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十年(794年)
,唐朝與南詔在點蒼山會盟,雙方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guān)系。隋末唐初洱海地區(qū)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
,分別被六個國王統(tǒng)領(lǐng),被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貞觀二十三年(649年)
,舍龍之子細奴邏繼承蒙舍詔(王)。此時,洱海周邊也出現(xiàn)了幾個比較大的詔(王),洱海北面是河蠻人的浪穹詔(今洱源)、邆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洱海東面是磨些人的越析詔(今賓川),洱海西面是哀牢人的蒙嶲詔(今漾濞),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詔(今巍山),這些詔被漢史合成為“六詔”。因蒙舍詔位于這些“詔”的南面,也被漢史稱作“南詔”。永徽四年(653年)
,為獲得唐帝國的支持,細奴邏派子邏盛炎出使唐帝國開元二十五年(737年)
唐玄宗給王昱敕文里說
南詔國依附唐朝,統(tǒng)一了六詔
天寶九載(750年)
天寶十年(751年)
天寶十一年(752年),吐蕃冊封閣邏鳳為“贊普鐘(意為贊普之弟)
。天寶十三年(754年),劍南留后李宓(音密mì)率兵七萬擊南詔
,進至南詔首都太和城,全軍覆沒。這是唐最后一次出兵。第二年,安祿山反叛,唐無力再進攻大歷十四年(779年)
,唐朝李晟等大破南詔、吐蕃聯(lián)軍,使其損失慘重。唐德宗派遣大將李晟、曲環(huán)率北方兵數(shù)千,聯(lián)合當?shù)靥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大歷十四年(779年)
,南詔與吐蕃戰(zhàn)敗后,吐蕃悔怒,南詔恐懼,雙方關(guān)系開始發(fā)生變化,吐蕃改封南詔國王為日東王,取消“兄弟之國”的地位吐蕃在南詔征收重稅
鄭回曾是唐人
異牟尋派使者帶著黃金
韋皋派其崔佐時到羊苴咩城。崔佐時宣告天子的旨意
南詔之主異牟尋遣其弟湊羅棟
太和三年(829年),劍南節(jié)度使杜元穎不曉軍事
唐文宗準許南詔求和,立約互不相侵
,又用李德裕為劍南節(jié)度使,整頓邊防,訓練士卒,防南詔再來攻掠。860年
,安南引南詔兵乘虛攻破安南(今越南)交趾城,不久唐軍再次占領(lǐng)安南。863年,南詔攻破交趾城,唐軍退守嶺南。866年,唐安南都護高駢大破南詔軍。髙駢率五千士兵渡江,在邕州打敗林邑兵,進攻南詔龍州屯,蠻酋逃走。酋龍派楊緝思助酋遷守安南,以范脆些為安南都統(tǒng),趙諾眉為扶邪都統(tǒng)。咸通七年(866年)六月,髙駢到達交州869年,南詔軍開始進攻西川
。875年,髙駢率五千人渡江
,到達南定,大破南詔軍,用繳獲南詔軍的物資來補給軍隊。監(jiān)陳敕使韋仲宰率七千人至峰州,補充高駢的部隊,髙駢繼續(xù)進攻南詔,多次擊破之。髙駢又大破南詔蠻于交趾,殺獲甚眾髙駢寫信給驃信
南詔長期與唐朝戰(zhàn)爭
乾寧四年(897年)
乾寧四年(897年)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868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上一篇:
唐滅百濟之戰(zhàn)
下一篇:
唐滅薛延陀之戰(zhàn)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