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三藩之亂是發(fā)生在清朝初期的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帶你詳細(xì)了解歷史真相
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
對于清朝朝廷來說
,平定三藩之亂,意味著其真正實現(xiàn)了對于天下的掌控,這也為之后的康乾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至于三藩之亂中的三個藩王,在結(jié)局上則各不相同。那么,問題來了,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亂中,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的結(jié)局分別如何呢?一
首先
,就吳三桂來說,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至于平南王尚可喜,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二十九日
二
公元1682年,也即三藩之亂結(jié)束之后
,康熙皇帝將耿精忠凌遲處死。所以,非常明顯的是,在三藩之亂的三位藩王中,耿精忠的結(jié)局,反而是凄慘的,這是為什么呢?對此,在筆者看來,耿精忠之所以被凌遲處死,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康熙十二年(1673年)
,清廷下詔撤“三藩”,導(dǎo)致吳三桂起兵反清。對此,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響應(yīng)。也即在三藩之亂中,耿精忠雖然不是首先造反的,但是,他立即響應(yīng)吳三桂起兵的行為,無疑是讓清朝康熙皇帝懷恨于心的。換而言之,在清朝朝廷看來,耿精忠在福州響應(yīng),殺福建總督范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余人,顯然是在為虎作倀和助紂為孽。三
和耿精忠相對應(yīng)的是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
,清軍進(jìn)取江山,破仙霞關(guān),入福建取浦城、建寧,克延平,抵水口。在大勢已去的背景下,耿精忠一開始是準(zhǔn)備逃跑,而不是歸降清朝。只是因為耿精忠的手下已經(jīng)決定歸降清朝,無奈的耿精忠這才決定出城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歸降清朝之后,耿精忠依然存有謀逆之心,最終被部下告發(fā)。四
最后
,對此,清朝大臣納蘭明珠曾表示:精忠負(fù)恩謀反,罪浮于之信。也即耿精忠受到清朝的恩惠,依然選擇造反,其罪行是要大于尚之信的。因此當(dāng)然
清初的三藩之亂
康熙執(zhí)意要撤藩,吳三桂被迫起兵造反
康熙在三藩之亂最初
耿精忠在敗于大清時
而另一位藩王尚可喜,本是第一個主動在三藩之亂時就投降大清的
三藩之亂出現(xiàn)的時候
二、張勇
三
可以說在三藩之亂中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818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平定三藩之亂的清軍三員漢人將領(lǐng),后來結(jié)局如何
一、張良棟
張良棟在奪取成都之后
吳三桂起兵之后
在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他因為軍功被封為陜西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