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宗趙曙為什么會欣賞蘇軾詳解其背后原因
宋英宗趙曙為什么會欣賞蘇軾?其實在當(dāng)時欣賞仰慕蘇軾是非常正常的,因為蘇軾真的非常有才華
,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宋英宗趙曙是宋太宗趙廣義的重孫子
,是宋仁宗趙禎的堂兄趙允的的第十三個兒子。宋仁宗自己的三個兒子都早夭
,所以帝位后繼無人
,在公元1035年的時候,趙曙就被宋仁宗接到了皇宮中撫養(yǎng)
,還給他賜了名字叫做趙宗實
,還讓曹皇后撫養(yǎng)趙曙。

1058年
,丞相韓琦
、龍圖閣直學(xué)士包拯等人又向仁宗提了要立儲君,仁宗說后宮又有懷孕的
,此事等等再說
。結(jié)果沒多久,后宮確實有人生產(chǎn)
,但是后來生出來個女孩
。1062年,趙宗實被立為皇太子
,后改名為趙曙
。
趙曙聽到詔命后稱病,想推辭不當(dāng)這個皇子
,還請人撰寫奏疏
,奏疏上了十多遍,但是宋仁宗還是沒有同意
,還下詔讓同判大宗正事安國公從古等人前往勸告趙曙服從皇命
,于是眾臣到趙曙臥室扶起他送入皇宮。趙曙這才勉強答應(yīng)做皇太子
,還吩咐自己的人說:“謹慎地守好我的房子
,等皇上有了后嗣,我就會回來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1063年,宋仁宗逝世
,曹皇后昭告了宋仁宗的遺詔
,讓趙曙繼承皇帝位。后趙曙繼位
,是為宋英宗
。趙曙即位之后就開始斷斷續(xù)續(xù)的生病,由于生病所以政務(wù)上面就由曹太后來垂簾聽政。一些宦官就常常向曹太后說趙曙的壞話
,致使兩宮之間產(chǎn)生了嫌隙后
。韓琦、歐陽修在這中間好言相勸
,兩人關(guān)系才有所緩和
。后來宋英宗身體痊愈之后就自己親政,在1066年的時候立了自己的兒子趙瑣為皇太子
。一年之后趙曙就因病去世了。
根據(jù)歷史上的記載
,宋英宗十分仰慕北宋時候的大才子蘇軾
,而且是在沒繼位之前就已經(jīng)聽說過蘇軾了。宋英宗從小就喜歡讀書
,喜歡這樣一位大文豪說起來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
在繼位之后,宋英宗原本想按照唐朝時候的慣例
,把蘇軾召到翰林院來入職
,并且還準(zhǔn)備授任他任知制誥一職。但是當(dāng)時的宰相韓琦卻提出來說
,蘇軾是一個能夠大器晚成的人
,將來一定能夠得到皇上的重用,現(xiàn)在朝廷要做的就是要好好的栽培他
,這樣全國上下的文人學(xué)士看到蘇軾的例子
,都會為皇上你效力的。到那個時候
,這個是人心所向
,所以不會有人對這個有什么異議了。但是如果皇上這個時候突然重用蘇軾
,天下的士大夫們恐怕會對此多有微詞
,或者懷疑蘇軾的能力,這對蘇軾是非常不利的
。
趙曙問韓琦
,如果讓蘇軾擔(dān)任修起居注怎么樣,韓琦說
,修起居注的官職和知制誥官職在性質(zhì)上是差不多的
,而且官品也差不多,讓他做修起居注還不如就讓他做知制誥
,這樣之前的安排也都白費了
。所以最后宋英宗只是任命蘇軾在史館試用。
當(dāng)然最后蘇軾也沒有和韓琦說的那樣受到了朝廷的重用,當(dāng)然這也跟宋英宗在位僅僅五年有關(guān)
。要是宋英宗能夠長壽一些
,對于蘇軾來說,他的命運可能會有非常大的不同
,不至于這樣嗟嘆半生了
。
宋太宗一脈宗室眾多,宋仁宗卻要選趙曙繼承大統(tǒng) ,為什么
?
宋太宗一脈宗室眾多,宋仁宗卻要選趙曙繼承大統(tǒng)
,為什么
?因為他沒有兒子、根據(jù)禮法
,仁宗想建立一個繼承人
。特別是趙元芬家的二兒子趙云朗。十二個兒子
,大部分已經(jīng)長大成人
,與仁宗膝下子孫的凋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這個角度看
,即使是仁宗堂侄子趙元芬一脈
,選擇余地還是很大的。
仁宗選擇了趙允朗的兒子趙宗實
,這其實更有關(guān)系
,因為趙宗實的父親趙允朗當(dāng)年差點當(dāng)上皇帝。宋真宗也是子嗣單薄
,皇子相繼去世
。他擔(dān)心趙云朗與皇宮有關(guān)。收養(yǎng)
,在趙禎出生后
,趙云朗才被送回。趙允諒也是真宗的養(yǎng)子
,他與仁宗的關(guān)系自然比他的哥哥宋仁宗要大
,宋仁宗是宋真宗的第六個兒子,也是真宗唯一活到成年的兒子
。
仁宗的生母李忱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妃子
,而真宗的皇后劉娥卻沒有生孩子
。因此,真宗皇帝后來讓劉娥撫養(yǎng)宋仁宗
。宋真宗死后
,宋仁宗順利登上了皇位。當(dāng)時
,他還很年輕
,而劉太后在朝中聽政。直到劉太后去世
,宋仁宗都沒有認出他的生母李忱
。李宸妃也在劉太后去世前一年去世。這就是著名的 "貍貓換太子 "故事的雛形
,后來被人們所解讀
。宋仁宗在位40年,死時54歲
,壽命不短。他推舉的宋英宗在位僅四年
,但他也活到了36歲
。
三十六歲對今天的人來說自然不長,但在古代也不算太短
。畢竟
,唐宋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只有30或40歲。是像大文豪蘇軾一樣
,兩鬢斑白時還不到40歲
,就自稱是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正是因為古人的短命
,才有了 "人生七十古來稀 "的說法
。另外,當(dāng)宋仁宗選擇宋英宗作為他的繼承人時
,宋英宗的身體狀況良好
。他的身體在登基后的第三年開始迅速惡化,最終他無法承受病痛的折磨
。
大才子蘇軾的官宦浮沉之路(二)
蘇軾
,20歲中進士,當(dāng)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
,對于考中的舉人都把當(dāng)屆的主考官敬為老師
,這是在古代有這不成文的規(guī)定,誰當(dāng)這屆的主考官
,考上的人都是主考官的門生故吏了
,考中之后
,都要去拜訪主考官的。蘇洵父子三人來京城之前
,就已經(jīng)仰慕歐陽修已久
,蘇洵在四川的時候,才學(xué)聞名
,托友人張方平把自己的文章呈給歐陽修閱覽
,這次攜兒子進京趕考,也是專程來京城拜見歐陽修
。蘇洵的幾篇托人呈上的文章
,歐陽修看完也非常喜愛,特意呈現(xiàn)給皇帝看
,并在皇帝面前建言
,希望皇帝能安排個職位給蘇洵,以示人才不可流失
,皇帝當(dāng)時沒有處理這件事
,就耽擱下來了。蘇軾如今和弟弟子由都中了進士
,也都有做官的資格了
。古代的士林之人,尤其是考中進士的
,離朝廷安排官職的時間
,都有一段緩沖器,這些士子可以借此間隔時間去外面郊游
,也可以借此機會認識一些官場朋友
,文人雅士,以便揚名于世
。蘇軾兄弟因為科舉文章寫的好
,一時聞名于市,當(dāng)時很多文人都爭相閱讀
,更希望一睹蘇軾兄弟的尊容
。
在京城風(fēng)光幾個月后,等待朝廷授予官職
。蘇軾的第一份任命是在仁宗嘉佑三年
,任陜西鳳翔大理評事,通判
。也是屬于基層縣里的官職
。通判的官職,僅次于州官
,屬于地方官職的二把手
,可以獨立的行使文書
,直接上奏朝廷,也是起到監(jiān)督正職和協(xié)助一把手的官員
。這個位置
,很多知名的前輩,如范仲淹
,歐陽修也都經(jīng)歷過
,也是向上攀升的履歷官職。蘇軾在這個位置上干了三年
,直到仁宗皇帝駕崩
,新任的英宗皇帝比較器重他,想提拔他直接為翰林學(xué)士
,這樣的高升
,也是進階太快了。因為英宗仰慕他的才華
,想擢升他
,但當(dāng)時的宰相韓琦沒有同意,上書皇帝
,拒絕這樣的升遷
,說蘇軾資歷不夠,需要歷練一段時間
,也是為他考慮。最后
,蘇軾被安排在朝廷的文史閣里當(dāng)差
,充當(dāng)皇家的圖書館管理員了,蘇軾也借此機會閱覽珍貴的文物和書籍
,名人手稿
,名家字畫。
就在京城皇宮充當(dāng)史館管理員的時候
,蘇軾的妻子去世了
,蘇軾悲痛萬分。直到前妻去世十周年后
,蘇軾寫了一篇悼念亡妻的美文
。抒發(fā)和前妻的新婚恩愛的日子,追思往日的夫妻感情
,懷念失去的愛妻
。其文文詞感情真切,意境凄涼
。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千里孤墳
,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
,塵滿面
,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
,小軒窗
,正梳妝。相顧無言
,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
,短松岡
。”
妻子去世后
,次年
,蘇軾父親蘇洵也病逝。兄弟二人不得不辭官回去丁憂守孝
。從京城把父親的靈柩運回四川
,也是千里迢迢,一路水陸交通
,異常艱辛
。古代丁憂守孝是三年,一般當(dāng)官之人
,必須辭去官職
,等守孝三年后,就可以復(fù)職
,一般只要守孝27個月
,可以繼續(xù)做官和婚配了,在丁憂期間
,不準(zhǔn)婚娶
,也不準(zhǔn)大吃大喝,聲色娛樂
。宋朝比較注重孝道
,對于居喪期間都需要考核的,回奏朝廷
。蘇軾因為喪偶
,等守孝三年后
,也需要續(xù)弦,就娶了前妻的堂妹
,王杰的女兒為妻
。蘇軾比王氏大11歲,此時
,王氏剛好滿20歲
,蘇軾前妻去世,留有一子
,也有9歲了
。
英宗趙曙在位4年便去世了,英宗本是仁宗皇帝的侄子
,仁宗無子
,過繼英宗來繼承帝位,英宗本名趙宗實
,后賜名趙曙
,也是仁宗和大臣商議的結(jié)果。仁宗在位多年
,都一直沒有立太子
,直到自己病危的時候,才選擇了趙曙
,也是征得大臣們的同意
。前期跟后宮曹太后有過節(jié),英宗繼位之除
,擔(dān)心被廢
,生了一場奇怪的病,瘋瘋癲癲的
,群臣不得已,讓曹太后聽政
,后來
,英宗恢復(fù)正常,可以親政了
,在宰相韓琦的建議下
,曹太后才把大權(quán)交給英宗自理。不料英宗在位4年就駕崩了
,傳位于太子宋神宗
。這年輕天子神宗皇帝,繼承皇位開始
,就想大干一場
。因為前面仁宗皇帝慶歷期間
,范仲淹的新政沒有改革成功,到了神宗在位
,他想再一次的改革
,恢復(fù)宋朝的軍事實力和國富民強,收復(fù)被遼國占領(lǐng)的州郡
,以及對付西夏國
。年輕皇帝對于江山社稷是充滿了激情,想依托托孤老臣協(xié)助
,進行改革
,富國強兵,不料
,老臣都是守舊派
,不想大動干戈,神宗為了改革能大刀闊斧
,提拔不少銳意改革派進入兩府(中書省
,樞密院),特別提拔了敢于改革的新派人士王安石進入中書省
,直接當(dāng)宰相
。歷史上的著名的王安石變法,正式登場
,一場自上而下的經(jīng)濟改革
,影響深遠
。
宋朝名相輩出,仁宗皇帝在位40年,很多知名人士
,宰相先后有呂夷簡,晏殊
,富弼
,韓琦,樞密院有范仲淹
,歐陽修等一批當(dāng)時文章絕倫之士充任兩府
。仁宗去世后,英宗在位4年
,宰相主要是富弼和韓琦領(lǐng)銜
,樞密院主要是歐陽修領(lǐng)銜主政。后來
,歐陽修因為英宗的生父趙濮死后
,如何給予死后追尊的問題,進行了一場爭論,中書省和御史臺進行了朝堂相互攻擊
,最后
,雖然中書省占了上風(fēng),罷黜了一批諫官
,但留下了后遺癥
,那些諫官,御史私下密謀
,開始攻擊權(quán)勢稍弱的歐陽修
,最后竟然用流言蜚語來肆意詆毀歐陽修,說歐陽修私通其長子媳婦
,丑化歐陽修
,經(jīng)過這樣的惡意攻擊,歐陽修進行了反擊
,最后在皇帝英宗的支持下
,雖然證實了自己的清白,懲罰了那些諫官
,但這場爭論
,徹底讓歐陽修對于自己在朝堂擔(dān)任宰輔大臣深感惶恐,為了自己的一世清白
,歐陽修也萌發(fā)了急流勇退之意
,多次上奏希望皇帝能準(zhǔn)其外任,去潁州(阜陽)上任
,想在那里養(yǎng)老送終
。
神宗皇帝當(dāng)政,歐陽修已經(jīng)恩準(zhǔn)外放潁州就任
,對于王安石變法
,他也沒有過多干涉,主要是因為王安石也是他的門生
,對于晚輩學(xué)生現(xiàn)在當(dāng)上了宰相
,進行一場改革,也是作為老師的一種榮譽
。歐陽修想到了過去自己輔助范仲淹進行慶歷新政的事跡
,覺得改革是當(dāng)務(wù)之急,只要能富國安民
,不擾民,也就是善政了
。但對于王安石改革的一些措施
,也感覺到了不合適,尤其是“青苗法”,覺得不可推行
。另一方面
,當(dāng)時王安石改革之初,阻力很大
,都是過去的老臣反對
,也是歐陽修的同事兼好友。王安石變法
,廢黜了不少反對派老臣
,這個時候,歐陽修也不方便出面帶頭干涉
。最主要的原因
,歐陽修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到了這個年紀(jì),也需要安度晚年
,何況
,歐陽修當(dāng)時還有眼病,身體也不大好
。最后
,他采取靜觀其變,在他的管轄州郡沒有施行“青苗法”
。也是間接的反對新政了
。王安石對老師這樣的公開發(fā)對新政,也沒有追究
,皇帝也體諒他年老公忠體國
,也不忍心加罪與他。
王安石變法期間
,凡是反對的大臣
,都貶謫外地,司馬光
,蘇軾這樣的文學(xué)名人
,也不例外。當(dāng)時
,王安石是神宗皇帝身邊的大紅人
,改革派不允許守舊派反對,遇到障礙
,都需要進行打擊調(diào)任
,確保新政能暢通進行。本來
,王安石也有心想把德高望重的老師歐陽修請回來一起參與改革
,寫幾封信邀請,不料歐陽修已經(jīng)徹底厭惡了官場,退意已定
,也就沒有答應(yīng)去京城任職
,神宗皇帝多次邀請,也不來就任
,最后
,王安石也覺得老師也是內(nèi)心抵觸反對新政,不再邀請歐陽修上京為官
。
蘇軾初次被貶于何地
,請聽下回分解。
“平淡”帝王----宋英宗趙曙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
,即宋英宗(1063一1067在位)
,原名趙宗實,后改名趙曙
,宋太宗趙光義曾孫
,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
,宋仁宗趙禎養(yǎng)子
。宋朝第五位皇帝。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yǎng)
,賜名為趙宗實
。擔(dān)任左監(jiān)門衛(wèi)率府副率,后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
、宜州刺史
、岳州團練使、秦州防御使
。嘉祐七年(1062年)
,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
,封巨鹿郡公
。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
。趙曙為帝之后
,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
。治平三年(1066年)
,趙曙命司馬光設(shè)局專修《資治通鑒》[1]。
治平四年(1067年)
,趙曙因病駕崩于宮中福寧殿
,享年三十六歲
,在位五年,謚號為憲文肅武宣孝皇帝
,廟號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
。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
,加謚體乾應(yīng)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圣宣孝皇帝。
趙曙非常重視讀書和書籍的編寫整理
。治平元年(1064年)
,司馬光寫成了一部《歷年圖》進呈給趙曙,趙曙對此大加贊賞
。
治平三年(1066年)
,趙曙命司馬光設(shè)局專修《資治通鑒》。趙曙同意司馬光選聘助手成立書局編寫歷代君臣事跡的請求
,批示將書局設(shè)在崇文院內(nèi)
,特允許其借調(diào)龍圖閣、天章閣
、昭文館
、史館、集賢院
、秘閣的書籍
。不僅如此,趙曙還批準(zhǔn)提供皇帝專用的筆墨
、繒帛
,劃撥專款
,供給書局人員水果
、糕點,并調(diào)宦官進行服務(wù)
。趙曙的批示
,極大地改善了司馬光編修史書的條件,使編寫《資治通鑒》的宏偉事業(yè)自一開始就有了堅實的后盾
。司馬光為了報答趙曙的知遇之恩
,在此后漫長的19年里,將全部精力都耗在《資治通鑒》這部巨著的編纂上
。
一副好牌打得稀爛——蘇軾的官場悲劇,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日常生活中
,經(jīng)常會聽到有人用這樣一句話安慰那些倒霉蛋
,大概意思就是賊老天給你關(guān)上了一道門的同時
,弄不好還會替你打開一扇窗。當(dāng)然啦
,這種只能拿來糊弄小年輕的所謂心靈雞湯早就爛大街了
,現(xiàn)在的成年人基本都能免疫。
因為生活的現(xiàn)實是
,就算賊老天終于大發(fā)慈悲的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
,之后的結(jié)局往往就是順手關(guān)上了所有的門,而且還都是銅墻鐵壁的那種
。
所以西晉名將羊祜才會慨嘆“天下不如意
,恒十居七八,故有當(dāng)斷不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稌x書·卷三十四·列傳第四》)
就像我們在游戲中培養(yǎng)英雄,天賦點總是不夠用
,突出特長就得暴露特短
,綜合發(fā)展就意味著平庸廢材。而在人生中
,又何嘗不是如此
?
說到詩才詞華,用一句唐有李青蓮
,宋有蘇東坡就足以鎮(zhèn)壓華夏文壇數(shù)千年——別人能文思如泉涌就足稱大才
,這二位大神呢?如泉涌
、如尿崩那算狀態(tài)不佳
。一旦情緒來了,名詞佳句就好像火山爆發(fā)
、錢塘大潮一樣攔不住
、沒法擋,只能任由其一潰千里……與其同時代的文人墨客
,要么只能羨慕嫉妒恨
,要么如老杜那般化身超級粉絲迷弟,要么干脆像歐陽修一樣心服口服的“當(dāng)避此人出一頭地”(《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傳第九十七》)
。
如此超凡脫俗的天賦
,只能說老天爺過于偏愛了——這何止是開門開窗,簡直是替他倆活生生的拆了整整一面墻
!
但上天又是公平的
,在毫不吝嗇的將他倆的文才天賦樹點爆之后,并不會慷慨的附贈額外的點數(shù)顧及其它
,于是悲劇就發(fā)生了……
李白先不去說他
,今天就聊聊蘇軾
。說到這位蘇仙兒,那可是千年以降在東亞漢文化圈里堪稱無敵的存在
,無論詩詞
、文章、書法
、繪畫乃至美食
、醫(yī)藥、茶藝等方面都能專治各種不服
。然而文學(xué)和藝術(shù)并不能當(dāng)飯吃,這位蘇大文豪在事業(yè)和生活上的能耐就讓人比較無語了
,連個凡夫俗子都趕不上
。
比如說身為一名官員,蘇軾就神奇的把官做得越來越小不說
,還一路從汴梁做到了瓊州
。要是這家伙再多活幾年,沒準(zhǔn)還能把官做到國外去
,也不知道算不算是替大宋朝開疆拓土了……
在古代
、尤其是科舉時代想當(dāng)官,有沒有經(jīng)世濟民的本事
,能不能替君解憂
、為民抒困啥的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書要讀得好
,還得擅長考試
,即必須得是個學(xué)霸——要是通不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哪怕你才比蕭何
、孔明
,也只能對著朝堂官場干瞪眼,根本沒機會施展才能
。
從這個角度而言
,蘇軾天生就是個做官的料。這貨不僅詩詞文章如有神助
,而且論到做學(xué)問和考試的本事
,整個天下也沒幾個人敢說比他強。
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
,蘇軾生于四川眉山
。21歲時首次出川赴京趕考,結(jié)果這個生性大大咧咧的家伙就捅出了個大簍子——他在會試中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篇名為《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
,簡直是字字珠璣
、妙到顛毫
,深受考官好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翘K軾在文中引用的一個名為“三殺三宥”的典故
,卻讓一眾學(xué)問深厚的老學(xué)究們撓破腦袋也想不到出處,誰知卻是這貨胡謅出來的:
話說古人對待學(xué)問的態(tài)度是非常嚴謹?sh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尤其是對先賢
、經(jīng)典更是奉若神明。這要是換個古板些的考官
,就憑蘇軾這么胡鬧輕則也得把他當(dāng)場黜落
,重則打為儒家敗類,從此不再錄用也不是不可能的
。
幸虧蘇軾運氣好
,攤上了嘉佑二年進士科的主考官歐陽修。老歐陽身為古文運動的領(lǐng)導(dǎo)者
、北宋一代文壇盟主
,雖然官當(dāng)?shù)靡凰浚赜凶R人之明
,又有提攜后輩之量
,所以對蘇軾的胡作非為不但一笑了之,還欽點其為會試第二名
,遂成一段佳話
。
而蘇軾這個會試第二名的含金量那可是杠杠的,放到其他年份恐怕能頂上好幾個狀元的分量
。為啥
?因為嘉佑二年進士科可是號稱“千年龍虎榜”——北宋從仁宗(后期)、英宗
、神宗
、哲宗到徽宗(早期)這50年間的大部分軍、政
、學(xué)等領(lǐng)域的精英幾乎都被這一科一網(wǎng)打盡
。有多精英?唐宋八大家這一科中了三大家(蘇軾
、蘇轍和曾鞏)
,號稱儒學(xué)北宋五子中有兩位(張載、程顥)被這一科抓了個正著
;王安石變法最為倚重的四大干將(呂惠卿
、曾布、章惇
、鄧綰)
,著名學(xué)術(shù)世家“南豐七曾”中的四曾(曾鞏
、曾布、曾牟
、曾阜)以及北宋諸多自號“文帥”中唯一靠譜
、堪稱名將的王韶都是在這一刻中的進士,其中官至樞密副使以上者就超過了10人(詳見《 科舉史上的千年龍虎榜——聊聊神奇的北宋嘉佑二年進士科 》)
。
而在這一眾牛人中高居會試第二名的蘇軾
,自然就是牛人中的牛人。如果不出意外的話
,在十幾二十年后衣紫腰黃
、身居政事堂,成為大宋朝層出不窮的名臣良相都不在話下
。
不過蘇大學(xué)霸居然覺得自己沒考好
,當(dāng)然他不會像好友章惇那樣選擇“復(fù)讀”(章惇拒受敕誥,兩年后卷土重來高居會試第五)
,而是選擇了挑戰(zhàn)地獄級難度的制科考試。
關(guān)于何為制科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見《 科舉很難考
?在宋朝的制舉面前那都是小兒科 》這篇文章。對于沒興趣點鏈接的朋友
,我要強調(diào)四點——第一
,制科考試非常設(shè)。兩宋319年間才開過制科21次
,其中南宋有據(jù)可查的僅開過1次
;第二,制科考試對應(yīng)試者的資格要求極高
,不但需要參知政事(相當(dāng)于副宰相)以上級別的高官推薦
,考生還需要通過名為“閣試”的摸底考試。如果說制科考試是地獄級難度
,那么閣試就是十八層地獄級的
,能將絕大部分考生統(tǒng)統(tǒng)干掉;第三
,制科考試成績分五等七級
,其中第一、二等從不授人
,所以考生即便拿了滿分也只列第三等
,以下為第三次等、第四等
、第四次等和第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