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天文學家楊忠輔簡介,在歷法中使用了最精確的回歸年長度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個時期
,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
,史稱南宋
,歷九帝
,享國152年
。南宋雖然外患深重
,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
,但其經(jīng)濟上外貿(mào)高度發(fā)達
,重心完成了歷史性南移,思想學術和文化藝術高度發(fā)展
,理學成型確立正統(tǒng)地位
,并向海外傳播
,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
。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黻P于楊忠輔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楊忠輔
,南宋天文學家。字德之
。淳熙十二年(1185)
,為成忠郎
,自造新歷
,時行《淳熙歷》,請加修改
。次年
,其歷驗證月食有誤差,被罷遣
。后入太史局
。慶元四年(1198)奉命制《統(tǒng)天歷》
,次年頒行
,共包括《歷經(jīng)》等天文歷算著作十四種二十八卷
。嘉泰二年(1202),以歷與天象不合
,被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督y(tǒng)天歷》取消了上元積年法;定一年為365.2425日
,與回歸年僅差26秒
,精度與公歷相當
,而早三百八十余年。元《授時歷》吸收了這兩項改革
。

人物生平
楊忠輔(生卒年代不詳)中國宋代天文學家。約在1185---1206年任職于太史局
,于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作《統(tǒng)天歷》。在該歷中使用了有史以來最精確的回歸年長度---365.2425日
,這個長度
,不僅取代了在中國使用了長達七百年之解放前的,祖沖之測量的回歸長度---365.2428日
,而這個數(shù)值正是400年后(1582)歐洲格里歷---也就是今天全世界通用的公歷中所采用的回歸年數(shù)值。
影響
在楊忠輔以前
,人們以為回歸年長度是一個亙古不變的恒定值
,只要盡量測量準確就可以了
。楊忠輔的工作不僅在數(shù)值的精確性給人以深刻印象
,而且他還發(fā)現(xiàn)回歸年長度在逐漸變化
。盡管他定出的變化率比用現(xiàn)代理論推出的大了許多
,但現(xiàn)代理論是在楊忠輔之后六
,七百年
,在天體力學
,高等數(shù)學
、天文望遠鏡等己高度發(fā)展的情況下提出的
。他修訂回歸年長度經(jīng)過了長期的努力
,這種努力是中國古代歷法的基本結構所要求的
。正因為如此
,在楊忠輔之后
,中國天文學家仍然繼續(xù)追求更精確的回歸年長度數(shù)值
,明末邢云路測定為365.242190日
,用上式推算
,當時的誤差僅為0.000027日
,比第谷在1588年測得的365.2421875日更準確
,古代中國和歐洲對回歸年的測量是在不同的天文體系之中進行的,世界各國天文學都己納入統(tǒng)一的軌道
,但世界通用的公歷中的回歸年長度值,楊忠輔早在八百年前就得到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早在春秋時期就得到了回歸年長度為365.25日
,這在當時是全世界最精密的數(shù)值。
公元461年
,著名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祖沖之的回歸年長度
,則將中國人的這一成就推向了頂峰,他的這一偉大貢獻
,值得永遠紀念
,并且對天文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
歷史記載
紹熙四年
,布衣王孝禮言:“今年十一月冬至
,日景表當在十九日壬午
,會元歷注乃在二十日癸未
,系差一日
,《崇天歷》癸未日冬至加時在酉初七十六分
,《紀元歷》在丑初一刻六十七分
,《統(tǒng)元歷》在丑初二刻二分
,會元歷在丑初一刻三百四十分
。迨今八十有七年
,常在丑初一刻,不減而反增
。《崇天歷》實天圣二年造《紀元歷》崇寧五年造
,計八十二年。是時測景驗氣
,知冬至后天乃減六十七刻半
,方與天道協(xié)
。其后陳得一造《統(tǒng)元歷》
,劉孝榮造《乾道》、《淳熙》
、《會地元》三歷
,未當測景
。茍弗立表測景
,莫識其差
。乞遣官令太史局以銅表同孝禮測驗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背与m從之
,未暇改作
。
慶元四年
,《會元歷》右占候多差
,日官
、草澤互有異同
,詔禮部侍郎胡紘充提領官
,正字馮履充參定官
,監(jiān)楊忠輔造新歷
。右諫議大夫兼侍講姚愈言:“太史局文籍散逸
,測驗之器又復不備
,幾何而不疏略哉!漢元鳳間,言歷者十有一家
,議六不決,考之經(jīng)籍
,驗之帝王錄然后是非洞見。元和間
,以《太初》違天益遠,晦朔失實
,使治歷者修之
,以無文證驗
,雜議蜂起
,越三年始定
。此無他,不得儒者以總其綱
,故至于此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吨芄佟否T相氏、保章氏志日月星辰之運動
,而冢宰實總之。漢初
,歷官猶宰屬也
。熙寧間,司馬光
、沈括皆嘗提舉司天監(jiān)
,故當是時歷數(shù)明審,法度嚴密
。乞命儒臣常兼提舉
,以專其責?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五年
,監(jiān)察御史張巖論馮履唱為詖辭
,罷去
。詔通歷算者所在具名來上
。及忠輔歷成
,宰臣京鏜上進
,賜名《統(tǒng)天》,頒之
,凡《歷經(jīng)》三卷,《八歷冬至考》一卷
,《三歷交食考》三卷
,《晷景考》一卷,《考古今交食細草》八卷
,《盈縮分損益率立成》二卷,《日出入晨昏分立成》一卷
,《岳臺日出入晝夜刻》一卷
,《赤道內外去極度》一卷
,《臨安午中晷景常數(shù)》一卷
,《禁漏街鼓更點辰刻》一卷
,《禁漏五更攢點昏曉中星》一卷
,《將來十年氣朔》二卷
,《己未庚申二年細行》二卷
,總三十二卷
。慶元五年七月辛卯朔
,《統(tǒng)天歷》推日食
,云陰不見
。六年六月乙酉朔
,推日食不驗
。
嘉泰二年五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詔太史與草澤聚驗于朝。太陽午初一刻起虧
,未初刻復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督y(tǒng)天歷》先天一辰有半,乃罷楊忠輔
,詔草澤通曉歷者應聘修治
。
古代發(fā)明家的名字和他們的發(fā)明
1、畢升——活字印刷術
畢升(約971-1051)湖北蘄州蘄水縣直河鄉(xiāng)(今湖北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zhèn)五桂墩村)人
,北宋布衣
。我國古代偉大的發(fā)明家
。其發(fā)明活字印刷術
,比德國人古騰堡發(fā)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
宋初為杭州書肆刻工
。宋慶歷年間(1041—1048),他根據(jù)實踐經(jīng)驗
,發(fā)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
,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后
,便成活字。這一技術未及推廣
,畢升就去世了
。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
,事跡見于沈括的《夢溪筆談》
。
活字印刷術具有一字多用
、重復使用
、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
、節(jié)約材料等優(yōu)點,比整版雕刻經(jīng)濟方便
,是印刷技術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
,對后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與指南針
、火藥
、造紙術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1990年在湖北英山縣發(fā)現(xiàn)畢升墓碑
。
2
、蔡倫——造紙術
蔡倫(?-121 )字敬仲
,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
,章和二年(公元88年)
,蔡倫因有功于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jīng)驗革新造紙工藝
,終于制成了“蔡侯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
,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3
、沈括——(宋朝)發(fā)現(xiàn)用細絲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
沈括(1031—1095),字存中
,號夢溪丈人,漢族
,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
、科學家
。沈括記錄了人工磁化的方法
,并用人工磁化針來作試驗
,對指南針進行深入研究
。沈括比較了指南針的四種裝置方法:水浮法
,碗沿法
,指甲法和懸絲法
,指出懸絲法最優(yōu),并做了相應的分析
。
磁偏角指地球表面任一點的地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的夾角
,即磁針靜止時
,所指的北方與真正北方的夾角
。沈括在世界上最早經(jīng)實驗證明了磁針“能指南
,然常微偏東”
,即地磁的南北極與地理的南北極并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
。這比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發(fā)現(xiàn)磁偏角現(xiàn)象早了400多年。
4
、張衡——(78-139)渾天儀、地動儀
張衡(78年—139年)
,字平子
。漢族
,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zhèn))人
,南陽五圣之一
,與司馬相如
、揚雄
、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
、數(shù)學家
、發(fā)明家、地理學家
、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
、太史令、侍中
、河間相等職
。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fā)明了最早的地動儀
,稱為候風地動儀
。據(jù)《后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
,頂蓋突起
,形如酒樽
,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
。
中有大柱,傍行八道
,安關閉發(fā)動之機
。它有八個方位
,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
,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與其對應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fā)生
,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
,由此便可測出發(fā)生地震的方向
。
經(jīng)過試驗,與所設制
,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
,是沒有過的。曾經(jīng)一龍機發(fā)
,地不覺動
,雒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
,幾天之后
,送信人來了
,果然在隴西地發(fā)生地震
,眾人于是都服其神妙
。自此之后
,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fā)生的地方。
5
、諸葛亮——(三國)饅頭
、木牛流馬
、孔明燈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
,號臥龍
,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
,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外交家、文學家
、書法家
、發(fā)明家
。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fā)明木牛流馬
、孔明燈等
,并改造連弩
,叫做諸葛連弩
,可一弩十矢俱發(fā)。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發(fā)明家
歷法的天文學
所謂歷法
,簡單說就是根據(jù)天象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
,判斷氣候的變化
,預示季節(jié)來臨的法則
。中國古代天文學史
,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一部歷法改革史
。
時間長河是無限的
,只有確定每一日在其中的確切位置
,我們才能記錄歷史
、安排生活
。我們日常使用的日歷
,對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極為詳細的規(guī)定
,這實際上就是歷法在生活中最直觀的表達形式
。
年
、月、日是歷法的三大要素
。歷法中的年、月
、日
,在理論上應當近似等于天然的時間單位——回歸年
、朔望月
、真太陽日
,稱為歷日
、歷月、歷年
。為什么只能是“近似等于”呢?
原因很簡單
,朔望月和回歸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數(shù),一個回歸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數(shù)
。但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屬在相連的兩個月或相連的兩年里
,我們又會覺得別扭
,所以歷法中的一年
、一個月都必須包含整數(shù)的“日”。為了生活的便利
,學術
、理論必須往后站
,沒辦法
,只能近似了
!
歷法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
,還會繼續(xù)改革
。如何在精確、方便二者之間找到更好的結合點
,過去是、將來還會是歷法改革的方向與目標
。
理想的歷法,應該使用方便
,容易記憶
,歷年的平均長度等于回歸年
,歷月的平均長度等于朔望月
。實際上這些要求是根本無法同時達到的
,在一定長的時間內
,平均歷年或平均歷月都不可能與回歸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總要有些零數(shù)
。因此,世界上通行的幾種歷法
,實際上沒有哪一種稱得上是最完美的
。
任何一種具體的歷法,首先必須明確規(guī)定起始點
,即開始計算的年代
,這叫“紀元”
;以及規(guī)定一年的開端
,這叫“歲首”。此外
,還要規(guī)定每年所含的日數(shù)
,如何劃分月份
,每月有多少天等等
。因為日、月
、年之間并沒有最大的公約數(shù),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非常復雜
,不僅需要長期連續(xù)的天文觀測作為知識基礎
,而且需要相當?shù)闹腔邸?br>人們想盡辦法來安排日月年的關系。在歷史上
,在世界各地
,存在過千差萬別的歷法,但就其基本原理來講
,不外乎三種:即太陰歷(陰歷)
、太陽歷(陽歷)和陰陽歷。三種歷法各自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
,世界上通行的“公歷”實際上是一種太陽歷,而中國傳統(tǒng)歷法-農(nóng)歷屬于陰陽歷
。 古今中外有多少種歷法
,我們沒有統(tǒng)計過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傊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歷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法
。時代愈近,科學愈發(fā)達
,測試手段愈先進,歷法就愈科學
。我們中國從古到今使用過的歷法
,就有一百多種
。不過不管有多少種歷法
,都可以把它們分別歸到以下三大系統(tǒng)中去:陽歷、陰歷
、陰陽合歷
。這是因為計算時間
,要么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基礎
,要么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基礎,要么把兩種周期加以調和
。前者屬于陽歷系統(tǒng),后者屬于陰歷系統(tǒng)
,調和者則屬于陰陽合歷系統(tǒng)。
1.太陽歷
太陽歷簡稱陽歷
,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計算的基礎的
,要求歷法年同回歸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基本符合
。它的要點是定一陽歷年為365日
,機械地分為12個月
,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歷還有29或28日為一個月者
,例如每年二月),這種“月”同月亮運轉周期毫不相干
。但是回歸年的長度并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
,即365日5時48分46秒余。陽歷年365日
,比回歸年少了0.242199日
。為了補足這個差數(shù)
,所以歷法規(guī)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
,為366日
,叫閏年
,實際是閏一日。即使這樣
,同實際還有差距
,因為0.242199日不等于1/4日,每4年閏1日又比回歸年多出約0.0078日
。這么小的數(shù)字
,一年兩年看不出什么問題,如果過了100年
,就會比回歸年多出約19個小時,400多年多出近75個小時
,相當于3個整日多一點,所以陽歷歷法又補充規(guī)定每400年從100個閏日中減去3個閏日
。這樣
,400陽歷年閏97日
,共得146097日
,只比400回歸年的總長度146096.8796日多2小時53分22.5秒
,這就大體上符合了
。這種歷法的優(yōu)點是地球上的季節(jié)固定,冬夏分明
,便于人們安排生活
,進行生產(chǎn)。缺點是歷法月同月亮的運轉規(guī)律毫無關系
,月中之夜可以是天暗星明,兩月之交又往往滿月當空
,對于沿海人民計算潮汐很不方便。我們今天使用的公歷
,就是這種陽歷。
2.太陰歷
太陰歷簡稱陰歷
,是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計算的基礎的
,要求歷法月同朔望月(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基本符合
。朔望月的長度是29日12小時44分2.8秒
,即29.530587日,兩個朔望月大約相當于地球自轉59周,所以陰歷規(guī)定每個月中一個大月30日
,一個小月29日
,12個月為一年
,共354日
。由于兩個朔望月比一大一小兩個陰歷月約長0.061日(大約88分鐘)
,一年要多出8個多小時
,三年要多出26個多小時,即一日多一點
。為了補足這個差距,所以規(guī)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個大月
,5個小月。這樣
,陰歷每三年19個大月17個小月
,共1063日
,同36個朔望月的1063.1008日
,只相差約2小時25分9.1秒了
。陰歷年同地球繞太陽公轉毫無關系
。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歸年短11日或10日多
,所以陰歷的新年,有時是冰天雪地的寒冬
,有時是烈日炎炎的盛夏
。今天一些阿拉伯國家用的回歷
,就是這種純陰歷
。
3.陰陽合歷
陰陽合歷
,即陰陽歷
,是調和太陽
、地球
、月亮的運轉周期的歷法。它既要求歷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
,又要求歷法年同回歸年基本相符
,是一種綜合陰
、陽歷優(yōu)點
,調合陰、陽歷矛盾的歷法
,所以叫陰陽合歷。我國古代的各種歷法和今天使用的農(nóng)歷
,都是這種陰陽合歷。
公歷與農(nóng)歷
1.公歷
全世界通用的歷法稱為公歷
,它實質上是一種陽歷
。
原始的陽歷是古埃及人創(chuàng)立的
。最初取一年為365日
。為了協(xié)調歷法年與回歸年的長度,公元前46年羅馬統(tǒng)治者儒略·凱撒對陽歷作了修改
,制定儒略歷
。公元前8年,凱撒的侄兒奧古斯都又對儒略歷作為調整
。儒略歷分一年為十二個月
,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為閏年
,共366日
。這樣,儒略歷歷年平均長度便是365.25日
,同回歸年長度365.2422日相差0.7078日
,400年約差3日。從實施儒略歷到十六世紀末期
,累差約為10日。為了消除了這個差數(shù)
,教皇格里高利(一譯格雷果里)十三世把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10月15日,中間消去10天
;同時還修改了儒略歷置閏法則:能被4除盡的年份仍然為閏年,但對世紀年(如1600,1700
,……),只有能被400除盡的才為閏年
。這樣
,400年中只有97個閏年,比原來減少三個
,使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更接近于回歸年的長度
。經(jīng)過這樣修改的儒略歷叫格里高利歷
,亦稱格里歷
。格里歷先在天主教國家使用
,二十世紀初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歷
。這個歷法最大的特點
,是完全不考慮月亮周期在太陽年中的復合運動周期情況
,而是按照人的主觀數(shù)學分段的方式
,把一年截分成為12個月
,然后
,為了調整每四年出現(xiàn)的一次太陽運作日和數(shù)學分段日上的差異情況,將一年主觀分成為1
、3、5
、7
、8
、10
、12月為31日
,4
、6、9
、11月為30日
,2月為28日,2月為四年一次的調整日差日
。人們使用的西歷,也就是我們使用的公歷
,基本沒有天地人合一的任何科學內涵,只有主觀數(shù)學分段意義
。即使是西歷中使用的七天一星期和星期天休息日
,盡管是借用的東方歷法中的七星象為一個朔望區(qū)間的天文理論
,但是
,其內涵已經(jīng)被改動成為了基督教的禮拜時間序列了
,與天文現(xiàn)象已毫無瓜葛
。所以,人們使用的西歷
,盡管是全世界公用的
,但是
,其中不合理不科學的問題非常多
,也不太符合計算機時代的記數(shù)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