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先生畫贊碑》卷
,明末董其昌書,楷書紙本
。作為明朝一位久經(jīng)官場浮沉的藝術(shù)家
,董其昌一生可謂豐富多彩
。在他亦官亦隱的后半生
,往往是:為官的時候
,作品稀少
;歸隱時
,又著述豐富
。
此卷臨唐顏真卿《東方先生畫贊碑》(該碑在山東陵縣),書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12月29(農(nóng)歷)日
,正是董其昌被迫辭去湖廣提學(xué)副使后之作
。文從沈夢認為,董其昌時年52歲
,在400多年前算是一位小老頭了
。

《東方先生畫贊碑》(局部)。
《東方先生畫贊碑》(局部)
。
該卷師法顏真卿
,落筆精絕,筆法勁健
,意境高遠
,為董氏中年時期楷書的代表性杰作。
《東方先生畫贊碑》(局部)
。
《東方先生畫贊碑》(局部)
。清裴景福稱此作有“云鶴游天,群鴻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卷首所臨碑額“漢大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碑”更為其罕見之篆書作品。
《東方先生畫贊碑》(局部)
。卷末自識:“顏尚書此碑
,蘇學(xué)士書所自出。世謂蘇學(xué)徐浩音者
,乃行楷一種耳
。予蚤年臨《多寶塔碑》
,今仿《畫像贊》
,猶似伽葉起舞。丙午除夕前一夕燈下識
。董其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卷前引首四字:“參指頭禪”。卷后有近人宋伯魯
、裴景福
、華盦道士李玉梅
、沈尹默等四家題跋。
如今
,這幅《東方先生畫贊碑》
,早成了董其昌楷書的代表作品。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史料價值
、書法價值
,如今身價不可估量,遠非當代書作所能比擬
。
董其昌簡介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九月二十八日))
,字玄宰,號思白
、香光居士
,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qū)馬橋)人,明代書畫家
。萬歷十七年進士
,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卒后謚“文敏”
。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
、巨然
、黃公望、倪瓚
,筆致清秀中和
,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
,溫敦淡蕩
;青綠設(shè)色,古樸典雅
。以佛家禪宗喻畫
,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
,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
,自成一格
,能詩文。
其存世作品有《巖居圖》《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
。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戲鴻堂帖》(刻帖)等
。
如果你是碑林的一位解說員,介紹一位書法家的作品。急求
大家好
!我們眼前的這塊石碑——《玄秘塔碑》就是我們古代的大書法家柳公權(quán)的作品
。說到柳公權(quán)啊,他是初學(xué)王羲之
,后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
,他認為顏真卿,歐陽詢的最好
,所以呢
,它吸取顏,歐之長
,自成一體
。柳公權(quán)的字骨力遒勁,結(jié)構(gòu)嚴謹
,有“顏筋柳骨”的說法
。
顏真卿介紹:
顏真卿(709-785年),唐代大臣
、書法家
,字清臣,瑯琊孝悌里(今臨沂市費縣)人
。其曾祖
、祖父、父親都工篆隸
,母親殷氏亦長于書法
。
政治生平
開元(713-741)年間中舉進士,登甲科
,曾4次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
,遷殿中侍御史。因受到當時的權(quán)臣楊國忠排斥
,被貶黜到平原(今屬山東)任太守
。人稱顏平原。肅宗時至鳳翔授憲部尚書
,遷御史大夫
。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
,封魯郡公
,人稱"顏魯公"
。
天寶十四年(755年),平盧
、范陽
、河?xùn)|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發(fā)動叛亂,他聯(lián)絡(luò)從兄顏杲卿起兵抵抗
,附近十七郡相應(yīng)
,被推為盟主,合兵二十萬
,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guān)
。德宗興元元年,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叛亂
,奸相盧杞趁機借李希烈之手殺害他
,派其前往勸諭,被李希烈縊死
。聞聽顏真卿遇害
,三軍將士紛紛痛哭失聲。
半年后
,叛將李希烈被自己手下人所殺
,叛亂平定。顏真卿的靈柩才得以護送回京
,厚葬于京兆萬年顏氏祖塋
。德宗皇帝痛詔廢朝五日,舉國悼念
。德宗親頒詔文
,追念顏真卿的一生是“才優(yōu)匡國,忠至滅身
,器質(zhì)天資
,公忠杰出,出入四朝
,堅貞一志
,拘脅累歲,死而不撓
,稽其盛節(jié)
,實謂猶生”。他秉性正直
,篤實純厚
,有正義感,從不阿于權(quán)貴,屈意媚上
,以義烈名于時
。
藝術(shù)生平
顏真卿為瑯琊氏后裔,家學(xué)淵博
,五世祖顏師古是北齊著名學(xué)者
,著有《顏氏家訓(xùn)》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
,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初學(xué)褚遂良
,后師從張旭得筆法
,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
,完成了雄健
、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chuàng)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范
。
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fēng)
,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
,結(jié)體寬博而氣勢恢宏
,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fēng)格也體現(xiàn)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fēng)度
,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
,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jié)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
,與柳公權(quán)并稱“顏柳”
,有“顏筋柳骨”之譽。
歐陽修曾說:“顏公書如忠臣烈士
,道德君子
,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
,然愈久而愈可愛也
。其見寶于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扉L文贊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云
,鉤如屈金
,戈如發(fā)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
,自羲
、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鳖侒w書對后世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唐以后很多名家
,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jīng)驗
。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學(xué)習(xí)二王的基礎(chǔ)之上再學(xué)習(xí)顏真卿而建樹起自己的風(fēng)格
。蘇軾曾云:“詩至于杜子美
,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
,書至于顏魯公
,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稏|坡題跋》)
著有《吳興集》、《盧州集》
、《臨川集》
。顏真卿一生書寫碑石極多,流傳至今的有:《多寶塔碑》
,結(jié)構(gòu)端莊整密
,秀媚多姿;《
東方朔畫贊碑》,風(fēng)格清遠雄渾
;《謁金天王神祠題記》
,比較端莊遒勁;《臧懷恪碑》,雄偉健勁
;《郭家廟碑》雍容朗暢
;《麻姑仙壇記》,渾厚莊嚴
,結(jié)構(gòu)精悍
,而饒有韻味;《大唐中興頌》
,是摩崖刻石
,為顏真卿最大的楷書,書法方正平穩(wěn)
,不露筋骨
,《宋暻碑》
,又名《宋廣平碑》,書法開闊雄渾
;《八關(guān)齋報德記》
,氣象森嚴;《元結(jié)碑》,雄健深厚;《干祿字書》
,持重舒和;《李玄靜碑》
,書法遒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
。
《顏氏家廟碑》
,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
。傳世墨跡有《爭座位貼》《祭侄文稿》
、《劉中使帖》
、《自書告身帖》等
。
主要作品
1、東方朔畫像贊:《東方朔畫像贊》的楷書作品有兩件
,其一傳為王羲之小楷
,另一為顏真卿的大楷。此碑額篆“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并序”
,唐天寶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
,時年顏真卿四十六歲。蘇東坡曾學(xué)此碑
,并題云:“顏魯公平生寫碑
,唯此碑為清雄。字間不失清遠
,其后見王右軍本
,乃知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
,而氣韻良是
。”明人有云:“書法峭拔奮張
,固是魯公得意筆也
。”
2
、祭侄文稿:行草書
。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
,賊兵進逼
,太原節(jié)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
。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
,孤城圍逼,父陷子死
,巢傾卵覆
。”事后魯公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后
,僅得杲卿一足
、季明頭骨,乃有此作
。時年魯公五十歲
。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
,生平大節(jié)凜然
,精神氣節(jié)之反應(yīng)于翰墨,本稿最為論書者所樂舉
。此帖本是稿本
,其中刪改涂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gòu)思
,始末情懷起伏
,胸臆了無掩飾,所以寫得神采飛動
,筆勢雄奇
,姿態(tài)橫生,得自然之妙
。所有的竭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
。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
,有若流轉(zhuǎn)之篆書
,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醮墨
,墨色因停頓初始
,黑灰濃枯,多所變化
,然前后一氣呵成
。元代張敬晏題跋云:“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
。蓋以告是官作
,雖楷端終為繩約
;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
;而起草又出于無心
,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于此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痹r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
3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yīng)碑》,天寶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
,岑勛撰文,顏真卿書丹
,徐浩題額
,史華刻字,現(xiàn)藏西安碑林
。碑文寫的是西京龍興寺和尚楚今靜夜誦讀《法華經(jīng)》時
,仿佛時時有多寶佛塔呈現(xiàn)眼前,他決心把幻覺中的多寶佛塔變?yōu)楝F(xiàn)實
,天寶元年選中千福寺興工
,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為皇帝和蒼生書寫《法華經(jīng)》
、《菩薩戒經(jīng)》,這在佛教史上
,有特殊的意義
。此碑是顏真卿早期成名之作,書寫恭謹誠懇
,直接二王
、歐、虞
、褚遺風(fēng)
,而又有與唐人寫經(jīng)有明顯的相似之處,說明顏真卿在向前輩書法家學(xué)習(xí)的同時
,也非常注重從民間的書法藝術(shù)吸取營養(yǎng)
。整篇結(jié)構(gòu)嚴密,字行間有烏絲欄界格
,點畫圓整
,端莊秀麗,一撇一捺顯得靜中有動
,飄然欲仙
。是他繼承傳統(tǒng)的作品
。《書畫跋》:“此是魯公最勻穩(wěn)書
,亦盡秀媚多姿
,第微帶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4、麻姑仙壇記: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
,楷書
。顏真卿撰文并書。時顏真卿在撫州刺史任上
,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際
,故時有問道向禪之心。當年四月游覽南城縣麻姑山并撰文記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
,即是此時心情的反映
。此碑莊嚴雄秀,歷來為人所重
,是顏體代表作之一
,為顏真卿六十多歲時的作品。此時顏真卿楷書風(fēng)格已臻完善
,歐陽修《集古錄》中說:“此碑遒峻緊結(jié)
,尤為精悍,筆畫巨細皆有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5、顏勤禮碑:此碑全稱《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公神道碑》
。顏勤禮乃顏真卿曾祖父
,顏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時,年七十一歲
。除《集古錄》
、《金石錄》著錄外,他書無言及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藏于西安碑林
。此碑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損
,歷歷如新
,雄邁遒勁能傳顏書之本來面目。
6
、中興頌:全稱《大唐中興頌》
,楷書
。元結(jié)撰文,顏真卿書于摩崖
,時年六十三歲
,現(xiàn)在湖南祁陽縣浯溪。元結(jié)是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
,罷官后居于浯溪
,溪邊山巖峰巒疊障,石壁嶙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吨信d頌》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塊石壁上。此文記平安祿山之亂
,頌唐中興之事
。此刻石書風(fēng)磊落奇?zhèn)ィ|(zhì)堅硬
,經(jīng)千年尚保存完整
。《集古錄》稱贊此摩崖刻石“書字尤奇?zhèn)ザ霓o古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稄V川書跋》評為:“太師以書名,中興頌尤瑰瑋
,故世貴之
。”
7
、顏家廟碑: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右柱國贈秘書少監(jiān)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君廟碑銘并序》
,顏真卿撰文并書。唐建中元年(780)七月立
,碑在陜西西安。明趙涵《石墨鐫華》云:“此書結(jié)法與《東方贊》正同
,勁節(jié)直氣
,隱隱筆畫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蓖跏镭懺疲骸坝鄧L評顏魯公《家廟碑》以為今隸中之有玉筋體者
。風(fēng)華骨格,莊密挺秀
。真書家至寶
。”
8
、爭座位帖:亦稱《論座帖》
、《與郭仆射書》
,行草書。是唐廣德二年(764)顏真卿與郭英之書信稿
。宋時曾歸長安安師文
,安氏以此上石,石現(xiàn)在陜西西安碑林
,墨跡不傳
。蘇軾曾于安氏處見真跡贊曰:“此比公他書猶為奇特,信手自書
,動有姿態(tài)
。”此帖為顏真卿行草書精品
。通觀全篇書法
,一氣貫之,字字相屬
,虎虎有生氣
。此稿系顏真卿因不滿權(quán)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的作品,故通篇氣勢充沛
,勁挺豁達
,字里行間橫溢著粲然忠義之氣,顯示了顏真卿剛強耿直
、樸實敦厚的性格
。迄今一千余年,讀之莫不令人肅然起敬
。此帖本是一篇草稿
,作者凝思于詞句間,本不著意于筆墨
,卻寫得滿紙郁勃之氣橫溢
,成為書法史上的名作。后世以此帖與《蘭亭序》合稱“雙璧”
。
9
、自書告身帖:楷書。書法蒼勁謹嚴
,結(jié)銜小字亦一絲不茍
,清淡絕倫。詹景風(fēng)稱此書:“書法高古蒼勁
,一筆有千鈞之力
,而體合天成。其使轉(zhuǎn)真如北人用馬
,南人用舟
,雖一筆之內(nèi)
,時富三轉(zhuǎn)?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倍洳^:“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絕少
。” 此帖字里行間可體會出顏書行筆的氣韻和結(jié)體的微妙變化
,是后人學(xué)習(xí)楷書不可多得的良范
。
顏真卿除了書法成就之外,還研究過古生物化石
,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
,顏真卿在現(xiàn)今江西省任撫州刺史,有一次
,他在南城縣麻姑山的一座古壇附近
,看到一些螺蚌殼化石夾在地層中。他認真研究了這一現(xiàn)象
,提出了他的論點:這里曾經(jīng)是海洋
,后來才成為陸地,那些化石就是證據(jù)
。他為此撰寫了一篇論文《撫州南城麻姑山仙壇記》
,并刻石記之——當然,后世常常贊嘆的僅僅是顏公這塊字碑的書法
,有稱“天下第二書”
。 添加評論
求有關(guān)于中國書畫發(fā)展的文章 ,不少于400字
1.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
,在廣袤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多萬年的大溪人已堅實的邁開了中國歷史的步伐
。幾百萬年來
,我們的祖先在中國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艱苦奮斗
,前赴后繼,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與文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人類學(xué)、考古學(xué)以無比豐富的成果證明
,中國文明早已不能僅用“上下五千年”來概括了
。中國文明遠比五千年悠久得多。我國現(xiàn)在已知的最早的陶器
,就誕生于距今八千多年的的河北
、河南
、江西眾多原始文化中。代表著人類文化叫高級形態(tài)的文字
、繪畫
、雕刻等藝術(shù),有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和研究無可辯駁的證明
,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
,以及大量早期巖畫即已誕生,在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中得到發(fā)展
,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經(jīng)成熟
。
所以,將我國書畫發(fā)展概括
、中國書畫史
,必從六千多年前講起。漫漫歷史長河
,淵源流長
,我國古往今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有關(guān)書畫史志的文獻
,車載斗量
,難以計數(shù),僅現(xiàn)在讀者們較易見到的近代學(xué)者所著中國書法史
、中國繪畫史之類的著作
,亦不勝枚舉,且大多數(shù)為數(shù)十萬計上百萬言的“大部頭”
。
如前所述
,中國文字產(chǎn)生于六千年前。那時
,仰韶文化的人們已在陶器上刻劃文字
,是為“書”。既有文字刻寫
,就已有一定的“點橫撇捺”之幸運頓挫的方法藝術(shù)
,是為“法”。書法之藝術(shù)
,從誕生起
。各種彩陶文化的精美繪畫,眾多的巖畫
,已用當時的藝術(shù)觀點
,記敘了我們祖先的生產(chǎn)、生活、思想
、情感
,繪畫已經(jīng)趨于成熟。我們講求中國書畫史
,本應(yīng)從這里開篇
。但這樣講來,一是時間跨度太長
,即使略而又略的講下了
,也萬言難止,非所能容許
。二是這些資料史實
,需要我們來鑒定的彩陶繪畫、巖畫難得進入尋常讀者家和文物市場
。
為了便于敘述
,書與畫分開介紹。先講書法
。我國文字發(fā)展到商代
,以甲骨文為代表,即已相當成熟了
,完全具備了漢字形
、音、義諸要素
,龜甲獸骨上那些細小剛健文字
,就是當時的書法作品。大批從事巫術(shù)占卜的知識分子—貞人
,就是那時的書法家
,有許多還留下了姓名。上周時期我國的奴隸制經(jīng)濟文化得到空前的發(fā)展
,文字及書法亦進入一個新階段
,最重要的就是刻寫、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即所謂“金文”
,書體是大篆,古拙蒼勁
,氣勢雄渾
。這種書體,至今還為書法愛好者所鐘愛
,不少書家還竭力追慕臨學(xué)
,亦饒有情趣
。秦漢時代,以小篆和隸書的形成最為重要
。小篆相傳為秦相李斯所創(chuàng),實際上是秦代為了統(tǒng)一文字達到“書同文”
,將商周以來的各國流行之不同體式的大篆加以改造去取而成
。小篆較大篆筆畫簡約,筆法自如
,書法仍具蒼勁雄渾之美
。相傳撰寫小篆的書法家有李斯、趙高等
。隸書也產(chǎn)生于秦代
,相傳為獄吏程邈所創(chuàng),亦是將大篆增減損益而成
,便于人們易學(xué)易寫快寫
。隸書字體規(guī)整,筆劃點捺橫豎分明
,工穩(wěn)沉靜
,歷代至今不少書家功隸書者眾,是書法藝術(shù)中一個重要的種類
。漢代還有一種“解散隸體”草草而成字體
,即漢代古草(草書之初始者,又稱章草),不過遠不如小篆隸書重要
。
到后來
,把寫字這件事,不單是作為記事行文的工具
,而當成了一門藝術(shù)潛心研究
,經(jīng)年累月?lián)]毫不輟,又上升為哲理進行探討
,有一大批把字寫得來極具時代精神和個人品格
,又具形神兼?zhèn)涞乃囆g(shù)品質(zhì),可稱為“書法”作品的
,當代魏晉時期
。所以有人說危機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書法藝術(shù)首次成熟的時期,更有人說它是我國書法藝術(shù)的“鼎盛時代”
。這時期書法藝術(shù)的顯著特色
,一是書體有了很大變化,逐步從篆
、隸
、章草中脫變出來
,形成了真書、行書
、今草書
。我國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到這一時期,真
、草
、篆、隸
、行五種書體已經(jīng)全部具備
。此后時代各領(lǐng)風(fēng)騷的書法大師,均是在此五種書體上發(fā)揮而已
。特色之二是這一時期
,產(chǎn)生了一大批書藝超群,其書法作品千百年來一直為學(xué)書者楷模范本的大書法家
,如三國時期的鐘繇
、皇象,兩晉時期的衛(wèi)夫人
,東晉時的陸機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王珣
,南朝的羊欣、王僧虔等等
。王羲之的成就
、名望尤其突出,被稱為我國書法藝術(shù)的圣人即“書圣”
。他的書法作品中
,唐代初年即已珍貴若拱璧,太宗李世民生前大力搜求
,死后竟將王書《蘭亭序》殉葬
。王羲之《蘭亭序》唐代大書法家?guī)缀醵加信R本。北宋晚期宣和內(nèi)府所藏臨本即有243件之多
,可見世人珍愛之深
。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書法藝術(shù)理論業(yè)已形成體系
,出現(xiàn)了一批書法理論家和書學(xué)著作
。如西晉衛(wèi)恒的《四體書勢》,南宋梁代虞龢的《論書表》
,售肩吾的《書品論》
,袁昂的《古今書評》
,梁武帝蕭衍與陶弘景的《論書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墩摃鴨ⅰ肥翘蘸刖坝盍何涞劬贾g就書法藝術(shù)問題的奏折
、批答,由后人匯編而成的書法論著
,從中可見當時書法風(fēng)氣之盛
。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shù)的巨大成就,還體現(xiàn)在這時期留給我們一大批舉世無雙的書法藝術(shù)珍品
,許多皆為我國藝術(shù)瑰寶,價值連城
。茲列其重者略舉如下:
鐘繇《賀克捷表》(唐代拓本)
,《薦季直表》,《墓田丙舍帖》
、《力命帖》
、《還示帖》、《調(diào)元帖》等
,均為拓本或后人摹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