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兩次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其中一次竟是由徐達女兒燕王妃指揮的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7-12 12:42:34
明朝兩次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其中一次竟是由徐達女兒燕王妃指揮的
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燕王妃的文章
,歡迎閱讀哦~
明朝時期,成功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共發(fā)生過兩次,一次廣為人知,一次卻鮮為人知
。
戰(zhàn),其中一次竟是由徐達女兒燕王妃指揮的.png)
廣為人知的那一次
,就是兵部尚書于謙于組織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歷史上也叫京師保衛(wèi)戰(zhàn)。
公元1449年八月十六日
,明軍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慘敗
,明英宗也被俘,遂于十月率大軍進犯北京
。
于謙
、石亨率軍與瓦剌軍戰(zhàn)于德勝門外,瓦剌軍大敗
。隨后又轉戰(zhàn)至西直門進攻明軍
,也被明軍擊退。
瓦剌軍不甘失敗
,又在彰義門組織進攻
,明軍佯裝失利,瓦剌軍追到土城
,被潛伏在民居內的明軍火槍手阻擊
,死傷無數,不得推進
。
由于京師外圍守軍的奮力抵抗
,到十一月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
,京師危機得解
。
另外一次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則是由徐達的女兒
,燕王朱棣的王妃所指揮
,對手則是建文帝所派,李景隆為大將軍的五十萬北伐大軍
。
為何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非常出名
,而燕王妃徐妙云指揮的這次保衛(wèi)戰(zhàn)沒有那么大的名氣?
可能是于謙指揮的這場戰(zhàn)役,是為了抵御外族瓦剌的侵略
,最后取得這場的勝利
,大漲了明朝廷的志氣
,所以史書上大寫特寫。
而燕王妃徐妙云指揮的這場戰(zhàn)役
,是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后,朝廷派兵北伐
,而進行的一場保衛(wèi)戰(zhàn)
。這是一場內部的爭斗,沒有保家衛(wèi)國那么壯烈所致吧
。
但是這場保衛(wèi)戰(zhàn)從戰(zhàn)役的規(guī)模上
,還是激烈程度上,一點都不亞于于謙的那次
。
可是這么大一場戰(zhàn)役
,為何由徐達的女兒,燕王妃來指揮
,讓人看了直奇怪
,京城沒人了?
當時北京城真的沒有擔任這個重任的人物了。
徐達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明朝建立后
,他的爵位列在開國“六王”之首 。
朱元璋曾經稱贊他說:“令行禁止
。不居功自傲
,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
,沒有過失
。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朱元璋對臣子的這個評價之高
,簡直是無出其右了。
過去有過傳聞
,說徐達是被朱元璋毒死的
,其實這都是野史罷了,因為《明史》明明記載徐達是因病而逝
。
大家試想一下
,正史是清朝時期的張廷玉他們編寫的,在史書中
,他們在許多地方對朱元璋進行了抹黑
,如果真有此事,他們還不詳盡的描寫徐達的遇害經過
,能放過抹黑朱元璋的機會?
對于這么一個功臣
,朱元璋是厚愛有加的
。恩寵的方式,除了給他賜予爵位外
,還有其他方式
,比方說結成兒女親家。
一日
,朱元璋將徐達召來說道:“朕與你是布衣之交
,自古以來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親
。你有這么好的女兒
,朕想將兒子朱棣與她相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朱元璋一透漏這個意思
,做臣子的自然是喜出望外。于是這么親事就成了
。不對
,不是一門親事,而是三門親事
。
徐達共四個女兒
,大女兒,二女兒和三女兒
,先后嫁給燕王朱棣
、代王朱桂和安王朱楹。
朱元璋去世后
,朱允炆稱帝
,是為建文帝。由于朱家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
,最終逼迫燕王于公元1399年發(fā)動了“靖難之役”
。
朱棣一舉兵,朝廷馬上派兵討伐
。先是老將耿炳文帶領了30萬大軍北伐
,但打了敗仗,灰溜溜的敗退了
,最后遭到撤職處分
。
后來朝廷方面更換了統(tǒng)帥
,由李景隆率50萬大軍,再次北伐
。
趁朱棣親自率精騎奔襲大寧(今內蒙古寧城)期間,李景隆率兵圍困了北京城
。
當時
,當時朱棣的長子
,朱高熾以世子的身份留守北平。
朱棣當年南征北戰(zhàn)
,為大明的建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在朱元璋眼里,他的這個四皇子
,是自己20幾個兒子中
,軍事素養(yǎng)和戰(zhàn)斗經驗最出類拔萃的。
但朱高熾就不一樣了
,他生長在和平時期,平時老師教導的都是“之乎者也”
,“和為貴”的這些儒家思想
,哪經歷過這血與火的考驗?所以,當聽說李景隆圍困北京城的消息后
,他一籌莫展
,徹底的麻爪了。
看到自己兒子這么沒用
,王妃徐妙云不得已走到了前臺。
俗話說
, 巾幗不讓須眉
,在名將徐達女兒這里
,這句話最適用了
。你想啊
,名將的女兒
,至少身上有那個遺傳基因不是?
針對李景隆的攻城特點,徐妙云有針對性的部署防御
。
靖難兵起,王襲大寧
,李景隆乘間進圍北平。時仁宗以世子居守
,凡部分備御
,多稟命于后
。景隆攻城急
,城中兵少,后激勸將校士民妻
,皆授甲登陴拒守
,城卒以全。(《明史》)
由于精銳兵力都讓燕王帶到漠北去了
,城中兵力缺乏,徐妙云便激勵將校
、士兵
、百姓的妻子,發(fā)給她們鎧甲
,讓她們都登城拒守
。
此仗從九月打到十一月,在最危急的時候,面對李景隆的猛烈進攻
,眼看就要破城了
,徐妙云臨陣觀戰(zhàn)后
,決定用往城墻潑水的辦法堅守。
此時已進入冬季,夜晚的北京甚是寒冷
,于是守城部隊夜里汲水澆于城墻上,次日城墻結冰,這樣
,高高的磚墻立刻變成冰墻
,進攻的部隊往上一攻直打滑
。
兩個月的堅守終于等來了燕王的凱旋,朱棣回師北平后
,立即與李景隆在鄭村壩(今北京大興)展開了會戰(zhàn)
。
別看李景隆打孤兒寡母時顯得威猛無比,在朱棣的面前就原形畢露了
。
朱棣率精騎為先鋒,左右沖擊
,連破李景隆七座營寨
,將軍張玉列陣進擊
,大軍直抵北平城下
。
遠遠的看到解圍的大軍沖殺而來,經驗豐富的燕王妃立刻把握時機
,命城中守軍全力殺出,前后一夾擊
,李景隆大敗
,拋棄物資
,連夜撤退。
就這樣,北京之困終于得解
。
又經過三年的苦戰(zhàn)
,燕王朱棣終于打到南京城,最后在南京稱帝
,稱之為明成祖
。
而當年的王妃徐妙云也水漲船高,順利上位當了皇后
,史稱仁孝文皇后
。
明朝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孫太后到底發(fā)揮了多大的作用?
明朝的孫太后,即孝恭章皇后孫氏(1399年-1462年)
,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
,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生母。
孫太后是一位賢明而很有政治見識的女政治家 ,在明王朝英宗和代宗時期發(fā)揮了表現出她杰出的政治才能。 這一時期也是明王朝十分艱難而復雜的時期,在外敵入侵
,朝局動蕩
,朝廷處于巨大的危機和困境中時,孫太后發(fā)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她積極應對“土木堡之變”
,立新皇帝,重用于謙等有大才的忠良大臣
,坐鎮(zhèn)指揮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后來又冷靜地應對“多門之變”,經歷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困境,挽救了明王朝的危機,使明王朝得以延續(xù)下來
。
孫太后少年時便頗有美色
。她父親孫忠是永城縣的主簿
,經同鄉(xiāng)
、明仁宗張皇后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的介紹
,十多歲的孫氏得以入宮
。
后來
,明成祖朱棣為皇長孫朱瞻基選妃
,之后
,冊封濟寧胡氏為正妃,孫氏也被冊立為嬪
。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初九日,朱瞻基即位
,孫氏被封為貴妃
。依宮廷禮制,皇后被冊立后賜金冊金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而貴妃以下有冊無寶,但因孫氏與朱瞻基長期相處
,感情很深
,朱瞻基特請為孫氏破格賜金寶賜。足見朱瞻基對孫氏是特別重視的
。宣德三年(1428年)
,明宣宗朱瞻基廢了胡皇后,改立孫貴妃為皇后
。明宣宗廢后的理由是胡氏無子嗣
,而孫氏有子
。胡氏被廢之后,退居長安宮
,賜號“靜慈仙師”
。
宣德十年(1435年)
,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張?zhí)罅⒒侍又炱铈?zhèn)為皇帝
,張?zhí)蟊蛔馂樘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孫皇后被尊為皇太后。
本來
,孫皇太后可以在后宮享受太后的安逸生活了
,親生兒子當了皇帝,她地位尊貴
,生活奢華
,可以無憂無慮了,但是
,
“土木堡之變”卻把她從后宮推到了當時政治舞臺的前臺關鍵位置上。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入侵明朝邊境
,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一直想展示他的軍事才能
,在親信太監(jiān)王振的鼓動下,他決定御駕親征
,于是
,他親率二十萬大軍出征。按原計劃
,明軍從大同北上后
,將去邊境與瓦剌軍決戰(zhàn)?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明軍的軍務大事皆由監(jiān)軍太監(jiān)王振決定,將領處處受節(jié)制
,無法按自己的意圖指揮作戰(zhàn)
,而王振不懂軍事,指揮接連失誤
,致使明軍屢次戰(zhàn)敗
。
明軍士氣低落,加之風雨交加
,將士們無心征戰(zhàn)
,軍紀松懈
,此時
,隨軍大臣多次勸諫英宗撤軍
,但王振大怒,上奏英宗令群臣到陣前助戰(zhàn)
,可是
,明軍還未達大同,明軍已經開始缺糧
,士兵饑疲交加
。后來,瓦剌軍尾隨明軍而來
,明英宗分別派出恭順侯吳克忠
、都督吳克勤、成國公朱勇
、永順伯薛綬率領四萬余騎兵前去阻擊瓦剌
,但卻中了瓦剌軍事先設下的埋伏,遭瓦剌伏擊
,亦全軍覆沒
。隨后,英宗率剩余部隊抵達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南)
,王振以自己的千余輛輜重車還未到達
,下令就地宿營。土木堡旁無水泉
,而各處要道皆被瓦剌軍隊占據
,明軍的歸路很快被瓦剌軍切斷。八月十五日
,也先遣使詐和
,以麻痹明軍,王振緊急下令移營
,軍隊行軍秩序列大亂
。瓦剌軍乘亂攻擊,混亂中
,對王振十分氣憤的護衛(wèi)將軍樊忠
,用棰將王振捶死,免受節(jié)制
,以方便指揮
。英宗身邊的將領護衛(wèi)明英宗突圍,但根本無法沖出去
,明英宗見突圍不成
,索性下馬靜坐,等待就縛
。瓦剌士兵將英宗抓去見也先
,也先知是英宗
,便向他行君臣之禮,并獻上各種 美食
。英宗成了俘虜
。
“土木堡之變”使明軍二十幾萬主力全被毀了,王振被打死 ,英宗當了俘虜
,明王朝失去了護衛(wèi)北京的軍事力量。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
,瓦剌首領也先挾持被俘的明英宗
,經由大同出塞修整,隨后
,也先聽從被俘的太監(jiān)喜寧的唆使
,以送還明英宗為名,率軍直取北京
,想乘機攻下明朝都城
。
在“土木堡之變”的消息傳到京師后,舉朝震動
,二十萬大軍全被殲
,連皇帝也成了俘虜,此時
,皇城中沒有皇帝
,城中人心惶惶,滿朝大臣不知如何是好
,他們都依仗孫太后能出來主政
。
在明王朝這萬分危急的時刻,孫太后站出來了,她以非凡的政治才識
,采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力挽狂瀾
,拯救明王朝
。
首先,孫太后先命郕王朱祁鈺監(jiān)國,并力排眾議,下令堅守北京城。
就在明英宗被瓦剌抓去的兩天后
,孫太后站出來處理政事
,他果斷地命郕王朱祁鈺監(jiān)國。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異母弟
,其母為吳賢妃
。有朱祁鈺監(jiān)國,朝廷才不會亂
,至少有了一個處理日常事務的監(jiān)國
。
緊接著
,孫太后召集朝臣商議如何應對瓦剌軍即將兵臨北京城的大計
。此時,戰(zhàn)守大計
。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說星象有變化
,極力主張遷都南京,以避開瓦剌軍的進攻
,這才能保明王朝平安
。其他自私怕死、只圖私利的大臣也趕緊附和
,贊同徐有貞的意見
。
而以兵部侍郎于謙為首的主抵派卻堅決主張堅守北京,拼死抗擊瓦剌大軍
。于謙以宋朝南遷的故事為例
,極力反對遷都南京,認為一旦遷都
,必將失去國土
。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人都贊同于謙的主張
。
孫太后仔細聽了于謙的分析和建議
,他作了最后決策,決定固守北京
,合力抗敵
。她下令朝中官員分工備戰(zhàn)。
其次,孫太后與朝臣們擁立朱祁鈺即位,使瓦剌太師也先利用明英宗威脅明廷的陰謀不能得逞。
英宗被瓦剌抓走了
,朝中沒有皇帝
,朝中大臣十分著急,幸而孫太后讓朱祁鈺監(jiān)國
,但這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瓦剌太師也先還將會用英宗來威脅明廷。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
,左都御史王文上書朱祁鈺
,奏請其以江山社稷為重
,承繼大統(tǒng)。當時
,英宗的兒子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
,朝臣擔心主少國疑,大臣們也都贊成王文上奏的建議
。于謙
、王直等大臣隨即聯(lián)名上奏皇太后。孫太后立即批準了于謙等的建議
,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九月?lián)砹⒅炱钼暈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是為代宗皇帝,改元景泰
;并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孫太后此舉可不容易,代宗朱祁鈺她的親生兒子
,而被代宗取代而成為太上皇的朱祁鎮(zhèn)才是她的親生兒子
。孫太后以大局為重,擁立朱祁鈺為新皇帝
,表明她有寬廣的胸懷
,有政治遠見,能以國事為重
。 [10] 同時大規(guī)模的清算行動展開
,諸多的王振黨羽紛紛落馬。 [17]
朱祁鈺登基之后
,便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借口
,現今代宗已即位,這使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
、騙開關門的計策無法施行
。
再次,支持朱祁鈺、于謙等清除王振余黨,表示抗擊瓦剌的決心。
在郕王攝政時
,右都御史陳鎰上奏請求誅殺王振全族
,廷臣紛紛響應。朱祁鈺不敢作出決策
,表示擇時再議
,廷臣則抗議,此時,王振黨羽
、錦衣衛(wèi)都指揮使馬順站出叱斥百官
,戶科給事中王竑突然帶頭攻擊馬順,眾臣紛紛圍攻
,當場打死了馬順
,血濺朝堂。郕王朱祁鈺害怕想離開
,于謙急忙靠近郕王
,扶其臂勸說其接納朝臣的建議,認為馬順罪該誅死
,打死勿論
。吏部尚書王緊握于謙的手表示
,朝廷正需要你這樣的大臣
,今日之事,百個王直也處理不了
。郕王自此對于謙也開始器重
。孫太后對郕王、于謙清除王振黨羽也是支持的
。
此外,孫太后下令任于謙為兵部尚書,并授予其“提督各營軍馬”大權
。
“土木堡之變”后
,京師最有戰(zhàn)斗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等都被英宗帶出去損失殆盡了
,京城只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
,朝中人心惶惶,兵部侍郎于謙站出來
,奏請監(jiān)國的郕王調南北兩京
、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
,以及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等
,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畫部署
,使人心遂安定下來
。看于謙調度有方
,胸有兵略
,孫太后立即升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御戰(zhàn)。
但是
,依照明朝的體制
,兵部尚書是不能直接指揮軍隊的,為了讓于謙能全面指揮軍隊抗擊瓦剌
,明代宗即位后
,在孫太后的支持下,特意授予于謙“提督各營軍馬”的大權
,命令在京的各營將領皆接受于謙節(jié)制
,讓于謙有生殺權力,軍中凡有違抗軍令者
,于謙有權先斬后奏
。
孫太后和代宗給予于謙的這一授權十分重要,使于謙有了全權指揮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權力
,同時也承擔著成敗的主要責任
。在這一激戰(zhàn)將臨的關鍵時期,于謙的軍事權力僅次于皇帝
。于謙在孫太后的支持下
,與代宗開始部署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各項準備,于謙提拔了一批有時間指揮才能的將領
,并從各地調來兵力
。同時,于謙還下令駐京部隊
,日夜趕造武器
,盡快裝備軍隊。此外
,于謙在京城四周
,皆布置了防守兵力,嚴謹把守九門
。不久
,兩京、河南
、山東等地的勤王部隊也陸續(xù)趕到
,于謙嚴整軍紀,選撥新銳將領重整軍隊
,令其分守九城
,并嚴令邊防部隊加緊修各處關隘。
孫太后對于謙的信任和重用是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得以轉危為安,轉敗為勝的關鍵
,只有胸有大略
,忠誠無私的于謙才有可能指揮防御戰(zhàn)役獲得全勝。
可是
,在景泰八年(1457年)
,被于謙重用的石亨將領,連他受于謙保護過的徐有貞等
,趁明代宗病重
,發(fā)動“奪門之變”,將廢代宗為郕王
,并殘酷無情地將兵部尚書于謙
、禮部尚書王直等極力迎英宗回朝的棟梁之臣逮捕下獄,并將他們殺害
,釀成“天下奇冤”
。朱祁鎮(zhèn)重登皇帝寶座之后,獨攬皇權
,重用石亨
、徐有貞等,打擊異己
,陷害忠臣
,而孫太后無力阻止
,以至于于謙被害
,這是孫太后的遺憾。也有評論認為
,朱祁鎮(zhèn)是孫太后的親兒子
,“奪門之變”是獲得孫太后的默許的,有這種可能性
,而若是說孫太后支持英宗殺害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