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什么立嫡長子不立賢
古代皇帝為什么立嫡長子不立賢?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
中國古代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
,在皇位繼承方式上采取“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西周之后
,歷朝歷代大多采用這種皇位傳承方式
。依靠這一套傳承方式
,皇位得到了延續(xù)
。

立嫡長子不立賢明
,實際上也有不少弊端
。皇帝的眾多兒子
,各個兒子才能和性格不一樣
,嫡長子未必是最優(yōu)秀的那一位,甚至有可能是能力較差的那一位
。中國古代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不少能力不夠的嫡長子
。
晉惠帝司馬衷本來是司馬炎的嫡次子,兄長司馬軌去世之后
,成了司馬炎的嫡長子
。司馬衷不僅不優(yōu)秀,而且還是一位有智力缺陷的皇子
。根據(jù)嫡長子繼承制
,司馬炎最終還是確立司馬衷為皇太子。司馬衷即位之后
,根本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最后出現(xiàn)了八王之亂
。司馬衷在位期間,西晉逐漸走向了滅亡
。如果司馬炎改立其他皇子為皇太子
,西晉的國祚可能會更長。
嫡長子繼承制的缺點非常明顯
,一不小心就將皇位傳給了能力不夠的皇子
。既然嫡長子繼承制有缺點,為什么皇帝不改變這種狀態(tài)
,改立賢子呢
。
其實古代不少皇帝在選擇皇太子人選的時候,會有多種考量
,比如在嫡長子
、賢子、愛子之間徘徊
。劉邦晚年曾經(jīng)出現(xiàn)“換儲事件”
,劉邦在嫡子和愛子之間不斷徘徊,最終還是選擇了嫡長子劉盈
。劉邦的“換儲事件”
,間接導致戚夫人母子慘死。當然古代也有一些皇帝不立嫡長子
,而立其他兒子
,比如唐太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
,最終即位成為唐高宗
。
古代不少皇帝都不是嫡長子,比如漢文帝
、漢昭帝
、唐太宗、唐高宗等皇帝
。既然古代有這么多非嫡長子的皇帝
,說明嫡長子繼承制并非牢不可破。那么為什么古代還要立“嫡長子”呢?
嫡長子繼承制固然有缺點
,但是優(yōu)點也非常明顯
。總得來說
,嫡長子繼承制的優(yōu)點多于缺點
,否則也不會成為古代最主要的皇位傳承方式。
嫡長子繼承制實際上是父死子繼的一部分。商朝時期
,王位的傳承方式有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兩種
。西周時候,基本上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繼承制建立之初
,實際上與宗法制相輔相成。宗法制是嫡長子繼承制的理論基礎
。宗法制度下
,君主的后妃、兒子都做到了長幼有序
。君主的眾多后妃中
,皇(王)后的地位最高,相當于是君主的妻子;其他妃子只相當于君主的妾
。
妻妾地位差距明顯
,所生的孩子自然也有一定差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屎笏膬鹤訛榈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妃子生的兒子為庶子。嫡長子繼承制與宗法制相輔相成
。西周確立嫡長子繼承制之后
,歷朝歷代也基本上延續(xù)這種制度。儒家學說更加注重尊卑有別
、長幼有序
,從思想方面強化了嫡長子繼承制。隨著宗法制和儒學深入人心
,嫡長子繼承制也深入人心
,嫡長子繼承制度帶來的“正名”理念也深入人心。
人心所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王朝的命運
,皇帝不得不考慮人心。嫡長子成為儲君名正言順
,沒有人敢挑戰(zhàn)他的權威
。皇帝為了后世皇位的穩(wěn)定
,自然也不會輕易挑戰(zhàn)嫡長子繼承制
。選擇一個能力較低的儲君,總比選擇不被正統(tǒng)接受的皇帝要強得多
。
擁有皇位繼承資格的皇子可能是嫡子
、賢子、愛子等。只要是皇后所生的兒子就是嫡子
,皇帝生的第一個兒子就是嫡長子
。嫡子唯一的判斷標準就是母親是不是皇后。賢子和愛子的判斷標準就比較多
,也比較主觀
。愛子就是皇帝喜愛的兒子。這個兒子可以是嫡子
,也可以是庶子
。古代不少皇帝也想立愛子為皇儲,比如劉邦與愛子劉如意
、明神宗與愛子朱常洛
、道光帝與愛子奕?等。愛子判斷標準非常主觀
,而且也有可能隨時發(fā)生變化
。
賢子的判斷標準也很多,也比較主觀
,到底誰是賢子真不好說
。有的皇子可能真得比較賢德,有的皇子可能是有意裝賢德
。諸多皇子中
,可能不止一個賢子。如果要是立賢子的話
,到底立哪一個賢子呢?古人無法為“賢”評分
,也無法知道哪一個皇子最“賢”。由于判斷“賢”的標準不一
,而且也比較主觀
,所以不少皇子都覺自己比較賢。有時候皇帝覺得“賢明”的皇子
,大臣們不一定覺得賢明
。
相對來說,嫡子的判斷標準最簡單
,也最容易判斷
。皇帝以嫡長子為儲君的時候
,大家的參考標準也比較統(tǒng)一
,更容易統(tǒng)一思想。
嫡長子繼承制最大的貢獻就是可以保持皇位傳承的穩(wěn)定性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实鄣臋嗔μ?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對于皇子的吸引力也特別強。如果皇帝選擇儲君的標準不是嫡長子
,而是賢明皇子
,眾多皇子就有可能發(fā)生爭奪。沒有多少皇子覺得自己不賢明
,畢竟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多
。皇子都覺得自己是最賢明的那一個
,大臣們也都有自己心儀的賢明皇子
。皇子們會為儲君之位展開爭奪
,大臣們也會相互傾軋擁護自己支持的皇子
。
康熙晚年的時候,廢黜了皇太子
,眾多皇子都看到了爭奪儲君的希望
,于是出現(xiàn)了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滴趸实鬯闶欠浅P疫\的一位君主
,自己可以安然離世。有些皇帝因為無法擺平皇子奪嫡
,最終不得安享晚年
。楊堅沒有擺平各個兒子,最終前太子被殺
,自己也死于非命
。李淵沒有處理好三個兒子的關系,最終出現(xiàn)了玄武門之變
,自己也被迫讓位
。楊堅和李淵之所以晚年不得安寧,很大方面因為沒有處理好嫡長子和“賢子”之間的矛盾
。
如果賢子被立為儲君
,并順利登陸,其他皇子也有可能挑戰(zhàn)他的權威
。嫡長子繼承制有固定的標準
,其他皇子不服氣也不行,頂多其他嫡子還有機會取而代之
,庶子則沒有任何機會。大部分皇子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無法成為儲君
,也就安心做一個太平王爺
。嫡長子繼承制度保證了皇位安定有序的傳承
,這種方式也保證了王朝長期延續(xù)和國家統(tǒng)一。
不少少數(shù)民族和國外政權
,沒有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導致皇位傳承次序不明確,最終出現(xiàn)了殘酷的皇位爭奪戰(zhàn)
。由于爭奪皇位
,統(tǒng)一的蒙古帝國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統(tǒng)一的查理曼帝國分裂成三個國家
。中國古代也有一些皇帝無法處理好嫡子和賢子的關系
,最終導致政權不穩(wěn)定,甚至骨肉相殘
、王朝覆滅
。
為何古代君王立長不立賢?
因為古代中國封建王朝時期崇尚的制度是嫡長子繼承制
,所以立長子,
嫡長子繼承制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
,即王位和財產(chǎn)必須由嫡長子繼承
,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長子繼承
,而其他的庶子為別子
,他們被分封到全國各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
,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
,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內(nèi)又為大宗
,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
。西周的嫡長子繼承制目的在于解決權位和財產(chǎn)的繼承與分配,穩(wěn)定社會的統(tǒng)治秩序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洞竺髁睢袅睢芬?guī)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蔭襲
,先盡嫡長子孫
,其分析家財田產(chǎn),不問妻
、妾
、婢生,止依子數(shù)均分
;奸生之子
,依子數(shù)量半分
;如無別子,立應繼之人為嗣
,與奸生子均分
;無應繼之人,方許承紹全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古代為什么立嫡長子不立賢明?
嫡長子繼承制的完整表述是:立嫡以長不以賢
,立子以貴不以長。
嫡子
,就是正妻所生的孩子
,在這些孩子中確定繼承人,就是要以長不以賢
。除了嫡子還有庶子
,在嫡子和庶子中確定繼承人,就是以貴不以長
。
所以
,無論長賢嫡庶,最后肯定要落到嫡長子身上
。嫡長子
,就是天然合法的繼承人。這就是嫡長子繼承制
。
這個制度的淵源
,是周朝的宗法制。
宗法制下的天子
、諸侯和大夫
,都要按照這個制度確定繼承人。周天子
,一般理解為“天的兒子”
,但也可能就是“大兒子”,最大的嫡出兒子
。
在周初的時候
,嫡長子繼承制還一直被堅持的。但是
,到了春秋
,已經(jīng)禮崩樂壞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旧暇蜎]人再把嫡長子當回事了
,原因是競爭太激烈
。
首先破產(chǎn)的是宗法制。在當時的晉國最明顯
,晉國宗族各種手足相殘。先是小宗干掉大宗
,篡權的小宗就各種殘害同宗
。因為這些人都可能原樣復制,所以能殺掉就殺掉
,殺不掉就趕跑
。國君獨攬大權之后,也就沒有什么宗室親戚可以任用了
,更不可能搞論資排輩
。于是,就有了“尊賢尚功”的觀念
,根據(jù)才干和軍功給出爵位和權力
,完全不是“親親尚恩”的討論。
接下來要破產(chǎn)的
,肯定就是嫡長子繼承制了
。大背景已經(jīng)尊賢尚功,家族里再不立賢而是立長
,那就等著被滅
。
三家分晉之前,晉國的頂級家族是智家
。大族長智宣子
,在選拔繼承人這件事上,可是費了老勁
。為什么費勁
?就是要選賢,在一群兒子中
,選出一個最有能力的
。然后,讓這個人帶領整個家族走向輝煌
。智宣子好不容易選中了智瑤
,但同族的智果不同意。但他反對的理由并不是智瑤沒有能力
,而是認為這家伙能力太強但不夠仁義
。也就是所謂的才勝德,能力越大責任不見得越大
,但破壞力肯定越大
。所以
,智果認為,智瑤一定會給智家?guī)頌碾y
。既然大族長一意孤行
,那我就只能分家另過了,即“別族于太史為輔氏”
。
從智家選拔繼承人來看
,就能夠發(fā)現(xiàn)他們根本就沒用嫡長子繼承制。大家爭議的焦點
,不是智瑤是不是嫡長子
,而是智瑤到底夠不夠賢。智宣子認為賢就是有能力
,帶著家族出去跟人搞斗爭
,肯定不會吃虧。但智果卻認為賢是才德匹配
,智瑤有才但無德
,所以不算賢。
智家是這個德性
,那同時期的趙家呢
?也差不多,大家都是立賢不立長
,甚至立賢不立貴
。嫡長子,不僅長子不算優(yōu)勢
,就是嫡也沒啥用
。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
,幼曰無恤
。
在這兩個兒子中,趙簡子搞了一套歷時三年的考試
。簡單說就是把自己治家的人生經(jīng)驗刻在兩枚竹簡上
,然后伯魯一枚、無恤一枚
,讓他們認真學習
。三年以后,趙簡子突然組織考試
,問這兩個認字自己的治家格言是啥
。結果長子伯魯答不出來,當初的竹簡也找不到了。而次子無恤卻一字不差地背了下來
,而且那枚竹簡就在袖子里裝著
。考試結束
,誰賢誰不賢也就知道了
,自然是立趙無恤。
春秋時代
,已經(jīng)這樣
。所以,戰(zhàn)國到秦朝這段時間
,就根本沒嫡長子繼承制啥事。嫡長子
,可能還是一個參考標準
,但按不按照這個標準確定繼承人,那就不一定了
。比如秦始皇
,從他自己到他
老子,都不算什么嫡長子
。秦始皇的年齡沒啥優(yōu)勢
,而且他母親的身份只是呂不韋的歌姬,要長不長
、要嫡不嫡
。秦始皇死后,長子扶蘇沒能繼位
,而第十八子胡亥卻繼位了
。但在當時,大家覺得這根本就不是事兒
。
漢高祖劉邦的確是嫡長子繼承制
,庶長子劉肥沒能繼位,嫡長子劉盈繼位了
。但
,劉盈能繼位、呂后能當皇后
,主要是因為呂氏家族的背景太深
。就尊貴程度來說,呂后一個農(nóng)家女
,根本比不上戚夫人這個貴族之后
。
搞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更是這樣。他母親王娡一家
,早就是平民了
,而且還是個二婚。先前嫁給了平民金王孫
,還生了一個女兒金俗
。好來,基本上算離婚了
,而且還是女方提出分手
,王娡直接甩了金王孫。之后
,就是嫁給了漢景帝
,生了漢武帝。但漢武帝只是景帝的第十個兒子
,上面有一群哥哥呢
。
嫡長子繼承制,在儒家壯大之后又逐漸興盛起來
,成為牢不可破的制度
。這一點,在西晉就顯出了威力
。晉武帝的嫡長子司馬軌去世以后
,嫡次子司馬衷自然升級。但司馬衷是個白癡
。按照春秋秦漢的套路
,死活也不能立司馬衷當繼承人。但
,嫡長子繼承制就必須這么干
,白癡也得立。
以后的歷史
,基本上就是嫡長子繼承制的套路
。除非嫡長子出事了,這才會考慮其他的兒子
。比如隋文帝的嫡長子是楊勇
,已經(jīng)被立為太子了,但獨孤太后看不上
、關隴豪族就不支持
,最后只能被廢,然后才輪到楊廣
。
大唐亂世稱雄
,用八年時間完成統(tǒng)一。唐高祖李淵最賢的兒子是誰?自然是李世民
,多一半家業(yè)都是這個二兒子打下來的
。但是,李建成是大哥
,所以立嫡不以長
,就沒李世民什么事。李世民肯定不干
,于是玄武門之變直接把太子給搞死了
。然后就是老爹也別廢話了,直接提前退位吧
。
但李世民呢
?他就一定要立賢不立長嗎?李世民知道自己得位不正
,顛覆了正常的政治秩序
。所以,一定要把嫡長子繼承制給重新確立起來
,對于太子李承乾也算用心良苦,就是想讓李承乾接自己的班
。無奈李承乾這家伙太不爭氣
,后來居然要搞政變了,所以只能給廢了
。
到了宋以后
,主要是科舉出身的士大夫主政。這伙人一定要搞嫡長子繼承制
。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堅守儒家禮制
。但實際上,就是沒事找事
,立誰當皇帝跟這幫打工仔沒啥關系
。但這么想就是不講政治。政治的本質(zhì)是關系
。關系攻略就要做一些看似沒意義的事情
。因為事情不重要,關系中的地位
,才重要
。嫡長子繼承制,就是大臣們牽制皇帝的一張牌
。不僅要嫡長子繼承制必須管到底
,就是皇帝認不認親爹也要管。
宋仁宗沒有兒子,所以過繼了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曙當兒子
,也就是宋英宗
。但宋英宗的命運相當悲催。宋仁宗沒有兒子
,他就被送進宮當養(yǎng)子
;宋仁宗一有兒子,他就被送出宮沒人理
。好不容易熬到繼位了
,這家伙肯定心不服,非要給自己的親爹濮王趙允讓一個皇考的名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吧桓福涝豢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父曰皇考
,母曰皇妣”。宋英宗就是想叫死了的親爹一聲爹
。但這件事大臣們集體反對
。這就是濮議之爭,整個北宋朝堂啥事不干
,硬是搞了十八個月
。
非但宋朝玩親爹是不是親爹的權力游戲。明朝也搞
,而且還能玩出人命來
,比如嘉慶年間的大禮儀之爭。大臣們真的在意皇帝的親爹是誰和怎么稱呼親爹嗎
?事情本身不重要
,但事情中的關系攻略才重要。大臣制約皇帝
,才是是嫡長子繼承制和各種親爹問題的本質(zhì)
。
我們肯定要問:嫡長子繼承制科學嗎?
不科學
,但科學就一定正確嗎
?科學很可能也是一個偽命題,一是說不清標準
;二是并不一定就能有好的結果
。
而嫡長子繼承制,一個最大的功用就是定分止爭
。
雖然皇帝的兒子多
,但名分早定了
,就是嫡長子。其他的兒子
,也別有什么非分之想
,因為想也沒用。智宣子選智瑤當繼承人
,結果硬是搞的小宗智果一族別族而居了
。你不用這個硬標準說話,那就等著出大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赡苓€沒等繼承人選出來,國家或家族就得搞出戰(zhàn)爭來
。
還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可操作性
、易執(zhí)行。
趙簡子選擇繼承人
,搞了一場三年時間的考試
。選賢,聽起來真科學
。但科學的成本也是極高的
。關鍵是你科學了半天,也不見得就能選出賢子賢孫來
。
但宋明期間肯定是把這套制度給異化了
。
嫡長子繼承制,的確能夠定分止爭
,的確效率高
、易操作
。但只要老皇帝不傻
、國家還算穩(wěn)定,那選個看上去能力出眾的兒子
,也沒啥問題
。比如,清朝就是這么干的
。但是
,大臣們可不這么想。他們把嫡長子繼承制和儒家禮儀當成了權力斗爭的工具
。
為什么古代立長不立賢呢?
中國自周以來
,秦漢到明清
,很多情況都是立長不立賢
。宗法制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大小,方便建立世襲統(tǒng)治的一種制度
。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個原則
,一為嫡,二為長
。
周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是最開始最嚴格的
,即正妻所生的大兒子繼位。秦朝之后
,不太考慮是否正妻所生的
,只想是不是長子。
周天子娶妻生子
,正妻必然是有著龐大勢力集團的家族
,只有強強聯(lián)合,才能維持中央的強勢
。西周最明顯的例子:周幽王廢嫡立庶
,廢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和太子姬宜臼是申國君主的女兒和外孫
,申侯大怒聯(lián)合繒國和犬戎進攻西周
,周幽王被殺。前任太子姬宜臼繼位稱周平王
,史稱東周
,周王朝從此衰弱。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許多諸侯國不愿立長
,導致內(nèi)亂不斷。很多時候誰先回都城誰就為君主
,真是一片混亂
。在世界歷史上,西方奧斯曼帝國爭奪帝位的競爭最殘酷的
,皇子在十二三歲時下放到地方任職歷練
。老皇帝一死,各地的皇子們誰最先回到皇宮誰就是皇帝
,然后派出使者和大軍殺光還在路上的皇子們
。那些皇子會束手待斃嗎?答案是不會的
,各地總督會掀起一場叛亂
,表示支持哪位皇子。
慢慢的到后面
,都城禁衛(wèi)軍首領想立誰當皇帝
,就先把駕崩消息告訴誰
,最后奧斯曼皇帝都變成禁衛(wèi)軍的傀儡了。晚年的隋文帝廢長子楊勇而立楊廣
,全部朝臣給予支持認為其賢明
,后面隋朝的滅亡誰敢說楊廣不用負最大的責任。
立儲從來都是古代王朝的大事
,而標準如何一直都是立長
,皇帝一旦偏離“立長”的標準必然招致大臣們的反對。大臣們反對理由一般有兩個:一自古禮法如此
、二是不立長立賢能的話
,大臣和皇子都會鉆空子,大臣支持哪個皇子就說哪個賢
,朝堂黨同伐異豈不是一片混亂
。而皇子想做皇帝就要表現(xiàn)得賢能,真賢能假賢能
,恐怕只有自己和少數(shù)人知道
。操作空間太大了。
賢明是誰說的
?大臣們說的
,新皇帝容易被大臣挾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队赫醭分刑颖粡U
,滿朝文武擁立賢明遠揚的八阿哥為太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滴蹙褪菦]把大位傳給他
,而給了雍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滴踔蕾t明是裝的
,八阿哥善于籠絡人心,保護官僚集團的利益
,哪個官吏敢說他不賢
?大清江山留給他
,江山社稷遲早毀于一旦
,而且大清到底是那群官僚的,還是他愛新覺羅家的
。
賢明是主觀可以改變的
,長子身份是客觀已經(jīng)定下,改變不了的
。立長不立賢是選擇最合適最有利于穩(wěn)定的繼承人的方法
,隨便找個智力正常的嬰兒
,從小培養(yǎng)他治國理政能力,長大后一樣可以做一個合格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