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寒山的詩風是如何形成的與他的哪些經歷有關

      眾妙之門 2023-06-13 11:54:15

      寒山的詩風是如何形成的與他的哪些經歷有關

      吾心似秋月

      寒山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倫,

      教我如何說

      寒山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

      ,后出家
      ,三十歲后隱居于浙東天臺山,享年一百多歲
      。嚴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
      、《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為隋皇室后裔楊瓚之子楊溫
      ,因遭皇室內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
      ,隱于天臺山寒巖,自號寒山
      。他在世人眼中是個狂人
      ,戴著樺皮做的頭冠,穿著破衣爛衫
      ,踩著個大木屐,經常和山間的放牛娃歡歌笑語
      ,也經常到國清寺里找豐干、拾得——后來三人被稱為國清三圣
      。當時拾得在廚房里干活
      ,常把僧人們剩下的飯菜裝到竹筒里給他,他背起來再返回山洞
      。有時也在寺里的廊下慢慢行走,或望空獨笑
      ,或胡亂罵嚷
      ,或悲哀地吟誦著“咄哉咄哉
      ,三界輪回”,有僧人不滿
      ,打他
      ,他就站定了撫掌大笑,常搞得打他的人慚愧了起來

      寒山拾得是因為一位名閭丘胤的官員才傳播到了外間。閭赴任途中

      ,先是遇到了豐干禪師
      ,禪師醫(yī)好了他的頑固頭疼,告訴他寒山拾得堪為師父
      ,并說“不得取相,乃可見之”
      。閭去了國清寺
      ,他倆正在灶火前大笑
      ,閭便禮拜,寒山拾得連連喝斥
      ,然后手拉手地急走而去,就此沒了蹤跡
      。閭后來在附近的巖石
      、竹木上
      ,以及附近村戶墻壁上
      ,搜尋到了三百多首詩偈,刊發(fā)行世

      寒山詩:又正典又快活

      寒山子詩三百,黃庭堅有一天試筆

      ,選了一首“我見黃河水
      ,凡經幾度清,水流如急箭
      ,人世若浮萍……”這首詩在三百首里,不奇絕不徹妙
      ,兩眼讀過去
      ,仿佛平平。但經黃庭堅豪健的筆
      ,寫這首直切的詩,實在很飛很痛快
      。他的寫,也是對這首詩的翻新
      ,平白賦予了這首詩一種橫掃塵俗的爽朗

      黃庭堅選得好,寫得也好

      ,據(jù)說,黃庭堅是貶官四川時
      ,常年觀看船夫搖槳,尤其是“群丁拔棹”
      ,悟進書法的道理,才寫出了一手自己的字
      。這種事情我覺得分外好玩
      ,懷素是看到兩個擔柴人相對過一個窄橋,看到他們如何不互相牽絆
      ,也不刮擦橋欄,由此而開悟
      。——啊
      ,所謂師于造化
      ,以為得跋山涉水地辛苦,竟然是俯拾皆是的日常
      。到此,誰能忍得住不對我們過去的文明
      、藝術等又賣又夸
      。《畫語錄》里王季遷為了講筆墨
      ,把黃庭堅的“水”字和文征明的“水”字做了個對照,真是一比了然,也是種痛快

      黃庭堅后來修道成功

      ,是公認的開悟者。按道理
      ,到了這個時候
      ,他才算真的讀懂了寒山的詩。他給自己的居所起名“任運堂”
      ,來自寒山的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
      ,那真有實至名歸的瀟灑意味。他曾持了十五年的酒戒
      ,后來又開喝
      ,大概同寒山的“醉后支頤坐,須彌小彈丸”般
      ,人已自由虛闊,戒是不持而持
      。據(jù)說
      ,他的書法自此,又進了一層

      黃庭堅書寒山子龐居士詩帖

      為了像黃庭堅那樣,從寒山子的詩里選出一首有新鮮度并有他獨特的口語特點的

      ,我把這三百首反復讀了n遍
      。結果,一遍一束手
      ,怎么也找不到我那想象中“唯一的一首”。反倒是應了他的“時時讀一遍”的建議
      ,仿佛
      ,除那幾首最出名的,他其余的作品就是專供人們平常地
      、穩(wěn)定地
      、反復地去讀的
      。所以,我決定選“最初的那首”——“吾心似秋月”

      有一個時期,西方人認為李白是專寫月亮的詩人

      ,所謂
      ,美麗的誤會,這個誤會真的稱得上美麗
      。如果要說哪一樣事物和中國詩最有緣分,無疑是月亮了
      。它仿佛精妙地調度了陰陽
      ,以柔善慰藉人,以光潔啟發(fā)人
      ,將萬物的氣質重塑后,以愉悅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懊髟抡辗e雪”、“夜夜減清輝”
      、“江人何年初見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明月梨花渾似水”……而佛教,獨留了“指月”的典故給中國,使得無數(shù)絕美禪詩
      ,都離不開那個“心月”

      寒山的這首詩

      ,既有律詩的書面文氣
      ,又有著口語的直接淺白,四句一氣
      ,閑語散文
      ,全無安排,團團圓圓
      。后人看王維的《息夫人》“看花滿眼淚
      ,不共楚王言”,感嘆說:“此所以盛唐為高”
      。我覺得寒山子這首
      ,更加可以感嘆這一句。

      寒山拾得圖(局部)

      寒山子前有王梵志

      ,他們倆
      ,都是古詩里的異類,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并不過分
      。其后的一千多年
      ,盡管禪人詩人們各出手眼
      ,但大體上沒人會向詩歌主線外全身跳出。即便如濟顛道濟禪師
      ,人是瘋癲邋遢,但詩作有章有法縱橫宛轉
      ,文書則層層錯落文采斐然,都是文學正統(tǒng)

      王梵志的寫作被稱為“翻著襪作詩法”,這個說法來自他自己的詩

      ,“梵志翻著襪,人皆道是錯
      。乍可刺你眼
      ,不可隱我腳”。詩里的襪子是一種粗麻襪
      ,一般人把毛扎扎的一面穿在里面,平整的一面穿在外面
      。意思是提醒人們不要事事顛倒、逐境失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胺m”描述他的寫作,大概指的是用粗放詼諧的口語
      ,把要說的理砍瓜切菜般說完就完了。歷來文士們讀他
      ,說他“奇崛”
      ,借鑒他的寫作,也學習他的辨研佛理
      ,像“城外土饅頭”、“打鐵做門限”
      ,《紅樓夢》里還化用過。

      寒山的出現(xiàn)

      ,仿佛是在王梵志之后
      ,專門來平衡粗放和典雅,來令禪理入詩入得更為通融的那個人
      。他的詩一點也沒有佛經氣
      ,沒有術語,都出自他自己的嘴
      ,充滿了一個善言的人的活生生的娉婷有致
      。我覺得那應該是古樂府的風度
      ,白描生動
      ,取俚語但也不離主流詩歌的莊重。當年他的詩就寫在附近的巖石
      、竹木
      ,及附近村戶的墻壁上
      ,近似一種涂鴉,被搞田野調查的人收集起來
      ,流傳到了外間
      。那么,他寫的又仿佛全是題壁詩
      ,有著快活的溝通性。像“上賢讀我詩
      ,把著滿面笑
      。楊修見幼婦,一覽便知妙”
      、“秤錘落東海,到底始知休”
      、“足間青草生,頂上紅塵墮”
      ,豈不是又正典又快活。

      寒山的詩也大面積涉及了底層的世情百態(tài)

      ,如驢饑狗飽、老夫少妻
      、乍富忘恩
      、蹭吃無義等等,甚至還有養(yǎng)女養(yǎng)男的教育側重點
      。想當年題在各處,假使一個樵夫路過看到
      ,應該是先覺得可樂
      ,后覺得溫暖,其后又悠悠生起了曠遠之思吧
      。此外,據(jù)我有限的閱讀
      ,后世禪師們說法
      ,引用最多的就是寒山的詩了
      ,“三界橫眠閑無事
      ,明月清風是我家”、“泯時萬象無痕跡
      ,舒處周流遍大千”
      、“解用無方處處圓”
      、“黃連搵蒜醬”
      、“地獄如箭射”、“任你千圣現(xiàn)
      ,我有天真佛”……其語言如月下劍光,不讀太虧

      誰能幫忙找點資料
      ,關于南北朝詩歌的海外研究,謝謝謝

      南北朝指從東晉滅亡到隋統(tǒng)一(420~589)的170年時間。這

      時南朝相繼為宋

      、齊、梁
      、陳
      ;北朝則自北魏統(tǒng)一北中國(439)起,后分裂為東魏
      、西魏,又相繼為北齊
      、北周所代
      ,最后均為隋所統(tǒng)一
      。這個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一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
      ,特別是南朝文人詩歌
      ,其成就遠遠超過北朝
      ,并成為唐詩全面繁榮的必要準備和過渡階段


      南朝文人詩歌的發(fā)展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劉宋時期是第一階段
      。即山水詩逐漸從東晉的玄言詩中獨立出來,并蔚然成風的階段


      山水詩在此時的興盛有多種原因。首先它是文人士大夫崇尚山林隱逸生活的反映
      。魏晉
      ,由于社會動亂,政治黑暗
      ,士大夫無論在朝的在野的,大都以隱逸為清高
      ,以山林為樂土
      ,因而在詩歌中描寫山水之美,借以寄托自己的某種情懷
      。其次,東晉以來
      ,南方社會經濟有較大的發(fā)展,世族地主到處建筑園林別墅
      ,過著游山玩水的悠閑生活
      ,他們的玄言詩里便出現(xiàn)了山水詩句,借助自然山水來表現(xiàn)老莊的哲理
      ,這個變化以東晉晚期的殷仲文
      、謝混等人為先導
      ,而完成于謝靈運。代表作家有謝靈運
      、顏延之
      ,鮑照
      ,稱為“元嘉三大家”。其中“才秀人微”的鮑照
      ,不僅創(chuàng)作了雄健豪放的詩作
      ,而且為七言、雜言詩的發(fā)展與繁榮開拓了道路
      。齊及梁初為第二階段,即“永明體”形成
      、興起的階段。當時著名詩人沈約
      、謝跳等人
      ,將聲韻學的成果運用到詩歌領域
      ,遂形成講求格律、對偶的永明新體詩
      。粱中葉到陳末為第三階段,即以梁簡文帝蕭綱
      、梁元帝蕭繹為代表的“宮體詩”興盛的階段
      。“宮體詩”多描寫女性和宮延生活
      ,風格輕綺柔靡
      ,但在詩歌形式的發(fā)展上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北朝文人詩相對南朝遠為遜色。后來
      ,由于北人學南人、南人入北的雙向交流
      ,北朝詩壇才有所變化
      ,特別是庾信人北朝之后,心懷屈仕敵國
      ,思念故土的雙重悒郁,詩風由前期的綺麗轉向剛健
      ,體現(xiàn)了南北詩風的初步融合


      一、謝靈運與山水詩

      、宋之際,詩歌中描寫山水的成分逐漸增多
      ,如謝混的《游西池》玄言色彩較淡
      ,已較集中地刻畫山水景物,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平典似道德論”的玄言詩,淡乎寡味
      ,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因此
      ,當謝靈運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而寫下大量的山水詩時,立刻被人們所接受并模仿
      。于是
      ,山水詩終于從玄言詩中獨立出來,而謝靈運便是確立山水詩派的第一位著名的詩人


      謝靈運(385--433),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
      ,晉室南渡后世居會嵇(今浙江紹興)
      。他是謝玄之孫,18歲襲爵為康樂公
      ,人稱“謝康樂”。謝靈運出自高門世族
      ,青年時代接受過良好的教育
      ,很有才名,亦熱衷于政治
      。劉裕代晉建立宋朝后,實行抑制世族的政策,將謝靈運的封爵降為康樂侯
      ,他內心非常不滿。永初三年(422)
      ,他出為永嘉(溫州)太守,于是“肆意遨游
      ,遍歷諸縣……所游輒為詩詠,以致其意焉”
      。后他辭官隱居始寧(今浙江上虞),并常常出人深山幽谷之間
      ,探奇攬勝。元嘉八年(431)
      ,宋文帝派他擔任臨川內史
      ,因被人彈劾謀反,流放廣州
      ,旋即被殺


      謝靈運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對山水景物的成功刻畫上。他的山水詩大多作于出任永嘉太守之后
      。在這些詩中
      ,他帶著一種高門士人的閑散情調
      ,用富麗精工的語言,描繪了永嘉
      、會嵇、彭蠡湖等地的自然風光
      ,給人以清新之感。如“白云抱幽石
      ,綠筱媚清漣”(《過始寧墅》)
      ,用擬人的手法寫山間美景,云石相依
      ,彼漣互映
      ,白綠兩色點綴其間,構成一幅極有層次的動人圖畫,并從中透出一種蕭散
      、淡遠的氛圍
      。又如“春晚綠野秀
      ,巖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寫暮春的素雅,“野曠沙岸凈
      ,天高秋月朗”(《初云郡》)
      ,寫秋夜的曠遠,“明月照積雪
      ,朔風勁且哀”(《歲暮》),寫冬天的寒峭等等
      。這些散見于各篇中的“名章迥句”
      ,清新流暢,確“如初發(fā)鞭蓉
      ,自然可愛”(《南史·顏延之傳》引鮑照語),體現(xiàn)了作者在刻畫景物方面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功
      。然而
      ,謝靈運詩雖多名句,卻較少佳篇
      。主要是他的一些詩仍不免有借山水以談玄理(包括佛理),而其談玄之處,常不免顯得滯重或迂拙。我們可以從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樓》中窺見他山水詩的基本模式與風格:

      潛虬媚幽姿
      ,飛鴻響遠音
      。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


      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祿反窮海
      ,臥癲對空林。

      枕昧節(jié)候
      ,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
      ,舉目眺嶇巔


      初景革堵風,新陽改故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萎萎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
      ,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
      ,無悶征在今


      此詩作于永嘉任上
      。全詩先記敘官場失意的牢騷,次描繪春天景色
      ,最后寫決意隱居的愿望
      。其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兩句
      ,為神來之筆,歷來為后人所激賞
      。結束處既寫到離群索居之苦
      ,忽又以《周易》中“遁世無悶”的哲理自遣,意似曲折
      ,其實頗不自然。

      謝靈運山水詩在藝術上有自己的特色:他以自然山水為獨立
      、客觀的描寫對象
      ,而不是將它作為主觀感情的載體。它不像陶淵明的詩歌那樣
      ,把主體情感傾注到所寫景物中去
      ,而是對山水進行客觀的細致刻畫
      ,力求形似逼真。其次
      ,從藝術表現(xiàn)上看
      ,謝詩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進行精雕細刻的描繪
      ,尤擅長寫靜態(tài)畫面
      ,往往以精練準確的動詞出之
      ,故靜而不壅,生動形象
      ,給人以美的享受
      。但由于語言上過分雕琢
      ,追求新奇、對偶和用典
      ,故就整篇而言,存在冗繁生僻的弊病
      。謝靈運山水詩通常還采取“記出游——寫景物——抒理思”的三段式結構
      ,單一面少變化
      。前后兩部分往往枯燥乏味
      ,有價值的主要是中間的寫景部分。這樣的結構必然帶來有名句而無名篇的缺陷


      總之
      ,謝靈運是扭轉玄言詩風,開創(chuàng)山水詩派的第一位詩人
      ,他開辟了詩歌表現(xiàn)的新領域。當時和后世的不少詩人如謝惠連
      、謝莊
      、湯惠休、謝眺
      、唐代的王維等
      ,都曾受到過他的深刻影響
      。同時,他極貌寫物和窮力追新的作風
      ,客觀上提高了描情狀物的能力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技巧
      ,為永明體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
      ,鐘嶸稱之為“元嘉之雄”(《詩品》)是有道理的


      二、鮑照

      鮑照(414~466)
      ,字明遠
      ,東海(山東郯城)人。他出身“孤賤”
      ,少有才名,且功名心很強
      。20多歲時
      ,他為了謀求官職,曾向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
      ,獲得賞識,任國侍郎
      。后又出為中書舍人
      ,秣陵令等職。大明五年(461)
      ,擔任臨海王劉子頊的參軍
      ,后劉子頊被賜死,鮑照也死于亂軍之中


      鮑照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但他的作品當時頗負盛名
      ,尤以詩歌成就最高
      。他的樂府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內容充實
      ,剛健昂揚
      ,是對建安文學傳統(tǒng)的很好的繼承


      鮑照詩歌一個最重要的內容,是對門閥制度壓抑人才的強烈不滿和憤慨
      。如《擬行路難》其六: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
      ,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
      ,看婦機中織。自古賢士盡貧賤
      ,何況我輩孤且直!

      這首詩抒發(fā)了作為寒士的詩人在仕途中倍受壓抑的痛苦
      。語言質樸
      ,情感激憤。拔劍擊柱的動作
      ,丈夫垂翼的呼號
      ,歸家隱居的向往,貧賤孤直的感嘆
      ,一氣呵成,將抑郁奔放
      、悲憤的情緒變化表現(xiàn)得細致淋漓。悲哀而不頹唐
      ,失望而不消沉
      ,自有一種雄逸豪放的風格,反映了作者憤慨不平而又自尊孤傲的精神狀態(tài)


      鮑照有些詩歌反映了邊塞戰(zhàn)爭和征人生活
      ,表現(xiàn)了他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和強烈的進取精神。如《代出自薊北門行》:

      羽檄起邊亭
      ,烽火入咸陽
      。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嚴秋筋竿勁
      ,虜陣精且強。天子按劍怒
      ,使者遙相望


      雁行緣石徑,魚貫渡飛渠
      。蕭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
      。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


      時危見臣節(jié)
      ,世亂識忠良。投軀極明主
      ,身死為國殤。

      詩歌開頭渲染敵軍入侵的緊張氣氛
      ,中間描寫行軍途中的嚴寒艱苦
      ,最后贊揚將士們的為國損軀的英勇氣概
      ,堪稱一首出色的邊寒詩。

      此外
      ,《擬古》其六寫他的農耕生活
      ,抒發(fā)他不能施展才能的憤懣,也流露了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束薪幽篁里
      ,刈黍寒澗陰;朔風傷我肌
      ,號鳥驚思心。歲暮井賦訖
      ,程課相追尋
      。田租送函谷,獸木輸上林
      。河渭冰未開,關隴雪正深
      。笞擊官有罰
      ,呵辱吏見侵。不謂乘軒意
      ,伏櫪還至今。

      筆力雄肆
      ,感情充沛
      ,音節(jié)錯綜,是的照詩歌的主要特點
      。鮑照善于用自由豪放的筆調,傾訴自己如火的激情
      ,形成一種震憾人心的氣勢。此外
      ,他還工于寫景狀物
      ,造語奇特瑰麗
      ,因而形成了俊逸豪放
      、剛健凌厲的藝術風格。杜甫在《春日憶李白》中贊曰:“俊逸鮑參軍”
      ,正是就此風格而言的。

      鮑照也是大力學習和寫作樂府詩的人
      。他汲取民歌的豐富養(yǎng)料
      ,創(chuàng)造了一批內容充實、形式漸趨成熟的七言樂府詩
      ,為后來七言詩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鮑照在學習民歌的過程中,不僅以豐富的內容充實了這種形式
      ,而且變曹丕的逐句用韻為隔句用韻
      ,并可以自由換韻,這就為七言詩的發(fā)展開拓了寬廣的道路
      。從他以后
      ,七言體就在南北朝文人詩歌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王愷運《八代詩選》卷十二至卷十四
      ,專選齊至隋百余年中的這類詩歌,名曰“新體詩”
      。因此
      ,后人又稱永明體為新體詩
      。永明詩人大膽對詩歌形式進行探索和革新
      ,表現(xiàn)出可貴的創(chuàng)新精神


      、謝眺與新體詩

      謝眺(464~499)
      ,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與謝靈運同族
      ,人稱“小謝”
      。他的高祖父為謝安的弟弟,祖
      、父輩皆為劉宋王朝所親重,母為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
      。謝家世貴重
      ,而少即好學,有美名
      ,故曾歷居竟陵王蕭子良的藩邸和朝廷的重要文書職位
      ,也曾作過宣城太守(故后人常稱他為謝宣城),最后任尚書中部郎
      ,因拒絕參加朝廷大臣和藩五所醞釀的政變,反被誣陷殺害


      謝眺詩歌的主要成就是發(fā)展了山水詩
      。他的作品繼承謝靈運而趨成熟。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溪望長安
      ,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
      ,參差皆可見


      余霞散成綺
      ,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
      ,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
      ,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xiāng)
      ,誰能鬢不變?

      詩人以自然流暢的語言,將眼前層出不窮
      、清麗多姿的自然景觀編織成一幅色彩鮮明而又和諧完善的圖畫
      ,使讀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
      、春天的聲音和春天的氣息
      。而這明媚秀麗的景物,又與詩人思鄉(xiāng)的情思自然融合
      ,顯得深婉含蓄
      ,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坝嘞忌⒊删_
      ,澄江靜如練”兩句,更為歷代所傳誦
      。和謝靈運一樣,謝胱也有不少寫景名句
      。如“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扛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以游東》)
      ;以及“寒城一以眺
      ,平猛正蒼然
      ,(《宣城郡內登望》)等
      ,清新淡遠,如同一幅幅水墨畫
      ,給人以極大的美感


      謝眺的山水詩學習謝靈運,刻畫景物細致逼真
      。但相比而言
      ,謝跳的山水詩更有創(chuàng)新,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這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
      ,大謝詩中的山水與官場生活是背離的,他往往有意地去尋找山水以忘情世事
      ;小謝詩中的山水卻總是與主體情感的抒發(fā)相統(tǒng)一
      ,殿閣池榭與自然景物的描寫往往與抒情彼此交融。第二
      ,大謝的山水詩總是在記游
      、寫景之后,拖著一條玄言尾巴
      ;小謝的山水詩則完全擺脫了玄言詩的影響,使山水詩達到了比較完整的藝術境界
      。第三,與大謝詩的富艷精工
      、典麗厚重不同
      ,小謝詩較少繁蕪的詞句,形成一種自然平秀
      、清新流麗的藝術風格。另外
      ,謝腕的詩歌聲調和諧
      ,音韻鏗鏘,詞藻秀美
      ,對仗工整
      ,體現(xiàn)了新體詩的基本特點。他的新體詩
      ,對唐代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嚴羽《滄浪詩話》說:“謝跳之詩
      ,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唐代一些著名詩人很重視謝眺的詩
      ,特別是李白,更是多次稱引其佳句
      ,故有人稱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王士禎《論詩絕句》),可見謝跳詩影響之深。

      但謝腆的詩歌也缺乏深刻的社會內容
      ,他的《永明樂》十首,《夜聽妓》二首
      ,便是典型的宴上無聊之作
      。此外還存在鐘嶸所說的“善自發(fā)端,而末篇多躓”
      、有“意銳而才弱”的缺點。

      、庾信

      庾信(513--581)
      ,字子山,南陽新野(今河南)人
      ,他的一生,以42歲出使西魏并從此流寓北方為標志
      ,可分為前后兩期
      。他在南朝度過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國最為安定的階段
      。庾信前期的詩文
      ,有供君王消遣娛樂的性質,思想內容輕淺單薄
      ,是宮體詩的重要作家。梁元帝承圣三年(554)
      ,他奉命出使西魏,被留長安
      ,后又就任北周
      ,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他地位雖尊,然屈任敵國
      ,內心感到十分屈辱和痛苦
      。這種遭遇和經歷使他開始把南朝詩歌的豐富遺產和北方文化中比較健康的精神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新的風格
      ,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南北文學合流的新趨勢


      庾信后期的濤作,抒發(fā)了詩人深重的故國之思和在忍垢含恥的生活中所產生的復雜感情
      。由于詩人的真情實感
      ,他的許多詩篇盡管用了不少對句,卻沒有雕琢之痕
      ,而在流麗中具有清新之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擬詠懷》27首
      。如第26首:

      蕭條亭障遠,凄慘風塵多
      。關門臨白駛,城影入黃河


      秋風蘇武別,寒水送荊柯
      。誰言氣蓋世
      ,晨起帳中歌。

      前四句描寫北國景色
      ,蕭索而闊大
      ;后四句抒寫一己愁懷。沉郁而悲壯
      。詩中連用送別蘇武
      、送荊軻和項羽自刎三個典故,表達了故國難歸的悲痛心情
      。這正是庾信后期詩歌的中心內容
      ,在許多篇章中都有所表現(xiàn),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
      ,如“榆關斷音信
      ,漢使絕經過
      。胡笳落淚曲,羌笛斷腸歌”(《擬詠懷》之七)
      ,”還思建業(yè)水
      ,終憶武昌魚”(《秦和永豐殿下言志》之八),可謂融事抒懷
      。孫兀晏《詠庾信詩》曰:“苦心詞賦向誰談?淪落咸陽志豈甘!可惜多才庚開府
      ,一生惆帳憶扛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睂︹仔藕笃诘男木澈驮娰x作了高度的概括。這些抒寫故國鄉(xiāng)關之思的作品
      ,是他詩歌中最感人、最有價值的部分


      由于思想內容的變化和北方文化的熏陶
      ,庾信后期詩歌的藝術風格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前期的綺艷貧弱變?yōu)樯n涼悲壯
      ,剛健深沉
      。如“陣云平不動,秋蓬轉欲飛”
      、“輕云飄馬足
      ,明月動弓弦”(《擬詠懷》),“胡笳遙警夜
      ,塞馬暗嘶群”(《和趙王送峽中軍》)等詩句
      ,都是南朝詩中罕見的。庾信還善于用典
      ,能貼切而不露痕跡
      ,起到了擴大詩歌容量,啟發(fā)讀者聯(lián)想的效果


      庾信后期詩歌在形式格律上也有所發(fā)展
      。他的七言新體詩從句數(shù)、章法
      、對仗來看
      ,已是唐人七言律、絕的先驅
      。劉熙載《藝概》曾說庾信的《烏夜啼》“開唐七律”


      總之,庾信是集南北朝文學之大成的作家
      。他汲取了齊梁文學聲律
      、對偶等修辭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學的渾灝勁健之風
      ,從而開拓和豐富了審美意境
      ,為唐代新的濤風的形成做了必要的準備。杜甫贊曰:“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筆意縱橫
      。”(《戲為六絕句》)是對庾信后期作品的正確評價


      、南北朝民歌

      繼《詩經》國風和漢樂府民歌之后
      ,南北朝樂府民歌是又一批集中出現(xiàn)的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由于長期的南北對峙形成不同的政治
      、經濟
      、文化以及民族風尚,南北朝民歌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
      。南朝民歌清麗纏綿
      ,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獷豪放
      ,廣泛地反映了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xiàn)實和人民的生活風習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長詩《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敘事詩《木蘭詩》,分別代表著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1)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清商曲辭》里
      。主要有吳歌和西曲兩類。吳歌共326首
      ,西曲共142首。吳歌主要產生在長江下游地區(qū)
      ,以建業(yè)為中心
      。建業(yè)是從東晉到南朝各朝的首都,樂府機關就近采集這一帶的民歌
      ,加以整理
      ,配上音樂,就是吳聲歌曲
      。吳聲歌曲有相當一部分來自鄉(xiāng)村
      ,但更多的可能來自城市小市民之口,因而大部分具有市民文學的特點
      。西曲產生于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地區(qū)
      ,以江陵為中心,曲調唱法與吳歌不同
      。此外
      ,西曲的時代比吳歌稍晚,以齊梁居多


      現(xiàn)存南朝民歌的內容比較狹窄
      ,絕大多數(shù)是情歌,因為南朝民歌產生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那里山青水秀
      ,鳥語花香,自然風光秀麗
      ,物產豐富
      ,商業(yè)發(fā)達
      ,經濟條件充裕,青年男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
      ,自然會產生出懷春之情


      吳歌的特色是艷麗柔弱,多表現(xiàn)羞澀纏綿的情態(tài)
      。以《子夜歌》
      、《子夜四時歌》和《讀曲歌》最為重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蹲右垢琛饭?2首
      ,相傳最初是東晉女子名子夜者所造,其內容或表現(xiàn)對于愛情的渴望
      ,如“夜長不得眠
      ,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
      ,虛應空中諾”
      ;或表現(xiàn)對負心男子的怨恨,如“常慮有貳意
      ,觀今果不齊
      。枯魚就濁水
      ,長與情流乖”
      。還有《子夜四時歌》、《讀曲歌》
      ,都以清新淺近的語言
      ,表現(xiàn)真摯細膩的感情,風格艷麗柔弱
      ,哀怨纏綿
      ,真實地再現(xiàn)了江南女子在愛情問題上的復雜心態(tài),并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西曲多寫水邊船上旅客商婦的離別之情
      ,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吳歌稍廣,風格也比吳歌直率
      、明快
      。如《那呵灘》:

      聞歡下?lián)P州,相送江津灣
      。愿得篙櫓折
      ,交郎到頭還!

      篙折當更覓
      ,櫓折當更安
      。各自是官人
      ,那得到頭還?

      男女一唱一和!女子的歌唱,傳達出真切的情思和天真的愿 望
      ;男子的對答
      ,則表現(xiàn)出身不由己的遺憾和悲哀。

      南朝民歌的形式特點
      ,是體制小巧
      ,大多為五言四句,語言清新自然
      ,正如《大子夜歌》所說:“慷慨吐清音
      ,明轉出天然”、“不知歌謠妙
      ,聲勢出口心”
      。清妙的歌謠隨口唱出,不雕飾
      ,不做作
      ,將內心深處的纏綿情感表現(xiàn)得真切而細膩。大量運用雙關語
      ,是南朝民歌
      ,尤其是吳歌的顯著特點。雙關語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同音異字
      ,如以藕雙關“偶”
      ,以“蓮”雙關“憐”
      ,以“絲”雙關“思”等
      ;另一類是同音同字,如以布匹之“匹”雙關匹偶之“匹”
      ,以關門之“關”雙關關心之“關”,以黃連之“苦”雙關相思之“苦”等
      。這些巧妙的雙關語的運用
      ,不僅使得語言更加活潑,而且在表情達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抒情民詩《西洲曲》
      ,這首民歌曾經過文人的加工潤色,內容是寫一個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
      ,中間穿插著不同季節(jié)的景物變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動、服飾及儀容的點染描繪
      ,對人物內心無盡的相思之情表現(xiàn)得極為細膩纏綿而又委婉含蓄
      。全詩基本上是四句一換韻
      ,又運用了連珠格的修辭法,從而形成了回環(huán)婉轉的旋律
      ,這種特殊的聲韻之美
      ,造成一種似斷似續(xù)的效果,同詩中續(xù)續(xù)相生的情景結合在一起
      ,余味無窮。這首詩是南朝民歌中“藝術性最高的一篇”


      (2)北朝民歌

      北朝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樂府詩集》的《梁鼓角橫吹曲》中:鼓角橫吹曲是當時北方民族所作的用于馬上演奏的軍樂
      ,因為所配樂器有鼓有角,所以才稱為“鼓角橫吹曲”
      。北朝民歌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
      ,北方的歌曲陸續(xù)傳到南方
      ,齊、梁以后也常用于宮中娛樂
      ,并由梁代的樂府機關保留下來,所以叫“梁鼓角橫吹曲”


      北朝民歌原來大都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歌唱
      ,后來才譯成漢語
      ,所以《楊柳枝歌》中有“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之語
      。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漢語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不能排除其中雜有少數(shù)北方漢人的作品
      。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碩果


      北朝民歌數(shù)量不多,但內容卻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以鮮卑族為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有所不同,北方大多是平沙大漠
      ,草原曠野
      ,所以詩中景象多具北方蒼茫雄渾的特點。如《敕勒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短短27字,將蒼茫浩翰的草原風光描繪了出來
      ,境界恢宏博大
      ,雄渾壯闊
      ,可謂千古絕唱
      。北方因長期戰(zhàn)爭不斷,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故詩中還多反映動亂帶來的凄苦之音。如:

      男兒可憐蟲
      ,出門懷死憂
      。尸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


      (《企喻歌辭》第四首)

      “尸喪狹谷中
      ,白骨無人收”的景象,在建安詩歌中屢屢可見
      ,北朝樂府民歌在反映亂離方面與建安時期的詩歌相通,其悲吟與呼號
      ,令人心神震顫


      北朝民歌中
      ,還有不少反映羈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懷土思鄉(xiāng)之作
      ,如《隴頭歌》:

      隴頭流水
      ,流離山下
      。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朝發(fā)欣城
      ,暮宿隴頭
      。寒不能語
      ,舌卷入喉


      隴頭流水,嗚聲悲咽
      。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歌中深刻地反映出顛沛流離的苦痛和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
      ,千載之下
      ,讀來仍不禁令人神傷。

      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長期不息的戰(zhàn)爭狀態(tài)
      ,培養(yǎng)了人們勇敢剛毅的性格和豪俠尚武的精神。這種精神在詩歌中屢有反映
      。如:

      新買五尺刀
      ,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
      ,劇于十五女。

      (《瑯琊王歌辭》)

      健兒須快馬
      ,快馬須健兒
      。趾跋黃塵下,然后別雌雄


      (《折楊柳歌》)

      歌中都反映出剛猛激烈的特點,充滿大丈夫氣概
      ,與南朝民歌形成鮮明的對比


      北朝民歌中有不少反映愛情和婚姻題材的作品。這些民歌爽快直露
      ,質樸剛健,與南朝情歌纏綿委婉
      、含蘊溫情的情調大不相同
      。如:“月明光光星欲墮
      ,欲來不來早語我!”(《地驅樂馭》)“天生男女共一處
      ,愿得兩個成翁嫗”(《捉搦歌》),對待婚姻和男女情愛的態(tài)度大膽潑辣
      。反映婚姻問題
      ,多半是女子希望早嫁,如“老女不嫁
      ,蹋地喚天”(《地驅樂歌辭》)
      ,“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折楊柳枝歌》)
      。這些歌曲直率而樸素
      ,不遮不掩,毫無忸怩羞澀之態(tài)


      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蘭詩》
      。此詩最初當為北朝民間傳唱之詩,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
      ,可能經過隋唐文人的潤色加工


      《木蘭詩》成功地塑造了木蘭這個不朽的藝術形象。木蘭是一個閨中少女
      ,在祖國需要的時候
      ,她挺身而出,代父從軍
      ,女扮男裝
      ,馳騁沙場十多年
      ,立下汗馬功勞
      ;勝利歸來之后,又謝絕官職
      ,返回家園
      ,表現(xiàn)出淳樸與高潔的情操
      。她把對親人和對祖國的愛融合到了一起
      。木蘭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
      ,她集中了中華民族勤勞
      、善良
      、機智
      、勇敢、剛毅和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
      ,在她身上
      ,展示了婦女要求平等
      、要求獨立解放的愿望和理想。

      《木蘭詩》在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很有特點:首先是描寫有繁有簡:

      詳處運墨如潑
      ,如出征前購置鞍馬的鋪排描寫和歸來后的一段描寫
      ,從而制造烘托出忙忙碌碌的情景與熱烈而快樂的氣氛。而戰(zhàn)場上的描寫
      ,則以數(shù)語一筆帶過
      。其次,通過人物的行動和氣氛的烘托來刻劃人物的心理
      、性格,將敘事與抒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此外
      ,詩中復沓、排比
      、對偶、問答的句式
      ,疊字
      、比喻、夸張的運用
      ,都服務于木蘭形象的塑造。雖然經過后世文人的加工潤色
      ,但全詩生動活潑
      ,清新剛健,仍不失民歌本色
      ,不愧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詩篇。

      古詩中的山水風光的詩與春夏秋冬的詩各10首.每首做題解,說明作者、朝代
      ,并對原詩做簡要介紹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
      ,山中發(fā)紅萼。

      澗戶寂無人
      ,紛紛開且落

      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shù)峰巒遠近間

      閑上山來看野水
      ,忽于水底見青山。

      江上
      王士禛
      吳頭楚尾路如何
      ?煙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
      ,滿林黃葉雁聲多


      .春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唐 賀知章《詠柳》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南宋 志南和尚《絕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 ―――――王維《鳥鳴澗》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滁州西澗》

      2..夏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
      芳菲歇去何須恨
      ,夏木陰陰正可人-----------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宋·陸游《初夏絕句》

      3
      、秋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
      ,黃葉地,秋色連波
      ,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

      4
      、冬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晉·謝道蘊《詠雪聯(lián)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
      ,紛紛吹落軒轅臺----------唐·李白《北風行》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誰將平地萬堆雪
      ,剪刻作此連天花--------唐·韓愈《李花二首》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高駢《對雪》

      5
      、 月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李煜《相見歡》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蘇軾《水調歌頭》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6
      、 友情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7
      、 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柳宗元《江雪》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飲酒》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杜甫《望岳》

      8
      、 雨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杜牧《清明》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9
      、 山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過故人莊》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飲酒》

      10、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宋- 楊萬里 《宿新市徐公店》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王維在隱居輞川時
      ,曾創(chuàng)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詩
      。他自編為《輞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絕句各二十首
      ,內容主要是描寫輞川別業(yè)附近的風景,抒發(fā)隱居生活的情趣
      。先看其中的《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
      ,山中發(fā)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寂靜的山澗里,辛夷花自開自落
      ,自生自滅
      ,不假外物,不關世事
      ,也無人知曉。這是一個遠離塵囂的世界
      ,也是詩人王維主客觀契合一體的獨特意境
      ,簡直就是佛家空無寂滅觀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論家胡應麟說
      ,此詩是“入禪”之作,“讀之身世兩忘
      ,萬念皆寂
      。”(《詩藪》內編卷六)王維在這里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
      ,生于象外
      ,是一種詩境與禪境的合一體,它具有極大的暗示性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能取得這種藝術成就
      ,不能不說是得利于他對佛學的鉆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維被后人稱作“詩佛”
      。他早年即相信佛教。母親崔氏持戒安禪三十余年
      。王維和弟弟王縉“俱奉佛
      ,居常蔬食
      ,不如葷血”(《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于31歲時,妻亡不再娶
      ,孤居一室
      ,屏絕塵累,“迥無子孫”(《責躬薦弟表》)
      。他還撰有多篇有關佛教的詩文
      ,對佛學有較高的造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
      ,王維信仰的是禪宗
      ,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禪。南宗禪是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結合的產物
      ,它的那套隨緣任運的人生哲學
      ,為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備的處世良方。而南宗禪的某些修持方法
      ,又和中國特色的詩歌創(chuàng)作有相通相似之處
      。宋代文論家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滄浪詩話》)
      。妙悟即是對禪的識見力
      ,也可表現(xiàn)為對藝術的感受力。詩和禪都需要敏銳的內心體驗
      ,都重啟示和象喻
      ,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禪講“頓悟”,常使用形象的表達方式傳法
      ,特別強調直覺
      、暗示、感應
      、聯(lián)想在體悟中的作用
      。王維參禪有得
      ,自然對這種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體會
      。他把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融匯到人生觀中,把宗教情感化為詩思
      ,創(chuàng)造出一種“空”
      、“寂”、“閑”的詩的意境
      。禪宗崇尚山林勝景的風格,也對王維自覺地親近山水
      ,發(fā)掘山水的美學價值
      ,具有引導和啟示作用。

      王維在《竹里館》一詩中這樣描寫他的內心體驗: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彈琴長嘯
      ,無人知曉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來相伴
      。大自然最了解他內心的孤獨
      ,明月的清輝帶給他一種寂靜的快樂
      。物我合一而物我兩忘
      ,禪意與詩情水乳交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堵共瘛芬彩沁@樣的: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靜無人
      ,只聽見深林里飄蕩著斷續(xù)的人聲
      ,一縷夕陽透射在密林深處的青苔上
      ,是那樣的恍惚而凄清
      。這正是王維所追求的那種遠離塵囂的空寂的境界,雖然孤獨
      ,卻也蘊藉


      清代王漁洋說,王維的這類小詩“字字入禪”
      ,“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
      ,迦葉微笑
      ,等無差別”(《蠶尾續(xù)文》)。也就是說
      ,王維的這類山水詩具有禪趣、禪悅、禪味
      ,言有盡而意無窮
      ,傳達出了禪的意蘊。自然
      ,也就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對山水美景的獨特品味


      王維并不一定只到渺無人跡的所在去尋求禪意
      ,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
      ,射向熱鬧的農家生活: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
      ,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
      ,傾家事南畝


      ——《新晴野望》

      一場春雨
      ,洗滌塵垢
      ,景象一新。農事正忙
      ,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氣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遠景組成有層次的畫面,水色明亮
      ,峰巒碧翠
      ,光和色的對比十分和諧。表面上
      ,我們看不出這首詩的禪意
      。實際上
      ,那場春雨多象是佛家凈瓶傾下的圣水
      ,把萬物洗滌得明凈空靈。只不過萬物把禪境和詩境融會得太妙了
      ,他并沒有讓禪理壓倒詩趣
      。當然,我們關注的是那種對農家生活的贊美之意
      ,欣賞的是山水美的靈光
      ,而不必孜孜求其禪理。

      王維是一位詩歌
      、音樂
      、繪畫、書法兼長的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說:“味摩詰(王維)之詩,詩中有畫
      ;觀摩詰之畫
      ,畫中有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稌υ懰{田煙雨圖》)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維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畫家
      。他用蕭疏清淡的水墨筆法作畫,創(chuàng)水墨山水
      ,自成一家
      ,被后人稱作山水畫南宗的開山祖
      。他的繪畫強調寫意
      ,追求神似,表達主觀情致
      ,故“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
      ,“難可以形器求也
      。”(沈括《夢溪筆淡》引張彥遠語)所以
      ,王維又被稱為中國文人寫意畫之祖
      。繪畫能得神似
      ,也就有了詩的情韻和意趣
      ,即畫中有詩。用這種繪畫思想去凝視自然山水
      ,發(fā)為詠嘆
      ,造境入詩,必然詩中有畫的神韻


      王維在繪畫
      、音樂、書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藝術素養(yǎng)
      ,使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
      ,比一般詩人更能精確地
      、細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響以及大自然的千變萬化
      ,并將之訴諸筆端。也更會用辭設色
      ,注意詩歌音調的和諧
      。詩中有畫的意境,詩中有音樂的流暢
      ,詩中有書法的變化。這樣就無形中形成了他獨有的“詩中有畫”和“百囀流鶯
      ,宮商迭奏”的詩歌藝術風格
      。我們在欣賞他的山水詩時,應緊緊把握這個特色


      王維善于概括地抒寫雄奇壯闊的風景。這類詩氣魄雄偉
      ,意境開闊
      ,白描筆法,粗線勾勒
      ,而且角度富于變化
      。請看《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
      ,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藹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太乙峰是終南山(可泛稱秦嶺)主峰
      。詩從主峰著筆,總攬全山,寫出了終南山雄偉磅礴的氣勢
      。前幾句寫終南山的高大雄渾
      ,末二句撇開山寫人
      ,更反襯出山之崇峻
      ,正象山水畫里常用人身與山勢構成對比一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鞍自啤倍溆绕涑錾袢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每一個有登山經驗的人讀了這首詩
      ,都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此詩寫登山,下面的《漢江臨眺》則是寫臨水:

      楚塞三湘接
      ,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
      ,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這首一首描寫襄陽風景的詩。先寫楚地的形勢
      ,中寫江流浩蕩的景觀
      ,末寫流連忘返的情意。粗線勾勒
      ,境界壯闊
      ,全是白描的寫法,甚至不寫山色是青是紫
      ,是濃是淡,只說其若有若無
      ,象一幅水墨山水畫
      。詩人把握的是總體印象,而且是用詩思而非肉眼統(tǒng)攝的圖象(這點與西方詩歌邏輯有別)
      ,表現(xiàn)出中國畫散點透視的藝術效應(這點又與西洋繪畫邏輯有別)
      。王維類似的詩句很多,如:“萬壑樹參天
      ,千山響杜鵑”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等等


      王維也善于捕捉音響、色彩
      、畫面
      、感受相交織的動人一刻
      ,統(tǒng)一于最能傳達情韻的意境之中
      ,用恰當?shù)恼Z言表現(xiàn)出來。請看他的山水小詩《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寂靜無人的春夜山林里,四季桂無聲無息地飄落
      。忽然明月東升
      ,空山灑滿光輝,山鳥被驚醒
      ,在山澗里發(fā)出鳴叫
      ,顯得格外清脆
      ,更襯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靜美好
      。“人閑”有的版本作“人間”
      ,其意亦可通
      ,“桂花”就可釋為月華
      。詩人以靜寫動
      ,以動寫靜,動靜結合
      ,把讀者帶入更優(yōu)美
      、更深邃的意境中去。詩人是抓住“月出驚山鳥”這一最富表現(xiàn)力
      、最引人遐想的動人一刻寫的。這是一幅富有音樂感的月夜小景
      。與《辛夷塢》的空寂入禪相比
      ,此詩熱烈活潑,富有人間氣息


      王維有一首描寫深秋景色的小詩
      ,名為《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荊溪源于陜西藍田縣西北
      。紅葉即楓葉。早行山中
      ,一路欣賞山景
      ,忽然覺得衣服濕了
      ,以為是下雨
      ,細看卻無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中嵐氣
      ,衣服大概就是讓它打濕了吧
      !詩人把游客的這個感覺過程濃縮在兩句詩里,寫得十分有趣
      。此詩有色彩:白石、紅葉
      、翠嵐
      。有音響:溪水沖激石床。也有游人的感受
      。詩雖短小,卻是包蘊豐富
      。唐代書法家也是詩人的張旭也作有一首七絕《山中留客》:

      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陰無雨色
      ,入云深處亦沾衣


      詩中的“沾衣”是實寫,展示了云封霧鎖的深山的另一番景象
      。王維詩中的“濕人衣”卻是寫幻覺和錯覺
      ,寫出了濃翠欲滴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兩詩異曲同工
      ,各臻其妙


      王維的五言律詩《山居秋暝》更是一首集詩畫樂于一體的佳作: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此詩描寫的是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風光
      。隨意揮寫
      ,語出自然。在這首詩里
      ,空山雨后的秋涼
      ,松間明月的清光
      ,石上清泉流動的聲響
      ,浣紗歸來的女孩子們在竹林里的笑聲,小漁船緩緩穿過荷花的情態(tài)
      ,都和諧完美地交織在一起
      ,象是一幅清新秀麗的有聲畫,又象是一支恬靜優(yōu)美的抒情曲
      。我們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氣


      王維有些名句能引發(fā)我們美妙的遐想:“松含風聲里
      ,花對池中影”
      ,“細枝風亂響
      ,疏影月光寒”
      ,“開畦分白水,間柳發(fā)紅桃”
      ,“泉聲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漠漠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
      ,等等,詩中有畫
      ,詩中有樂


      王維的詩歌追求寫意效果,講究渾然一體,充分傳達詩人的主觀意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遁y川集》中有一首《臨湖亭》:

      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


      當軒對樽灑
      ,四面芙蓉開。

      表達了詩人閑適靜穆的心情
      。《山居即事》更為細致地寫出了詩人的心境:

      寂寞掩柴扉
      ,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嫩竹含新粉
      ,紅蓮落故衣
      。渡頭燈火起
      ,處處采菱歸。

      沸騰的生活更襯托出詩人門庭的冷落
      。是一種企羨
      ,還是真的已經超然于現(xiàn)實?難以明解
      。與之相類似的還有一首《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門外
      ,臨風聽暮蟬。渡頭馀落日
      ,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
      ,狂歌五柳前


      此詩寫輞川秋天傍晚的景色
      ,清靜幽雅,如在畫中
      。裴迪醉后狂歌于王維門前
      ,別是一番情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岸深^”一聯(lián)被傳為絕唱,《紅樓夢》中的香菱曾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
      ,高度贊美這句詩的畫意詩情
      。王維的詩因為“詩中有畫”,所以最易把讀者帶入詩境
      。難怪當香菱向黛玉請求作詩方法時,黛玉首先要她讀的唐人詩
      ,不是李白
      、杜甫的作品,而是《王摩詰全集》(見《紅樓夢》第48回)


      王維山水詩的價值

      王維山水詩的價值
      ,首先應放到中國古典山水詩發(fā)展的歷史中去認識


      先秦時代的詩歌(如《詩經》和《楚辭》)中
      ,有些描寫山水風景的詩句,但處于內容的從屬地位
      ,并未當作獨立的審美對象來歌詠
      。直到漢末建安時期,才出現(xiàn)了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詩
      ,這就是曹操所寫的四言詩《觀滄海》: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詠志。

      但這類詩當時不多見


      山水詩是從魏晉以后開始興起的
      。由于當時政治黑暗,社會動蕩
      ,士大夫們希企隱逸
      ,寄情山水以遠禍
      。晉室南渡,江南美麗的自然山水更吸引了士大夫們
      。當時盛行的玄學思潮把儒家的“名教”與道家的“自然”結合起來
      ,引導士大夫們從自然山水中尋找人生的哲理與趣味。崇尚清淡之風也帶來贊美山水雋語的發(fā)達(見《世說新語》)
      。玄言詩中亦出現(xiàn)山水佳句。經過長期的多方面的醞釀
      ,終于產生出第一位山水詩人
      ,這就是晉末宋初的謝靈運。

      謝靈運長期優(yōu)游名山勝境
      ,寫有大量的山水詩
      。其詩語言富麗精工,喜雕琢
      ,追求形似。詩的結構往往是紀游式
      ,末后總留有玄言詩的尾巴
      。他的詩往往是有句無篇。稍舉一些詩句:“池塘生春草
      ,園柳變鳴禽”之寫園林
      ;“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之寫秋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之寫冬;“林壑斂暝色
      ,云霞收夕霏”之寫暮色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之寫春景
      。這些精美的詩句,如一幅幅精致的山水畫
      。謝靈運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


      隨后,南齊詩人謝眺也寫了一些清新流麗的山水詩篇
      ,有些佳句:“余霞散成綺
      ,澄江靜如練”,“大江流日夜
      ,客心悲未央”
      ,“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等
      。南朝梁代詩人何遜也有些寫景名句:“露濕寒塘草
      ,月映清淮流”,“野岸平沙合
      ,連山遠霧浮”
      ,“岸花臨水發(fā),江燕繞檣飛”
      ,“江暗雨欲來
      ,浪白風初起”,“夜雨滴空階
      ,曉燈暗離室”
      。但他們的詩作都存在有句無篇的毛病。

      山水詩直到盛唐時代才蔚為大觀
      。孟浩然與王維首開山水詩派
      ,光被后代詩壇。孟浩然比王維稍長
      ,他的山水佳篇很有意境。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寫出了旅人的哀愁情緒和對大自然的細微感受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锻赐ズ洀堌┫唷非八木洌?br>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寫得豪壯
      、雄渾
      、磅礴
      。《與顏錢塘登障樓望潮作》末四句:

      照日秋云迥
      ,浮天渤澥寬


      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


      寫得有氣魄,有感受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前四句:

      山暝聽猿愁
      ,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也寫得意境盎然。

      與孟浩然相比
      ,王維在創(chuàng)造物我兩忘的詩的意境上
      ,在對自然山水美景的細致品味上,在詩歌手法的純熟運用上
      ,在山水詩的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要突出許多
      。可以說
      ,王維既是一位集大成的山水詩人,又是一位開風氣之先的詩宗
      。中唐的“韋柳”(韋應物和柳宗元)詩派
      ,直到清代王士禎的“神韻說”,無不承其余澤。李白的山水詩以氣勢取勝
      ,具有叛逆精神
      。杜甫的山水詩沉郁頓挫
      ,憂國憂民
      ,博大精深。王維的山水詩則意境空靈
      ,充滿禪趣
      ,耐人尋味,雖然沒有李白
      、杜甫詩歌中的那種震顫人心的思想靈光,但在藝術風格上極大地豐富了盛唐詩苑
      。不讀王維的山水詩
      ,就不能徹見中國詩歌藝術的精髓。

      王維的山水詩也有其當代價值:

      它可以培養(yǎng)我們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使我們更充分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進而自覺地去保護環(huán)境、保護大自然
      ,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它當然也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愛國情感
      。愛國并非抽象
      。欣賞王維的山水佳作,能夠增強我們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
      ,對故鄉(xiāng)一草一木的深深依戀之情
      。王維的山水詩蘊含著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營養(yǎng),我們由此又可以獲得探索的快樂
      ,享受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滋潤,從而拼棄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虛無主義態(tài)度


      它可以陶冶我們的身心
      。品味王維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遐想大自然的神奇與奧妙
      ,就會得到某種精神愉悅
      。禪與氣功有相通之處
      ,進入詩境也就是進入王維所創(chuàng)造的“禪境”
      ,我們也許能獲得某種“氣功效應”

      詩詞的風格有哪些
      ,代表人物是誰

        豪放派:蘇軾

      ,辛棄疾。北宋詩文革新派作家如歐陽修
      、王安石、蘇軾
      、蘇轍都曾用“豪放”一詞衡文評詩
      。第一個用“豪放”評詞的是蘇軾。據(jù)南宋俞文豹《吹劍續(xù)錄》載:“東坡在玉堂
      ,有幕士善謳
      ,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
      ,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
      。學士詞
      ,須關西大漢,執(zhí)鐵板
      ,唱大江東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珵橹^倒
      。”這則故事
      ,表明兩種不同詞風的對比。南宋人已明確地把蘇軾
      、辛棄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
      ,以后遂相沿用。

        婉約派: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
      。婉約,即婉轉含蓄
      。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
      ,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
      ,語言圓潤清麗
      ,有一種柔婉之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
      、柳永
      、晏殊、歐陽修
      、秦觀
      、周邦彥、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詞人)等


        浪漫主義詩歌:屈原,李白
      ,李賀
      ,郭沫若等 主張創(chuàng)作自由,描寫自然
      ,注重民間文學藝術上尊創(chuàng)新反模仿
      ,重奇特而輕平凡,想象豐富
      ,幽深奇譎,以大膽的想象和夸張
      ,描寫奇特的情節(jié)
      ,塑造非凡的,獨特的性格等特點
      。浪漫主義詩歌形式新穎
      ,格律自由,辭藻富麗
      ,比喻動人,句鍛字煉
      ,色彩瑰麗
      。在各國,浪漫主義詩歌具有不同的特點

        邊塞詩派
      ,中國唐代詩歌流派
      。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至隋代數(shù)量不斷增多
      ,初唐四杰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fā)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
      。該派詩人以高適
      、岑參
      、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
      ,而高
      、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詩派
      。他們的詩歌主要是描寫邊塞戰(zhàn)爭和邊塞風土人情,以及戰(zhàn)爭帶來的各種矛盾如離別
      、思鄉(xiāng)
      、閨怨等,形式上多為七言歌行和五
      、七言絕句
      ,詩風悲壯,格調雄渾
      ,最足以表現(xiàn)盛唐氣象。其詩人除高
      、岑外
      ,還有王昌齡、李頎
      、崔顥
      、王之渙、王翰等


        山水田園詩派,中國唐代詩歌流派
      。以反映田園生活
      、描繪山水景物為主要內容。繼承和發(fā)展了陶淵明 田園詩和謝靈運
      、謝朓等的山水詩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維、孟浩然
      、儲光羲
      、常建等
      ,中 唐的韋應物、柳宗元等
      。他們的作品較多地反映了閑適澹泊的思想情緒
      ,色彩雅淡
      ,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體和五言律絕的形式
      。他們在發(fā)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寫雄奇壯闊 的景物
      ,又能細致入微地刻畫自然事物的動態(tài)
      ;在自然景物的觀察上別有會心,能夠巧妙地 捕捉適于表現(xiàn)其生活情趣的種種形象
      ,構成獨到的意境
      ,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詩向前推進了一 步。其中以王維成就為高
      ,他是詩人,又是畫家
      ,能以畫理通之于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 于李杜之外
      ,別立一宗,對后世影響很大


        現(xiàn)實主義詩歌
      ,與浪漫主義詩歌正好相反,寫實反映人間疾苦
      ,表達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
      ,也是中國唐代詩歌流派。代表人物有杜甫
      、白居易等
      。如《賣炭翁》三吏、三別等就是其中最為優(yōu)秀的代表


        上官體,是唐代詩歌史上第一個以個人命名的詩歌風格稱號
      。指唐高宗龍朔年間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風
      。題材以奉和、應制
      、詠物為主
      ,內容空泛,重視詩的形式技巧
      、追求詩的聲辭之美


        田園詩派,田園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是陶淵明
      。 田園詩派發(fā)展最盛的時期是盛唐時代(唐開元
      、天寶年間)。當時戰(zhàn)爭較少
      ,經濟繁榮
      、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yè)
      ,佛、老思想盛行
      ,而崇尚老家思想的一些詩人便有了做隱士的愿望
      ,有的就隱退于山野間,將自己的生活
      、思想寄以田園
      ,所以之作品也就有了較多的田園風光。這類作品被后人稱為田園詩
      ,而寫作田園詩的詩人也就是田園詩派的詩人。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維
      、孟浩然
      、陳子昂 、裴迪
      、王縉
      、祖詠、丘為等
      。其中又以王維和孟浩然的成就最高,所以田園詩派又稱為“王孟詩派”


        山水詩派:中國南朝宋出現(xiàn)的詩歌流派
      。開創(chuàng)山水詩派的大師是謝靈運。其實
      ,在此之前的東晉晚期
      ,士族寄情山水,優(yōu)游名勝
      ,在他們的玄言詩中已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寫景名句,發(fā)揮老莊自然哲學來贊美江南山水。如孫綽的《蘭亭詩》
      、謝混的《游西池》等都包孕了大量的山水詩成分。宋初
      ,謝混的侄子謝靈運在仕途上不得志
      ,便寄情山水,刻意于這方面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
      ,寫下了大量的山水詩作品
      ,如《 登池上樓 》
      、《入彭蠡湖口》等
      ,使山水的描寫終于從玄言詩中獨立出來,從而確立了山水詩在士族詩壇上的統(tǒng)治地位
      。從此
      ,山水詩就成為人們經常創(chuàng)作的一種詩歌體裁了。直至唐代王維
      、孟浩然
      ,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85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這只由各部落首領長子構成的西征軍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灰姑娘》是《格林童話》中的一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對這個故事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看上了一個女人,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