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為何皇子分屬各旗
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為何皇子分屬各旗?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
看過清宮劇的人都知道清朝是有八旗制度
,比如大貪官和珅就是隸屬于正紅旗
,通常情況下父親隸屬于哪一旗,那子女必定就屬于這一旗
,那么在清朝皇帝的兒子也就是皇子們卻都不是如此,他們大多分屬不同的旗籍,同樣作為皇帝的兒子為何他們會分屬不同旗籍?

這還得從清朝的八旗制度說起
。清朝是由游牧民族女真人建立的政權(quán),女真人最初都是以部落群居
,外出狩獵也都是集體出行
,女真人狩獵也就是相當于漢人耕種,只是漢人耕種都是以家庭為單位
,而女真人狩獵則是以部落為單位
,因此女真人狩獵時人數(shù)就非常多
,那就需要有一個統(tǒng)一指揮的首領(lǐng),這個首領(lǐng)在滿語中叫牛錄
。
到了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時期
,努爾哈赤在這種有組織的部落狩獵規(guī)則之下進行改良革新建立了八旗制度,每三百人編為一牛錄
,首領(lǐng)為牛錄額真
,后來漢化官名為佐領(lǐng);五牛錄為一甲喇,首領(lǐng)為甲喇額真
,后來漢化官名為參領(lǐng);五甲喇為一固山
,而一固山就是八旗的一旗,首領(lǐng)為固山額真
,后來漢化后官名為都統(tǒng)
。
八旗制度到努爾哈赤的兒子清太宗皇太極時期日趨完善,皇太極將八旗分為八旗滿洲和八旗漢軍以及八旗蒙古
,也就是八旗囊括了滿
、蒙、漢三族人群
,八旗制度規(guī)定八旗子弟出則為兵
,入則為民,平日從事勞動生產(chǎn)
,一旦戰(zhàn)事發(fā)生全民皆兵
,這種制度有點類似于唐朝的府兵制,當然
,八旗本質(zhì)上與府兵制并不相同
。
八旗制度中除了八旗中的王公貴族和普通旗人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畸形產(chǎn)物
,那就叫八旗包衣
。
在清初時期,八旗旗主基本都是努爾哈赤的子侄
,因此努爾哈赤賦予了他們非常大的權(quán)力
,在八旗制度之下,旗人的婚姻
、經(jīng)濟以及糾紛都要由旗主裁決
。但是相比之下普通旗人要比包衣好得多。
所謂包衣即是八旗貴族的奴隸
,普通旗人擁有獨立的經(jīng)濟和處理家事的權(quán)力
,但是包衣奴才則沒有,包衣奴才的一切都得由自己的主人即所屬的八旗王公貴族決定,可是由于包衣多是服侍王公貴族
,因此他們更能在王公貴族面前說得上話
,清朝入關(guān)后很多包衣奴才都在王公貴族的主子提攜下很快的當了官。
因此在仕途晉升方面包衣奴才反而比普通旗人更容易晉升
,這也造成了按照正常八旗制度普通旗人的身份地位要比包衣奴才更高一級
,但是在當時社會上反而包衣奴才自恃比普通旗人更高級一些。
清朝自順治入關(guān)之后
,八旗制度也隨著滿清入關(guān)變成了一種清朝獨有的政治制度
,也是在順治時期八旗才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順治幼年繼位
,當時一直由叔叔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攝政
,隨著順治的年齡長大,他渴望親政
,而多爾袞還想大權(quán)獨攬
,因此皇帝和攝政王之間就出現(xiàn)了矛盾,當然
,順治已經(jīng)被多爾袞架空
,所以多爾袞在世時,順治只能仰其鼻息
。
多爾袞死后
,順治終于親政,同時順治也開始對多爾袞進行政治清算
,將多爾袞全盤否定并開棺戮尸
,還將多爾袞的睿親王爵位廢除,而順治為了打擊多爾袞的勢力
,更是將多爾袞統(tǒng)領(lǐng)的正白旗直接收歸自己親自統(tǒng)領(lǐng)
。
在努爾哈赤時期,皇帝只統(tǒng)領(lǐng)鑲黃旗
,到了皇太極時期,皇太極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勢力兼領(lǐng)兩黃旗即正黃旗和鑲黃旗
,到了順治時期
,順治在對多爾袞進行了政治清算之后,皇帝就徹底成為正黃旗
、鑲黃旗
、正白旗三旗旗主,因此皇帝親自統(tǒng)領(lǐng)的三旗也稱之為上三旗
。
而下五旗旗主也在順治時期逐漸固定
,分別是:正紅旗旗主禮親王代善家族世襲;鑲白旗旗主肅親王豪格家族世襲;鑲紅旗旗主代善長子克勤郡王岳托家族世襲;正藍旗旗主豫親王多鐸家族世襲;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家族世襲。
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對于普通旗人來說沒有任何影響,主要區(qū)別就在于包衣和皇子們身上
。
上三旗包衣則屬于皇帝的私人奴隸
,下五旗包衣則是八旗王公貴族的私人奴隸,皇帝和王公貴族相比
,肯定給皇帝當奴隸要比給王公貴族當奴隸更讓人自覺身份略高一籌
,這就是在包衣心目中形成的等級劃分。
在于皇子們身上那就是皇子們成年之后旗籍都會被分到下五旗
,并不會出現(xiàn)在上三旗之中
,皇子們不跟隨皇帝
老子入上三旗旗籍這不讓人覺得奇怪嗎?
皇子們在成年之后會被皇帝賜封爵位并由內(nèi)務(wù)府統(tǒng)一在皇宮外面分配府邸,也就是分府治事
,在分府治事之后
,皇子們都會看情況被分到下五旗之中。
比如康熙第十三子胤祥
,在雍正繼位后
,胤祥因為與雍正關(guān)系親密,被雍正冊封為怡親王
,他被封為怡親王之后
,就被分到了正藍旗之下,并負責管理正藍旗旗務(wù)成為正藍旗的領(lǐng)主
,后來胤祥死后更是獲得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待遇
,而胤祥家族的后人世代成為正藍旗的領(lǐng)主。
這里說一說領(lǐng)主和旗主的區(qū)別
,旗主就是八旗的一旗之主
,上面說過下五旗的旗主都是由清初的鐵帽子王世襲繼承,在旗主之下還有領(lǐng)主
,而領(lǐng)主則是一旗之中所統(tǒng)領(lǐng)牛錄即佐領(lǐng)僅次于旗主的人
。
在順治入關(guān)前,八旗旗主權(quán)力很大
,可以決定本旗一切事務(wù)
,但是清朝入關(guān)之后,順治親政
,他為了鞏固皇權(quán)
,開始著力打擊各旗旗主的權(quán)力,淡化旗主們的政治影響
,這時候固山額真也就是八旗各旗都統(tǒng)就逐漸取代了旗主們的權(quán)力
。
順治親政之后設(shè)立了八旗滿洲、八旗蒙古
、八旗漢軍也就是滿
、蒙、漢三族各有一位都統(tǒng)負責管理旗務(wù),都統(tǒng)由皇帝任命
,只對皇帝負責
,由此旗主們也基本被架空,只是空掛旗主名頭
,沒有實際權(quán)力
,不過該享受的旗民供奉還是依舊不變,確切的說有富貴無實權(quán)
。
皇子們分府治事之后
,就要由內(nèi)務(wù)府統(tǒng)一從上三旗中給他們分佐領(lǐng)。不過佐領(lǐng)分為旗分佐領(lǐng)和包衣佐領(lǐng)
,旗分佐領(lǐng)就是以軍事為主
,包衣佐領(lǐng)則是包衣奴才的頭目,而皇子們分府治事之后
,內(nèi)務(wù)府分配的都是包衣佐領(lǐng)
,其實就是為他們的王府服務(wù)的奴才。
在分府治事分派佐領(lǐng)時
,也是要看封爵和皇帝對其寵愛程度
,通常親王爵位肯定分得的佐領(lǐng)要比郡王、貝勒等爵位要多
。
而皇子們分府治事時佐領(lǐng)都是由內(nèi)務(wù)府統(tǒng)一從上三旗中分派
,因此要保證上三旗佐領(lǐng)全部歸皇帝個人所有才行,因為皇子們分府治事之后都是領(lǐng)內(nèi)務(wù)府分派的上三旗包衣佐領(lǐng)
,所以為了確保內(nèi)務(wù)府對上三旗佐領(lǐng)的管理便利
,因此皇室近親有封爵分封佐領(lǐng)的人都需要往下五旗分配。
通常上三旗除了包衣和普通旗人之外基本沒有皇室貴族
,即便有也都是一些血緣關(guān)系較遠的宗室和遠支覺羅這些沒有被分配佐領(lǐng)的皇族
,這都屬于是皇族邊緣人物了,也無足輕重
,真正的皇帝近親皇族成員基本都會被分配到下五旗
。
當然這其中也有例外,比如康熙第十四子胤禵就被分配到了正黃旗
,但是胤禵被分配為正黃旗卻并不是因為皇帝的喜愛
,而是因為皇帝的監(jiān)視。
胤禵是雍正的同母親弟弟
,他在康熙晚年諸子爭位時一度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因此雍正繼位后對這位親弟弟著實提防
,而胤禵被分到正黃旗也是雍正為了更加方便監(jiān)控他特意將其分到正黃旗
,胤禵也是少有的被分到上三旗中的皇族近親成員。
除了這種情況之外,就是未成年沒有分府治事的皇子們
,他們的旗籍都在上三旗中
,只有到成年分府之后才會分到下五旗。
看到這些是不是就得琢磨那皇子們作為皇帝的兒子反而被分到下五旗
,還要歸那些旗主管制
,那豈不是有失皇子身份。
當然不會了
,上面說過下五旗的旗主經(jīng)過皇帝的削權(quán)
,權(quán)力大不如沒有入關(guān)之前,不過地位確實是十分尊崇
,每到清朝舉行國家慶典時
,下五旗的旗主們都要帶著旗下子弟列隊跟隨皇帝。
但是清朝爵位分為入八分爵位和不入八分爵位
,入八分爵位除了比不入八分爵位多了八種待遇之外
,最主要的就是身份地位象征,入八分爵位的人是不需要跟隨本旗旗主身后參加典禮
,而是直接跟在皇帝身后參加典禮
。
入八分爵位包括了親王、郡王
、貝勒
、貝子、奉恩鎮(zhèn)國公
、奉恩輔國公
,而皇子們的封爵大多都在這些爵位之中,所以皇子們即使被分配到了下五旗
,他們在身份地位上依然不比旗主低
。
皇子們被分旗通常是看各旗都統(tǒng)哪個位置出缺,最終皇帝派其出任該旗都統(tǒng)
,由內(nèi)務(wù)府分派包衣佐領(lǐng)
,并由所在旗分派旗分佐領(lǐng)對府邸進行護衛(wèi)。
比如雍正在還是皇子時期
,成年后分府治事就被康熙分派到了鑲白旗
,負責管理鑲白旗漢軍事務(wù),而雍正最寵愛的妃子年妃和大將年羹堯兄妹所屬旗籍佐領(lǐng)就是鑲白旗漢軍被劃分歸雍正管理的佐領(lǐng)
。
年氏家族屬于鑲白旗漢軍中的貴族
,因此康熙為了拉攏年氏家族也為了讓兒子雍正盡快在鑲白旗中站穩(wěn)腳,于是特意將年妃賜婚給了雍正當側(cè)福晉
,也因此年羹堯也成了雍正的心腹
。
所以這種根據(jù)當時情形隨機分配的情況也就造成了皇子們大多不在同一旗籍之內(nèi)
,這也是為什么皇帝所生的皇子們在成年后旗籍都不一樣,讓現(xiàn)代人看來很費解
。
為什么有些皇帝的兒子沒有都被封為親王,而要分貝勒、貝子、親王等?
封建社會就算是普通大家族中的孩子
,也都分個嫡庶尊卑
,更何況是皇帝的眾多皇子們。比如皇后貴妃的兒子
,與貴人常在的兒子最后都是同一個級別
,那還不天下大亂了。
清朝皇嗣爵位中
,上層爵位主要分成和碩親王
、多羅郡王、多羅貝勒與固山貝子
,皇帝的兒子最低一般都會冊封一個貝勒的爵位
,貝子的爵位一般冊封給宗室旁支子嗣。如果皇帝的兒子被冊封了個貝子的爵位
,想必是相當不受寵
。
按照等級不同,其俸祿待遇自然也就不一樣
,比如和碩親王每年的俸祿是白銀一萬兩
,貢米一萬斛,即便郡王也有白銀五千兩與貢米五千斛
;然而比較低等的貝勒
,每年的俸祿銀比郡王再減半,只有2500兩白銀他2500斛祿米
,這個待遇只有親王的四分之一
。
清朝不會輕易冊封皇帝的兒子為親王郡王,以明朝為例
,朱元璋的兒子幾乎都被封王
,而明朝當時親王的世子繼承爵位之后仍舊是親王,其他兒子是郡王
,最終導(dǎo)致明朝宗室規(guī)模越來越大
,各種王爵也是越來越多
,使得明朝財政越來越緊張。
前車之鑒就在那里
,明朝末年規(guī)模龐大的宗室非但沒眾星拱月,反而為了爭奪權(quán)勢內(nèi)訌不斷
。清朝初期
,只有擁有軍功的皇嗣才能夠被賜封為王,隨著時間推移仍舊如此
,皇子中如果沒什么明顯的功績成就
,或者皇帝有意論儲,是不會被冊封為王的
,一般也就是個貝勒的爵位
。而除了少數(shù)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之外,清朝王爵每承襲一代
,爵位都要自動降等
,最終變成閑散宗室。
這么一來
,既能夠減輕財政負擔
,同時也能夠讓眾多皇子不要妄想天上掉餡兒餅,認真努力
。清朝皇子成年之后
,如果開始參與朝政,會授予貝勒的爵位
,如果出色后來晉級的也不是沒有
,比如乾隆帝的五皇子永琪,文武雙全而深受寵愛
,乾隆有意冊其為儲
,將之封為榮親王,很可惜之后不久永琪就死了
。
關(guān)於清朝皇帝及皇子的旗級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chuàng)立
,初建時設(shè)四旗:黃旗、白旗
、紅旗
、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
、正白
、正紅、正藍
,并增設(shè)鑲黃
、鑲白
、鑲紅、鑲藍四旗
,合稱八旗
,統(tǒng)率滿、蒙
、漢族軍隊
。規(guī)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shè)牛錄額一人
,五牛錄為一甲喇(隊)
,設(shè)甲喇額真(參領(lǐng))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
,設(shè)固山額真(都統(tǒng)
、旗主)一人,副職一人
,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tǒng))
。
皇太極即為后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chǔ)上有創(chuàng)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制與滿八旗相同
。滿
、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gòu)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
。滿清入關(guān)后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
。
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
,鑲黃和正白旗列 為上三旗
,上三旗內(nèi)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tǒng).兵 是皇帝親兵
,侍衛(wèi)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
。 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
,下轄92個整佐領(lǐng)又2個半分佐領(lǐng)
,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cè)丝诩s15萬人
鑲黃旗
在今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
。清代八旗之一
, 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 紅邊而得名
,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
,旗內(nèi)無王,由 皇帝所親統(tǒng)
,兵為皇帝親兵
,侍衛(wèi)皇室的成員也 從上三旗中選
。清末時的規(guī)模是轄84個整佐領(lǐng)又 2個半分佐領(lǐng),約2.6萬兵丁
,男女老少總?cè)丝?3 萬人
。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 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
,“垂簾聽政”的慈 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
,朝廷的高級官員中 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正紅旗
在今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
,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
,因旗色為純紅而 得名
,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
,貝勒和貝子分 統(tǒng)
。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
,規(guī)模 為下轄74個整佐領(lǐng)
,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cè)?口約11.5萬人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
; 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也是正紅旗人。
鑲紅旗
在今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
,請代八旗之一
。 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 白而得名
,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
,由諸王.貝勒 和貝子分統(tǒng)。清末時規(guī)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lǐng). 兵丁2.6萬
,男女老少總?cè)丝诩s13萬人
。清光緒 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代八旗之一
。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
,以旗 色純白而得名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順治前,上三旗中并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
,因在 順治初
,多爾袞將自己所領(lǐng)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 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
,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 旗是皇帝親統(tǒng)旗之一
,旗內(nèi)無王
,兵為皇帝親兵, 并從中挑選侍衛(wèi)皇室的成員
。清末規(guī)模為轄86個 整佐領(lǐng)(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
,100—300人 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cè)丝诩s13 萬人
。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
鑲白旗
在今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
,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于下五旗之一
,不是由皇帝所親統(tǒng)‘而由諸王
,貝勒和貝于分統(tǒng),清末時的規(guī)模是84個整佐領(lǐng)
,約2.6萬兵丁
,男女老少總?cè)丝诩s13萬人。
正藍旗
在今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閃電河流貫
, 鄰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 (1601年)
,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潔前 與正黃
,鑲黃列為上三旗
,順治初,被多爾袞降 入下五旗
,不再由皇帝所親統(tǒng)而由諸王
,貝勒和 貝子分統(tǒng)。清末時規(guī)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lǐng)又11 個半分佐領(lǐng)
,兵丁2.6萬
,男女老少總?cè)丝诩s13 萬人。
鑲藍旗
在今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
。清代八旗之一
。 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質(zhì)色為藍色鑲 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
,由諸王
,貝勒和貝 子分統(tǒng)。清末時規(guī)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lǐng)又一個 半分佐領(lǐng)
,兵丁2.7萬
,男女老少總?cè)丝诩s13.5萬 人。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
。
滿清八旗分上三旗
、下五旗。
上三旗是正黃旗
、鑲黃旗
、正白旗,是由皇帝親領(lǐng)
,地位尊崇
,待遇較高。
下五旗是鑲白旗
、正紅旗、鑲紅旗
、正藍旗
、鑲藍旗,地位
、待遇遠低于上三旗
。
滿清同時規(guī)定,在一定的條件下:皇太后
、皇后的娘家
,或者是出于皇帝的特旨,旗籍可以變更
,就是從下五旗升入上三旗
,稱為抬旗。
滿洲上三旗和下五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清太祖努爾哈齊晚年,曾沿用過去時代的遺制
,將八固山(八旗)作為家族的私產(chǎn)
,在親近子侄中分配。領(lǐng)旗的旗主(和碩貝勒)享有在經(jīng)濟
、政治上均等的特權(quán)
。
清太宗皇太極即位以后,為強化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在八旗增設(shè)管旗大臣
,由大臣牽制八旗諸王
,又陸續(xù)削奪阿敏、莽古爾泰兩大旗主
,直接統(tǒng)轄正黃旗
、鑲黃旗、正藍旗
,但其余各旗仍分別由和碩親王執(zhí)掌
。
1644年(順治元年),世祖福臨沖齡即位
,叔父多爾袞以旗主身份攝政
,實際秉執(zhí)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他與阿濟格
、多鐸是同母所生的兄弟
,原領(lǐng)有實力雄厚的兩白旗,1648年
,多爾袞加豪格(皇太極長子)以“徇隱部將冒功”的莫須有罪名
,將其瘐死獄中,乘機將隸屬皇太極一家的正藍旗奪為已有
。多爾袞兄弟實領(lǐng)兩白一藍三旗
,威權(quán)自專,形成對皇權(quán)的巨大壓力
。
1650年(順治七年)
,多爾袞病死,世祖親政
,時年14歲
,倚恃堂叔濟爾哈朗,對多爾袞一系展開反擊
。1651年(順治八年)
,迫令多爾袞親兄阿濟格自縊(此前,多鐸已病死)
,追論多爾袞悖逆之罪
,下詔迫削封爵,又興起大獄
,處死多爾袞一系親近貴族重臣數(shù)十人
。世祖通過這些努力,沉重打擊宗室強藩
,鞏固了皇權(quán)
。
世祖在原先領(lǐng)有兩黃旗的基礎(chǔ)上
,把原先隸屬多爾袞的正白旗劃歸己有,成為新上三旗(原正藍旗換出)
。從此
,正式形成上三旗與下五旗的體制。上三旗為“天子自將”
,歸皇帝自領(lǐng)
,地位高貴,人多勢眾
,構(gòu)成八旗的核心
;下五旗成為諸王、貝勒
、貝子等宗室貴族的分封之地
。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分治,是八旗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
,是以皇權(quán)為代表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進一步加強的明顯標志
。
1662年(康熙元年),圣祖玄燁即位以后
,陸續(xù)分封諸兄弟子侄為下五旗王公
,與原有本旗王公共同管轄每一旗人丁,于是一旗有王公數(shù)人
,不再存在一個旗主專擅一旗的局面
。
1679年(康熙十八年)確定王公府屬官員名額,并規(guī)定王公府屬佐領(lǐng)下人在各王公門上行走
,至于各王公名義上領(lǐng)有的旗分佐領(lǐng)(下五旗佐領(lǐng))則歸各旗都統(tǒng)管理。都統(tǒng)“掌宣布教養(yǎng)
、整諸戎兵
,以治旗人”。直接承受皇帝令旨
,各旗王公從此無權(quán)干預(yù)旗務(wù)
。
上三旗下五旗制度,造成了正身旗人社會地位事實上的差別
。
上三旗守衛(wèi)皇城
,挑取侍衛(wèi),皇帝外出時擔任扈從
,是皇帝最依重的親軍
。下五旗除守衛(wèi)京城外,被大批派往各地駐防戍衛(wèi)
。圣祖沖齡即位時
,以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
、鰲拜(鑲黃旗)為四輔政大臣
,均出身上三旗,說明上三旗人在參預(yù)政治方面也享有優(yōu)勢
。
為了破除上三旗下五旗人的軫域隔閡
,鼓勵下五旗人為皇帝建功立業(yè),特別建立了“抬旗”制度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疤А币饧从上峦仙S伞皾M洲下五旗
,抬入上三旗者
,謂之抬旗”。其本支子孫準一同抬旗
,同胞兄弟仍隸原旗
。皇太后
、太后母家在下五旗的均準予抬旗
。
以后,抬旗方式多樣化
,上三旗的漢軍可以抬人同一旗分的滿洲旗
。圣祖生母孝康皇后一家,佟佳氏
,原隸鑲黃旗漢軍
,后抬入鑲黃旗滿洲,后族抬旗自此始
。另外
,包衣旗人可以拔出內(nèi)務(wù)府抬入滿洲旗。不同形式的“抬旗”
,成為清代滿
、蒙、漢軍旗人間
、上三旗人與下五旗人中
、正身旗人與非正身旗人間成分流通的一種特殊途徑。
清朝時期,八旗的排名
,哪旗最尊貴?有何依據(jù)
?
鑲黃旗是頭旗
,應(yīng)該也就是最尊貴的了。
八旗的排名:鑲黃
、正黃
、正白、正紅
、鑲白
、鑲紅、正藍
、鑲藍
。其中,兩黃旗和正白旗
,屬于上三旗
。上三旗無主,天子自將
。
八旗中的皇帝親兵
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創(chuàng)建的
。但最初與努爾哈赤并駕齊驅(qū)的,是他的同母弟舒爾哈齊
。兩兄弟在朝鮮史書中
,被稱為“二酋”。兩人在地位上相當
,在統(tǒng)領(lǐng)的兵力上
,也相當。
所以
,努爾哈赤親領(lǐng)的兵力
,只占建州女真的一半。在舒爾哈齊被幽禁之后
,努爾哈赤的屬下沒有變化,而舒爾哈齊的屬下則被分為兩半
。舒爾哈齊之子阿敏只繼承了一半
。
再加上征服其他部落后,加入的兵力
。在最初建立的四旗中
,努爾哈赤掌黃旗,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掌白旗
,努爾哈赤次子掌紅旗
,舒爾哈齊之子阿敏掌藍旗
。
這里除了有人員數(shù)量的增長,也有稀釋舒爾哈齊系統(tǒng)權(quán)力的需要
。
盡管褚英因為個人原因被處死
,但他所領(lǐng)的白旗,則轉(zhuǎn)交給了努爾哈赤的八子皇太極掌握
。
之后
,四旗擴充為八旗。
兩紅旗:由紅旗演變而來
,仍然由代善及其兒子統(tǒng)領(lǐng)
正白旗:皇太極
鑲白旗:杜度(褚英長子)和阿巴泰(太祖第七子)
正藍旗:莽古爾泰(太祖第五子)和德格類(太祖第十子)
,兩人為同母兄弟
鑲藍旗:阿敏(舒爾哈齊之子)
舒爾哈齊一系不斷被稀釋,從最初的二分之一
,到四分之一
,最后成了八分之一。
但不管是四旗時期
,還是八旗時期
,黃旗或兩黃旗,都是在努爾哈赤手中
,是努爾哈赤的親兵
。
努爾哈赤是清太祖,被尊為老汗王
。地位自然最尊貴
。而他直接掌控的旗,也就跟著尊貴了
。
兩黃旗中
,誰最尊貴?
很多人憑著“正”“鑲”的字義
,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