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中國歷史上堪稱“頭一排”。他不但自身有雄才大略
,還有里里外外的“人和”——朝堂上
,有魏征那樣的直臣
;后宮
,有文德皇后那樣的“賢內(nèi)助”
。作為職業(yè)政治家
,李世民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
,可惜
,仔細(xì)檢點唐太宗身上的“三大敗筆”,發(fā)現(xiàn)他絕不是一位稱職的好父親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杜f唐書》談及太宗諸子,惋惜地感嘆:“子弟作藩
,盤石維城
。驕侈取敗,身無令名
!”看來
,托生在帝王之家往往是一種自然災(zāi)害,哪怕是唐太宗這樣的千古名君
,都無法化解此類悲劇
。
一,溺愛太子
,鑄成大錯
。

《舊唐書·列傳》詳細(xì)開列出了唐太宗十四個兒子的名單:“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
、恒山王承乾
、濮王泰,楊妃生吳王恪
、蜀王愔
,陰妃生庶人祐,燕妃生越王貞
、江王囂
,韋妃生紀(jì)王慎,楊妃生趙王福
,楊氏生曹王明
,王氏生蔣王惲,后宮生楚王寬
、代王簡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北緫?yīng)多子多福
,偏偏這些不爭氣的家伙,給李世民帶來了無窮煩惱
。尤其令他絕望的是太子——李承乾
。
李承乾是文德皇后和李世民所生的長子,兩口子太偏愛他了
,小孩子聰明伶俐
,剛剛八歲
,就被冊封為皇太子。想不到
,虎父犬子
,李承乾長大之后,已被慣的不成樣子
。他居住的宮殿里
,既安排了武藝高強的鷹犬供他驅(qū)使,又配置了嬪妃
、歌妓供他淫樂
。成年之后,太子越來越表現(xiàn)出沉迷聲色
、貪淫無度
。這家伙兩面三刀,既怕太宗皇帝
,又欺負(fù)臣下
、侍從。他曾極為囂張地表示:“我作天子
,當(dāng)肆吾欲
;有諫者,我殺之
。殺五百人
,豈不定!”暴君加流氓的嘴臉
,顯露無遺
。對此,李世民早有風(fēng)聞
,他無暇較真兒
,很長一段時間,就是睜一只眼
、閉一眼
。拖來拖去,太子的野心日益膨脹
,最終
,和老爹爭江山。沒辦法
,只有廢了他
。貞觀十九年,李承乾在幽囚中病死
,歲數(shù)不大
,屬于夭亡
。
二,護(hù)佑失措
,骨肉相殘
。
李承乾夭亡,并非特例
,其他孩子也沒幾個“善終”
。悲劇的關(guān)鍵,當(dāng)然不是生活條件和健康原因
,事關(guān)大唐的政治繼承人
。既然沒有規(guī)定誰是東宮太子,那么
,哥兒幾個便都有機(jī)會
。因為,李世民登基就不是長子
。游移不定的皇位繼承問題
,無形中加劇了兒子們黨同伐異的政治野心。唐太宗也意識到了這種潛在的危險
,便下了一道明詔:“自今太子不道
、藩王窺望者,兩棄之
,著為令
。”
這套冠冕堂皇的官詞
,無法根除太宗諸子的明爭暗斗
。比如,第五個兒子李祐
,成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地痞
、流氓舞刀弄棒,外出打獵
,正經(jīng)事兒一點也不干
。李世民確實惦記老五,便派敢于犯顏直諫的權(quán)萬紀(jì)去調(diào)教兒子
。想不到
,李祐根本不買賬,派此刻殺了權(quán)萬紀(jì)
,還拉起一幫人馬
,發(fā)動叛亂
。結(jié)果
,可想而知
,只有死一條
。算算李世民這十四個寶貝兒子:三個被殺
,三個自殺,三個早夭
,一個被“幽閉”
,兩個被廢為“庶人”
。只剩下第十三子——平庸無能的李福;第九子——后來的高宗皇帝李治
。
三
,識人不明,倉促交班
。
在李世民的十四位皇子中
,最終接班的李治能力實在是一般,甚至可以說是個色欲強
、能力弱的窩囊廢
。情勢所迫,恐怕唐太宗也沒有其他選擇了
,因此
,才把大權(quán)交給了李治。正因后來
,陰盛陽衰
,武則天才有機(jī)會走上顛覆大唐的權(quán)力顛峰。其實
,在十四個兒子中
,最具領(lǐng)袖潛質(zhì)的當(dāng)屬第三子——李恪,很不幸
,李恪背景太差
,他母親是隋煬帝女兒“大楊妃”。
李恪文武兼?zhè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人品出眾
。李世民?jīng)常稱贊這孩子很像自己,并想立為太子
。但文德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等人極力反對
,后借口“謀反案”,殺了無辜的李恪
,“以絕眾望
,海內(nèi)冤之。”以李世民的英明神武
,應(yīng)該能識破這等雕蟲小技
,應(yīng)該有足夠的能力保護(hù)心愛的兒子……可惜呀,李世民稀里糊涂地開了刀
,誤殺骨肉
,歷史也錯過了這次選擇賢明帝王的絕好機(jī)會。
誰能告訴我李世民什么時候死的?他死后誰繼承皇位?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
,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
。出生于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
,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yù)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jì)世安民
,因以為名
。隋煬帝大業(yè)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
,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yīng)募勤王
,嶄露頭角。大業(yè)十三年(617)
,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
,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李治,628年生,683年逝世,隴西成紀(jì)(今屬甘肅)人
。唐高宗皇帝
。字為善,太宗第九子。公元650~683年在位
李世民也是殺兄弟奪取江山,李世民和胡亥名聲差距為什么那么大?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
,由于皇位象征著權(quán)力巔峰,因此即使是親兄弟
,也會為了皇位不擇手段
,在中國歷史上,關(guān)于皇位有非常嚴(yán)格的繼承制度——嫡長子繼承制
,按照道理來說
,只要皇帝的第1個兒子沒有出現(xiàn)什么意外,皇位就會順理成章的過渡到他的手中,但是面對權(quán)力的寶座
,誰又會不動心呢
?
因此手足相殘,也是皇家兄弟們?yōu)榱说巧匣饰槐貍涞膽虼a
。向大家所熟知的背負(fù)罵名的秦二世,就是一個當(dāng)之無愧的陰謀家
,公然搶走了他哥哥扶蘇的皇位
,并讓他的哥哥成為了刀下亡魂,也因此秦二世成為了后代人口誅筆伐之輩
,而對于另外一個謀權(quán)篡位者李世民
,人們卻很少提他謀權(quán)篡位之事,甚至還時常歌頌他的功績
,為什么會這樣呢
?
能力方面之間的差距,李世民遠(yuǎn)遠(yuǎn)高過秦二世
作為一個皇子
,在面對他們奪權(quán)斗爭之時
,作為后代人的我們,只能簡單的將其猜想為難以抵擋權(quán)力的欲望
,因此兄弟間產(chǎn)生了激烈的斗爭
。按道理來說,他們?yōu)榱藱?quán)力大打出手
,也是一件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
。
但為什么同樣的人做了同樣的事,口碑卻不一樣
,其實往往和兩人之間的政治能力緊密相連
。秦二世缺乏政治才干,無法帶領(lǐng)強大的秦朝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秦朝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1個短命王朝
,因此他自然成為了口誅筆伐之輩。
李世民雖然發(fā)動了叛亂
,親手結(jié)束了哥哥的性命
,奪走了皇位,但是其政治才敢突出
,又懂得收攏人心
,因此他的政治工具以及能力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秦二世,如果李世民沒有將唐朝帶上新的高度
,甚至和秦二世一樣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奶疲敲此麄儍烧叩目诒畬o二致。
在未繼承皇位之前,李世民就已經(jīng)具備了較大的威望
胡亥和扶蘇兩人
,就論口碑來看的話,自然秦朝的人民會更多的支持扶蘇
,但歷史的走向卻在胡亥的干預(yù)下發(fā)生了轉(zhuǎn)折
,最終秦朝也走向了滅亡,胡亥的登基也是讓秦朝走向滅亡的催化劑
。反觀李世民
,根據(jù)相關(guān)歷史事實記載,李世民在軍中威望頗高
,能力遠(yuǎn)在他哥之上
,因此他如果沒有嫡長子繼承制度的影響,他才是最合理的繼承人
,也是頗得民心的繼承人
。
李世民登基的時間更長,其管理下的大唐堪稱中國封建歷史之最
遙想中國古代史
,唐朝是一個無法逾越的朝代
,無論是繁榮還是開放都遙遙領(lǐng)先于全世界,而一系列工具也就自然而然的歸結(jié)到了李世民身上
,對于一個能力突出
,?也做出了卓越政治功績的人,人們會自然而然的忽略他的缺點
。
總體上來看
,為什么秦二世和李世民,在人民中的口碑完全不同
,在很大程度上
,是兩個人的政治能力不一樣,如果秦二世的確將秦朝帶向了新的高度
,那么他的口碑也不會這么差
,甚至也有可能在李世民之上。
太子李承乾為什么沒繼承李世民的皇位?
承乾者
,承繼皇業(yè)
,總領(lǐng)乾坤之意。
武德二年
,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
。根據(jù)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于太極宮承乾殿
,故以此殿為名
,取名李承乾
,字高明。不過“承乾”二字雖為宮室之名
,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
,是以“承乾”一名當(dāng)為唐高祖李淵為這個嫡孫親賜。
武德三年
,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恒山王
。
武德五年,李世民將妻子的侄子
、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任命為李承乾的侍讀
。
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
。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
,將陸德明與孔穎達(dá)這兩位儒學(xué)大師雙雙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xué)士
,令他們教導(dǎo)李承乾儒學(xué)經(jīng)典
,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在冊封太子的詔書中稱承乾“早聞睿哲
,幼觀《詩》《禮》”
,并非夸夸其辭。
同年
,李世民又將長孫家慶的胞弟長孫祥任命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
,是為太宗皇帝
,十月癸亥,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
。史書記載承乾“性聰敏”“特敏惠”
,“豐姿峻嶷、仁孝純深”
,太宗非常喜歡他
,而李承乾作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萬眾矚目的生活也就此開始了
。
貞觀三年
,太子太師李綱因為腳疾只能乘著轎子進(jìn)宮,于是李承乾親自將自己的老師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禮
,又向其虛心請教
,態(tài)度極為禮敬。李綱病逝后
,承乾又親自為老師立碑
。
貞觀四年五月
,唐太宗下詔令承乾“宜令聽訟”,還說“自今以后
,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
,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笨梢娞铺谝呀?jīng)在有意識地鍛煉承乾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而這時候的李承乾不過12歲
。同年
,尚書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親自前去慰問
。
貞觀五年
,李承乾原本定于二月行冠禮,不過唐太宗為了不奪農(nóng)時
,將冠禮改在了十月
。同年,李承乾生病
,而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卻請了道士秦英來為自己的愛子祈福
,等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
,并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
,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兒子祈福
。
貞觀六年
,唐太宗駕幸岐州,李承乾身為太子留京監(jiān)國
。八月李承乾來朝
,唐太宗高興之余大宴東宮官屬,又賜帛各有差
。
貞觀七年
,李承乾再次病重,唐太宗下旨請?zhí)祗酶呱H為愛子祈福
。承乾病愈后
,太宗大喜之下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同時也因為承乾多病
,唐太宗為了不讓他太辛苦
,特別準(zhǔn)許他不用多讀書,只要和孔穎達(dá)評說古事即可
。不過李承乾并沒有借機(jī)放縱自己
,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國安邦的卓越才能
,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著寫一寫治國的策略,結(jié)果他很快便寫滿了三頁紙
,內(nèi)容很有價值
,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說:“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jīng)邦之要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不過唐太宗也擔(dān)心承乾“生長深宮,百姓艱難
,都不聞見”
,于是對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杜正倫等人說:“卿等輔導(dǎo)太子
,常須為說百姓間利害事
。……每見有不是事
,宜極言切諫
,令有所裨益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倍畛星嗍趾脤W(xué)
,不僅令孔穎達(dá)撰《孝經(jīng)章句》
,還讓顏師古注班固《漢書》解釋詳明
,完稿后又鄭重上表,唐太宗對此大加贊賞
,將之珍藏進(jìn)皇家的圖書館秘閣內(nèi)
,并賞賜顏師古古物二百段、良馬一匹
。
貞觀八年二月乙巳
,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
,賜五品以上子為父后者爵一級
,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
,賜帛各有差
。三月,唐太宗駕幸九成宮
,九月丁丑
,李承乾來朝。同年
,李承乾召諸碩德集弘文館講義
,又念及“皇帝為寡人造寺
,廣召名德”一事,特意請了普光寺高僧釋道岳前來
,甚為禮遇
。
貞觀九年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書丞蘇亶長女蘇氏為太子妃
,唐太宗為此大宴群臣
,賜帛各有差。五月庚子
,唐高祖李淵病逝
,居喪期間,唐太宗下詔令太子監(jiān)國權(quán)知軍國大事
,而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
,干得相當(dāng)出色。六月己丑
,朝臣懇請?zhí)谏铣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唐太宗?yīng)允,不過“細(xì)務(wù)仍委太子”
,之后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時
,都是由太子留京監(jiān)國。
貞觀十年
,長孫皇后漸漸病重
,承乾憂心之下便請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
,卻被長孫皇后斷然拒絕
。于是承乾不敢將請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訴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齡
,朝臣聞之紛紛懇請大赦
。雖然長孫皇后最終還是拒絕了大赦一事,但唐太宗卻另辟蹊徑
,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二座廢棄寺廟以此為愛妻祈福
。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
,卻終究還是沒能從死神手中奪回皇后的生命
。六月己卯,長孫皇后崩于立政殿
,享年三十六歲
。
貞觀十一年四月,李承乾于延興寺造一切經(jīng)
。
貞觀十二年三月丙子
,李承乾的嫡長子李象出生
,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太宗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
,內(nèi)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
,各加勛官一轉(zhuǎn),天下大酺五日
,又大宴五品以上于東宮
。同年,李承乾集諸官臣及三教學(xué)士于弘文殿
,進(jìn)行了一次極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學(xué)術(shù)交流
,不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與會諸人也是“合坐歡躍”
。
貞觀十三年
,唐太宗下詔令東宮置崇文館。崇文館
,為貞觀年間唐太宗專為太子李承乾所設(shè)置的學(xué)館
。崇文館中的學(xué)士掌東宮經(jīng)籍圖書,以教授諸生
,但凡課試舉送
,皆入弘文館。
不過這時候的李承乾隨著年歲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
,開始叛逆起來
。于是唐太宗“搜訪賢德,以輔儲宮”
,先后挑選了十余位老臣
、名臣出任東宮輔臣
,如于志寧
、李百藥、杜正倫
、孔穎達(dá)
、張玄素、房玄齡
、魏征等
,又令劉洎、岑文本與馬周遞日往東宮
,與太子承乾談?w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然而這些諫臣們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適合李承乾
,一味的進(jìn)諫是否能夠?qū)⒊星呀?jīng)出現(xiàn)偏差的行為糾正過來
?因為通觀于志寧
、孔穎達(dá)、張玄素等人的勸諫就能發(fā)現(xiàn)共同點——這三人幾乎是比著上疏
,而且措辭是一個比一個兇狠
,言語一句比一句鋒利,最后卻根本收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
貞觀十四年
,李承乾不過蓋個房子,于志寧便上疏批評他過于奢華
;李承乾和宦官玩樂
,于志寧又上疏批評他,甚至將他比作秦二世
。相比之下孔穎達(dá)更是激烈
,他只要覺得李承乾一有不對的地方就立馬犯顏直諫,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勸說過孔穎達(dá)
,認(rèn)為太子年齡既長
,不宜總是當(dāng)著面痛加批評指責(zé),而孔穎達(dá)卻表示我這樣做“死無所恨”
,結(jié)果是“諫諍逾切
,承乾不能納”。至于張玄素
,那更是無時無刻不諫
,言語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聽他的,至于結(jié)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
貞觀十五年
,李承乾私引突厥群豎入宮,再次惹來于志寧的上書
。雖然李承乾因為害怕父親知曉而只敢偷偷地暗著來
,然而世上并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自己的兒子究竟在做些什么
,唐太宗心里自然一清二楚
。于是唐太宗下令讓李百藥等人侍講于弘教殿,并囑咐杜正倫要時時規(guī)勸太子注意言行
。結(jié)果杜正倫在幾次規(guī)勸無效后
,便把太宗的話告訴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聞奏
,唐太宗對此十分不滿
,質(zhì)問杜正倫“何故漏泄我語?”于是將杜正倫貶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
,后來又因承乾謀逆一事
,將之流放驩州。
同年十二月
,唐太宗駕幸洛陽
,李承乾監(jiān)國,尚書右仆射高士廉?dāng)z太子少師
。庚子
,唐太宗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東宮。
貞觀十六年二月
,由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志》完稿
,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
,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jìn)了皇家的藏書閣中
,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
,數(shù)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guī)格
,于是唐太宗干脆下詔取消了太子出用庫物的限制。李承乾上表推辭
,唐太宗答道:“汝家之冢嫡
,國之儲兩,故有斯命
,以彰有殊
。……勉思守道
,無煩致謝
。”
九月丁巳
,唐太宗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
。而此時的李承乾對宮中的一名太常樂人大加寵幸,唐太宗知道后自然將之收殺
,結(jié)果承乾悲痛之下一連幾個月稱病不上朝
,甚至對屢屢勸諫他的張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殺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鬧成了這樣
,唐太宗也不曾動過廢太子的念頭,甚至煞費苦心地將魏征任命為太子太師
。此舉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訴眾人
,他是絕不會廢掉承乾這個太子。
貞觀十七年,魏征病重
,唐太宗親自帶著李承乾與衡山公主(高宗即位后改封為新城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
。三月,左屯衛(wèi)中郎將李安儼上表稱:“皇太子及諸王
,陛下處置
,未為得所。太子國之本也
,伏愿深思遠(yuǎn)慮
,以安天下之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碧铺趧t答道:“我識卿意
,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
,豈可舍嫡立庶乎
?”
唐太宗并無易儲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
,在試圖暗殺失敗后
,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
、侯君集等人勾結(jié)
,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jié)果事情敗露
。唐太宗痛心無奈之下
,只得將其幽禁別室,又命司徒長孫無忌
、司空房玄齡
、特進(jìn)蕭瑀、兵部尚書李勣
、大理卿孫伏伽
、中書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馬周
、諫議大夫褚遂良等參鞫之
,事皆明驗。
而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并失敗的皇子
,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jié)局
。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
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
,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然而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大錯特錯
,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
,實在忍不下心來殺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guī)定
,這該如何是好呢
?最后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
,該怎么處置承乾
?結(jié)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因為關(guān)于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
,按律當(dāng)誅
,可現(xiàn)在唐太宗卻當(dāng)著眾大臣的面公開詢問要怎么處理李承乾之事,很明顯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殺了李承乾
。最后還是通事舍人來濟(jì)站了出來
,說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
,即為善矣
。”于是唐太宗下令
,將李承乾廢為庶人
,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愛子的一條性命
。而來濟(jì)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
,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
,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
,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爾后在重新立儲之際
,唐太宗深知“泰立
,承乾、晉王皆不存
;晉王立
,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于是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
,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
、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
同年四月庚辰
,李元昌賜令自盡
,杜荷
、侯君集等人盡皆伏誅
,惟獨主犯李承乾只被廢為庶人。唐太宗在《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中感慨道:“況乎冢嗣
,寧不鍾心
!”然而承乾這個曾經(jīng)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愛子,終究還是叫他失望了
。庚寅
,唐太宗親謁太廟,以謝承乾之過
。九月癸未
,承乾徙居黔州。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辛丑
,李承乾卒于黔州
,唐太宗為之廢朝,并葬之以國公禮
。
縱觀李承乾之一生
,可以看到唐太宗縱然作為大唐帝國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對自己最心愛的兒子時
,卻只如同天底下千千萬萬個最普通的父親一般
,細(xì)心栽培耐心教導(dǎo),特別是這個愛子將要繼承自己的帝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