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三國之一
根據(jù)《三國志》
一
首先
二
同時
三
但是,就在孫策北上進攻曹操之前
四
最后,綜上
,因為遭遇刺殺,孫策錯過了改變東漢末年諸侯勢力格局的機會。換而言之,如果孫策可以在官渡之戰(zhàn)中出手,有望取代曹操,再加上自己原先的江東地盤,孫策的實力完全不輸袁紹。在此基礎上,以孫策的智勇雙全,不管是消滅袁紹,還是吞并身邊的荊州,孫策都將完全掌握主動權。根據(jù)《三國志》、《華陽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孫策臨終之際,對孫權表示:”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也即在孫策看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孫權作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
,一直是一個雄才大略,能與曹劉兩家分庭抗禮的形象。
他十九歲就繼承了兄長的江東基業(yè)
,內(nèi)平叛亂、外聯(lián)劉備;在赤壁之戰(zhàn)中以弱勝強,打的曹操放棄了南下的念頭;后來任用呂蒙,擒殺關羽,又在夷陵之戰(zhàn)中火燒連營八百里。那么,這樣一位連對手曹操都不禁稱贊:“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亂世雄主,真的如人們印象里的那般偉大嗎?事實上
,區(qū)別于曹劉兩家的開國皇帝,孫權的江山并不是自己打下來的,而是從父兄處繼承的。而孫氏本不是江東人,是靠武力壓服的江東。在孫策暴死后,江東多地發(fā)生了叛亂
盡管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孫權“據(jù)有江東
從公元195年孫策起兵渡過長江
另一方面,為了穩(wěn)固統(tǒng)治,孫家又不得不依靠本地勢力來保證政策的執(zhí)行
。從這個角度來說,東吳政權更像是孫氏和江東地方門閥的聯(lián)合體。雙方對外一致,以孫權作為代言人,但對內(nèi)互相斗爭,時刻準備削弱對方,壯大自己。
孫權明白
,如果想一統(tǒng)天下,就必須改變這種松散的政治架構,加強集權孫權還有一大恥辱就是著名的“合肥之戰(zhàn)”。公元215年
最為令人詬病的是孫權晚年出現(xiàn)的“兩宮之爭”
其實對孫權來說
在三國鼎立時期,曹操
一是因為孫權此人在識人用人方面差了曹操和孫權一大截。和諸葛亮齊名的龐統(tǒng)
二是因為孫權和曹操一樣多疑。曹操的多疑表現(xiàn)在試探后直接殺掉
三是因為孫權晚年昏庸
四是因為孫權在三位主公里
,因為性格反復,名聲最不好,有才能的人提起來都不屑。孫權首先答應了劉備結(jié)盟,還嫁了個妹妹給他,等襄樊一戰(zhàn)后,他又和曹魏結(jié)盟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786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諸葛亮的扇子為何冬天也不離手
下一篇:
楊廣一生最對不起的女人是誰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