續(xù)圍城;遣趙匡胤
、韓令坤等將分路出擊
。
二十六日,趙匡胤以誘伏殲敵之策
,于渦口(今安徽懷遠(yuǎn)東北)首戰(zhàn)勝捷
,斬南唐軍都監(jiān)何延錫,繳獲戰(zhàn)艦50余艘
。繼率數(shù)千兵倍道疾趨清流關(guān)(今安徽滁州西北)
。二月初,與南唐北面行營應(yīng)援使皇甫暉
、應(yīng)援都監(jiān)姚鳳所部萬余兵相遇
。皇甫暉持重整軍,列陣山下
;趙匡胤引兵出山后邀擊
,南唐軍大驚,且戰(zhàn)且退
,入滁州城后斷橋自守
。趙匡胤訪村民并用為向?qū)В管b其后
,穿行山背小徑
,跨馬浮西澗(又名上馬河,今安徽滁州城西北)水
,直抵城下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斬關(guān)而入
,巷戰(zhàn)獲捷,攻克滁州
,生擒皇
、姚二將。此時
,諸路將領(lǐng)所向克捷
,南唐主李璟驚恐,求和遭拒
,乃部署反攻
。三月,命齊王李景達(dá)
、監(jiān)軍使陳覺率兵2萬渡江
,自瓜步(今南京六合南)北上;柴榮亦調(diào)整部署
,命趙匡胤率兵2000屯六合
,迎擊南唐軍反攻。四月
,李景達(dá)率軍進至距六合一舍(30里)處扎營
,觀望不進。后周軍諸將欲出擊
,趙匡胤知寡不敵眾
,乃示形用謀,決定以逸待勞
,俟南唐軍出戰(zhàn)
,動中破敵,使其難辨虛實。未幾
,南唐軍果出戰(zhàn)
。趙匡胤揮師奮力拚殺,終以少勝多
。南唐軍喪師近5000人
,余眾爭舟渡江南逃,慌亂中又溺死甚眾
,南唐精兵大損
。
求五代十國 南唐的詳細(xì)歷史。
。謝謝(要南唐的,是南唐
,看清楚)
南唐國世系圖
[1]唐末天下大亂
,藩鎮(zhèn)割據(jù)。其中
,楊吳(南吳)是江南較有實力的藩鎮(zhèn)之一
。吳國在楊隆演嗣位后,政治混亂
,人心不穩(wěn)
。大將徐溫通過權(quán)力斗爭逐漸獨掌吳國大權(quán)。海州人徐知誥
,少孤流落
,后來被徐溫收為養(yǎng)子,并且借助徐溫的勢力掌握了吳國的政柄
。徐知誥一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
,“高位重爵,推與宿舊”
;另一方面則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徠
、獎拔北來士人
。南唐政權(quán)中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韓熙載、常夢錫
、馬仁裕
、王彥鑄、高越、高遠(yuǎn)
、江文蔚等
,都于此時聚集起來。其次
,江南一帶的著名人士如宋齊丘
、陳覺、查文徽
、馮延巳
、馮延魯、邊鎬
、游簡言
、何敬涂等,都是此時由徐知誥一手扶植起來
。經(jīng)過20年苦心經(jīng)營
,徐知誥不僅大大緩和了楊氏舊臣的敵對情緒,而且拉攏起支持他的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
,所謂“羽翼大成
,伸佐彌眾”。終于在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
,徐知誥廢黜吳帝楊溥
,登上皇位,國號大齊
,年號 昪元
。“上下順從
,人無異意”
,“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次年
,徐知誥改姓名為李昪
,改國號為唐。于是
,在亂世之中
,以繼承唐祚為己任、求天下一統(tǒng)的南唐國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 李昪
南唐得國后
,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其基本國策,休兵罷戰(zhàn)
,敦睦鄰國
,與毗鄰諸國保持了較為平和的關(guān)系
。同時結(jié)好契丹以牽制中原政權(quán)。江南地區(qū)于是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
,社會生產(chǎn)逐漸復(fù)蘇并迅速發(fā)展
。同時,政府輕徭薄賦
,勸課農(nóng)桑
,鼓勵商業(yè)。商人以茶
、絲與中原交換羊
、馬,又經(jīng)海上與契丹貿(mào)易
。在手工業(yè)方面
,南唐的紡織業(yè)、印染業(yè)
、礦冶業(yè)
、制茶、造紙
、曬鹽
、造船、金銀陶瓷
、文具制造等
,均有突出成就。不僅產(chǎn)量高
,而且工藝精細(xì)
,涌現(xiàn)出許多名產(chǎn)上品。 烈祖李昪的“息兵安民”國策
,造就了江淮地區(qū)和平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
,促進了南唐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同時
,南唐也是一個藝術(shù)的王朝
,它在文學(xué)、美術(shù)
、書法
、音樂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李昪設(shè)太學(xué)
,興科舉
,廣建書院、畫院
。安定
、富強的南唐,成為飽經(jīng)戰(zhàn)亂滄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棲身之所
。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
,“儒衣書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風(fēng)”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氨蓖潦咳寺勶L(fēng)至者無虛日”。南唐的社會文化之盛
,在五代十國甚至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割據(jù)政權(quán)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 但由于李昪在爭斗激烈的割據(jù)局面下僅力求自保,造成了南唐軍事實力的下降和實行統(tǒng)一有利時機的喪失
。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
,烈祖李昪駕崩,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
,改名李璟(公元916~961)
,有保大、中興
、交泰三個年號
。這一時期中,戰(zhàn)禍頻起
,而吳越的軍事行動往往與中原政權(quán)互相呼應(yīng)
。為了對付吳越,保大三年(公元945年)
,南唐乘閩國內(nèi)亂之機出兵占據(jù)建(今福建建甌)
、汀(今福建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漳(今屬福建)三州,滅亡閩國
,俘閩王延政
。形成了對吳越三面包圍的形勢。而吳越也乘勢出兵與南唐爭奪閩國之地
,并奪得福州(今屬福建)
。保大七年,淮北因處于后晉
、后漢朝代交替的混亂之季
,李璟見有機可趁,派皇甫暉出海
、泗諸州招納正相互混戰(zhàn)的各路豪強武裝和因戰(zhàn)亂四散的流民
。保大九年
,馬希粵與馬希祟兵戎相見
,南唐遂借機出師
,一舉滅楚,馬希崇降
。后來
,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以后劉言被其部下殺死
,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quán)又先后統(tǒng)治湖南)繼續(xù)據(jù)有湖南
,楚地得而復(fù)失。 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
,后周三度入侵南唐
,南唐始終處于被動防御的 后周攻南唐
不利局面。壽州一戰(zhàn)
,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
,周軍勢如破竹,遂攻占泗
、濠
、楚等州,唐軍一潰千里
,淮河水軍全軍覆沒
。李璟上表柴榮自請傳位于太子弘冀,請劃江為界
,南唐盡獻(xiàn)江北之地
,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同時
,南唐對后周稱臣
,去年號。為避后周鋒芒
,李璟遷都洪州
,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南唐國力大損
,不復(fù)大國之強盛
。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駕崩,因太子弘冀已亡
,李煜(初名從嘉
,937~978)繼位,復(fù)都金陵
。此時的南唐國內(nèi)政治
、社會矛盾積重難返
。經(jīng)濟上,自淮南戰(zhàn)敗后
,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繳納高額貢奉
。南唐原先地跨江南江北
,南北之間的經(jīng)濟有互補性
,如江南乏鹽,而江北產(chǎn)鹽
。而失去淮南后
,南唐不僅失去了重要的鹽產(chǎn)地,還要花巨資向中原政權(quán)買鹽
。財政上的窘迫
,使南唐政權(quán)不得不加重賦稅,以至怨聲載道
。南唐轄境之的人民對李后主時期繁重的賦稅記憶深刻
,直到北宋統(tǒng)一之后許多年,還在提起當(dāng)年的南唐連鵝生雙子
、柳樹結(jié)絮都要課稅
。南唐后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亂。隨著新主登基
,朝廷內(nèi)部新一輪的黨爭開始了
。當(dāng)宋軍從周圍步步緊逼時,南唐仍陷于這樣周而復(fù)始的政治內(nèi)耗中
,人心渙散
。李煜善文詞,工書畫
,知音律
,但顯然不通曉政治,這時便把國政托付給做太子時的幕僚張洎
。 宋滅南唐
宋滅南漢后
,置南唐于三面夾擊之中。后主李煜為自保
,明臣服
,暗備戰(zhàn),在遣使向宋請受策封的同時
,將兵力署在長江中下游各要點
,以防宋軍進攻。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九月
,趙匡胤以李煜拒命來朝為辭
,發(fā)兵10余萬
,三路并進,趨攻南唐:東路吳越王做為昪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
,率數(shù)萬兵自杭州北上策應(yīng)
,并遣宋將丁德裕監(jiān)其軍;中路曹彬與都監(jiān)潘美率水陸軍10萬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長江東進
;西路王明為池
、岳江路巡檢、戰(zhàn)棹都部署
,牽制湖口南唐軍
,保障主力東進。后主李煜過于依賴長江天險
,坐失利用宋軍渡江時反擊的機會
。十月,宋軍順利渡過長江
。采石
、秦淮河、皖口三戰(zhàn)
,南唐屢戰(zhàn)屢敗
,在長江中游的精銳兵力全部喪失。 開寶八年三月
,宋軍攻至金陵城下
。六月,吳越軍隊攻陷金陵東面的門戶潤州
。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圍之中
,后主急召外地軍隊救援金陵。然而
,這一切都為時已晚
。十月,由江西趕往金陵的15萬水軍(朱令赟部)在湖口一戰(zhàn)中幾乎全軍覆沒
。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斷
,成了一座孤城。而后主仍執(zhí)意守城到底
。圍城之中的金陵
,糧食乏,士氣低落
。十一月十二日
,北宋曹彬大軍開始從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襲宋軍北寨,未果
。二十七日
,宋軍破城,李煜奉表投降
。南唐遂亡
。
歷代君主
烈宗李昪
生于唐文德元年十二月二日(889年1月7日)。本名徐知誥
,字正倫
,小字彭奴,徐州人
。本為孤兒
,戰(zhàn)亂中被楊行密收留,后送予徐溫為養(yǎng)子
。徐溫去世后掌握吳國軍政大權(quán)。曾任吳國大丞相
、大元帥
,937年廢黜吳帝,建立南唐
。昪元三年(939年)
,恢復(fù)原姓,并改名李昪
。昪元七年(943年)病逝
,謚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宗
。
元宗李璟
李璟(916-961)
,字伯玉,徐州人
,烈祖長子
。公元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脅
,削去帝號
,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
。即位后開始大規(guī)模對外用兵
,消滅楚、閩二國
。他在位時
,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dǎo)致政治腐敗
,國力下降
。李璟好讀書,多才藝
。常與寵臣韓熙載
、馮延已等飲宴賦詩。他的詞
,感情真摯
,風(fēng)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
,“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961年逝,時年47歲
。廟號元宗
,謚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詩詞被錄入《南唐二主詞》中
。
后主李煜
李煜
,初名從嘉,字重光
,號鐘隱
,又號蓮峰居士。中主第六子
,徐州人
。961年即位,在位15年
。后主 后主李煜像
嗣位之時
,南唐已奉宋正朔,茍安于江南一隅
。宋開寶七年(974年)
,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
。同年十月
,宋兵南下。次年十一月城破
,后主奉表出降
,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
。宋太宗封為隴西郡公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
,后主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
,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
。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
除了中主
、后主父子之外,對南唐命運起到關(guān)鍵作用的還有大將皇甫父子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茨现畱?zhàn)是決定后周與南唐命運的關(guān)鍵戰(zhàn)役,通過這一戰(zhàn)
,趙匡胤贏得巨大的政治
、軍事資本
,而這一戰(zhàn)中他主要的對手,就是南唐名將皇甫暉
。
皇甫暉是魏州(今河北大名)人
。后唐時候
,他是屯駐貝州(今河北清河)的一名軍卒
。當(dāng)時唐莊宗李存勖失政
,天下離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矢熍c一伙同黨劫持上司,宣稱:“唐之所以能破梁而得天下
,是因為先得到魏州從而獲得河北兵的支持
。魏軍甲不去體、馬不解鞍者打了十幾年
,現(xiàn)在天下平定了
,天子卻不體恤魏軍久戍之勞,讓我們有家難回
。要是天子降怒
,我們就坐據(jù)一州,起事造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痹谄珜②w在禮率領(lǐng)下,他們夜焚貝州回到魏州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矢煋砑资繑?shù)百騎大掠城中,到了一家
,問其姓
,答“姓國”,皇甫暉說:“吾當(dāng)破國!”遂盡殺之
。又到一家
,問其姓,答“姓萬”
,皇甫暉說:“吾殺萬家足矣
。”又盡殺之
。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
,皇甫暉由軍卒擢拜為刺史。后晉末
,皇甫暉投奔南唐
,位至江州節(jié)度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周師攻打淮南時
,皇甫暉為北面行營應(yīng)援使。趙匡胤分兵取滁州
,皇甫暉率十萬大軍扼守其地
。清流關(guān)隘路一戰(zhàn),周師大敗
。趙匡胤憂心忡忡
,找村人問當(dāng)?shù)厍樾危迦苏f有個趙學(xué)究在村中教學(xué)
,頗多智計
,于是趙匡胤便前去拜訪。趙學(xué)究獻(xiàn)計說
,清流關(guān)下有條隱秘小路
,連南唐軍也不知道,由此可至城下
。趙匡胤率軍夜出小路
,果然斬關(guān)而入,皇甫暉倉促應(yīng)戰(zhàn)
,力盡被擒
。滁州既破,南唐軍形勢急轉(zhuǎn)直下
,終致全面潰敗
。那位村學(xué)究,就是后來的開國宰相趙普
。
身負(fù)重傷的皇甫暉被押送到周世宗那里
,一向愛惜人才的世宗親自到病床前探視
。皇甫暉也不含糊
,一會兒說“臣力憊
,欲暫坐”,一會兒又說“欲暫臥”
,神色自若
。他說:“并非我不盡力于國事。我位兼將相
,前后南北二朝
,大小數(shù)十戰(zhàn),未嘗敗
。但您部下的趙某和他的軍隊實在更勝一籌
,我智、力俱殫
,自認(rèn)不如
!”他不肯治瘡,傷重而死
。
皇甫暉既死
,其子皇甫繼勛被擢拔為神衛(wèi)統(tǒng)軍都指揮使。他年紀(jì)輕輕
,又無戰(zhàn)功
,但仗著皇甫暉的威名,遂為大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矢^勛貪圖享樂,名園甲第冠于金陵
,又多蓄聲妓。宋軍兵臨城下
,他一點兒也沒有父親那樣的效死之意
,巴不得后主早點投降。聽說諸軍敗績
,則幸災(zāi)樂禍之意見于詞色
。部下想夜出奮擊,他反而抓起來鞭打囚禁
。他心懷鬼胎
,勾結(jié)傳詔使,把后主瞞得嚴(yán)嚴(yán)實實
,后主召他議事
,他也以軍務(wù)繁忙為借口不去
。等后主登城見宋師旌旗遍地,才知被賣
。送后主回宮后
,皇甫繼勛還沒事人似的走出宮門,哪知一群激憤的軍士早在那兒等著
,一擁而上
,將他切成了碎片
守成非易
中主李 (916-961年)在升元七年(943年)李死后,繼任當(dāng)了皇帝
,改元保大
。稱李為守成之君是有點拔高他了,我們之所以這么說
,主要是相對于后主李煜而言的
。畢竟李沒有把基業(yè)給丟掉,而且在其即位的初期
,由于南唐國力強盛
,還擴展了國家的版圖,吞并了一些州縣
,將李傳下來的28個州增加到35個
。只是到了統(tǒng)治后期,昏聵的李遇上了英姿勃發(fā)的后周世宗柴榮
,李在兩人的較量中一敗涂地
,丟失了大片土地,軍隊精銳喪失殆盡
,國家淪為后周的附庸
,從此一蹶不振。
李愛好文學(xué)
,性情溫和
,最喜歡別人順著他,對他說好聽話
,這樣一來
,那些諂諛之臣有了用武之地,朝政日亂
。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寵臣馮延巳(馮延巳字正中
,他的號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號延巳,又一說號延己)
。馮延巳在中國的詩詞史上的地位緊追南唐二主之后
。他的詞流傳下來的有一百余首,留有《陽春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馮正中(馮延巳
,字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fēng)格
,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fēng)氣
,與中后二主詞皆在《花間》范圍之外
,宜《花間集》中不登其只字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眲⑽踺d在《藝概》中也說:“馮延巳詞
,晏同叔(晏殊)得其俊,歐陽永叔(歐陽修)得其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梢婑T延巳對宋詞影響之大。
如此優(yōu)秀的一位詞人
,馮延巳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十足的卑鄙小人
。前主李很欣賞青年時期馮延巳的才華,就封他為秘書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