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北伐真實戰(zhàn)績是怎樣的
諸葛亮的北伐真實戰(zhàn)績是怎樣的?對百科小編為您講解。
越是出名的人
,越是難以得到客觀的評價
。
績是怎樣的.png)
比如諸葛亮
。
后世出于感性
,或將諸葛亮北伐貶到一文不值
,或將其捧到神乎其神
,即便是想要客觀描述也難免擺脫“辯論”情緒的干擾
,有所失真。
其實
,諸葛亮北伐的戰(zhàn)果就擺在那里
,沒有那么好,也沒有那么壞
。
歷次北伐戰(zhàn)果諸葛亮一共5次主動北伐
,外加上一次防守反擊,一共6次。
1
、第一次北伐:遷西縣人民千余家回漢中
。
228年春,諸葛亮首伐中原
。
諸葛亮令趙云
、鄧芝率偏師佯走箕谷,揚言出斜谷
,吸引關中魏軍;自率大軍出漢中西北
,出祁山,欲以一部分兵力切斷關隴通道
,以便攻取隴右
。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馬謖失街亭
,計劃全部破產,諸葛亮敗歸
。
此戰(zhàn)
,原本相應諸葛亮的天水、南安
、安定三郡也復歸魏國
。
唯一的戰(zhàn)果是,遷徙了西縣人民千余家回到漢中
。
千余家
,以一家五口計,人口不過5000人
。
顯然
,這樣的成果是交不了差的,首次北伐是無可爭議的敗仗
。
2
、第二次北伐:斬王雙
。
當年冬十二月
,諸葛亮再率軍數萬,圍攻陳倉
。
但是
,魏軍曹真已經提前預料到諸葛亮必出陳倉
,提前安排了郝昭守城。
諸葛亮軍用盡各種辦法
,圍攻二十余日
,糧盡退兵。
退軍時,諸葛亮軍設伏殺了追擊的魏騎兵將領王雙
。
小說將王雙描寫成與魏延等駕齊驅的超級猛將
,以斬殺王雙作為此次北伐的“遮羞布”。
其實
,王雙并不算什么名將
。
王雙上一次出現(xiàn)在史冊是6年前的濡須之戰(zhàn)。
當時
,魏三道伐吳時
,中路曹仁派常雕督王雙等人進攻朱桓,大敗
。
當時的王雙受曹仁部將常雕節(jié)制
,是曹仁部將下面的部將,地位可想而知
。
6年間
,王雙沒有大功,不可能獲得太大的提拔
。
因此
,斬殺王雙,也不是特別拿得出手的戰(zhàn)果
,二次北伐仍是無可爭議的敗仗
。
3、第三次北伐:攻取武都
、陰平
。
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
、陰平
。
郭淮率軍企圖反擊陳式,被諸葛亮軍所阻
,陳式順利奪取武都
、陰平。
盡管武都
、陰平
,早在曹操時期就已經遷走了5萬余落氐人,已經事實上處于半放棄狀態(tài)
,但二郡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奪取這兩郡的意義仍然不應低估。
此戰(zhàn)后
,諸葛亮調整了漢中防御
,將丞相府后移
,并在前方增筑了漢、樂兩城
,形成犄角之實
,建立了更穩(wěn)固的防御體系。
此戰(zhàn)目標有限
,規(guī)模不大
,但是諸葛亮北伐中少有的無可爭議的勝仗。
4
、陽豁反擊戰(zhàn):大敗費曜
、郭淮
230年秋,司馬懿由西城
、張郃由子午谷
、曹真由斜谷,數道并進
,會攻漢中
。
諸葛亮一面部署防御,一面令魏延
、吳懿兩進涼州羌中
,外線出擊,牽制魏軍
。
魏延等人一路深入,在羌中聯(lián)結諸戎
,在陽豁大敗魏后將軍費曜
、雍州刺史郭淮,獲勝后回到漢中
。
這次反擊戰(zhàn)
,雖然沒有奪取城池,但魏延大敗郭淮等魏軍名將
,樹立了與魏軍野戰(zhàn)的信心(前兩次北伐
,蜀軍只敢趁虛而進,不敢與魏軍野戰(zhàn))
,并削弱了魏在雍涼的地方駐軍
,也配合了漢中防御戰(zhàn),是一次勝
。
5
、第四次北伐:破郭淮、鹵城之戰(zhàn)
、殺張郃
。
231年二月
,諸葛亮再出祁山。
此戰(zhàn)前
,曹真去世
,司馬懿被調來,成為諸葛亮的新對手
。
諸葛亮先是打破費曜
、郭淮,割上邽小麥
,后在遇到司馬懿后主動退往祁山
,以調動司馬懿。
司馬懿一路跟隨
,不敢進攻
。但是,初來乍到
,威信未立的司馬懿
,奈不住諸將“怯懦”的指責,還是發(fā)起主動進攻
。
結果
,諸葛亮指揮魏延、高翔
、吳班分頭夾擊
,大勝,“獲甲首三千級”
,司馬懿退軍
。
后來,負責后勤的李嚴表示糧草難繼
,諸葛亮被迫退軍
。(后來李嚴在后主面前又說糧草還很多,奈何退軍?可見
,導致諸葛亮退軍的不是軍事原因
,而是內斗矛盾)
退軍中,諸葛亮設伏殺了魏軍名將張郃
。
此次北伐
,蜀軍先是打破費曜、郭淮
,后又在鹵城大敗司馬懿
,最后又在退卻中殺了魏名將張郃,在戰(zhàn)場上是占了不少便宜的
。
雖然諸葛亮最后還是退軍
,未取土地
,但是:小國的軍隊跑到大國的地盤,連續(xù)擊敗大國軍隊
,斬將殺士
,最后全師而還,即使不能稱為全勝
,但至少不是無功
,更不是失敗。
6:第五次北伐:遺憾
。
234年
,諸葛亮發(fā)起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
此次北伐
,諸葛亮駐軍五丈原
,企圖先占據渭水兩岸,切斷關隴要道
,創(chuàng)造有利態(tài)勢
,尋殲司馬懿軍。
但是
,郭淮識破諸葛亮企圖
,提前駐北原,擊退蜀軍
,使蜀軍占據渭水兩岸以斷關隴要道的計劃受挫
。
旋即,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相持
。
最后
,諸葛亮去世,蜀軍還師
,諸葛亮北伐就此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北伐時
,由于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
,相持100多天,沒有出現(xiàn)糧食問題
,甚至在蜀軍退卻后
,司馬懿軍獲得了大量糧食,并在后來中原大旱時分發(fā)百姓
,贏得民心
。
可見:此次北伐時,諸葛亮已經基本克服了困擾已久的糧運問題
,具備了長時間持續(xù)北伐的條件
。如果不是諸葛亮去世
,戰(zhàn)役走向仍難以預料。
戰(zhàn)績評價諸葛亮數次北伐
,連第一步“斷關隴之臂
,先取隴右”的計劃都沒有實現(xiàn),就其目的來說
,顯然是失敗的
。
不過,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
,認為諸葛亮“空耗國力”
、“一事無成”。
前兩次北伐
,確實基本沒有戰(zhàn)績
。所謂遷西縣千余戶、殺王雙
,都不是近十萬規(guī)模軍事行動應該拿出來講的戰(zhàn)果
。
不過,后幾次北伐
,戰(zhàn)績是不錯的
。
第三次北伐時,諸葛亮收復了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武都
、陰平二郡
。
曹操時期,曾經遷走了5萬落武都氐
,但只是擔心劉備
、馬超聯(lián)絡武都氐進攻關中,并不意味著對武都的放棄
,正如曹操也遷空淮南民
,但不意味著放棄淮南一樣。
自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
,盡管三國之間相互征伐
,但彼此疆域穩(wěn)定,郡一級的地盤易手基本沒有發(fā)生過
。
可以說
,這是整個三國時期(從各自稱帝算起),唯一一次比較大的疆域變動
。
第四次北伐時
,諸葛亮連續(xù)擊敗魏軍,并射殺了名將張郃
。
鹵城之戰(zhàn)
,是魏蜀兩軍主力的唯一一次正面野戰(zhàn)(其余多是相持)
,蜀軍戰(zhàn)而勝之,其意義不應低估
。
張郃是魏國的“國之名將”
,張郃死,魏“舉國震動”
。這也是自定軍山殺夏侯淵后
,各國唯一一次戰(zhàn)場殺名將。
因此
,就戰(zhàn)場成績而言
,諸葛亮雖“壯志未酬”,但表現(xiàn)仍然不乏亮點
。
越戰(zhàn)越強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
,曹睿十分興奮:蜀國這個弱小的國家,一直依托秦嶺固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主動跑出來送死
,我們正好一舉殲滅他們!
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時,曹睿給司馬懿的指示是:“堅壁據守以挫其鋒”
,等他糧盡必然退去!
從企圖一舉全殲蜀軍
,到最后企圖逼退了事,曹睿企圖的改變印證了蜀軍實力逐漸變強
。
事實上
,蜀軍的戰(zhàn)場表現(xiàn)確實越戰(zhàn)越強。
第一次北伐時
,諸葛亮自稱:我軍在箕谷
、祁山的兵都多于對手,不能破敵反為敵人所破!可見兵貴精不貴多!
確實
,前兩次北伐時
,蜀軍或企圖以街亭阻擊魏軍,或企圖趁虛攻取陳倉
,不敢與魏軍主力野戰(zhàn)
。一旦張郃突破街亭或靠近救援,諸葛亮都不敢與戰(zhàn)
,只有立刻退兵。
可是
,到了后幾次北伐時
,蜀軍敢于在野戰(zhàn)決戰(zhàn),并能夠在野戰(zhàn)中擊敗魏軍主力
。
最后
,反而是占據絕對優(yōu)勢的魏軍不敢野戰(zhàn)了
。
正如吳國張儼所說:諸葛亮提步卒數萬,仲達(司馬懿)據天下十倍之地
,仗兼并之眾
,據牢城,擁精銳
,卻無禽敵之意
,務自保全而已,使孔明自來自去
。
可見
,諸葛亮一邊打仗,一邊練軍
,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
,軍隊越來越強,到最后一次北伐時
,甚至克服了糧運困難
,難怪對手司馬懿感嘆他為“天下奇才”。
戰(zhàn)略意義:延緩實力失衡諸葛亮北伐
,在戰(zhàn)略大勢上所取得成績也不應小視
。
諸葛亮北伐之前,東吳也比較老實
,只是在226年趁曹丕去世發(fā)起過一次試探性進攻
,甚至還有些畏懼魏國,不敢稱帝
。
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
,吳國開始與蜀配合,此起彼伏
。
正如魏臣高堂隆所言:由于“二虜(吳蜀)合縱
,謀危宗廟”,使魏國“十萬之軍
,東西奔赴
,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yè),民有饑色”
。
吳蜀此起彼伏的北伐
,使魏國中軍來回奔波,邊境地區(qū)不敢恢復生產
。
要知道
,魏國與吳、蜀的邊境地區(qū)可不是什么雪域草原,而是關中
、淮南
、荊州,這些原本天下經濟基礎最好的地區(qū)!
魏國占據中原
、關中等精華地區(qū)
,但是因為中原地區(qū)在漢末軍閥混戰(zhàn)中破壞最大,因此在國力上并沒有絕對優(yōu)勢
。
如果任由魏國恢復生產
,其發(fā)展速度將遠遠勝過經濟正常增長的吳、蜀
,優(yōu)勢將更為明顯
。
吳、蜀的北伐
,使魏國在關中
、淮南、荊州等地區(qū)的經濟長時間無法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因此,魏明帝時期
,“海內虛耗
,事役眾多”、“百姓積弊”
,沒有體現(xiàn)出國力優(yōu)勢
。
魏國經濟的爆發(fā)式增長,還是從鄧艾“淮南屯田”開始
。
而鄧艾建議“淮南屯田”時
,開頭便是:現(xiàn)在三方邊境已經安定,戰(zhàn)事出在淮南
。
可見
,諸葛亮、孫權的頻繁北伐
,打亂了魏國恢復生產的節(jié)奏
,延緩了三方實力失衡。
威武自強:凝聚了內部當初
,東吳襲殺關羽后
,曹丕問群臣:蜀會不會伐吳?
群臣都認為蜀國弱小,自身難保
,不會伐吳
。
唯有劉曄指出:蜀是小國
,只有威武自強以示有余才能立國!關羽死了都不動手,怎么可能?
威武自強
、以示有余,正是蜀漢立國的國策
。
蜀國只有益州一州之地
,如果不打出恢復漢室的旗號,怎么說明自己是一個中央政權而不是一個地方政權?
如果你蜀國是一個地方政權
,統(tǒng)治益州的合法性何在?益州人士憑什么跟著你而不跟著曹魏?或者當初就跟著自守的劉璋不香嗎?
因此
,打出興復漢室的旗號,是凝聚人心
,證明蜀漢政權合法性的剛需
。
積極進取,在蜀漢初期
,確實贏得了益州各派的一致認同
。
劉備攻漢中時期,大舉征發(fā)
,連諸葛亮都覺得過分了
,正是益州本土人士楊洪提出“男子當戰(zhàn),女子當運”
,不必疑慮!
可見
,當“興復漢室”有希望時,后來最為保守益州人士
,當時的積極性比諸葛亮本人還大!
而諸葛亮的積極進取
,也確實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諸葛亮去世后
,靈柩回到漢中
。
由于許多大臣都前往漢中,影響了朝堂正常運作
,后主嚴詔不許大臣擅自前往
。不過,譙周卻早已經動身
,前去給諸葛亮奔喪
。
譙周,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
,后來是反對北伐
,甚至主張投降的代表性人物。
當時
,譙周第一時間給諸葛亮奔喪
,足見當時益州各派的凝聚力。
而當時譙周勸后主不要鋪張享受時,也是力陳“先主之志未成”
,足見
,當時實現(xiàn)“先主之志”,是包括益州本土派在內的各派共識
,也是蜀漢凝聚各派人心的旗幟
。
只是,諸葛亮及蔣琬
、費祎去世后
,蜀漢內政混亂,外戰(zhàn)不利
,使益州人士徹底失望
,意識到蜀漢不可能成功,才轉為最保守的“投降派”
。
魏國的國力占據絕對優(yōu)勢
,且在防御中占據地利,而領軍將帥也都是一時人杰
,這種情況下
,要北伐成功,需要“神跡”
。
諸葛亮不是神
,所以北伐可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然而
,諸葛亮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績
,著實不易。
把諸葛亮看成“神”
,那他確實不合格
,但把諸葛亮看成人,他便無愧“天下奇才”的美譽
。
諸葛亮6次北伐中原的過程與結果
分類: 社會/文化 >> 歷史人物
問題描述:
每一次都要很詳細
,尤其是最后一次
解析:
根據《三國志》正史的記載,諸葛亮一共五次出擊:
第一次:“六年春
,揚聲由斜谷道取郿
,使趙云、鄧芝為疑軍
,據箕谷
,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
,戎陳整齊
,賞罰肅而號令明
,南安、天水
、安定三郡叛魏應亮
,關中響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結果是:“魏明帝西鎮(zhèn)長安
,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
,與郃戰(zhàn)于街亭。謖違亮節(jié)度
,舉動失宜
,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馀家
,還于漢中
,戮謖以謝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也就是說第一次雖然取得了不小的勝利(取得三郡)
,但由于馬謖的失誤,只能退回漢中
,殺了馬謖
,以謝大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第二次:“冬,亮復出散關
,圍陳倉
,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魏將王雙率騎追亮
,亮與戰(zhàn),破之
,斬雙
。”
諸葛亮出散關
,因為糧盡而還
,但斬殺的前來追趕的魏將王雙!?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第三次:“七年
,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
。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
,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
,遂平二郡
。”
諸葛亮自己出至建威
,取了二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第四次:“九年
,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
,糧盡退軍
,與魏將張郃交戰(zhàn),射殺郃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諸葛亮出祁山,也是糧盡而還
,但是射殺了魏將張郃
,也發(fā)明了木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第五次:“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
,以流馬運
,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
。亮每患糧不繼
,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
,為久駐之基
。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
,軍無私焉
。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
,亮疾病
,卒于軍
,時年五十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諸葛亮發(fā)明了流馬
,與司馬懿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
,諸葛亮病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以下是《三國志》相關的原文:
《三國志》
晉·陳壽撰
,宋·裴松之注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
,使趙云
、鄧芝為疑軍,據箕谷
,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
,戎陳整齊
,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
、天水
、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魏明帝西鎮(zhèn)長安
,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
,與邰戰(zhàn)于街亭
。謖違亮節(jié)度,舉動失宜
,大為張邰所破
。亮拔西縣千余家,還于漢中
,戮謖以謝眾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
,親秉旄鉞以歷三軍
,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
,至有街亭違命之闕
,箕谷不戒之失
,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
,恤事多暗
,《春秋》責帥,臣職是當
。請自貶三等
,以督厥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谑且粤翞橛覍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行丞相事,所總統(tǒng)如前
。
冬
,亮復出散關,圍陳倉
,曹真拒之
,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
,亮與戰(zhàn)
,破之,斬雙
。七年
,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
。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
,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
,遂平二郡
。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
,而君引愆
,深自貶抑,重違君意
,聽順所守
。前年耀師,馘斬王雙
;今歲爰征
,郭淮遁走;降集氐
、羌
,興復二郡
,威鎮(zhèn)兇暴,功勛顯然
。方今天下騷擾
,元惡未梟,君受大任
,干國之重
,而久自絕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
。今復君丞相
,君其勿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九年
,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
,糧盡退軍
,與魏將張邰交戰(zhàn),射殺邰
。十二年春
,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
,據武功五丈原
,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
。亮每患糧不繼
,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
,為久駐之基
。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
,軍無私焉
。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
,亮疾病
,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及軍退
,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北伐全過程。
1、建興六年(228)春
諸葛亮VS.曹真
、張郃 ?蜀漢軍先勝后敗
。
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云鄧芝設疑兵于斜谷
,吸引曹真重兵
,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
、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
。張郃出拒,大破馬謖于街亭
,王平獨木難支
,諸葛亮只好退兵。諸葛亮拔西縣千余家返回漢中
。
2
、同年(228)冬
諸葛亮VS.郝昭 ?蜀漢軍久攻不下,退兵
。
諸葛亮兵出散關(陜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
,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
,被魏延所斬
。
3、建興七年(229)春
諸葛亮VS.郭淮 ?蜀漢軍小勝
,占領武陰二郡
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
、陰平(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
,亮自出至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
,郭淮退。遂得二郡
。
4
、建興八年(230)秋
諸葛亮VS.曹真、司馬懿
、張郃
、費曜、郭淮 ?擊退魏軍
魏軍三路進攻漢中
,司馬懿走西城(陜西省安康縣西北)
,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于城固
、赤坂
。時大雨三十余天,魏軍撤退
。諸葛亮使魏延
、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將軍費曜
、雍州刺史郭淮于陽溪
。
5、建興九年二月
諸葛亮VS.司馬懿
、張郃 ? ?擊敗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