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便會全心全意地委托他們。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
“不沾酒滴”
孫權(quán)很貪玩
,要么就冒險打獵,有時竟還仗著自己氣力大赤手空拳與虎搏斗了起來
,總讓張昭這位老仲父擔心他會“報銷”掉;要么就找來一大堆臣子一齊喝酒喝得爛醉
,結(jié)果酒后丑態(tài)百出,鬧出了一大堆笑話
。面對著這位血氣方剛的年青主公
,顧雍并不像張昭那樣對其厲聲批評,而是與他們一齊湊熱鬧
,但絕不去飲酒
。當臣僚們發(fā)酒瘋的時候,顧雍那圓滑的本性又顯露了
,他干脆拿起文房四寶把這些人的酒后表現(xiàn)一一記了下來
,然后等他們酒醒后再一一念給他們聽,不少人聽了后臉都漲得通紅
,當然
,這免不了還要包括那位吳主孫權(quán)了。
“公正無私”
孫權(quán)晚年犯了老糊涂
,竟寵信起奸臣呂壹起來
。呂壹仗勢濫 用職 權(quán),迫害群臣
,就連顧雍丞相也無法例外
。后來孫權(quán)在張昭等人的苦諫下終于懸崖勒馬,作惡多端的呂壹獲罪
,被押送到了顧雍丞相面前受審
。面對這位曾經(jīng)迫害自己的犯人,顧雍顯得心平氣和
,還問呂壹“你還有什么地方要為自己辯護嗎?”呂壹知道自己抵賴不了
,只好無言認罪。這時有位尚書怒氣沖沖地上前痛罵呂壹的罪惡
,還想要往他臉上吐口水
,顧雍見狀立即說道“國家有法,這樣斥罵是無益的”
,其實論受委屈的程度
,顧雍在當場的人之中,是最有資格有痛罵呂壹的
,但顧雍并沒有像現(xiàn)在的某些領(lǐng)導一樣
,動不動就公報私仇,可見其心胸之廣闊,氣量之大讓人敬佩
,正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
。如果演義中玄德的心胸廣大還有虛構(gòu)的成份在內(nèi)的話,那么顧雍的心胸就是沒有做作的了
。
“理直氣和”
孫權(quán)志向遠大
、自尊心強,而顧雍不像脾氣火爆的張昭一樣
,老叫孫權(quán)摔跟頭
。顧雍無論對下屬還是上司,亦或同級
,其說話即便持不同的見解
,也不會用非常激烈的手法去駁斥對方,而會從更加理性的方面入手
,再引導對方走向自己的思維
,使對方最后能夠認同和理解自己的意見。有時候
,人們明明同意對方的觀點
,但總因為對方一開口就把你之前不太正確的觀點給反駁了(如“只能說你一派胡言!”“又是一個不懂事的!”“你是錯的!”“你這樣說不過是往丑事臉上貼金而已!”“喝酒可是瘋子的行為!”等等類似于這樣的話),使得自己下不了臺
,為了“挽往”自己的“面子”,不得不開口和對方爭吵
,結(jié)果雙方吵了個耳目赤紅
,誰也沒說服誰,不僅如此
,吵輸?shù)娜送粫虼司腿ネ狻皠倮摺钡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相反會因為怨恨對方,使得自己更加堅持自己之前的想法
。這種現(xiàn)象就等同于把一只青蛙扔到熱水里
,青蛙就會跳出水來,而把青蛙扔掉冷水里
,再把冷水一點一點地煮熱
,青蛙也不會察覺是一樣的道理的,一開始就激烈地推翻對方的觀點
,哪怕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
,也只會引來更為激烈的反擊。有些理不直的人
,說起話來往往氣壯
,顧雍理常直,但說話來卻反而氣和,讓人容易接受
,孫權(quán)雖然是他的君主
,但也因此而尊敬他。
“善解人意”
顧雍是一個肯為他人的立場著想的人
,上邊說到顧雍能夠以“打太極”的方式說服他人
,也是一種善解人意的方式。有一天
,顧雍接到了兒子顧邵死去的消息
,他內(nèi)心感到陣痛,但在場的屬下們正在愉快地下棋
,為了不打擾屬下們的雅興
,顧雍竟然忍著悲痛不發(fā)作,好不影響屬下們難得的娛樂時間!
“為人之父”
顧雍不僅僅是個好臣僚
,也是位好父親
。歷史上成功人士家業(yè)卻不成功有的是,就連李世民
、秦始皇
、劉備這樣的人也不例外。三國志中劉備(實際上是陳壽)說過:“不以惡小而為之
,不以善小而不為”
,在公正評價阿斗的功過同時,阿斗是否真的辦到了這一點不知道
,但顧雍卻是這樣教育兒子的
。他的兒子喜歡喝酒,顧雍因此而責備了他
,無微不至地教育子女
,使得這些人長大后沒有走上周瑜、全琮子女的道路
。
顧雍教子
顧雍教子合理有方
。有次孫權(quán)出嫁一個內(nèi)侄女(是顧氏的外孫女),婚宴請了顧雍父子及孫子顧譚(時任位高的.選曹尚書)
。當時君臣們非常歡洽
,顧譚多喝而醉,醉而起舞不已
,無法制止
,顧雍內(nèi)怒,只得留待明日
。
第二日召譚當面嚴責
,道:“君王以忍辱負重為德
,臣下以恭敬謹慎為節(jié)。當年蕭何吳漢都立有大功
,但當見高祖皇帝面時都如不會說話似地
。你于國家有什么汗馬功勞可言嗎?只不過是依靠了我們顧氏門第的資格而受寵用罷了!因何舞得如此得意忘形,雖說是出于酒后
,其實還是恃恩忘敬
,謙虛不足的壞思想作祟呵,看來敗毀吾家族的人必是你了!”說畢
,轉(zhuǎn)身向壁而臥
,不再理譚,顧譚悔立一旁
,足足達一個時辰(兩小時)
,才被祖父遣走。
三國演義的人物介紹 和典故 急啊!
陸遜:陸遜(183-245)本名陸議
,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三國時期東吳名將
,歷任東吳大都督、丞相
。吳大帝孫權(quán)兄孫策之婿
,世代為江東大族。于公元222年率軍與入侵東吳的劉備軍作戰(zhàn)
,以火攻大破之。后因卷入立嗣之爭
,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孫權(quán)責罰
,憂憤而死,葬于蘇州
,至今蘇州有地名陸墓
。 吳丞相·陸遜(183-245)字伯言官至 上大將軍 右都護 丞相 謚昭侯
家族資料 父親 陸駿
配偶 孫策之女孫氏
子女 陸延 陸抗
兄弟姐妹 陸瑁
少孤,為從祖康綱紀門戶
。年二十一
,歷東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
,領(lǐng)縣事
。年旱
,開倉濟民,督農(nóng)桑
。討會稽山越賊帥潘臨
、鄱陽尤突,所向皆服
,拜定威校尉
。權(quán)配遜策女,數(shù)訪世務
,遜議以 “平山寇叛
,取精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睓?quán)納其策
。由虛勢伏兵,破丹楊費棧
,安內(nèi)患
,得精卒數(shù)萬。建陸 遜安二十四年
,蒙稱疾瞞關(guān)羽
,遜代獻驕兵計,軍暗渡取荊州
,除撫邊華亭侯
。敗詹晏、屈陳鳳
。破房陵鄧輔
、南鄉(xiāng)郭睦,誘降文布
。遷鎮(zhèn)西將軍
,封婁侯。陸遜論治荊州“拔人才
、未親疏
。”權(quán)納之
。黃武元年
,拜大都督、假節(jié)
。督軍五萬西陵拒劉
,伐謀分兵相機而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備軍盡歿
;伏兵,遜逸待勞
。加拜輔國將軍
,領(lǐng)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吳蜀合
,捆以外遜主之,權(quán)留璽于遜自裁度
。皖縣破曹休
,繳獲從輜重。黃龍元年
,拜上大將軍
、右都護。輔太子
。京外上疏:“寬刑罰
、忘過記功,以成王業(yè)
。阻權(quán)偏師取夷州
。”公孫淵背盟
,權(quán)欲征
,遜陳弊利“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輟
;圖四海
,匪懷細害大。乞息六師
,定中夏
。”權(quán)納焉
。嘉禾五年
,遜協(xié)諸葛瑾攻襄陽。信韓扁為敵虜
。遜佯攻暗退兵,襲江夏附者眾
。陷魏江夏太守逯式解邊害
。嘉禾六年,平吳遽亂
,定三郡
。遜憂呂壹弄權(quán)
,陳曲直于權(quán)。年少豐
,開倉濟民
。遜善賭人,昔言以諸葛恪
、暨艷
、楊竺終敗喪,果應
。赤烏七年
,代顧雍為丞相。陳 “太子正統(tǒng)
,藩正有別
,當彼此得所,上下獲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殿^流血。權(quán)不納
,又累遣使責遜
,遜憤恚卒,年六十三
。孫休時
,謚昭侯。
陸遜家世為為江東大族
。其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
,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
。陸遜十歲喪父
,隨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其任所讀書
。后因袁術(shù)與陸康不和
,唆使孫策攻陷廬江,一個多月后
,陸康病死
。在此之前陸康已將陸遜與親屬送往江東。陸康子陸績尚幼
,所以年僅十二歲的陸遜便承擔起支撐門戶的責任
。
青年陸遜是溫文爾雅的一介書生。當時
,陸績及其外甥顧邵以博覽書傳齊名
,陸遜
、張敦、卜靜次之
,風聲流聞
,遠近知名。但歷史卻把陸遜推上了政治舞臺
。
周瑜:自幼與孫堅之子孫策交好
。美姿容,精音律
,長壯有姿貌
,民間流傳名句:曲有誤,周郎顧
。24歲娶小喬為妻有兩子一女
。周瑜多謀善斷,性度恢廓
,忠君愛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大敗曹軍。后圖進中原
,不幸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
,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像周瑜出身士族
,堂祖父周景
、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
。其父親周異
,曾任洛陽令。周瑜高大英俊
,“瑜長壯有姿貌”(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周瑜志向遠大,自幼刻苦讀書
,尤喜兵法
。他生逢亂世,時局不靖
,烽火連延
,戰(zhàn)端四起,于是總想廓清天下
。
周瑜與孫策是摯友
。當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小移居舒縣。孫策和周瑜同歲
,交往甚密。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
,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
,兩家有無通共。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
,很有聲譽
。
孫堅死后,孫策繼承父志
,統(tǒng)率部卒
。周瑜從父周尚為丹陽太守,周瑜去看望
,時孫策入歷陽(今安徽和縣西北)
,將要東渡,寫信給周瑜
。周瑜率兵迎接孫策
,給他以大力支持。孫策十分喜悅
,說:“吾得卿
,諧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度龂尽菚ぶ荑斆C呂蒙傳》)
于是
,二人協(xié)同作戰(zhàn),先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
、當利(今安徽和縣東
,當利水入江處),接著揮師渡江
,進攻秣陵(今江蘇江寧秣陵關(guān))
,打敗了笮融、薛禮
,轉(zhuǎn)而攻占湖孰(今江蘇江寧湖熟鎮(zhèn))
、江乘,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
,逼走劉繇(參見孫策平江東之戰(zhàn))
。時孫策部眾已發(fā)展到幾萬人。他對周瑜說:“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
。卿還鎮(zhèn)丹陽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陽
。
不久
,袁術(shù)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隨周尚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
。袁術(shù)發(fā)現(xiàn)周瑜有才
,便欲收羅周瑜為已將。周瑜看出袁術(shù)最終不會有什么成就
,所以只請求做居巢縣長
,欲借機回江東,袁術(shù)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
建安三年(198年)
,周瑜經(jīng)居巢回到吳郡(今江蘇蘇州)。孫策聞周瑜歸來
,親自出迎
,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diào)撥給他士兵兩 千人
,戰(zhàn)騎五十匹
。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
,替周瑜修建住所
,賞賜之厚,無人能與之相比
。孫策還在發(fā)布的命令中說:“周公瑾雄姿英發(fā)
,才能絕倫,和我有總角之好
,骨肉之情
。在丹陽時,他率領(lǐng)兵眾
,調(diào)發(fā)船糧相助于我
,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
,今天的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guān)鍵時刻給我的支持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
,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因廬江一帶
,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義
,于是孫策命他出守牛渚、后來又兼任春谷長
。不久
,孫策欲取荊州
,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
,隨軍征討
。周瑜、孫策攻破皖城
,得到橋公兩個女兒
,皆國色天姿。孫策自娶大喬
,周瑜娶小喬。(注:大喬
、小喬本姓橋
,后橋、喬二姓不分
,都作喬
,通稱二喬。演義中為了抬高二喬身份
,把她們的父親叫做喬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