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佛教的發(fā)展的特色是什么?發(fā)展的怎么樣?南北朝的差異非常大
北方從后梁到后漢
不過后來功令漸弛,寺僧仍歸浮濫
,直接影響國家的賦稅、兵役,所以到了后周世宗顯德二年(955)便毅然對佛教予以沙汰。凡未經(jīng)國家頒給寺額的寺院,基本上一律廢除,僅在原無敕額寺院的地方許留一、二所。又禁止私度,出家必須通過嚴格的讀經(jīng)試驗。更禁止當(dāng)時流行的燒身、煉指等眩惑世俗、殘害肢體的行為這一措施的結(jié)果,國境內(nèi)寺院廢除的過半
其在南方,各國割據(jù)的局面
各國帝王多有濃厚的宗教信仰
,對于佛教的建寺(如閩地在王氏統(tǒng)制時,凡增建寺院二百六十七所,后改屬吳越,二十七年中又增二百二十一寺;到后周顯德初大廢佛寺,杭州寺院獲存者仍達四百八十所)、造塔(如閩王王曦于永隆三年即941年在福州烏石山麓建崇妙保圣塔,南漢王劉鋹于大寶十年即967年在廣州造千佛鐵塔,今均存。又吳越王錢弘俶于后周顯德初效阿育王故事
,鑄造八萬四千小銅塔,中納《寶篋印陀羅尼經(jīng)》印刷卷子,頒布境內(nèi),十年方竣)、造像(如閩王王審知在后唐同光三年即925年冶銅鐵三萬斤來鑄釋迦、彌勒諸像)、寫經(jīng)(如閩王室在后唐同光元年即923年寫金銀字藏經(jīng)五藏等),以至度僧(如閩地初于后唐天成三年即928年度僧二萬,自后閩僧日見增多,降至南唐,度僧仍極浮濫,金陵一地即有數(shù)千人),所以當(dāng)時南地佛教始終在發(fā)展。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前六世紀晚期產(chǎn)生于古印度,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內(nèi)地。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中國化,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浩瀚的佛教經(jīng)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欲認識中國文化東漢晚期黑暗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
我國佛教分為三個支系——北傳佛教(漢傳佛教)
、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藏傳佛教(喇嘛教)。所以所謂“一處體現(xiàn)佛家文化和歷史”的景點其實沒有。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853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