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臣樓緩欺趙惠文王(過秦論[上]--賈誼(國學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一))
人生百味
2023-07-18 23:06:43
趙國奸臣樓緩,將出使外地
,恐被懷疑
,辭行時就對趙惠文王(公元前298~前 266 年)說:“臣對國家雖盡力竭智,但不受信任
,此次出使在外,恐怕不能再見到大王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蔷徱延信研模┶w王說:“這是什么話?我可以寫封親筆信交給賢卿
,請放心吧!”樓緩說:“大王沒聽說過公子牟夷在宋國的遭遇嗎
?公子牟夷是宋國公子
,身份高貴;后來文張在宋國受到寵遇
,中傷公子牟夷,宋國人卻信心為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我跟大王的關系
,比不上公子牟夷與宋國的關系,而討厭我的程度又遠超過文張
,所以我認為再也見不到大王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壁w王說:“先生放心地去吧
,寡人與先生已有誓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睒蔷徲谑浅鍪雇鈬:髞順蔷徳谥心卜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逃入梁國,諜報人員來報告這件事
,趙王卻不聽信
,并且說:“我已與樓緩有言在先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過秦論[上]--賈誼(國學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一)
【原文】當是時
,商君佐之[5]
,內立法度
,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備
;外連衡而斗諸侯[6]。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7]
。孝公既沒
,惠文、武
、昭襄,蒙故業(yè)[8]
,因遺策[9]
,南取漢中[10],西舉巴蜀[11]
,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12]
。諸侯恐懼
,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
、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合從締交[13]
,相與為一。當此之時
,齊有孟嘗[14],趙有平原[15]
,楚有春申[16]
,魏有信陵[17]。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
,約從離橫[18]
,兼韓、魏
、燕、趙
、齊
、楚、宋
、衛(wèi)、中山之眾
。于是六國之士
,有寧越、徐尚
、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
,齊明
、周最、陳軫
、昭滑、樓緩
、翟景
、蘇厲
、樂毅之徒通其意
,吳起、孫臏
、帶佗
、兒良
、王廖
、田忌
、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19]
,嘗以十倍之地
,百萬之眾
,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
,九國之師,逡 秦無亡矢遺鏃 于是縱散約解
,爭割地而奉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22]
,伏尸百萬
,流血漂鹵[23]。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
,分裂河山,強國請服[24]
,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
、莊襄王
,享國日淺[25],國家無事
。及至秦王[26],續(xù)六世之余烈[27]
,振長策而馭宇內
,吞二周而亡諸侯[28],履至尊而制六合[29]
,執(zhí)棰拊
以鞭笞天下[30],威震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31]
,以為桂林、象郡[32]
。百越之君
,俛首系頸[33],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34]
,而守藩籬[35]
,卻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于是廢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36]
,以愚黔首[37]
。墮名城[38],殺豪杰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銷鋒鍉 然后踐華為城[40]
,因河為池[41],據(jù)億丈之城
,臨不測之溪
,以為固
。良將勁弩
,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
,陳利兵而誰何[42]!天下已定
,秦王之心
,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秦王既歿
,余威振于殊俗[43]
。然而陳涉[44]甕牖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天下云集響應
,贏糧而景從[53],山東豪俊
,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雍州之地
,淆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
,非尊于齊、楚
、燕
、趙
、韓、魏
、宋
、衛(wèi)、中山之君
;鋤耰
也[55];謫戍之眾[56]
,非抗于九國之師[57]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
,非及曩時之士也[58]。然而成敗異變
,功業(yè)相反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
,致萬乘之權[60]
,招八州而朝同列[61],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為家
,淆、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仁義不施
,而攻守之勢異也
。【注釋】他支持變法
,使秦國開始走上了國富兵強的道路。淆函:淆山和函谷關
。淆山在今河南洛寧縣北
,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東至淆山
,西至潼津。[2]雍州:古九州之一
,其地域約相當于今陜西中部和北部
、甘肅全部和青海部分地區(qū)。[3]周室:指衰弱的東周王朝
。[4]八荒:即八方
。古人把東南西北稱作四方,把東南
、東北
、西南、西北稱作四隅
,合稱八方。此泛指荒遠的地方
。[5]商君:即商鞅
,原是衛(wèi)國的庶公子,稱衛(wèi)鞅
,好刑名之學。入秦后佐秦孝公主持變法
,以功封于商(今陜西商縣)
,號曰商君。[6]連衡:即連橫
。古人以東西為橫,以南北為縱
。地處西方的秦和處于東方的齊
、楚等國聯(lián)合起來以攻打別國,叫連橫
;東方各國北自燕
,南至楚聯(lián)合起來抗秦,叫合縱
。[7]拱手:兩手合抱
,喻很輕松的樣子。西河之外:指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地區(qū)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
,秦國派商鞅討伐魏國,大破魏軍
,并俘虜了公子卬。魏國割河西之地給秦國
。[8]惠文
、武、昭襄:《漢書》此處作「惠文
、武、昭襄」
,《史記》作「惠王、武王」
。
[9]遺策:指秦孝公記載政治計劃的簡冊。[10]漢中:今陜西南部一帶
。[11]巴蜀:皆古國名
。巴,在今四川東部
;蜀
,在今四川西部
。[12]東據(jù)膏腴之地
,收要害之郡:秦武王四年,秦攻取韓國的宜陽
;昭襄王二十年,魏國獻出河東故都安邑
;即所謂「膏腴之地」和「要害之郡」
。[13]合從:即「合縱」。[14]孟嘗:孟嘗君田文
。[15]平原:平原君趙勝
。[16]春申:春申君黃歇。[17]信陵:信陵君魏無忌
。以上四人是戰(zhàn)國時著名的四公子
,以招賢納士著稱。[18]約從離橫:即山東各國相約「合縱」
,以離散秦「連橫」之策。[19]以上所列數(shù)人
,包括了政治
、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人才
,有些人事跡已不詳。[20]九國:指上文列舉的韓
、魏等
。逡[qūn囷]巡:遲疑徘徊,欲行又止
。此段所記為公元前318年楚、趙
、魏
、韓、燕五國攻秦之事
。[21]鏃:箭頭。[22]亡:逃亡
。北:敗走
。[23]鹵:大的盾牌。[24]強:通「強」
。[25]享國日淺:孝文王在位僅數(shù)日,莊襄王在位也不過三年
。[26]秦王:指秦始皇嬴政
。[27]六世:指秦孝公以下六王。[28]二周:東周末年赧王時
,東西周分治,西周都王城,東周都鞏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滅西周
,莊襄王元年滅東周。[29]六合:天
、地和四方
。[30]棰:杖
。拊:大棒
。
[31]百越:古代越族散居在今浙江
、福建、廣東
、廣西一帶
,因其種類繁多
,故稱百越
。[32]桂林、象郡:桂林郡地處今廣西北部及東部地區(qū)
;象郡地處今廣西南部地區(qū)
,兩郡均為秦始皇新置
。[33]俛:同「俯」
。系頸:以帶系頸,表示投降
。[34]蒙恬:秦名將。秦統(tǒng)一六國后
,蒙恬率兵三十萬擊退匈奴,并主持修筑長城
。后為秦二世所逼
,自殺。[35]藩籬:籬笆
,這里引伸為邊疆。[36]廢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博士淳于越反對郡縣制,實行分封制。丞相李斯竭力駁斥
。秦始皇遂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各國史記和《詩》、《書》
。次年又將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陽
。史稱「焚書坑儒」。[37]黔首:百姓
。黔:黑色。[38]隳:毀壞
。[39]鋒:兵器
。鍉:箭鏃、箭頭
。[40]踐華為城:即據(jù)守華山以為帝都的東城。[41]因河為池:以黃河作為帝都咸陽的護城河
。[42]誰何:關塞上的衛(wèi)兵盤問來往行人
。何:呵問。[43]殊俗:風俗異于漢族的地區(qū)
。[44]陳涉: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45]甕:陶制器皿
。牖:窗
。甕牖即用破甕砌成的窗。繩樞:用繩子系住門板
。樞:門上的軸。[46]氓:舊指農民
。隸:低賤的人
。[47]遷徙之徒:謫罰去邊地戍守的士卒。[48]仲尼:孔子名丘
,字仲尼
。墨翟:墨子名翟
。
[49]陶朱: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后
,棄官出走,在陶(今山東曹縣)經商
,號陶朱公
。猗頓:魯人,靠經營鹽業(yè)致富
。[50]行伍:都是軍隊下層組織的名稱
。[51]什伯:軍隊中的下級軍官。[52]罷: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埂53]贏:擔負
。景:同「影」
。[54]耰:古農具,形似榔頭
,平整土地用
。棘矜:棘木做的矛柄
。[55]铦:鋒利
。鎩:長矛類兵器。[56]謫戍:被謫征發(fā)戍守邊地
。[57]抗:同「亢」
,高出
,超過
。[58]曩時:以前。[59]度長絜大:比量長短大小
。絜:度量物體的粗細
。[60]乘:兵車
。萬乘:指天子
。[61]八州:九州中除雍州以外的八州。[62]七廟:古代天子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
。【譯文】這時
,商鞅輔佐秦孝公,對內建立法規(guī)制度
,鼓勵農民種田和織布
,修造防守和進攻的武器裝備;對外推行連橫政策
,使諸侯之間互相爭斗。于是,秦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
秦孝公死后
,惠文王、武王
、昭襄王繼承祖上的事業(yè)
,遵循既定的政策,向南兼并了漢中
,向西攻取了巴
、蜀,在東面占據(jù)了肥沃的土地
,割取了地勢險要的州郡
。諸侯們很害怕,共同結盟來設法削弱秦國:他們不吝惜珍奇的器具
、貴重的寶物、肥沃的土地
,用以招納普天下的才士
,「合縱」結成同盟,相互聯(lián)成一體
。在這時
,齊國有孟嘗君
,趙國有平原君
,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
。這四位君子都聰明
、忠誠
、講信用
,對人寬厚而友愛,尊重賢士
,相約用合縱來離散秦國的連橫
,聯(lián)合了韓國
、魏國
、燕國、趙國
、齊國
、楚國、宋國
、衛(wèi)國
、中山國的兵力。于是
,東方六國的士人
,有寧越
、徐尚
、蘇秦、杜赫這班人替他們出謀獻策
,有齊明
、周最
、陳軫
、昭滑、樓緩
、翟景
、蘇厲
、樂毅這班人替他們互通消息
,有吳起、孫臏
、帶佗
、兒良
、王廖
、田忌、廉頗
、趙奢這班人替他們統(tǒng)帥軍隊
,常常以十倍于秦的土地做后方
,率領百萬大軍
,逼臨函谷關進攻秦國。秦人大開關門
,引敵入境
,但九國的將士徘徊猶豫
,結果逃之夭夭而不敢進擊
。秦國既未丟失土地、又不花費兵力
,而各諸侯國已陷入了困境
。于是合縱離散
,盟約解除
,各國爭著割讓土地去討好秦國。秦國有余力控制并利用各國諸侯的弱點
,追逐逃亡
、失敗的各國士兵,被殺的人多達百萬
,流的血可以漂浮起大盾。秦國趁著勝利的機會
,宰割天下的土地
,分裂各國的河山,迫使強國請求投降
,弱國入秦朝拜。延續(xù)到孝文王
、莊襄王
,他們在位的時間短,國家沒有重大的戰(zhàn)事
。到了秦始皇,他繼承了六世祖先積聚的功業(yè)
,揮動長鞭統(tǒng)治天下
,吞并了周王朝,又滅亡了六國諸侯
,終于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
,統(tǒng)治了天下四方
,手執(zhí)棍棒鞭撻天下百姓
,威震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
,設置桂林郡和象郡
。百越的君主低著頭
、把繩索套在脖頸上前來投降
,聽命于秦朝的官吏
。于是,又派遣蒙恬在北方修筑長城
,以防守邊境,把匈奴擊退了七百多里
。匈奴人不敢再南下放馬
,士兵也不敢挑起戰(zhàn)事報仇。
于是
,秦始皇完全廢除前代君王治國的原則
,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
,以使百姓愚昧無知
。又毀壞六國的名城,殺害六國的豪杰俊才
,收集全國的兵器聚集到咸陽
,銷毀鋒刃
、箭簇而鑄成十二個銅人
,以削弱百姓的力量。然后據(jù)守華山以為咸陽的城墻
,憑借黃河作為護城河
,據(jù)守著億丈高的城墻
,下臨深不可測的護城河
,以為這樣就固若金湯了。又派遣良將手持硬弓
,駐守要害之處
,派遣忠實的大臣率領精銳的士兵
,手執(zhí)銳利的兵器盤問過往的行人
。天下已經安定了,秦始皇的心里
,自以為關中地勢的堅固
,就像千里銅墻鐵壁
,真是子孫后代稱帝萬世的基業(yè)
。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還達到偏遠地區(qū)。然而
,陳涉
,這位用破甕作窗
、用繩子拴著門板人家的子弟
,卑賤的農夫,后來是謫罰戍邊的士卒
,才能不及一般人,又沒有孔子
、墨子的賢能,陶朱公
、猗頓的富有
,置身于士卒之間,卻崛起于行伍之中
,率領疲憊散亂的士兵,統(tǒng)領著數(shù)百人的隊伍
,輾轉推進
,攻打秦朝。他們斬斷樹木作兵器
,撐起竹竿當旗幟
,天下人像云集般匯聚,像回聲般響應
,身背糧食如影隨身般地跟從陳涉
,于是,淆山以東的豪杰英俊就一齊起來消滅秦王朝了
。
至于秦朝的天下
,并沒有受到侵奪而縮小削弱
,雍州的土地
,淆山和函谷關的險固,仍然和過去一樣
。陳涉的地位
,也不比齊國
、楚國
、燕國、趙國
、韓國
、魏國、宋國
、衛(wèi)國
、中山國的君主尊貴;他手中的鋤頭和木棍
,并不比鉤戟長矛鋒利
;謫罰守邊的士卒
,戰(zhàn)斗力并不超過九國的軍隊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又比不上過去六國的謀士
。然而,成功和失敗卻發(fā)生了變化
,建立功業(yè)的人正好相反。如果比較一下淆山以東的諸侯國與陳涉的強弱
,比較二者的權勢和實力
,那就不可以同日而語了。然而
,當初秦國憑借小小的國土,而能夠稱帝
,迫令八州諸侯稱臣
,使原先位處同列的諸侯入秦朝拜,達一百多年之久
。然后以天地四方為家
,把淆山和函谷關當作宮墻
。誰料陳涉一人起來發(fā)難
,秦朝的社稷就毀滅了,國君死在別人的手里
,被天下人嘲笑
,這是什么道理呢
?就因為不施行仁義
,而攻守的形勢也就不同了。【注】這里選錄的是上篇
。文章不僅總結了秦亡的教訓
,而且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
。賈誼認為
,秦之過,在于「仁義不施」
,不知「攻守之勢異」
。賈誼寫作此文
,目的在于為漢文帝提供政治上的鑒戒
。文章使用了前后對照的手法,鋪陳排比
,有一泄千里之勢。在中國散文史上
,《過秦論》首創(chuàng)了「史論」這一體裁,對漢以后的散文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由于作者偏于注重文章豪邁的氣勢
,文中列舉的論據(jù)與史實有出入的地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咀髡摺坑捎诋斶^長沙王太傅
,故世稱賈太傅
、賈生
、賈長沙。漢朝著名的思想家
、文學家
。其政論文《過秦論》、《論積貯疏》
、《治安策》等,在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
秦國的丞相是誰?
1
、商鞅:大秦帝國的崛起應當追溯到秦孝公時期
,所以我們從秦孝公時期開始說起。商鞅是秦孝公時期的大良造,當時秦國并沒有丞相一職
,實際上當時商鞅的職位就相當于后世的丞相一職
。
秦孝公覺得變法圖強,頒發(fā)“求賢令”招攬?zhí)煜掠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商鞅正是這個時候加入秦國朝堂的
,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載秦國展開變法,史稱“商鞅變法”
。
2、張儀:秦惠文王以謀反之名解決掉商鞅之后
,任用了張儀這個縱橫家成為相國
。張儀對于秦惠文王當局不得不說是最合適的,當時秦國受“合縱”之策所束縛
,被封鎖于函谷關內。秦國想要東出謀求大業(yè)
,必須突破“合縱”的封鎖
,而這時張儀帶著他的“連橫”之策適時出現(xiàn)。
張儀靠這一張如簧巧舌
,把中原諸國忽悠了個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