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官不為民做主
胡質(?~250年)
,字文德,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胡質雖然年輕,卻能與蔣濟
、朱績齊名,在長江、淮河一帶也很有影響。他的父親胡敏以正直聞名,被曹操稱贊有長者之風,蔣濟也曾評價他氣概不如其父,但在處事細節(jié)上猶有過之。隨后曹操召任胡質為頓丘令。胡質的細心也體現(xiàn)在審理案件上,當時縣里有個叫郭政的人與堂妹通奸后來,胡質為丞相東曹議令史
,州里請他任治中。一次,將軍張遼與武周產(chǎn)生了矛盾,他就想請溫恢說動胡質來給自己當護軍,胡質推辭了任命。張遼為此特別不理解,胡質卻說:在往常您對武周都贊不絕口,如今也不應該為了一些小事跟他反目成仇,張遼聽后感激胡質所言,與武周重歸于好。黃初年間,胡質又轉任吏部郎
、常山太守,后遷任東莞太守。前后太守達九年。其間,勤政廉政,克己奉公,治理有方,吏民皆安。由于他政績突出,每每得到賞賜時,都會將朝廷賞賜的錢財分發(fā)給將士們,身故后家無余財。廉潔自律、公而忘私的好品德無人不夸贊嘉平二年(250年)胡質去世。朝廷追封他為陽陵亭侯,食邑百戶
1. 文言文直書作者劉知凡翻譯 作者是劉知幾
原文:夫人稟五常,士兼百行
,邪正有別,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賤,而小 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貴,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趨邪而棄正
,不踐君子之 跡,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語曰:“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故寧 順從以保吉,不違忤以受害也況史之為務,申以勸誡
言之 若是,吁可畏乎
至若齊史之書崔弒, 馬遷之述漢非
是以張儼發(fā)憤,私存《嘿記》之文
足以驗世途之多隘,知實錄之難遇耳
案金行在歷,史氏尤多
陳壽、王隱
歷代厚誣,一朝 如雪
案于時河朔王公,箕裘未隕
剛亦不吐,其斯人歟
雖周身之防有所不足
翻譯:人秉受了上天賦予的仁義禮智信五種美德
然而世人大多都遵循邪曲而放棄正直
,不遵循君子的腳步,而行為遵循小人的做法,為什么呢?俗話說:“正直像弓弦,死在路邊;邪曲像彎鉤,反而能封侯。”所以人們寧可順從(權勢)來保障自身平安,也不違逆(權勢)而遭受禍害。況且史書的要義,就是要申明勉勵懲誡
史書記載的內(nèi)容能夠達到這種效果
至于像齊史記載崔杼弒君
,司馬遷寫出漢武帝的過錯,韋昭在東吳秉直記事,崔浩寫史犯了魏國的忌諱,他們有的身受刑戮,被當時人所嘲笑;有的寫成的書被填埋,后人無法知道。世事就像這樣,卻要責怪史臣不能保持剛直不屈的性格,激勵自己舍己盡忠的節(jié)操,(這樣的要求)確實也難做到啊。因此張儼因憤激而努力
,私下撰寫保存《嘿記》的文字;孫盛心中不平,私自抄寫了《晉陽秋》的原稿寄到遼東,(以保真實。)用這種辦法來避禍,幸好獲得兩全。這足夠用來證明世道多么艱辛
,也了解了史書實錄的難得。但是一一考察從前的史事,求證于實錄的言語,雖然有古人的糟粕,真假相雜,可是披開沙子挑選金子,有時還是能收獲寶貝的。考究魏晉更替,歷史事件特別多
。當晉宣帝(司馬懿)、晉景帝(司馬師)開創(chuàng)晉朝基業(yè)之初,曹氏和司馬氏政權交替的時候,或者司馬懿在渭南和諸葛亮相持,被諸葛亮的遺計擊敗,或者魏帝曹髦云臺發(fā)兵討伐司馬昭陳壽、王隱
,都閉口不說話,陸機、虞預,也停筆沒有敘述。到了習鑿齒,才有了死諸葛退走活仲達(司馬懿)、成濟持刀刺殺魏帝曹髦的記載。歷代的欺騙蒙蔽,這時才澄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考究當時北魏的王公貴族后裔,依然當政
;北齊的將相,先人遺業(yè)仍然還在。而這兩人寫他們忌諱的事情,竟沒有一點害怕。不畏 *** ,大概就是這類人嗎
?烈士舍身求取美名,壯士看重氣節(jié),寧可做折斷的蘭花,破碎的玉石,也不做瓦礫而保全性命。像南史、董狐依仗正氣真實記載,不避 *** ;韋昭雖然在保全自己防備受害方面有所不足
2. 文言文 樂不思蜀 全文翻譯 原文: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
“此間樂
,不思蜀譯文:
司馬文王同劉禪一起歡宴
,司馬文王喊來樂工 ***說明
“樂不思蜀”
,語出《三國志?蜀志?后主禪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樂而忘返,樂而忘本。也諷刺3. 王夷甫不言“錢”文言文的議文誰知道了 王夷甫口不言錢
【原文】
王夷甫雅尚玄遠
【譯文】
王夷甫志趣高雅崇尚玄妙幽遠的境界
【解說】
王夷甫,即王衍
不過
4. 《孫盛,字安國閱讀答案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孫盛
父恂,潁川太守
。恂在郡遇賊,被害。盛年十歲
,避難渡江。及長,博學,善言名理。于時殷浩擅名一時
,與抗論者,惟盛而已。盛嘗詣浩談論,對食,奮擲麈尾①,毛悉落飯中,食冷而復暖者數(shù)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盛又著醫(yī)卜及《易象妙于見形論》,浩等竟無以難之
,由是遂知名。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貧親老太守陶侃請為參軍
時丞相王導執(zhí)政,亮以元舅居外
亮納之
。庾翼代亮,以盛為安西諮議參軍,尋遷廷尉正。會桓溫代翼
,留盛為參軍,與俱伐蜀,軍次彭模,溫自以輕兵入蜀,盛領贏老輜重在后,賊數(shù)千忽至,眾皆遑遽。 盛部分諸將,并力距之,應時敗走。蜀平,賜爵安懷縣侯
,累遷溫從事中郎。從入關平洛,以功進封吳昌縣侯,出補長沙太守。以家貧,頗營資貨
,部從事至郡察知之,服其高名而不劾之。盛與溫箋,而辭旨放蕩,稱州遣從事觀采風聲,進無威鳳來儀之美,退無鷹鹯搏擊之用,徘徊湘川,將為怪鳥溫得盛箋
年七十二卒。盛篤學不倦
,自少至老,手不釋卷。著《魏氏春秋》
、《晉陽秋》,并造詩賦論難復數(shù)十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既而桓溫見之,怒謂盛子曰:“枋頭誠為失利
,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 ”其子遽拜謝,謂請刪改之。時盛年老還家
,性方嚴有軌憲,雖子孫斑白,而庭訓愈峻。至此,諸子乃共號泣稽顙②,請為百口切計。盛大怒
。諸子遂爾改之。盛寫兩定本
,寄于慕容俊(《晉書·卷八十二》
②稽顙:古代一種跪拜禮
B.孫盛能夠明辨是非,當王導和庾亮之間產(chǎn)生猜忌時
D.桓溫認為孫盛在《晉陽秋》中對枋頭之戰(zhàn)的記錄過于夸耀
(10分)(1)王公神情朗達,常有世外之懷
5. 文言文閱讀(18分)胡質之子威,字伯虎 小題1:C小題1:A小題1:C小題1: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小題1:⑴吃完飯后
自小志向遠大
家里生活窘迫
快走的時候
問明所賜絹的來路后
當時胡質的一個位為都督的下屬,和威從來不認識
后來經(jīng)由其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