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古代做和尚只要剃光頭就可以看嗎,事實(shí)證明電視演的是假的

      眾妙之門 2023-07-06 17:04:48

      古代做和尚只要剃光頭就可以看嗎,事實(shí)證明電視演的是假的

      對古代做和尚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

      ,對百科小編帶來詳細(xì)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古代和尚真是剃頭就能當(dāng)?實(shí)際上又是什么樣的?

      從東漢以來

      ,佛教傳入中國
      。由于佛教的教義在于以生為苦空,以涅槃(死)為解脫
      ,講究苦行禁欲
      ,戒律煩苛,適合統(tǒng)治階級麻醉人民
      、緩和階級矛盾的要求
      ,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鞏固,所以經(jīng)歷魏晉南北朝
      ,傳播發(fā)展很快
      。隨著佛教發(fā)展規(guī)模的擴(kuò)大,宗教事務(wù)管理制度亦隨之產(chǎn)生

      、佛教管理機(jī)構(gòu)

      北魏置監(jiān)福曹以統(tǒng)轄全國僧尼;北齊置昭元寺,掌管佛教與道教

      ,置大統(tǒng)1人
      ,都維那1人,又有主簿
      、功曹等員
      ,以管理州沙門統(tǒng)與郡縣維那。北齊又于鴻廬寺置典寺署
      ,有令及丞
      ,又有僧祗部丞1人。北周置司寂上士
      、中士
      ,掌佛教之政。

      對國家卻不負(fù)擔(dān)賦役的義務(wù)

      。寺院經(jīng)濟(jì)的惡性膨脹
      ,日益造成了對政府的威脅和民生的害;其次,佛教自成體系
      ,不敬王者
      ,不拜父母等行為又與儒家講究忠孝的傳統(tǒng)倫理觀念相悖。因此,統(tǒng)治階級中很多有識之士不斷提出抑佛的主張
      ,于是在北魏和北周就有兩次使僧侶還歸編戶
      、寺院皆為俗宅的滅佛事件的發(fā)生。隋文帝楊堅(jiān)在北周大象二年(577年)奪取北周的政治權(quán)力
      ,不久就下令恢復(fù)佛教

      在佛教恢復(fù)傳播之后,還利用政權(quán)的力量興建寺院

      ,營立莊田
      ,于開皇十三年(593年)下詔于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賜莊田
      。由于帝王的提倡
      ,佛教又很快地發(fā)展起來。隋初管理佛教的機(jī)構(gòu)是鴻臚寺所屬的崇玄署
      ,設(shè)令
      、丞為正副主官,管理佛教與道教事務(wù)
      。煬帝時改佛寺為道場
      ,各置監(jiān)、丞
      ,屬鴻臚寺

      唐朝統(tǒng)治者自認(rèn)為老子李耳之后,崇尚道教

      ,在武德八年(625年)規(guī)定道教的序次在佛教之前
      。其時沿隋制于鴻臚寺置崇玄署,掌管佛教與道教
      ,每寺
      、觀各置監(jiān)1人。

      貞觀中廢寺觀監(jiān)

      。武則天革唐命
      ,以周代唐,罷玄元皇帝為老君
      ,而以佛經(jīng)作為女主受命符讖
      ,“以釋教開革命之階,升于道教之上”
      ,采取了抑道崇佛的政策

      延載元年(694年)又敕全國僧尼隸祠部,不屬司賓(即鴻臚寺)

      。中宗復(fù)位后又恢復(fù)崇道抑佛的政策
      ,道教的序次又改在佛教之前
      ,而管理機(jī)構(gòu)未變,玄宗時一度又改屬鴻臚寺
      ,不久又隸屬祠部
      。《通典》卷23《職官五》“祠部郎中”條謂其“掌祠祀
      、天文
      、漏刻、國忌
      、廟諱
      、卜祝、醫(yī)藥等及僧尼簿籍
      。”

      管理僧尼簿籍是祠部職掌的一部分

      。德宗時又置左右街功德使與東都功德使
      、修功德使,管理僧尼和修建官寺
      。不過僧尼的度煤仍由禮部的祠部司掌管
      。憲宗時又在左右街功德使之下分設(shè)左右街僧錄。元和二年(807年)并以道士
      、女冠隸屬于左右街功德使
      。其后除會昌二年至六年(842~846年)以僧尼隸屬于主客之外,功德使總掌佛教和道教的管理
      ,代替了前此的崇玄署
      。五代時亦大體沿用此制。

      、宋代和尚管理制度

      宋代對宗教事務(wù)實(shí)行國家一統(tǒng)管理的制度

      。其具體措施主要有:

      1、凡興建佛寺或道觀

      ,必須向國家辦理登記手續(xù)
      ,得到批準(zhǔn),由朝廷賜給敕額
      ,才算合法

      真宗大中祥符間(1008一1016),一統(tǒng)改換全國寺名

      ,實(shí)際是對全國寺觀實(shí)行重新登記
      ,改換有些地區(qū)五代以來舊的名稱,一統(tǒng)頒賜敕額
      ,以便加強(qiáng)管理
      。元豐改制后的祠部即專管此事

      2、各路每年剃度僧

      、尼有年齡等的限制

      真宗時,規(guī)定僧和道士

      、女冠年滿18
      ,尼年15,獲得了剃度受戒的資格
      。此后
      ,每逢一年一度的“誕圣節(jié)”即當(dāng)朝皇帝的生日,參加本州的考試
      。由各州選差本州的判官和錄事參軍在長官廳舉行
      ,應(yīng)試者童行(指出家入寺觀尚未取得度牒的少年)念經(jīng)百經(jīng),或讀五百紙;長發(fā)念七十紙
      ,或讀三百紙
      ,為合格,才允許發(fā)給官方證明文件——度牒

      3

      、限制剃度人數(shù)和度牒發(fā)放數(shù)量,以控制僧
      、尼人數(shù)

      太祖開寶間(968-976),規(guī)定僧

      、尼每100人剃度一人
      。太宗至道元年(995),改為每300人剃度一人
      。在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以前
      ,承襲晚唐之制,凡沙彌
      、童行領(lǐng)取剃度文牒
      ,要交納一定的價錢。至這一年開始
      ,取消了每道要費(fèi)100貫文的做法
      。英宗治平四年(1067),朝廷賜陜西轉(zhuǎn)運(yùn)司1000道度牒
      ,以買谷賑濟(jì)
      ,再次出售度牒。

      神宗熙寧元年(1068)

      ,采納知諫院錢公輔的建議
      ,今后祠部遇歲饑
      、河決,“鬻度牒以佐一時之急”
      ,皆減少一半
      。從此,宋代政府出售度牒漸趨經(jīng)?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椭贫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每年立有定額,價錢也有定格
      。史稱:“新法既行
      ,獻(xiàn)議者立價出賣,每煤一紙
      ,為價百三十千
      ,然猶歲立為定額,不得過數(sh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弊畛趺磕晔?000至4000道。至元豐六年(1083)
      ,限為一萬道。每道定價130貫文

      夔州路轉(zhuǎn)運(yùn)司增價至每道300貫文

      ,后漸減為190貫文。依此推算
      ,宋代每年財(cái)政收入達(dá)100萬貫
      。哲宗時,度牒價格上漲
      ,每道達(dá)200貫文
      。徽宗時
      ,一度毫無節(jié)制地出售度牒
      ,祠部一年賣度牒近3萬道,使每道價錢降至不到90貫文
      ,以致全國僧尼激增

      后來加以整頓,甚至下令暫停3年至5年出賣

      ,才稍有限制
      。南渡后,推行“新法度煤”
      ,價格漸從60貫文增至100貫文
      。從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至三十一年(1161)
      ,近20年停賣度牒,致使“僧徒消爍殆盡
      ,福建諸寺多用保甲看管”

      紹興三十一年,為了籌集軍費(fèi)

      ,恢復(fù)制造和出賣度牒
      ,每道定價500貫文。

      孝宗朝

      ,降到300貫文
      ,后又陸續(xù)增加到500貫文,最高達(dá)700貫文
      。這時
      ,“朝廷謹(jǐn)重愛惜,不輕出賣
      ,往往持錢入行都
      ,多方經(jīng)營,而后得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焙髞碛窒隆巴i街睢保瑴?zhǔn)許客人增出100貫文興販
      ,又增至每道800貫文
      。此后,朝廷給降度牒轉(zhuǎn)多
      ,各州不得不降價推銷

      通過按額剃度僧尼和定額出售度牒,宋代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了全國僧

      、尼的人數(shù)

      真宗天禧五年(1021),僧

      、尼和道土
      、女冠共479191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
      ,共454388人
      。神宗熙寧元年,減為273982人
      。熙寧十年
      ,又減為251785人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兆谛推吣?1125)
      ,聚增至1000000人
      。南渡后,到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
      ,減少至210000人

      在宋代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使僧

      、尼的人數(shù)保持在200000人略多的程度
      ,顯示了限制度牒發(fā)放數(shù)量所取得的成效。

      4

      、建立一套僧官和道官制度

      神宗以前,各大佛寺均由朝廷授予宣敕

      ,差補(bǔ)主首(住持)
      ,遠(yuǎn)地大廟多用黃牒選補(bǔ)。神宗后
      ,改由祠部給帖
      。一般寺觀的僧、道正副及寺觀主首
      、主事
      ,由本州的僧、道正司審察補(bǔ)授
      。各州的僧
      、道正,由知州和通判從現(xiàn)管僧
      、道中從上選差;如上名人不能勝任此職,即從以下名次人中揀選有名行經(jīng)業(yè)和沒有過犯
      、為眾所推
      、可以勝任者,申報轉(zhuǎn)運(yùn)司審核
      ,由本州軍差補(bǔ)

      京師設(shè)左街和右街僧正、僧錄

      、副僧錄
      、鑒義、額外守缺鑒義等
      ,道教也設(shè)相應(yīng)的左街和右街道錄
      、副道錄、都監(jiān)
      、首座
      、鑒義等
      ,分管本街教門公事。

      真宗景德年(1005)

      ,曾親臨便殿接見京師各寺院的主首
      ,詢察其行業(yè),優(yōu)長者補(bǔ)為左
      、右街僧官
      。大中祥符三年(1010)前,僧職逐級遷補(bǔ)
      ,由開封府負(fù)責(zé)
      ,但“濫選者眾”。是年
      ,改命知制誥李維等在中書門下出經(jīng)題考試左
      、右街僧官,依成績序遷

      兩個月后

      ,又命考試道官”。哲宗紹圣四年(1097)
      ,凡遷補(bǔ)僧職
      ,皆要考試大義七道、器義三道
      ,取文理優(yōu)長者充任
      。徽宗政和三年(1113)
      ,為避用“主”字
      ,下令全國道士不準(zhǔn)稱為“宮主”、“觀主”
      ,而一律改稱“知宮觀事”

      女冠也依此改稱。僧

      、尼不準(zhǔn)稱寺主
      、院主、庵主
      、供養(yǎng)主之類
      ,皆改院主為“管勾院事”,副院主為“同管勾院事”
      ,供養(yǎng)主為“知事”
      ,庵主為“住持”,等等。

      重和二年(1119)

      ,改稱佛為“大覺金仙”
      ,其余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
      ,改換服飾
      ,稱姓氏。改女冠為“女道”
      ,尼為“女德”
      ,次年,“復(fù)德士為僧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毙推吣辏蜂N道官
      。宋代還對有名望的僧人授予二字或四字
      、六字“大師”或“禪師”的稱號;授予道士二字或四字“真人”稱號;另外,或賜給紫衣

      5

      、重視佛經(jīng)的翻譯和佛、道經(jīng)典的雕印

      鴻臚寺最初設(shè)譯經(jīng)院

      ,后改稱傳法院。又設(shè)印經(jīng)院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实塾H自組織佛經(jīng)翻譯,制作序文
      。真宗時
      ,還委派宰相兼譯經(jīng)使,其他大臣如參知政事和知樞密院事為潤文官
      。朝廷不時發(fā)布詔令
      ,要求將新譯佛經(jīng)全部刻版印,以廣流布
      。還曾由二館校定道藏經(jīng)。

      6

      、建立一套法律制度

      詳盡地規(guī)定了“試經(jīng)撥度”、“師號

      、度牒”
      、“違法剃度”、“受戒”
      、“住持”
      、“行游”
      、“供帳”等方面的條法,諸如規(guī)定一般僧人和道士犯杖以下的私罪
      ,僧錄和道錄犯杖贓私罪或徒以下公罪
      ,皆允許贖。

      圣節(jié)試度童行

      ,道士和女冠每50人各度一人
      ,僧和尼每100人各度一人。各戒壇不遇圣節(jié)
      ,而擅自開壇受戒
      ,連同受戒者,各徒二年;臨壇的主首
      ,與之同罪
      。各童行,皆留發(fā)
      ,仍于本戶收其身丁錢米
      。收童行的本師,要申報主首
      ,到造帳時
      ,主首保明入帳,等等

      你所不知道的小知識:原來古代的和尚是這樣的!

      我們現(xiàn)在人所理解的和尚

      ,大多數(shù)下面這樣普通款的——

      再藝術(shù)一點(diǎn)
      ,是這樣的——

      由于影視劇和古代流傳的各種故事影響,人們對和尚的認(rèn)知停留在念經(jīng)
      、不問俗世
      、不食葷腥、不能娶妻等印象
      ,有著或智慧或高潔的形象
      。實(shí)際上,佛教分了很多宗派
      ,我國大乘八宗更是各有不同
      ,不能以單一的規(guī)矩/形象定義和尚。以下幾個問題是人們經(jīng)常問及的——

      古代和尚能娶妻嗎
      ? 佛教傳入中國之初
      ,是沒有規(guī)定不能娶妻生子的。部分宗派也允許教徒娶妻。特定時期的和尚是能隨意娶妻生子
      ,例如元朝
      。唐宋時期,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禁止和尚娶妻
      ,但社會風(fēng)尚并不允許


      到了明朝,“和尚不能娶妻”這一規(guī)定才被列入法律中
      ,且“違者殺”
      。清代法律寬松了,但風(fēng)尚已經(jīng)形成
      。到如今
      ,和尚作為中國公民,享有同等權(quán)益
      ,自然可以娶妻生子
      ,但中國法律不干涉宗教習(xí)俗,大多數(shù)和尚選擇遵守教義不婚(所以部分地方也能看見娶妻的和尚)


      古代和尚能吃肉嗎
      ? 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僧人是可以吃肉的
      ,小乘佛教可以吃“三凈肉”
      ,所以現(xiàn)今我國周邊國家的小乘佛教教徒們能吃肉。后來梁朝時期梁武帝蕭衍信奉佛教
      ,認(rèn)為吃肉不慈悲
      ,崇尚“不殺生”,從這時期開始和尚就不吃肉了
      。我國的佛教傳到了亞洲其他國家
      ,影響了亞洲其他和尚,日本的和尚也曾經(jīng)歷過類似中國和尚的歷史
      ,后來也能吃肉了


      古代和尚入門條件? 很多人誤以為古代和尚隨便到一座寺里剃光頭
      ,就能當(dāng)和尚了
      。這種說法實(shí)在錯誤,中國古代不少朝代崇尚佛教
      ,皇帝見到和尚都會心生敬意
      ,怎么可能隨便一個光頭男人就能當(dāng)和尚了?

      滅佛時期暫且不說
      ,崇佛時期,和尚要經(jīng)過特殊部門的考試獲得證書“度牒”,才算是真正意義上質(zhì)證上崗的和尚
      ,就能帶著度牒去找有緣的寺院了
      。部分朝代如宋朝,度牒可以通過銀兩購買
      。和尚也不是隨便就能當(dāng)
      ,必須70歲以下、雙親同意
      、身體健康
      、沒有負(fù)債、吃苦耐勞
      、五官端正等等基本條件


      不管任何一職業(yè),都不能以偏概全
      ,所有特征都是基于整體的
      。所以有人說,古代和尚能吃肉
      ,古代和尚能娶妻等都是片面的說法
      。通過這三點(diǎn)問題的了解,或許就能解答部分讀者心中關(guān)于和尚的疑問了

      為什么和尚要剃光頭”, 而道士不用?

      為什么和尚要剃光頭

      凡是出家當(dāng)和尚的人都要剃光頭發(fā)

      ,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紀(jì)

      ,在尼泊爾和印度交界的一個釋迦族部落里
      ,王子喬達(dá)摩悉達(dá)多(釋迦牟尼)離家修行,7年后覺悟成佛
      ,開始在恒河流域布教
      ,廣收門徒。佛教認(rèn)為世界是虛幻的
      ,人生是苦難的
      ,只有斷除一切煩惱修行成佛,才能達(dá)到永恒的幸福
      。佛祖釋迦牟尼最初對迦葉等5人說法時
      ,親手為他們剃去了頭發(fā),表示接受他們做自己的弟子
      。和尚剃發(fā)有三重含義
      ,一是按佛教的說法
      ,頭發(fā)代表著人間的無數(shù)和煩惱和錯誤習(xí)氣,削掉了頭發(fā)就等于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xí)氣
      ;二是削掉頭發(fā)就等于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
      ;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修行
      。在我國古代
      ,人們把頭發(fā)看得十分重要,認(rèn)為頭發(fā)是從父母那里得到的
      ,必須保護(hù)好
      ,不能有損害,否則是對父母的不敬
      。而佛教要求斷除這些無謂的親情牽掛
      ;三是為了區(qū)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當(dāng)時的印度
      ,教派林立
      。可人們一見到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
      。后來剃頭就成了加入佛門的一種儀式

      出家道士為什么蓄發(fā)留須、不改俗姓

      中華民族炎黃子孫

      ,從上古黃帝乃至明朝末年,幾千年來
      ,都是蓄發(fā)留須的
      。明末清軍入關(guān)之后才強(qiáng)制漢人剃發(f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缎⒔?jīng)》云“身體發(fā)膚
      ,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孝之始也
      。”胡須鬢發(fā)父母所生
      ,不得輕易毀損
      。蓄發(fā)留須,是表示盡孝道
      。道士繼承了華夏民族的特性
      ,因此,全真派出家道士蓄須發(fā)

      道士修行學(xué)道

      ,以成仙證道為目標(biāo)
      。而仙道先從人道起,人道又以父母之道為先
      。成仙多為孝子
      ,不孝不足以成仙。而姓為血脈相承的符號
      ,也是存有孝心的標(biāo)志。因此
      ,道士出家都不改俗姓

      出家道士為什么戴冠巾、穿漢服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古者衣冠

      ,黃帝之時衣冠也,故有黃冠之稱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碑?dāng)今世界上的亞洲國家,只有日本和新羅(朝鮮和韓國)還保持著少年的成人禮
      。男子二十歲
      ,家長要為其舉行“加冠”儀式,這是源于我國古代的禮制――“冠禮”
      。經(jīng)過二百多年滿清王朝的統(tǒng)治
      ,我們?nèi)A夏漢民族,卻已經(jīng)失去了這一珍貴的文化傳統(tǒng)

      《道書援神契》中說:老子與孔子同時

      ,其進(jìn)退不同,衣服禮法則未嘗有改變
      。后世孔子之徒的服飾隨國家的習(xí)俗改變
      ,老子之徒的服飾則不與世俗改變,所以今天道士的服飾類似于上古之儒服
      ,象征老子之道恒常不變

      在滿清統(tǒng)治時期,實(shí)行“留頭不留發(fā)

      ,留發(fā)不留頭”的野蠻政策
      ,強(qiáng)制漢人剃發(fā)留辮,改穿滿族服飾
      。后來因眾怒難犯
      ,滿清皇帝終于勉強(qiáng)作出讓步,改為“出家留在家不留”
      ,于是眾多愛國志士
      ,紛紛涌入道門
      ,蓄發(fā)出家,冠服不改
      ,就是為了保護(hù)這份民族氣節(jié)

      三百多年來,只有在道教的全真派

      ,還繼續(xù)保持著這種古老的“冠禮”
      ,保持著那一身漢家的服飾。為的就是讓人們知道:道教
      ,是華夏文明的傳承者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797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這只由各部落首領(lǐng)長子構(gòu)成的西征軍
      ,先后征服了北歐、西歐
      ,中亞等廣大區(qū)域
      ,迅速擴(kuò)大了元朝的地盤。元朝的疆域最大時達(dá)到2000萬平方公里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dāng)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對這個故事
      盤點(diǎn)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叫賀夫人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
      ,明之嚴(yán)嵩,清之和珅”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唐代元載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