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神宗向皇后簡介,力排宰相章惇之議,擁立趙佶為帝
北宋(960年—1127年)
,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后的朝代
,傳九位皇帝
,享國167年
。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
,因皇室姓趙
,也稱趙宋
。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黻P(guān)于向皇后的詳細介紹
,一起來看看吧!
向皇后(1046年―1101年),祖籍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
,后因變故全家遷居于潯陽(今江西九江),宰相向敏中曾孫女
,宋神宗趙頊皇后
。1085年,宋哲宗繼位
,尊為皇太后。1100年宋哲宗去世
,一度臨朝聽政
。力排宰相章惇之議
,擁立端王趙佶為帝,是為宋徽宗
。

人物生平
向皇后,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
,生于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年)
,宰相向敏中的曾孫女,青州知府向經(jīng)之女
。
治平三年(1066年),向氏嫁于潁王趙頊
,封安國夫人
。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駕崩
,潁王趙頊即位
,是為宋神宗。向氏立為皇后
。為立太子之事
,宋神宗一直猶豫不決
,向皇后便稱贊第六子安郡王趙煦賢達
,遂定建儲之議,趙煦成為太子
。
元豐八年(1085年)
,宋神宗駕崩
,趙煦即位,是為宋哲宗
。尊向皇后為皇太后
。宣仁皇后命葺慶壽故宮以居后,向皇后辭曰:“安有姑居西而婦處東
,瀆上下之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辈桓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遂以慶壽后殿為隆佑宮居之。宋哲宗將卜后及諸王納婦
,向太后令娘家向氏族中不要以女參選
。族黨有欲援例以恩換合職,及為選人求京秩者
,且言有特旨
,向太后曰:“吾族未省用此例
,何庸以私情撓公法
。”一不與
。元符三年(1100年)
,宋哲宗猝然駕崩
,無子
。向皇后獨決策迎立端王趙佶。宰相章惇表示異議
,但向太后終未改變主意。
端王即位
,是為宋徽宗
。請向太后權(quán)同處分軍國事,向太后以長君辭
。宋徽宗泣拜,乃移時乃聽
。凡紹圣
、元符以還,敦所斥逐賢大夫士
,稍稍收用之
。故事有如御正殿
、避家諱
、立誕節(jié)之類,皆不用
。至聞賓召故老
、寬徭息兵
、愛護百姓崇尚節(jié)儉
。同年六月,即還政于宋徽宗。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正月
,向太后去世,享年五十六歲
。宋徽宗追念不已
,乃數(shù)次加封向太后的兄弟向宗良、向宗回
,皆位開府儀同三司,封郡王
。而自向敏中以上三世
,亦追列王爵,這是非常之殊榮
。
史書記載
《宋史·列傳第二后妃下》:
神宗欽圣憲肅向皇后,河內(nèi)人
,故宰相敏中曾孫也
。治平三年,歸于潁邸
,封安國夫人。神宗即位
,立為向皇后
。帝不豫,后贊宣仁后定建儲之議
。哲宗立,尊為皇太后
。宣仁命葺慶壽故宮以居后
,后辭曰:“安有姑居西而婦處東,瀆上下之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辈桓裔悖煲詰c壽后殿為隆祐宮居之
。帝將卜后及諸王納婦
,后敕向族勿以女置選中
。族黨有欲援例以恩換閤職
,及為選人求京秩者,且言有特旨,后曰:“吾族未省用此例
,何庸以私情撓公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徊慌c
。帝倉卒晏駕,獨決策迎端王
。章惇異議
,不能沮
。
徽宗立
,請權(quán)同處分軍國事,后以長君辭
。帝泣拜
,移時乃聽
。凡紹圣
、元符以還,惇所斥逐賢大夫士
,稍稍收用之。故事有如御正殿
、避家諱
、立誕節(jié)之類,皆不用
。至聞賓召故老、寬徭息兵
、愛民崇儉之舉
,則喜見于色。才六月
,即還政
。
明(1101年)年正月崩
,年五十六
。帝追念不已,乃數(shù)加恩兩舅
,宗良
、宗回,皆位開府儀同三司
,封郡王
。而自敏中以上三世,亦追列王爵
,非常典也。
宋徽宗是宋哲宗的什么
宋徽宗趙佶是宋哲宗之弟
宋哲宗趙煦是宋神宗第六子
,宋徽宗則是宋神宗第十一子
?趙煦?唯一的一個兒子趙茂出生3個月就夭折
,其余2個活到成年的都是女兒。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
,年僅25歲的宋哲宗病死,宰相章惇主張依禮
、律
,當(dāng)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否則當(dāng)立長弟申王趙佖
,但向太后(神宗皇后)以自己無子,神宗諸子皆庶子
,排除患有目疾的趙佖后
,主張立哲宗次弟端王趙佶,章惇指出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并以宋神宗語駁斥反對派:“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
,當(dāng)立
。”但向太后在曾布
、蔡卞
、許將等執(zhí)政的支持下
,立趙佶為帝
。
大宋皇帝列表及簡介 大宋皇帝簡介
1、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中國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漢族
,出生于洛陽夾馬營
,祖籍河北涿州
。出身軍人家庭,趙弘殷次子。948年
,投后漢樞密使郭威幕下
,屢立戰(zhàn)功。951年
,郭威稱帝
,建立后周
,趙匡胤任禁軍軍官
,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960年
,他以“鎮(zhèn)定二州”的名義
,謊報契丹聯(lián)合北漢大舉南侵
,領(lǐng)兵出征
,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代周稱帝
,建立宋朝
,定都開封
。在位16年。在位期間
,加強中央集權(quán)
,提倡文人政治
,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文治盛世
,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杰出人物
。
2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
,即位后改名炅
。太祖駕崩后,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
。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
,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jù)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
。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
,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局面
。兩次攻遼,企圖收復(fù)燕云十六州
,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
。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quán)
,在位期間
,改變唐末以來
,重武輕文陋習(xí)
。在位共21年
,至道三年,59歲的宋太宗去世
,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yīng)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葬永熙陵。
3
、宋真宗趙恒(968-1022)
,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
,997年繼位,1022年駕崩
,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
。景德元年(1004年)
,契丹人所建之遼國入侵
,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
,雙方會戰(zhàn)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淵,局勢有利于宋
,但因真宗懼于遼的聲勢
,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進貢遼大量金銀為歲幣于澶淵定盟和解
。歷史上稱澶淵之盟。此后
,北宋進入經(jīng)濟繁榮期。真宗后期
,以王欽若
、丁謂為相
,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
,帝亦淫于封禪之事
,朝政因而不舉,社會矛盾不斷激化
,使得宋王朝的“內(nèi)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4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
。初名受益
,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
,1018年立為皇太子
,賜名趙禎
,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
。1063年駕崩于汴梁皇宮
,享年53歲。在位四十一年
。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
,而對外戰(zhàn)爭卻又屢戰(zhàn)屢敗
,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
。后來雖一度推行“慶歷新政”
,但未克全功
。其陵墓為永昭陵。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
5、宋英宗趙曙(1032年-1067年)
,北宋第五代皇帝
,1063年—1067年在位,原名宗實
,后改名趙曙,太宗曾孫
,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
,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宮撫養(yǎng)
,賜名為宗實。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
,后為秦州防御使
。1055年立以為嗣
。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
,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1067年
,病逝于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
,陪葬有高后
、狄青、楊延昭等
。
英宗趙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的孫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兒子
。嘉祐七年(1062)立為皇太子,封鉅鹿郡公
。嘉祐八年即帝位
。
6
、宋神宗趙頊(頊xū),英宗長子
,謚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英宗趙曙長子
。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國公
;后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受封淮陽郡王
;治平元年(1064)進封潁王
。治平三年立為皇太子
,次年即帝位,是為神宗
,時年20歲
。1067年-1085年在位
。即位后,由于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
,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干
,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變法
,以期振興北宋王朝
,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
。由于改革操之過急
,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
,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
。
7
、宋哲宗趙煦(1076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1100年在位)
,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
,原名傭,曾被封為延安郡王
。神宗病危時立他為太子,元豐八年
,神宗死,趙煦登基為皇帝
,是為宋哲宗
,改元“元祐”。在位15年
,享年24歲
。謚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
,葬于今天河南鞏縣的永泰陵。
8
、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
,是宋朝第八位皇帝
,神宗11子,哲宗弟。趙佶先后被封為遂寧王
、端王
。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為帝
。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
,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
,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
。他自創(chuàng)一種書法字體被后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
,他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
,據(jù)說象征“天下一人”
。
9、宋欽宗趙桓(公元1100~1156年)
,原名趙亶
,又名趙煊
。是北宋末代皇帝
,宋徽宗趙佶長子
。生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公元1125)十二月金人南下大舉入侵時
,徽宗禪位于他
,在位1年零2個月
。為人優(yōu)柔寡斷,反復(fù)無常
,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
。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病死于燕京
,終年57歲,葬于永獻陵(位于今浙江紹興東南寶山)
。
10
、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gòu)(1107——1187)
,字德基
。宋徽宗第九子
,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
、欽二宗北去后,于應(yīng)天府即位
,改元建炎。拒絕主戰(zhàn)派抗金主張
,南遷至紹興
、臨安
,建立南宋政權(quán)
。統(tǒng)治期間,雖迫于形勢以岳飛等大將抗金
,但重用投降派秦檜
。后以割地、納貢
、稱臣等屈辱條件向金人求和,殺害岳飛
。公元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禪位于宋孝宗
,自稱太上皇。精于書法
,善真
、行、草書
,筆法灑脫婉麗
,自然流暢
,頗得晉人神韻
。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
11
、
、宋孝宗趙昚(昚shèn 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
、紹熙五年六月初九)
,南宋第二位皇帝(1163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孫
,初名伯琮,后改名瑗
,賜名瑋,字元永
,謚號紹統(tǒng)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他是宋高宗養(yǎng)子,原來是太祖趙匡胤的次子趙德芳的六世孫
。父親為秀安僖王趙子偁。由于高宗的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沒有嗣子
,所以只好從其他宗族中選擇后繼者。宋孝宗在位27年
,淳熙十六年(1189年)遜位
,讓位與兒子宋光宗趙惇。紹熙五年(1194年)病逝
,終年68歲
。謚號紹統(tǒng)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廟號孝宗
。葬于永阜陵
。
12、宋光宗趙惇(惇dūn 1147年——1200年)
,宋朝第十二位皇帝
,南宋第三位皇帝(1190年——1194年在位)
,廟號光宗
,在位5年。慶元二年十月三日
,上尊號圣安壽仁皇帝
。慶元六年八月八日辛卯(1200年9月17日)光宗崩殂于壽康宮
,享年54歲,后葬光宗于永崇陵
。十一月十四日丙寅
,廟號光宗,謚號憲仁圣哲慈孝皇帝
,嘉泰三年(1203年)十一月八日壬申,加謚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圣哲慈孝皇帝
。
13、宋寧宗趙擴(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是中國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
,南宋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
。宋孝宗時被封為嘉王、平陽王
。宋光宗登基后,趙擴被立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