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當太子的時候,曾經(jīng)服侍父親唐玄宗吃飯
。席間有一盤羊腿,唐玄宗命令李亨拿刀去割。李亨割完羊腿之后用面餅擦刀,唐玄宗認為他在浪費食物,十分不滿。誰料李亨立即把擦刀的面餅吃掉了
。唐玄宗轉怒為喜,對李亨說:“惜福就應該這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睋?jù)《唐語林·卷一德行》。
請對句︰求人不若不求人
忘我無容無忘我(仄仄平平平仄仄) 求人不若不求人(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 1
、忘我
,語本<
莊子?齊物論>。指觀察超乎自我
,神游物外的境界。 若不求高深
,按字面作解亦未嘗不可
。 2、【無忘我】
,花之名
,歐洲品種。贈花者與收花人應不陌生
。 3
、【無容】,指不允許
。 4
、除兼顧平仄,亦須詞類相對
,如虛詞對虛詞
,實詞對實詞。 5
、上下聯(lián)用詞亦須結構相對
,【求人、忘我】皆屬偏正式名詞
。
忘我無容無忘我
, 求人不若不求人。 建議上聯(lián)「容」字改「需」字較佳
、較通順: 忘我無需無忘我
, 求人不若不求人。
1: 姑娘豈及五姑娘 求人不若不求人 粗俗的對句...不過也算是妙對?姑娘還不及自己的手純熟
靠人不如靠自己 . 2: 菩薩難救泥菩薩 求人不若不求人 正所謂[泥菩薩過江
自身難保]
真菩薩也無法打救 . 泥菩薩自身難保
求人不如求己好 . 3: 孫策難辯公孫策 求人不若不求人 孫策字伯符
東 *** . 孫權之兄
武勇過人 . 公孫策
宋朝人
才智過人 . 若要辯論口舌之爭
孫策終究難敵公孫先生
倘若求所非人
終究還是慘淡收場
倒不如不求 . 2009-03-14 18:21:31 補充: 本人不懂平仄
只懂對對字押押韻
還望見笑 .
上句﹕羅漢真如阿羅漢 (仄) 下句﹕求人不若不求人 (平) 2009-03-14 13:11:21 補充: 上句﹕限卡無如無限卡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句﹕求人不若不求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信用卡也可以捐款給需要的人 2009-03-14 13:54:33 補充: 無愛心
,無限卡只是染著欲望的關卡
。 有愛心
,普卡也能無限。 若無卡
,心中有愛也能以無上法布施:作好人 說好話 行好事
。 2009-03-17 14:42:25 補充: 上句﹕特首何干何特首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句﹕求人不若不求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不求人 是搔癢的器具。是個東西 何特首 是為難的職位
。不是個東西 2009-03-18 14:02:44 補充: 忘我無如無忘我 知福 惜福 再造福 作中得是依智慧大肚能容.
參考:
-----
何特首 大人大量.請海涵.
上句﹕滿子何需何滿子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句﹕求人不若不求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滿子 - 滿足兒子 何需何滿子 - 唔駛唱"何滿子"架?
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得架啦! 宮詞-張祜 故國三千里
,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
,雙淚落君前
。 何滿子. 是一個唐玄宗時的歌者
他擅長作曲
歌聲婉轉。 后因故被玄宗處死
臨刑前曾作 這首何滿子曲贖死
仍不得赦免
。 相傳這曲衰怨動人
聽后令人斷腸 ...... 2009-03-18 14:31:37 補充: 太古人先生: 久違了
您好! 無忘我對不求人
上佳作品
在下心悅誠服!
辦事干脆易辦事 求人不若不求人 2009-03-06 12:14:23 補充: 忘了第3字需與第5字同.現(xiàn)改為: 辦事易如易辦事 求人不若不求人 2009-03-06 12:34:21 補充: 首烏 何需 何首烏 求人 不若 不求人 2009-03-16 22:05:21 補充: 易辦事 乃 " EPS " 的中譯. 一卡在手
購物之余
還可順道取錢
不用另外找柜員機
便捷得很.
參考: 本人拙見
宋代李邦獻《省心雜言》原文及翻譯
宋代李邦獻《省心雜言》原文及翻譯
宋李邦獻《省心雜言》
。
1.聞善言則拜.告有過則喜。
選擇說話的方式和交友的類型
,就能沒有悔恨和傷害
,就能免 除憂愁和侮辱。聽到美好的教導就拜謝
,如有人指出我的過錯就 歡喜
,不是圣賢就不能做到。說別人的短處不算正直
,幫助他作惡 不是仗義
。講別人壞話的語言都編織得很巧妙,討好諂媚的語言 都很甘甜
,忠誠的語言是直率的
,誠實的語言不多。輕易承諾的 人
,他的信用程度不多
;當面稱贊他人的,行動起來必定不是這樣
。
說話少可以減少他人誹謗
,欲望少是保身之道。過多說話就違背 了大道
,欲望太多就會傷害身體
。用言語傷人的人,比刀斧還鋒 利
;用法術害人的人
,比虎狼還狠毒;言語不能不選擇
,法術不能不 選擇運用
。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喜歡講人壞話的人
,總是忘不了補上一句: 我不是有意講人壞話,主要是我這人個性太直
。也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吹揭恍?人把幫助他人打架行兇視為夠朋友、講義氣
;前者的表白不足信
, 后者的認識有誤區(qū)。那種對他人的要求承諾得太輕快
、太隨便的 人
,事到臨頭有哪一件能夠兌現(xiàn)?那些專程前來送上一番好話的 人
,誰不在心中另有所圖
?那些諂媚、恭維的話語
,即使明知其中 一片虛假
,但被恭維者誰不感到句句甘甜、心花怒放
?有幾個人能 做到聞善言則拜,告有過則喜
?除非你真正是個奮發(fā)有為的特 殊人才
。《省心雜言》字字珠璣
,句句見道
,不失為一面能夠一針見 血的閱世明鏡。
2.好名則立異
。
好勝的人必定喜好爭奪
,貪圖榮耀的人必定遭到侮辱。好求 名的人總是樹立異端
,樹立異端就使自己容易陷入危險境地
,所以 圣人戒人求名。以表面忠誠換取名聲的人其實是在背后揭人之短 的人
,以信用換取名聲的人其實是奸詐的人
,以清廉換取名聲的人 是貪婪的人,以潔凈換取名聲的人是污濁的人
。忠信廉潔的品質 應該成為立身之本
,不是沽名釣譽的工具。如犯著其中一條
,那就 像鄉(xiāng)下人一樣又有什么可取的呢
?對待親近的人很薄情
,而責備 他人很重的人,不能與他們深交
。喜好名聲而又急不可待的人
,不 能與他們共同謀事。貪婪而又喜歡詐術的人
,不能與他們有利害 關系
。殘忍而好勝的人,不能與他們共享安樂
。對自己看得太重 的人不仁
,好廣積財物的人不義,過分恭敬的人無禮
,貪圖名聲的 人沒有智慧
。
名氣不是一個虛無的東西,它隱含著莫大的光榮與利益
。成 名是一個復雜而艱辛的過程
,好名欲速者的愿望過于強烈,不適 應也不能滿足于這種過程
,所以
,如果為這種人謀求成名,只會給 自己帶來招怨受責的沉痛教訓
。迫不及待地追求出名的人
,總是 一味為引人注目而頻繁地制造異端,而異端總是朝著背離現(xiàn)實和 真理的方向越滑越遠
,所以說貪名者無智
。名氣不是僅靠把自 己充灌得面紅耳赤的功利之心就能得到的,它是一個人的品德
、才 華和功業(yè)達到一定境界才自然出現(xiàn)的溢彩流光
。
3.用過其才則敗事,享過其用則喪身
。
坐在密室中就像走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一樣
,駕馭著自己的 思想就像控制著六匹奔馬一樣,可以免除過失
。任職超過他的才 能就會敗事
,享受超過他的收入就會喪身。明白過錯是過錯的人
, 因有恐懼之心而不敢去做錯事
;不明白過錯為過錯的人,死到臨頭 才會終止過錯
。有過錯卻能悔改的人
,也不失為君子
;明知是過錯 卻不肯悔改的人,難道不是小人嗎
?心誠就沒有悔恨
,寬恕就不會 招怨,和睦就不會結仇
,容忍就不會招辱
。行善事不如舍棄做惡 事,補救過失不如事先省去錯事不做
。即使是勉強做善事
,也比一 貫作惡要強得多。廣積財富不如教子做人
,逃避災禍不如減少 是非
。
人們常常希望自己能夠擁有高位重權,往往不知道權力一旦 超出自己的能力就會給社會事業(yè)造成重大損失
,除非某種官場制 度能夠容忍和承受這種損失
。慷慨承諾
、熱心助人和積極進取固 然都是一種美德
,但也要注意盡量避免進入那些注定要失敗和有 害的事件;如何對自己的精力和事務進行合理的安排和取舍
,是一 門高超的生活藝術
。
4.利可共而不可獨。
一塊泥土擋不住狂猛的巨潮
,一介平民不能振起頹敗的社會 風俗。能夠屈己下人的能夠與眾人相處
,好勝的人必定容易遇到 敵手
。用眾人的力量幫助自己的人,心中安逸而且辦事成功
;憑自 己駕馭眾人的人
,心中勞累而且招人積怨。禮義廉恥這些道德規(guī) 范可以用來要求自己
,不可以用來束縛別人
。嚴于律己的人就少 過錯,約束別人的人就缺少團結合作
,缺少團結合作就不是涉世之 道
;所以君子常常責備自己,小人總是責備別人
。不隱藏別人的短 處
,不周濟另q人的急難
,不是仁義之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摧p財物就是以團結眾 人
,嚴于律己就能讓人信服,氣量寬宏足以得人擁戴
,身先士卒就 能夠率領眾人
。立身之道要內剛外柔,治家之道要長輩謙遜
、晚輩 和順
。不和諧就不能迎接外來的事物,不寬容就不能獲得下人
。
內部和睦的人家道昌隆
,外部和睦就能使處人辦事取得成功。利 益只能與別人共享而不能獨吞
,謀略只能少人參加不能與眾共謀
, 一個人獨吞利益就會失敗,與眾人商討謀略就會泄露
。財不難匯 聚
,取予得當就會富足;國家不難治理
,分辨出正邪就能太平
;世風 不難轉化,自上及下就能風行天下
;風俗不難改變
,自近及遠推行 就會引領社會風俗發(fā)生變化。
這段文字探討的是如何處理好自己與他人
、個人與眾人的關 系
。再好的道德原則只能在修養(yǎng)身心時獨自享用,如果拿它來要 求別人會把自己弄得眾叛親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鹧嬉驗橛兄娙伺e柴才會輕而 易舉燃燒得熱烈而輝煌;如手中沒有一點權力和一定的物質力量 要想支配和調度別人往往是枉費心機
。領導者之所以能夠調動眾 力是由于他擁有權力
,沒有權力的人之所以也能調動眾力是由于 他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素質:輕財就會匯聚眾人,量寬就能容納眾 人
,嚴于律己就能讓眾人信服
,身先士卒就能率領眾人。具備了以 上這些基本素質,也就擁有了統(tǒng)帥群雄的領導能力
。
5.人性如水
。
人性像水一樣,曲直方圓的形狀隨著它所寄居之處而呈現(xiàn)
,善 惡邪正的品德隨著后天的學習而形成
。對富貴聲色的欲望像水一 樣自然向下流淌,用不著學習就會產(chǎn)生
。如果沒有識別善良的銳 眼
、剛正的心地、頑強的耐心和堅決的行動
,欲望的洪濤就會沖決 道德的堤防
,不落入飄零蕩敗的結局的幾乎很少。心地不清靜就 無法發(fā)現(xiàn)大道
,志向不明確就無法立功
。用心專著的人,即使雷霆 在耳邊震響也聽不到聲音
;為自己心太重的人
,不知道富貴可招殺 身之禍。走過四通八達的道路的人不會迷路
,思考大公至正的道 理的人不會糊涂
。不自重的人常常自取其辱,不知道有所畏懼的 人常常招惹禍端
,不自滿的人會受到補益
,不自以為是的人會增加 見識。吉兇悔吝雖然是天意決定的
,但沒有哪一點不是由自己首 先導致的
。走在平坦的道路上放肆而粗心大意的人,也會因為跑 得太快而跌倒
;走在險峻的路上畏懼而謹慎的人
,也會因為走得舒 緩而不跌倒;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會明白:安樂有使人致死的道理
、 憂患是養(yǎng)生之本;能不引起我們的反省嗎
?把千斤巨石放在陡峭 的山坡上
,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把它推向萬丈深淵;把巨大的舟艦 放到急流之中
,加上一片小帆就可以奔行千里
;這是勢造成的結 果。如果讓一群馬同時奔馳在平坦的陸地上,把很多的士人集中 在廣庭中比賽
,只有特殊的駿馬和奇才才能領先
,這是沒有勢的結 果。養(yǎng)成剛正
、宏大的志氣的人
,不會沉溺于富貴的環(huán)境;懂得取 舍的意義的人
,不會憂愁貧賤
;這樣就可以決斷大事,樹立大節(jié)
,難 道是小丈夫所能做到的
?
所謂勢,就是勢頭
,就是力量的趨向
;它是客觀條件已經(jīng)具 備和時機已經(jīng)成熟的標志。當此之際
,只要稍加用力
,就能取得空 前巨大的成功;所謂時勢造英雄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條件和時 機雖已具備不等于事情就能成功
,還必須當事人及時付出決定性 的行動。只是這時候的行動可以收到一力可以落萬仞
、片帆可 以去千里的力度與氣勢
。如果失去這種勢頭與時機,就會坐失良 機
、追悔莫及
。在沒有勢的助力的情況下,即使付出全身甚至畢 生的力量
,都難免不發(fā)出塊土難以障狂瀾的悲嘆
。要想得勢
首先要識勢和據(jù)勢,要認準并占據(jù)環(huán)境中的立坂和急流
等能夠產(chǎn)生勢的有利位置
,占據(jù)這種有利位置
,就像進入了電梯 一樣,即使一步不動也會自然升上高樓
;所以古人感嘆:識時務者 為俊杰
。
初中兩小兒辯日原文及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
,問其故
。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
,而日中時近也
。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
,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為汝(rǔ)多知(此處念智)乎
?
詞語解釋一
(1)游:游學
,游歷。
(2)辯斗:辯論
,爭論
。
(3)故:原因,緣故
。
(4)以:以為
,認為。
(5)去:離
。
(6)日中:中午
。
(7)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
,呈圓形
。
(8)及:到了。
(9)則:就
。
(10)盤盂:過去吃飯的碗
,盤子。盤:圓的盤子
,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
(11)為:是。
(12)滄滄涼涼:清涼而略帶寒意
。
(13)探湯:把手伸到熱水里去
。意思是天氣很熱。
(14)決:裁決
,判斷
。
(15)孰:誰,哪個
。
(16)汝:你。
譯文一
孔子到東方游學,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辯
,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
有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
。
另一個小孩兒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
,而到中午時離人近。
有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升起時大得像一個車蓋
,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盂
,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涼而略帶寒意
,到了中午時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熱
,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定他們誰對誰錯
,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
譯文
孔子向東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
,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
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
另一個小孩子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
,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車蓋一樣大
,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
,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涼爽
,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
,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就覺得涼的道理嗎
?
孔子聽了之后不能判斷他們倆誰對誰錯
。
兩個小孩子笑著對孔子說:是誰說你智慧多呢?
注釋
東:東方
。
游:游歷
、游學。
見:看見
。
辯斗:辯論
,爭論.
辯:爭。
其:代詞
,他們
。
故:緣故
,原因。
以:認為
。
始:剛剛
,才。
去:離
;距離
。
日中:正午。
初:剛剛
。
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
,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
及:到
。
則:就。
盤盂:盛物的器皿
。圓者為盤
,方者為盂。
為:是
。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
。滄滄:寒冷的意思。
探湯:把手伸向熱水里
。湯
,熱水,開水
。(古時還特指沐浴時用的熱水
。)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氣很熱。
決:決斷
,判定
,判斷。
孰:誰
。
為:同謂
,說,認為
。
汝:你
。
知:zh,通假字
。知通 智聰明
、智慧。
笑:在這里不是嘲笑
,在這里突出了孩子們的天真可愛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而略帶寒意
高適別董大古詩翻譯_別董大原文及賞析
別董大
朝代:唐代
作者: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六翮飄飖私自憐
,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
,今日相逢無酒錢。
注釋:
1
、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
2
、曛:昏暗。
3
、君:指的是董大
。
4、黃云:天上的烏云
,在陽光下
,烏云是暗黃色,所以叫黃云
。曛 :昏暗
。白日曛,即太陽黯淡無光
。
5
、誰人:哪個人。君:你
,這里指董大
。
6、翮(h):鳥的羽翼
。飄飖(yo):飄動
。六翮飄飖,比喻四處奔波而無結果
。
7
、京洛:長安和洛陽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年)春天
,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
,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是年冬
,與高適會于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高適寫了《別董大二首》
。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
,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
,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
。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
,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
,到處浪游
,常處于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
。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
,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
,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
,遮天蔽日
,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變成了黃色
,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xiàn)在也淡然失色
,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
,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
。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huán)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
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
,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
,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捳f得多么響亮
,多么有力
,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
賞析二: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
,那些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
,固然感人至深
,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
,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
,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涂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適的《別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種風格的佳篇
。
這兩首送別詩作于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當時高適在睢陽
,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
,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
。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
。惟有河南房次律
,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
,到處浪游
,常處于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兩首送別詩中
,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
,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
從詩的內容來看
,這兩篇作品當是寫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jīng)過短暫的聚會以后
,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
。而且,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
,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詩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卻胸襟開闊
,寫別離而一掃纏綿憂怨的老調
,雄壯豪邁,堪與王勃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的情境相媲美
。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這兩句以其內心之真
,寫別離心緒
,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
,敘眼前景色
,故能悲壯。曛
,即曛黃
,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云
,大野蒼茫
,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
,若稍加雕琢
,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于此自是作手
。日暮黃昏
,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
,唯見遙空斷雁
,出沒寒云,使人難禁日暮天寒
、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
,亦唯如此
,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郁積
,雖不涉人事
,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
。此處如不用盡氣力
,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
,用心之良苦
,友情之深摯,別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 這兩句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話說得多么響亮,多么有力
,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
,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于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
。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
。又因其淪落
,才以希望為慰藉。
六翮飄飖私自憐
,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可見他當時也還處于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
。這兩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
,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但詩人于慰藉中寄希望
,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
,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
,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
。詩之所以卓絕
,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岳英靈集》)
、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
,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游子拭淚
。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
,則不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
,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
、醇厚動人的詩情
誡子書名句翻譯及作者李應升簡介
誡子書名句翻譯及作者李應升簡介_
【誡子書】李應升
作者小傳李應升(1593-1626),字仲達
,號次見
,南直隸江陰人。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及第
,授南康推官
,以清廉著稱,時民諺稱其清和無比
。天啟四年(1624年)正月
,李應升上疏,力陳外藩
、內盜及小人三種問題
,譏切近習,受到魏忠賢的嫉恨
。東林黨人楊漣彈劾魏忠賢
,李應升上疏聲援,稱:從來閹人之禍
,其始莫不有小忠小信以固結主心
,根株既深,毒手乃肆
。今陛下明知其罪
,曲賜包容。彼緩則圖自全之計
,急則作走險之謀
。蕭墻之間,能無隱禍
?第二年罷官歸里
,第i年被東廠逮捕,嚴刑拷打致死
,年僅34歲
。李應升生活在明朝末年宦官專權、政治黑暗的時代
,卻不失赤子之心
。崇禎年間,追贈太仆卿
。南明福王追謚忠毅
。
編者按李應升《誡子書》與楊繼盛《諭應尾應箕兩兒》同為獄中所作
,而楊公之言詳且盡,李公之言簡而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墩]子書》篇幅短小,僅就家中形勢和兒子的具體情況簡單交代了六件事
,交代兒子儉省
、謙恭、孝順
、公正
、恩義和傳承文章道統(tǒng),從中可見明代士大夫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