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科場積弊的教訓
,在科舉考試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漸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
鎖院制:即在“知貢舉”(主考官)
、“權知貢舉”(副考官)等考官人選確定后
,立即將他們鎖于貢院之中,斷絕他們與外界的聯(lián)系
,避免出現(xiàn)考官向親朋好友泄露試題的現(xiàn)象
。
彌封制:即在考生考試結束后,由專人將考生試卷上的姓名
、籍貫等部分用紙糊起來
,再交給考官評判。直到最后統(tǒng)計成績時
,才能拆封公布姓名
,否則即為作弊。這也是后世考試中密封試卷制度的起源
。
謄錄制度:據宋人記載
,實行彌封制后,科場上又發(fā)生了考生在試卷上書寫標記
、暗語的問題
,于是“謄錄”之制隨之出現(xiàn),即在考生交完試卷后,朝廷雇請一批抄寫書手將考卷重新謄錄一遍
,再交考官,其用意在于進一步杜絕“彌封”措施的紕漏
。
別試:即針對考官的子弟特設考場考試的制度
。在這樣的特殊考試過程中,另派考官監(jiān)考
、閱卷
,以防止徇私舞弊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同時
,對當朝大臣權貴的子弟往往還要多復試一次
,以甄別是否有人利用權勢將無能子弟的成績拔高。
贖買幽燕
對于自后晉以來便被割讓的燕云十六州
,趙匡胤一方面有著收復燕云故土的責任感
,認為燕云未復,難稱一統(tǒng);另一方面
,他對宋遼雙方實力的估計又很實際:“今之勁敵
,惟在契丹,開運以來
,益輕中國
。”認為以宋目前的實力
,無法在軍事上與契丹爭鋒
。但他并不消極地等待契丹“自亂”,或幻想有朝一日契丹會“率土歸仁”
,而是設計了第三種方式:以和平贖買的方式收復燕云
。
據《澠水燕談錄》《石林燕語》等書記載,趙匡胤削平南方諸國后
,設置了“封樁庫”
,將各國財富收歸其中,并將每年財政收支的盈余部分存入
。他計劃等到蓄滿五百萬緡后
,遣使向遼贖回“山后諸郡”(燕云之地),如遼方不同意
,則將錢財用于召募戰(zhàn)士
,以武力收復。部分學者認為該策“顯示出太祖在外交政策上的靈活
、務實和理性
。”
經濟
趙匡胤對有關國計民生產生重要影響的黃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黃河的問題主要是水患
,五代時期
,黃河決堤、改道
,淹沒村莊農田
,宋初也不斷有水災出現(xiàn)。趙匡胤在建隆三年(962年)
,令黃河沿岸修堤筑壩
,并大量種樹,以做防洪時用
。每年的正月
、二月、三月
,為黃河堤壩例修期
,趙匡胤下令嚴格巡察,防患于未然
。因此
,素以黃害著稱的黃河在他在位的十七年中,只有十幾次潰決的記載
,并且都沒出現(xiàn)嚴重的災害
。除了黃河之外,趙匡胤對運河
、汴河
、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
。這對于農業(yè)經濟的穩(wěn)定
、商業(yè)經濟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趙匡胤還重視農業(yè)生產
,減輕徭役,賦稅專收
。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
,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乾德二年(964年)
,趙匡胤下過一道命令
,就是將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專賣收入,除地方支用外
,一律運往京師
,地方不得占留
。
想知道有關趙匡胤的一生的資料,有的請告訴我
趙匡胤
黃抱加身登帝位
南征北討定天下
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
。“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軍最高統(tǒng)帥趙匡胤發(fā)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
。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tǒng)一了大半個中國
,而且治國有方
。宋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
,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系
。
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杰出人物
。
大凡粗知中國歷史的人們都知道有個“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的典故。這里說的就是趙匡胤利用軍權
,發(fā)動政變
,建立宋王朝,強化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故事
。
趙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3月21日
,地點是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相傳
,伴隨著嬰兒的出生
,“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
,體有金色
,三月不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趙匡胤出生時
,威赫數(shù)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獋€平衡被打破
,接踵而來的就是長久不息的動亂。他受家庭的熏陶
,自幼愛好騎射和練武
,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藝。
21歲時
、頗有冒險精神的他告別父母妻子
,開始浪跡天涯
,尋找那份屬于自己的事業(yè),他漫游了華北
、中原
,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
,到公元949年
,他終于遇到了機會。他在北上的途中
,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后漢樞密使的郭威
。郭威此時正在今河北大名縣東北招兵買馬,于是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趙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
后來
,郭威擁兵自重,在將士的要求下
,廢漢隱帝.建立后周
。此時的趙匡胤由于擁立有功,提升為禁軍軍官
,后受郭威義子柴榮信任
,提升為開封府馬直軍使。從此
,他跟隨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zhàn)
,屢建奇功,在征戰(zhàn)南唐的過程中
,他對周世宗表現(xiàn)出無限的忠誠
。例如,當他攻占滁州后
,其父夜半舉兵到滁州城下
,叫他開門,他卻說:“父子雖然是至親
,但城門的開閉
,卻是王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苯Y果
,其父只好等到天亮才進城。南唐統(tǒng)治者看到趙匡胤所向無敵
,曾用重金收買他
。而趙匡胤把收到的禮品三千多兩白銀,原封未動地交給周世宗
,進一步得到了柴榮的信賴
。公元959年
,柴榮逝世前,把趙匡胤提拔為殿前都點檢
,成為后周禁軍的最高統(tǒng)帥
。
在滁州,對于趙匡風來說具有意義的是
,他結識了輔佐他將來創(chuàng)立北宋王朝的核心人物趙普
,這無異于劉備結識了諸葛亮。當年八月
,趙匡胤剛被任命為同州節(jié)度使
,兼殿前都指揮使,立即把趙普要到身邊做節(jié)度推官
。同時
,他在軍中把一些重要將領拉攏到身邊,以盟誓結義的古老方式
,與石守信
,王審琦等人結成義社十兄弟
。趙匡胤集團逐步形成
。
周世宗柴榮死后,七歲幼子柴宗訓繼位
。公元960年
,軍權在握的趙匡胤乘機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他的部下把事先準備好的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
,擁立趙匡胤取代后周
,建立了大宋政權。
以和平方式進行朝代更替
,可以說是趙匡胤集團的既定策略
。有利于社會安定,鞏固統(tǒng)治
,繼續(xù)進行周世宗所未競的統(tǒng)一大業(yè)
。
從公元907年至公元959年,短短53年內
,中原換了五個朝代
,更換了八姓十三君。剛剛輕而易舉奪取后周政權的趙匡胤
,深知他人掌握禁軍兵權對自己統(tǒng)治的危害性
,為此事,他食不甘味
,睡不安枕
,為了使各位宿將交出兵權
,他想出一計。公元961年7月
,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人喝酒
。指出自己天天睡不好覺,擔心自己的皇位有朝一日被人奪去
,眾人大驚失色
,忙請示趙匡胤他們該怎么辦。趙匡胤于是賜給了這些官員許多良田美宅
,讓他們辭官歸家
、歡度晚年。這就是所謂“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在談笑風生中
,平靜地進行了一場奪權斗爭。這在中國歷代君王中
,可謂首屈一指
,也應該說是一場文明的權力移交方式。
在解除了身邊握有重權的禁軍將領的軍權之后
,宋太祖又取消了禁軍內的一些重要職位
,逐步形成了禁軍由官職較低的殿前都指揮使,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
、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分別統(tǒng)領的“三衙分立”制度
,規(guī)定三衙只有帶兵權,沒有發(fā)兵權
。樞密院雖有發(fā)兵權
,卻無統(tǒng)兵權,這樣互相牽制的結果
,把軍權都集中在皇帝手里
,這是宋太祖對軍事機構的重大改造,這樣一來
,基本上消除了武人發(fā)動兵變的可能性
。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宋太祖還一步步地剝奪地方節(jié)度使的兵權
、財權和司法權
,從而把地方的權力收歸中央,使唐末以來那種割據稱霸一方
,動不動就與中央抗衡的節(jié)度使職務
,變成一種沒有實際權力的榮譽虛銜。與此同時
,為了削弱地方兵力
,下令從地方兵中挑選精兵壯丁組成中央禁軍
。并立更戍法,把禁軍派往外地
,三年一輪換
,造成兵無常帥,將不識兵的局面
,使北宋的禁軍互相鉗制
,成功地防止了宋王朝沒有成為繼五代之后第六個短命王朝。
宋太祖初步鞏固了內部
,但他并不能安枕
。他對趙普說:“吾睡不著,一榻之外
,皆是他人家也”
。他深深懂得,對他這個新生政權的威脅不僅來自內部
,而且還來自外部
,他決心掃滅群雄,改變分裂局面
,統(tǒng)一天下
,完成周世宗未競的事業(yè)。
在當時
,北有北漢
、契丹
,西有后蜀
,南有南唐、南漢
、吳越
、荊南等國,它們大多偏安多年
,統(tǒng)治腐朽
,內亂頻仍,這無疑給宋朝統(tǒng)一天下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
針對這一情況
,宋太祖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戰(zhàn)略方針。對遼和北漢
,北宋在削平南方割據勢力前
,基本上采取守勢,只在邊境適當顯示武力
,并對來犯之敵適當反擊
。同時與遼王派使臣經營和好
,力圖保持北方戰(zhàn)線的暫時安定,對于南方諸國及割據勢力
,趙匡胤采取選擇時機
,利用矛盾,先弱后強
、各個擊破的方針
,一一平定。公元963年
,首先平定荊南和湖南的封建割據勢力
;公元965年,又消滅了后蜀政權
;接著
,公元971年9月,一舉消滅了南漢政權
;公元975年消滅了南方諸國勢力最大的南唐政權
。南唐滅亡后,南方剩下的吳越和福建漳州
、泉州等地的地方割據勢力
,迫于北宋的強大,也先后臣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跋饶虾蟊薄钡姆饨ńy(tǒng)一戰(zhàn)爭的“先南”部分,基本告一段落
,但宋太祖念念不忘的是恢復漢唐舊疆
,平定北漢,收復燕云16州
。他兩次出兵北漢
,后一次還是他親自出馬,但都因遼兵的增援而未成功
,此志未遂
,宋太祖把平定江南諸國所得金帛運回汴京,建立了封樁庫
,準備貯滿五百萬之后
,向契丹贖回燕云16州,如果契丹不肯
,就用這筆錢作為軍費
,兵戎相見。到宋太祖去世,除北漢外
,基本上結束了延續(xù)幾十年的分裂局面
,中原和南方地區(qū)實現(xiàn)了“天下一家”。
宋太祖雖然是個行伍出身的專制帝王
,在加強專制主義皇權方面不惜余力
,但是,隨著他登上皇位
,就開始了從軍人向政治家的轉化
。這一方面是他自己的主觀所為,另一方面也是整個北宋統(tǒng)治集團這樣來塑造他
。他善于聽取大臣們的意見
。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證明是正確的“先南后北”方略,就是集思廣益的結果
。對宋太祖影響最大的
,應當說是輔佐他登上皇位的重要謀士趙普。趙普在趙匡胤登基之后的所為
,雖然不象是唐太宗手下的魏征
,但也是經常犯顏直諫。有一次
,趙普推薦一個人提任一個官職
,太祖不同意,君臣對峙了二天
,經趙普的據理力爭
,最后宋太祖終于領會趙普舉薦的正確,欣然同意
。還有一次
,趙普提出給一個宋太祖很反感的人升官,宋太沮不同意
,雙方爭論起來
,太祖大怒,說道:“我就不給他遷官
,你能怎么著我?“趙普嚴肅地說:“刑賞,天下之刑賞
,怎么能以陛下你一個人的喜怒來決定呢?”
當了皇帝的趙匡胤逐漸認識到文人在太平年月中的重要作用
,于是很注意用文人,并要求武臣也要看書學習
,正是他的清明之舉
,所以宋的官吏們都極力地維護他的權威。他也在趙普等大臣的協(xié)助下
,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輕武的政策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他把改革軍事機構的原則應用到改革政治經濟制度上來
。使內外抑制,集權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
。
在中央
,宋太祖實行政務、財務
、軍務分立制度
,以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同時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
,既協(xié)助宰相處理政務
,又防止宰相專權。設三司使主持財政
,號稱計相
,由樞密使負責軍政。在地方實行州縣二級制
,州縣的行政長官經常調整
。以知州知州事,并設通判
,互相牽制
。在財政上,削奪地方上的財權
,設轉運使來管理地方財政
,除度支經費外,一律運用京師
,這既保證了中央的財政收入
,又斷絕了地方上藩鎮(zhèn)興起的經濟基礎。為了保證各項制度的實施
,趙匡胤建立了一套強有力的監(jiān)察制度
,諫官由皇帝親自挑選,成為天子的法官
,督察各級官員的工具
。同時,為擴大統(tǒng)治基礎
,恢復科舉制度
,把殿試制度固定化。在經濟發(fā)展方面
,整頓混亂的賦稅制度
,實行輕徭薄賦,獎勵農桑,興修水利
,繁榮工商業(yè)等一系列的政策
,使北宋的社會經濟有較快的恢復和發(fā)展。
在用人上
,宋太祖賞罰分明
,不念舊惡。在滅后蜀時
,主帥王會斌等人貪殘殺降
,盡管平蜀有功,還是被降職責罰
,清廉的曹彬和轉運使沈義任都被特加優(yōu)賞
。有個叫董遵海的武將,在宋太祖浪跡天涯時曾仗勢欺侮太祖
。宋初
,董遵海有此過失被告發(fā),被太祖召見
,心想必死無疑
。這時,宋太祖告訴他:“我不會念舊惡的”
。并對他委以重任
,還把他陷于遼朝幽州的母親用黃金贖回來,董遵海感激萬分
,也更加用心守邊
,立下戰(zhàn)功。在賞罰分明的同時
,太祖也不隨意猜疑大臣
。有一天,他到趙普的府弟私訪
,正好吳越王錢椒送十瓶東西給趙普
,說送的是海物。宋太祖讓趙普打開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