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常在為什么會被道光降為官女子
曼常為什么會被道光降為官女子?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道光十一年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年份
,這一年,清宮發(fā)生了不少事情:

01
首先在年初
,有兩次選秀,一次是八旗選秀
,一次是宮女選秀
,八旗選秀中
,新人舒穆祿氏被選入后宮
,封為彤貴人
,這位妃子一度非常得寵
,為道光帝生了三個女兒
,但卻因私自將皇帝賞賜之物送給太監(jiān)被連降三級
。
宮女選秀中
,有一位宮女被道光帝納入后宮
,她就是曼常在劉氏
。
其次
,這一年的四月份
,道光帝唯一幸存的兒子大阿哥奕緯去世,道光帝面臨著無人承嗣的尷尬局面
。
然而,到了六月份
,全貴妃與祥妃先后誕下四阿哥奕詝與五阿哥奕誴,道光帝的心情終于舒緩了一些
。
最后
,這一年的下半年
,原本比較得寵
,本打算封嬪的睦貴人
,不知為何惹怒了道光帝
,被接連降級
,到了年底已經(jīng)被降為睦答應
。
道光帝的后宮有多亂,從道光十一年發(fā)生的事情
,就能看出來。不得不說
,道光帝是一個管理能力極弱的皇帝,管理不好自己的后宮
,就動輒對妃嬪降級
,刻薄寡恩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
那位道光十一年被納入后宮的曼常在
,她的后宮生涯簡直就是一個悲劇
,如果再有來生,相信她定不會入宮
。
02
據(jù)《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
,“劉思舜
,正白旗包衣旗鼓人
,世居沈陽地方
,來歸年分無考
,其子劉天寵原任游擊
,曾孫劉嗣興
,原任司庫”。
恰好曼常在的高祖父就是叫劉嗣興
,這種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因為從曼常在的入宮方式來看
,她很大可能是一名來自內務府的包衣女子。
曼常在的祖父名叫阿克當阿
,由筆貼式入仕
,后來官至內務府總管大臣
、蒙古鑲白旗副都統(tǒng)
,還曾做過兵部與工部侍郎
,這樣來看,雖然屬于內務府包衣
,但是這曼常在的家庭條件似乎還不錯。
不過
,曼常在的父親關敏稍差一些
,只做到了二等侍衛(wèi)
,此外
,曼常在有一個姑姑,嫁給了鄭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肅順為嫡妻
,這位肅順就是后來被慈禧太后砍頭的那一位
,即咸豐帝托孤的贊襄政務八大臣之一
。
道光十一年二月初八
,關敏之女劉氏經(jīng)由內務府選秀入宮
,隨即被封為曼常在
,曼常在剛入宮時,道光帝還賞了她繡綠緞八元花卉補子一副
,這說明曼常在在入宮初期還得到過一絲寵幸
。
不過
,在這一年年底
,太醫(yī)郝進喜給曼常在請脈,發(fā)現(xiàn)她“脈息浮敷
,系內熱受涼,咳嗽風疹之癥”
,以致“周身痛癢
,咳嗽胸滿,發(fā)熱惡寒
。”
道光十三年六月
,太醫(yī)郝進喜又給曼常在請脈
,發(fā)現(xiàn)她“內傷生冷
,外感風寒
,乃為暑病”
,由此可知
,曼常在入宮后的身體狀況很不好,幾乎一直處于生病的狀態(tài)
。
就在道光十三年的九月份,曼常在這個稱呼已經(jīng)在宮中檔案中消失了
,代之的是《宮中雜件后妃年總》中的劉答應
。
道光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劉答應又被降為劉官女子,身邊僅剩一名宮女伺候
,兩名太監(jiān)“輪流看伺,夜間伺候”
。
還有
,這一天晚上孝全皇后因遲奏劉官女子之事,被道光帝當年申飭:
“朕因劉官女子一事
,甚怪皇后奏遲,昨晚當面將皇后申斥
,宮中事務豈容片刻耽延
。再
,如今內外不免仍有蒙蔽之惡習
,可很可惡之至。無論何人一有事端
,眾人必向應管之人懇求不奏,只知蒙蔽在上一人
,此即奸邪小人,張口則云恐煩勞上心
,怕招上怒
,其中弊病豈可勝言
。是其以三歲嬰兒待朕
,安心作弊
,論其人直同叛逆也
。
嗣后無論何人,若有應奏之之事件,眾人仍向應管之人懇求阻攔
,不欲奏聞者
,經(jīng)朕查出
,若是內廷等
,定將位分全行革去,仍加重責
。若是總管
、首領、太監(jiān)等
,從重枷責,立即發(fā)遣
,永遠不赦。朕言出法隨
,絕不寬恕
,無用告誡不早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03
那么
,這位劉官女子到底做了什么事
,讓道光帝如此憤怒呢?
一個月后
,即道光十五年的三月份
,劉官女子身邊的太監(jiān)被鑾儀衛(wèi)副首領誣陷,稱他收了劉官女子娘家人的錢財
,被誣陷的太監(jiān)辯解道:“自二月十四日以后,劉官女子家并未來人給我?gu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也并沒有叫我去要過東西?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二月十四日正好是劉氏被降為官女子的那一天
,也就是說
,在此之前
,劉氏可能讓身邊太監(jiān)與家人來往
,而按照宮規(guī)
,妃嬪是不準往宮里宮外送東西的,這就是劉氏被降級的原因
。
自從被降為官女子后
,劉氏徹底地失去了皇帝的寵愛
,再加上她的身體本來就不太好
,到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已經(jīng)到了不可挽回的境地,最終于六月十二日去世
。
一般情況下,被皇帝寵幸的妃嬪要被葬入皇帝陵的妃園寢
,但是那些位分太低的妃嬪,比如說答應
、官女子啥的
,就沒有葬入妃園寢的資格
,劉官女子是被皇帝降級的
,更沒有葬入妃園寢的權利。
那么
,劉官女子最終葬在了哪里?
這一點似乎可以從另一名妃子身上找到答案
,她就是睦答應
。
睦答應本是經(jīng)由八旗選秀入宮的一名妃子
,家世還相當不錯,不知為何
,她被道光帝降為官女子(木官女子),或許是受不了這樣的打擊
,竟落水致死,隨即被道光帝葬在了六道口
。
可能是道光帝后悔了吧
,隨后不久睦答應又被重新追封為答應
,改葬到道光帝的慕陵妃園寢
。
所以,可以推測
,降級后沒有得到道光帝原諒的劉官女子
,很大概率也被葬在了六道口
。
結語:
縱觀整個清史,被降級的妃嬪數(shù)不勝數(shù)
,但像劉官女子這樣降得徹底
,完全沒有得到皇帝原諒
,又被禁止葬入皇陵的妃嬪真是不多見的
。其實
,這種事情放在刻薄寡恩的道光帝身上
,就變得再正常不過了
。
可憐的劉官女子
,雖然身為包衣奴才,但卻是來自官僚家庭
,家庭條件是非常不錯的,但卻因觸犯宮規(guī)而被道光帝處罰
,以致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再加上她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
,最終落得一個凄慘離世的結局
,真是讓人唏噓不已啊!
官女子是什么身份
介于宮女跟嬪妃之間。
說白了
,官女子就是被皇帝寵幸過宮女
,她們本來就身份卑微
,哪怕是得到了圣寵,也不可能一下子飛到枝頭變鳳凰
。
官女子,其意可以指清朝官女子
,是宮女與嬪妃之間的,既要干活又要準備伺候皇上
,也是皇帝后宮地位最低的位分
。清朝宮女分秀女和官女子兩類,起初官女子和女官一樣,不能陪侍皇帝的枕席
,只負責做自己分內的活計(官女子主要負責掃地
、搬花等體力勞動)。清朝入關后官女子就成為皇帝身邊地位最低下的小妾(仍然要從事體力勞動)
。官女子多是當時沒有官職的“包衣”之女充任
,后來常在、答應受處分時多降為官女子
。如咸豐帝的玫貴妃徐佳氏
,曾做過一段時間的官女子:她早先排在鑫常在之后,封玫常在
,后來晉升為玫貴人,咸豐五年五月廿四日降為常在
,六月十七日一下子降為徐官女子
,分例俱照官女子辦理
。官女子在從九品之外
,不列品
。清代后宮位分排名(從小到大):官女子
、答應、常在
、貴人、嬪
、妃
、貴妃
、皇貴妃
、皇后
。
愛新覺羅·旻寧的家族成員
皇后四位 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1781—1808年)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1790—1833年)
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1808—1840年)
,咸豐帝生母
。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1812—1855年) 皇貴妃一位 莊順皇貴妃烏雅氏(1822—1866年) 貴妃三位 彤貴妃舒穆魯氏(1817—1875年)
佳貴妃郭佳氏(1816—1890年)
成貴妃鈕祜祿氏(1813—1888年) 妃子三位 和妃納喇氏(
?—1836年)
祥妃鈕祜祿氏(1808—-1861年), 初事宣宗為貴人
。
常妃 赫舍里氏
,初為貴人,歷咸豐
、同治二朝累晉封為常妃。咸豐十年(1860年)
,當英法聯(lián)軍侵入時居圓明園,驚嚇而卒
。 嬪五位 珍嬪(1804-1829年)赫舍里氏,滿洲鑲藍旗
,生于嘉慶九年十一月十五日,父容海
,曾任廣東按察司按察使
,母伊爾根覺羅氏
恬嬪富察氏
,道光二年(1822年)十一月封恬嬪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卒
。
順嬪那拉氏
,初為常在,歷咸豐
、同治二朝累晉封為順嬪。同治七年(1868年)卒
。
豫嬪尚佳氏(1816—1897年),初為貴人
,道光時期降為答應
,咸豐時尊為皇考常在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晉尊為皇祖豫嬪
,光緒年間卒。
恒嬪蔡佳氏
,初為貴人
,道光時期降為答應,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晉尊為恒嬪
,光緒二年(1876年)卒 貴人四位 平貴人趙氏,初入侍宣宗潛邸為格格
定貴人孫氏
,初入侍宣宗潛邸為格格
李貴人李氏(1827—1872年)
,內務府六庫郎中善保女
那貴人那氏(1825—1865年)
,正白旗托永武管領下
,原藍翎長那俊之女 常在一位 蔓常在姓氏未知 答應一位 睦答應姓氏未知
,滿洲正黃旗
,十月二十八生 官女子一位 官女子,劉氏
,道光十三年(1833年)九月封劉答應,道光十五年降為劉官女子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卒
。 子 ·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緯(1808-1831年) 隱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
,時為旻寧藩邸使女
。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四月二十一日奕緯生
,卒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四月十二日
,年二十四歲,謚“隱志”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嘉慶帝封其為多羅貝勒
,旻寧登基后降居皇子位。咸豐即位后
,又追封多羅郡王
。母和妃納喇氏卿銜成文之女
。嫡福晉蘇完瓜爾佳氏公英海之女
,繼福晉烏朗罕氏同知祿德之女。 ·皇次子 愛新覺羅·奕綱(1826-1827年) 順和郡王
,幼殤
。道光六年丙戌十月二十三日亥時生,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員外郎
,追封承恩公花郎阿之女。道光七年丁亥二月初八日未時薨
,年二歲。道光三十年正月追封多羅順郡王
,謚曰和
。無嗣
。 ·皇三子愛新覺羅·奕繼(1829-1829年)慧質郡王
,幼殤。道光九年己丑十一月初七日午時生,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員外郎
,追封承恩公花郎阿之女
。道光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戌時薨
,道光三十年正月
,追封多羅慧郡王,謚曰質
。 ·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咸豐帝,道光皇帝繼位人
, 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時為全貴妃
,不予贅述
。 ·皇五子 愛新覺羅·奕誴(1831-1889年),過繼給惇恪親王綿愷
,為惇勤親王,母祥妃鈕祜祿氏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十五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正月過繼惇恪親王綿愷為嗣
,降襲為多羅惇郡王
,咸豐十年(1860年)正月晉封和碩惇親王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十九卒
,年59歲
,卒后謚“勤”
。 ·皇六子愛新覺羅·奕欣(1833-1898年)恭忠親王文宗繼位奉宣宗遺詔封奕欣為和碩恭親王
。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員外郎
,追封承恩公花郎阿之女。光緒二十四年(1844年)四月初十日薨
,年六十七歲
。謚曰“忠”
。嫡福晉瓜爾佳氏大學士桂良之女
,側福晉薛佳氏文匯之女
,側福晉王佳氏福慶之女
,側福晉劉佳氏慶春之女,側福晉壽氏
,側福晉崔氏,側福晉劉氏。 ·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譞(1840-1891年)醇賢親王,光緒帝生父
,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二十一日生,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筆帖式齡壽之女。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薨,年五十一歲。謚“賢”。嫡福晉葉赫那拉氏道員承恩公惠徵之女
,側福晉顏扎氏來福之女,側福晉劉佳氏五品典衛(wèi)德慶之女
,側福晉李佳氏德純之女。 ·皇八子愛新覺羅·奕詥(1844-1868年)鐘端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時為琳妃
。享年25歲,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咸豐帝即位
,封為多羅鐘郡王,卒后謚“端”
。無子,以恭忠親王奕欣子載瀅為后
,襲貝勒。坐事奪爵歸宗
。又以醇賢親王奕譞子載濤為后,襲貝勒
,加郡王銜
。嫡福晉鈕祜祿氏一等侯崇恩之女。 ·皇九子愛新覺羅·奕譓(1845-1877年)孚敬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時為琳妃
。享年33 歲。咸豐帝即位
,封孚郡王。穆宗即位
,命免宴見叩拜
、奏事書名。同治三年(1864年)
,分府
,仍在內廷行走,命管樂部
。同治十一年(1872年),授內大臣
,加親王銜
。德宗即位,復命免宴見叩拜
、奏事書名。光緒三年(1877年)二月
,薨
,謚曰敬
。無子
,以愉恪郡王允禑四世孫奕棟子載沛為后
,襲貝勒
。卒
,又以奕瞻子載澍為后,襲貝勒
,坐事奪爵歸宗;又以貝勒載瀛子溥伒為后
,封貝子
。嫡福晉賽密勒氏御史景林之女
。 女 ·皇長女 端憫固倫公主(1813.7.3— 1819.10.20)其母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時為嫡福晉,生于嘉慶十八年(1813年)七月初三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十月二十日,年僅7歲
,追封為郡主,葬許家峪園寢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追封為端憫固倫公主
。 ·皇二女 (1825.1.13—1825.7.14) 其母為祥妃鈕枯祿氏,時為祥嬪
,生于道光五年(1825年)正月十三,七月十四日即殤
,未封,無名
。 ·皇三女 端順固倫公主(1825.2.20— 1835.11.8)其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時為全妃,生于道光五年(1825年)二月二十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一月初八殤,年11歲,葬陳家門園寢
, 追封為端順固倫公主。 ·皇四女 壽安固倫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時為全貴妃
,生于道光六年(1826年)四月初六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指配德穆楚克札布
,16歲,不久封為壽安固倫公主
,十月初三日下嫁。咸豐十年(1860年)閏三月初三日卒
,年35歲
,葬京師郊外園寢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額附請移葬藩部
,不許。
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
,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賜用紫韁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九月襲封奈曼部札薩克郡王
,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一月授御前大臣
,咸豐元年(1851年)三月賜用黃韁
,十月授蒙古都統(tǒng)
。咸豐十年(1860年)賜用親王補服,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乞病歸藩
,六月卒
,晉贍親王
,賜祭葬如親王例
。生子女八人。 ·皇五女 壽臧和碩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為祥妃鈕祜祿氏
,生于道光九年(1829年)十月十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封為壽臧和碩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指配恩祟
,年14歲,十二月初三日下嫁
,咸豐六年(1856年)七月初九卒
,年28歲
。恩崇(?一1864年)
,初名思醇。咸豐七年(1857)正月薦授滿洲副都統(tǒng)
,尋兼內務府總管,十一年(1861)避穆宗載淳諱改為恩祟
,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內務府總管職,二年(1863)五月署漢軍副都統(tǒng)
,三年(1864)再兼署內務府總管
,不久即卒,無嗣
,以從子為嗣。 ·皇六女壽恩固倫公主(1830.12.7— 1859.4.13) 其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持氏
,時為靜妃,生于道光十年(1830年)十二月初七
,二十四年(1844年)二月封為壽恩固倫公主
,指配景壽,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四月下嫁
,咸豐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卒,年30歲
。
額駙景壽(?一1889年)
,富察氏
,一等公工部尚書博啟圖之子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賜頭品頂戴,在上書房讀書
,后襲封一等誠嘉毅勇公
,咸豐五年(1855年)七月授蒙古都統(tǒng),六年(1856年)正月授御前大臣
,賜用紫韁,尋授領侍衛(wèi)內大臣
,十年(1860年)八月扈駕熱河
,十一年(1861)七月與怡親王載垣等為贊襄政務大臣之一
,十月削職
,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任蒙古都統(tǒng)
,三月授御前大臣,三年(1864年)七月仍賜紫韁
,十月授領侍衛(wèi)內大臣
,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命管神機營事務
,光緒十五年(1889年)六月卒
,謚端勤。 ·皇七女(1840.7.2——1844.12.20)其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
,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七月初二,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二月二十殤
,年僅5歲
。未命名
。 ·皇八女 壽禧和碩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
,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一月二十六,咸豐五年(1855年)十一月封為壽禧和碩公主
,指配札拉豐阿,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下嫁
,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初二日卒
,年26歲
。
扎拉豐阿(?一1898年),鈕祜祿氏
,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統(tǒng),扎拉豐阿初名瑞林
,指婚后賜令改名
,字鶴汀
。初充御前侍衛(wèi)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授漢軍副都統(tǒng)、薦官至護軍統(tǒng)領
,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累遷都統(tǒng),管神機營事務
,十五年(1889年)正月賜朝馬
,十月賜用紫韁
,二十年(1894年)正月賜用固倫額駙補服
,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卒。 ·皇九女壽莊固倫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時為琳嬪,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十三
,咸豐五年(1855年)十一月封為壽莊和碩公主
,指配德徽
,同治二年(1863年)十一月下嫁
,光緒七年(1881年)十月晉封為壽莊固倫公主,光緒十年(1884年)二月十四卒
,年43歲。
德徽(
?—1865年)博羅持氏
,父裕恒
,世襲誠勇公
。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卒
,無子,以從子為嗣
。 ·皇十女(1844.3.17—1845.1.20)其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
,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三月十七,次年(1845年)正月二十殤
,未封
,無名
。
為什么道光皇帝時期有那么多嬪妃被降位?
古代皇帝三宮六院妃嬪眾多
,由于宮闈傾軋恩寵無常,妃嬪被降位也是尋常之事
。但皇帝降位妃嬪通常都不是太多
,可清道光帝旻寧在位期間,其后宮21位后妃中竟然有13人都有被降位的經(jīng)歷
,甚至莊順皇貴妃都曾被降位。
對于道光帝頻繁降位妃嬪
,有三種猜測:
第一
,旻寧本身刻薄寡恩
,不念舊情
;第二,后宮的宮闈傾軋
;第三,旻寧是出了名的摳門皇帝
。
之所以說道光帝旻寧刻薄寡恩
,從他對待長子奕緯的態(tài)度上就能夠看出一二。旻寧成年婚后長久無嗣
,其父嘉慶帝很擔心自己的繼承人將來絕嗣
,直到旻寧27歲時其潛邸婢女那拉氏才為其生育了長子奕緯。雖然嘉慶帝極其疼愛這個孫子
,可旻寧卻認為奕緯生母低賤
,不僅不顧那拉氏母子的好處,還認為奕緯的降生破壞了他循規(guī)蹈矩的形象
。
對那拉氏與奕緯
,旻寧也是向來不聞不問從無重視,母子倆在宮中處境艱難
。甚至有一種說法奕緯最終就是被旻寧斥責
,然后踢傷而死
,當時只有24歲
。而那拉氏喪子后,也在后宮之中凄冷度日郁郁而終
。這樣冷酷無情的皇帝,隨意處置降位妃嬪
,或許也稀松平常
。
自古以來后妃位階遷轉,還有個重要原因
,那就是宮闈傾軋。道光帝的四位皇后
,除了孝穆成皇后在其登基前就離世了之位
,其他三位皇后先后得寵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六宮之主不斷轉變,自然也會影響到妃嬪
。
以道光帝彤貴妃舒穆祿氏為例,道光十六年舒穆祿氏已經(jīng)成為貴妃
,而后接連為旻寧生育三位公主
,卻在道光二十四年因為私下賞賜太監(jiān)被降位為貴人。有種想法是舒穆祿氏與孝全成皇后交好
,當時孝全成皇后已逝,新寵靜貴妃(孝靜成皇后)為立威而有意打壓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