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傅奕識破假佛齒(西游記人物大全)

    人生百味 2023-07-20 10:44:51

    唐代有和尚假造佛齒

    ,拿它敲擊東西,不論如何堅(jiān)硬
    ,都被它一擊就破。傅奕(公元555~639年)說:“這一定是金剛石
    ,本身極堅(jiān)硬
    ,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傷了它
    ,只有羚羊角可以破壞它
    。”于是取來羚羊角一敲
    ,金剛石假造的佛齒就碎了。

    西游記人物大全

    1

    、孫悟空

    孫悟空是中國著名的神話人物之一

    ,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記》
    。祖籍東勝神州
    ,由開天辟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
    ,因帶領(lǐng)群猴進(jìn)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
    ,尊為 “美猴王”。

    后經(jīng)千山萬水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xué)藝

    ,得名孫悟空
    ,學(xué)會(huì)地煞數(shù)七十二變、筋斗云
    、長生不老等高超的法術(shù)。

    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

    ,又大鬧地府勾去生死簿
    ,后被天界招安
    ,封為弼馬溫

    得知職位低卑后生氣返回花果山

    ,并戰(zhàn)勝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討伐
    ,迫使玉皇大帝封其為齊天大圣,并在天庭建齊天大圣府
    ,奉旨管理蟠桃園。

    因醉酒攪亂王母的蟠桃盛會(huì)

    ,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
    ,煉成了金剛不壞之軀
    ,陰差陽錯(cuò)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

    之后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

    、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對其圍剿亦不能將其打敗
    ,后來在與如來的打賭斗法中失利,被壓在如來舍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時(shí)更名兩界山)下五百余年悔過自新

    后經(jīng)觀音點(diǎn)化

    ,被唐僧救出,法號行者
    ,保護(hù)唐僧西天取經(jīng),一路降妖除魔
    ,不畏艱難困苦
    ,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最后取得真經(jīng)修成正果
    ,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

    2

    、豬八戒

    豬八戒是明朝小說家吳承恩所作《西游記》中登場的虛擬角色。又名豬剛鬣

    ,法號悟能(觀音取)
    ,渾名八戒(唐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是唐僧的二徒弟

    會(huì)天罡數(shù)的三十六般變化,所持武器為太上老君所造

    、玉皇大帝親賜的上寶沁金鈀(俗稱九齒釘耙)。

    豬八戒前世為執(zhí)掌天河八萬水軍的天蓬元帥

    ,一直傾慕容貌過人的霓裳仙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段饔斡洝分懈髀飞裣苫窘梃b了正統(tǒng)道教神仙錄
    ,由高老莊一集豬八戒提及可見,豬八戒的前世天蓬元帥即是水神天河憲節(jié)

    因調(diào)戲霓裳仙子并且惹來糾察靈官后,又拱倒斗牛宮被貶下凡塵

    ,卻又錯(cuò)投豬胎
    ,后受觀音點(diǎn)化,成為唐僧的弟子
    ,與孫悟空一同保護(hù)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最后被封為凈壇使者

    3

    、沙僧

    沙僧

    ,又叫沙和尚
    、沙悟凈,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記》。在書中也稱黃婆
    ,土母
    、刀圭,五行屬土
    ,俗稱沙和尚、沙僧

    原為天宮玉皇大帝的卷簾大將,因?yàn)槭植恍⌒拇蚱屏肆鹆ПK

    ,觸犯天條
    ,被貶出天界,在人間流沙河興風(fēng)作浪
    ,危害一方,專吃過路人

    后經(jīng)觀音點(diǎn)化,賜法號悟凈,一心歸佛

    ,同八戒
    、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又稱唐三藏或唐僧,俗名陳祎)西天拜佛求取真經(jīng)

    沙僧個(gè)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孫悟空那么叛逆

    ,也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惰、貪戀女色
    ,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
    ,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
    ,任勞任怨。

    謹(jǐn)守佛門戒律

    ,踏踏實(shí)實(shí)
    ,謹(jǐn)守本分,最終功德圓滿
    ,被如來佛祖封為"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
    ,屬于菩薩位
    ,不是羅漢位

    4、唐僧

    唐僧

    ,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中的人物
    ,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
    。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陽
    ,俗家姓名“陳袆”
    ,法號“玄奘”
    ,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后世俗稱“唐僧”。

    早在西夏時(shí)期的敦煌壁畫

    ,就有唐僧取經(jīng)故事,唐僧
    、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
    。后來不斷演繹
    ,就有了《西游記》

    5

    、小白龍

    白龍馬

    ,名著小說《西游記》中的重要角色。本是西海龍王三太子
    ,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被西海龍王表奏天庭
    ,告了忤逆
    ,玉帝將其吊在空中,打了三百
    ,不日遭誅后
    。后因南海觀世音菩薩出面才免于死罪
    ,被貶到蛇盤山鷹愁澗等待唐僧取經(jīng)

    之后又誤吃唐僧所騎的白馬,被菩薩點(diǎn)化

    ,變身為白龍馬,皈依佛門
    ,載乘唐僧上西天取經(jīng)
    ,最終修成正果
    ,被升為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又稱八部天龍馬)
    。后在化龍池得復(fù)原身,盤繞在大雷音寺的擎天華表柱上

    6、玉兔精

    原為廣寒宮中搗藥的玉兔

    ,溜出宮門
    ,逃至下界,攝藏了天竺國的公主
    ,而變成公主模樣,戲哄國王

    玉兔精算好唐僧路過天竺國的日子

    ,設(shè)計(jì)搭臺(tái)拋彩球
    ,砸中了唐僧
    ,要招唐僧為駙馬,誘取唐僧的元陽
    ,成太乙上仙。

    后被孫悟空識破

    ,幾番激戰(zhàn)
    ,玉兔精不敵
    ,悟空正欲揮棒將其打死,太陰星君從空降臨
    ,把玉兔收走

    7、九靈元圣

    又叫九頭獅子

    ;是太乙救苦天尊閣下的座駕。整部《西游記》中
    ,極少數(shù)對唐僧肉不感興趣的妖怪之一

    趁天尊獅奴偷喝太乙天尊的輪回瓊液沉醉之際,私下凡間

    ,在玉華州竹節(jié)山九曲盤桓洞落草為妖三年(天上一日,人間一年)
    ,并收下黃獅
    、狻猊
    、摶象獅、白澤
    、伏貍、猱獅
    、雪獅七獅
    ;它被七位獅子精尊稱為“祖翁”
    ,旗下徒子徒孫無數(shù)

    后被東極妙嚴(yán)宮太乙救苦天尊(東極青華大帝)收回宮中。

    8

    、金鼻白毛老鼠精

    又名半截觀音、地涌夫人

    ,有著花容月貌
    。使用兩把長劍
    ,在陷空山無底洞落草為妖
    。她在靈山偷食了如來佛祖的香花寶燭成精,如來差托塔李天王父子將她拿住
    ,被佛祖放過后認(rèn)李天王為父
    ,哪吒三太子為兄。

    之后卻沒有悔過

    ,攝走唐僧,欲匹配元陽
    ,成太乙金仙
    。在數(shù)次和孫悟空斗法后
    ,被孫悟空請來的李天王父子和天兵緝拿回天宮

    9、賽太歲

    本是觀音菩薩的坐騎金毛犼

    ,因朱紫國國王年輕時(shí)曾在落鳳坡前射傷孔雀大明王所生兩只幼雀
    ,于是孔雀大明王吩咐教國王“拆鳳三年,身耽啾疾“。

    而金毛犼正巧聽到這句話

    ,故而下凡為妖
    ,將金圣宮擄去,與國王消災(zāi)
    。三年后,唐僧師徒路過此地
    ,孫悟空打敗賽太歲后,觀音菩薩將其收回

    10

    、九頭蟲

    手持一柄月牙鏟,原身是個(gè)九頭惡怪

    ,是碧波潭萬圣龍王的上門女婿。

    因下血雨盜取祭賽國佛寶舍利子而和孫悟空師兄弟發(fā)生沖突

    ,后被二郎神和哮天犬擊敗(孫悟空和八戒在對付龍子龍孫)
    ,被哮天犬咬掉一顆頭顱后
    ,受傷逃往北海不知所蹤。

    九頭蟲與孫悟空大戰(zhàn)三十回合不分勝負(fù)

    ,后來面對孫悟空和豬八戒的聯(lián)手
    ,架不住三五回合,便現(xiàn)出本相
    ,是一個(gè)九頭蟲,觀其形象十分惡
    ,見此身模怕殺人

    后被二郎神的嘯天犬咬下一頭,成了八頭

    ,逃至日本,做了八歧大蛇

    佛教和道教在唐朝分別處于什么地位?

    道教與李唐王朝有著特殊的深厚淵源

    ,其中一個(gè)重要原因就是唐初門閥士族的傳統(tǒng)勢力還很強(qiáng)大,若非系出名門
    ,就很難得到社會(huì)的尊重
    。唐朝皇帝為提高自己的門第出身
    ,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
    、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會(huì)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
    ,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


    唐代道士在宮廷中的活動(dòng)
    ,貫穿著整個(gè)李唐王朝的始終
    。唐初
    ,他們竭力宣傳李唐王朝與老子的親屬關(guān)系
    ,奠定了道士們在宮廷中活動(dòng)的基礎(chǔ)
    。中唐,他們利用皇室的支持
    ,把道教的影響由宮廷擴(kuò)展到民間
    ,在“開元盛世”中掀起了一股狂熱的崇奉道教的風(fēng)氣。晚唐
    ,一些道士在皇室的允諾下
    ,取得了一次“興道滅佛”的勝利。

    隋末
    ,道士王遠(yuǎn)知假托奉老君之旨,向李淵“密傳符命”,還預(yù)告李世民將成為“太平天子”
    ,李淵聞之大喜,授王遠(yuǎn)知朝散大夫
    ,賜紫絲霞帔和縷金道冠
    ,后李世民又追加其為光祿大夫,賜于茅山建太平觀
    ,度侍者21人。道士薛頤在武德初年就跑到秦王府中
    ,密謂李世民“德星守秦分
    ,王當(dāng)有天下’道士歧暉
    ,則在李淵起兵時(shí)吹捧他是“真君來也”
    ,派遣了80名小道士迎接他
    ,并為他設(shè)醮祈福
    ,祝他克定長安。后來
    ,李淵、李世民果然平定天下
    ,他們不僅對道教格外青睞
    ,而且虔信太上老君與自己同姓李
    ,定會(huì)念及同宗之誼而對李氏天下格外垂憐


    另據(jù)文獻(xiàn)記載,武德三年(620年)。五月
    ,有一個(gè)名叫吉善行的人在羊角山見到一位騎著朱鬛白馬的白髯老叟。老叟告訴他
    ,你去轉(zhuǎn)告唐天子
    ,我是他的祖先
    ,今年平定賊亂后
    ,子子孫孫可以千年為天子
    ,吉善行便轉(zhuǎn)告了李淵
    。李淵聽后便在羊角山為老叟立了廟。這老臾不消說便是太上老君了
    。自命為太上老君后裔,奉天命而坐天下的李淵和李世民等由此而大肆提高道教的地位
    。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李淵下詔宣布三教中道教列第一
    ,儒教列第二
    ,佛教排第三
    ,道教的地位有如青云直上。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再次宣布尊奉道教
    。從這時(shí)直至唐玄宗李隆基時(shí)代,除武則天時(shí)代外
    ,道教一直是春風(fēng)得意
    ,大受青睞


    在那個(gè)時(shí)代
    ,道教充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之中道觀幾乎無處不在
    。東都洛陽的玄元皇帝廟
    ,一派“山河扶繡戶
    ,日月近雕梁”的宏大氣勢
    。長安的太清宮設(shè)置了兩丈多高的白玉老君像
    ,旁邊又以白玉雕了玄宗侍衛(wèi)這一老祖宗,更顯出雍容肅穆。著名的天臺(tái)山桐柏觀
    ,則是“連山峨峨,四野皆碧
    ,茂樹郁郁
    ,四時(shí)并清……雙峰如闕
    ,中天豁開
    ,長澗南瀉
    ,諸泉合漱
    ,一道瀑布,百丈懸流”其他如華山
    、王屋山、青城山
    、仙都山
    、泰山各處也都遍布著道教的宮觀,就連僻遠(yuǎn)的深山野谷
    ,也有著道教的蹤跡。道教贏得了上至天子
    、下至百姓的信仰


    先看看皇帝對道教的熱情。唐太宗李世民在道士王遠(yuǎn)知預(yù)告他將成為“太平天子”后
    ,便投在道教門下。據(jù)說他還曾受過三洞法箓
    。他“發(fā)使天下
    ,采諸奇藥異石”
    ,結(jié)果服用了一位名叫那羅邇娑婆的天竺方士所合的延年之藥
    ,中毒身亡。唐高宗對道教更是亦步亦趨
    ,“令廣征諸方道士,合煉黃白”
    ,又請道士劉道合“合還丹”
    。據(jù)說一個(gè)叫葉法善的道士“少傳符箓,尤能厭劾鬼神”
    ,唐高宗就將他召到京師景龍觀
    ,“恩寵莫與為比”
    。唐睿宗則請?zhí)逵^道士楊太希為自己燒香供養(yǎng)
    ,祈神保佑。唐玄宗對道教的熱情更是達(dá)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他把盧鴻一、王希夷
    、李含光
    、馬承禎
    、張果等當(dāng)時(shí)最著名的道士請到長安來
    ,加官封號,百般寵信
    。他不僅自己煮煉丹藥,登壇受箓
    ,還要大臣百官統(tǒng)統(tǒng)去太清宮太微宮聽講老莊
    。他不僅把太上老君敬奉為祖宗
    ,百般尊崇
    ,把道士當(dāng)作親戚,劃歸宗正寺
    ,有罪也不依常法處置,只由道教戒格處分甚至還要把玉真公主嫁給道士張果


    士大夫?qū)π麚P(yáng)長生不死的道教的向往也絲毫不比皇帝差。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常嘆息自己“在流俗而嗜煙霞
    ,恨林泉不比德而稽阮不同時(shí)”
    ,并說“吾之有生二十載矣,雅厭城闕
    ,酷嗜江海,常學(xué)仙經(jīng)
    ,博涉道記”
    ,因此時(shí)常游道觀,交接道士
    。四杰中的另一位盧照鄰,則“學(xué)道于東龍門精舍”
    ,他反復(fù)煮煉丹砂
    ,多次服食方藥
    。就連文學(xué)史上的革新人物陳子昂
    ,也是一位道教信徒。而田園詩人孟浩然在他的作品中也表達(dá)了這一思想
    ,在《宿桐柏觀》中表示“愿言解纓紱,從此去煩惱”
    ,“紛吾遠(yuǎn)游意
    ,學(xué)彼長生道”
    ;在《游精思觀題山房》中還自認(rèn)為“漸通玄妙理
    ,深得坐忘心”。詩人李頎則與道士張果往來
    ,真相信張果已凡千歲
    ,并試著自己煉丹服食。在士大夫中受道教影響最深的要數(shù)李白了
    。他“五歲誦《六甲》”,“十五游神仙”
    ,成年后與東巖子
    、元丹丘等道士為友
    。他們曾在著名道士胡紫陽那里聽他“高談混元”
    。后來李白果真登壇受箓,正式成為道教中人


    唐代道教在民間的流傳也是相當(dāng)普及的
    。這一方面是有上層統(tǒng)治者大力提倡
    ;另一方面民間本來就有濃厚的迷信氛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短綇V紀(jì)》卷303《紀(jì)聞》說
    ,吳俗畏鬼
    ,每個(gè)州縣都有城隍,據(jù)《道門定制》卷2載
    ,這個(gè)城隍本是管給死魂靈發(fā)“路引”的,但唐代有了水災(zāi)
    ,有了蟲災(zāi)也請城隍消災(zāi)解厄
    。據(jù)統(tǒng)計(jì),盛唐時(shí)
    ,道教有1687座宮觀
    ,并有數(shù)以萬計(jì)的道士。他們的存在無疑影響著百姓對道教的信仰
    。道教中的鬼神崇拜、齋醮
    、祈禳之類與民間固有的迷信和巫術(shù)一拍即合
    。其中首先是齋醮
    ,即祈雨
    、捉鬼、消災(zāi)
    、解厄、超度亡靈的儀式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度莆摹防锸珍淉S詞26篇,醮詞138篇
    ,青詞、嘆道文
    、懺文也有數(shù)十篇
    。其名目小到修宅子
    、過生日
    ,以及死了女兒,升了官職
    ,大到祈雨有驗(yàn)
    、消災(zāi)免禍,都要修齋設(shè)醮
    。甚至有鶴鳴叫、有枯樹復(fù)生
    ,也要齋醮祈禳。其次是煉丹術(shù)
    。唐代煉丹事業(yè)之盛,是后世所無法比擬的
    。人們對煉丹的方法格外青睞
    ,總想長生不死
    ,身輕飛升
    ,神仙羽化,想吃一丸九轉(zhuǎn)還丹后
    ,便一勞永逸,永遠(yuǎn)解決問題
    。因而
    ,煉丹的人多得不計(jì)其數(shù)。唐高宗時(shí)
    ,僅皇宮中煉丹的道士就有百余人。煉丹的書也層出不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兜啦亍防锸珍浟嗽S多唐代煉丹的著作
    。這一時(shí)期的煉丹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道士們對丹砂的產(chǎn)源
    、產(chǎn)狀及品位有了更明細(xì)的分辨,對不同產(chǎn)地的汞礦石的含汞量作了精確的測定
    ,金屬汞的提煉方法有了改進(jìn)
    ,對煉丹鼎爐的火候變化也有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對砷白銅的制作(即點(diǎn)銅成銀)與保持其穩(wěn)定性方面也有了更深的研究
    。民間道教盛行的第三個(gè)表現(xiàn)是幻術(shù)風(fēng)行
    。道士除作鬼弄神、步罡踏斗
    、念咒畫符之外
    ,還風(fēng)行施幻術(shù)
    。像隋唐之際的王遠(yuǎn)知
    ,被隋煬帝請到揚(yáng)州
    ,他預(yù)感到隋王朝大勢已去,玩了花招“斯須而須發(fā)變白
    ,晉王(煬帝)懼而遣之,少煩又復(fù)其舊盛唐道士殷文祥能使優(yōu)伶
    ,“共起狂舞
    ,花鈿委地
    ,相次悲啼
    ,粉黛交下”,還能“酌水為酒
    ,削木為脯,使人退行
    ,止船即住
    ,呼鳥自隨
    ,唾魚即活”
    。被后世傳說為張果老的道士張果,善于胎息
    ,還能裝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敖^色如死
    ,良久漸蘇”
    ,并能把喝下的酒從頭頂上冒出來
    ,冒出來的酒把冠沖掉在地,冠落地又變成一個(gè)杯子
    ,剛好把酒接住
    ;他還能把自己的牙齒打落后
    ,抹上藥又接上,反而變得更加粲然潔白
    。據(jù)《云笈七簽》卷113記載
    ,他在唐玄宗面前“累試仙術(shù),不可窮紀(jì)”
    ,因而逗得“明皇及嬪御皆驚笑”,以為他是一位活神仙
    ,可見道教盛行于當(dāng)時(shí)之社會(huì)

    傅奕墓志銘:青山白云人也
    ,因酒而死

    下面是由留學(xué)我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傅奕墓志銘:青山白云人也,因酒而死

    。更多墓志銘盡在實(shí)用資料墓志銘專題

    傅奕墓志銘:青山白云人也

    ,因酒而死

    《舊唐書?傅奕傳》記載,傅奕活到85歲

    ,臨終前
    , 自撰墓志銘:?傅奕,青山白云人也
    ,因酒而死。?

    在文人輩出

    、明星滿天的隋唐時(shí)代
    ,傅奕算不上著名的人物,但也博學(xué)多才
    。他精通天文歷法,喜好老莊
    ,生性放達(dá)
    ,有《老子注》二卷等行世。唐太宗貞觀年間
    ,傅奕自感年老體衰
    ,遂告誡子孫自己的后事應(yīng)該從簡
    。傅奕之?簡?
    ,倒沒有省去撰寫墓志銘,因?yàn)樗逄普俏覈糯怪俱懯⑿械臅r(shí)代
    。傅奕叮囑的?簡?
    ,一是要求喪事從簡,不得奢侈
    。甚至希望能像古人楊王孫那樣裸葬;二是不想麻煩別人撰寫墓志銘
    ,自己早已準(zhǔn)備好了。傅奕的墓志銘自撰于醉酒之際
    。某日,他大醉而臥
    ,忽然又一翻身而起
    ,寫了一副墓志銘:?傅奕
    ,青山白云人也
    。因酒醉死,嗚呼哀哉!?(《舊唐書》卷八十三)?青山白云?反映了了他一生恬淡的性格
    ,?因酒醉死?則不無調(diào)侃色彩

    后世文人多以?青山白云人?謂放浪形骸于青山白云間的曠達(dá)之士。蒲松齡《聊齋志異?黃英》中寫:?異史氏曰:'青山白云人

    ,遂以醉死
    ,世盡惜之,而未必不自以為快也

    【拓展】

    傅奕,相州鄴人也

    。尤曉天文歷數(shù)
    。隋開皇中
    ,以儀曹事漢王楊諒
    。及諒舉兵,謂奕曰:?今茲熒惑入井
    ,是何祥也奕對曰:?天上東井,黃道經(jīng)其中
    ,正是熒惑行路
    ,所涉不為怪異;若熒惑入地上井,是為災(zāi)也
    。?諒不悅。及諒敗,由是免誅
    ,徙扶風(fēng)
    。高祖為扶風(fēng)太守
    ,深禮之
    。及踐祚,召拜太史丞
    。太史令庾儉以其父質(zhì)在隋言占候忤煬帝意,竟死獄中
    ,遂懲其事
    ,又恥以數(shù)術(shù)進(jìn)
    ,乃薦奕自代
    ,遂遷太史令。奕既與儉同列
    ,數(shù)排毀儉,而儉不之恨
    ,時(shí)人多儉仁厚而稱奕之率直
    。奕所奏天文密狀
    ,屢會(huì)上旨,置參旗
    、井鉞等十二軍之號
    ,奕所定也。

    武德三年

    ,進(jìn)《漏刻新法》,遂行于時(shí)
    。七年
    ,奕上疏請除去釋教
    ,曰:佛在西域
    ,言妖路遠(yuǎn),漢譯胡書
    ,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發(fā)而揖君親;游手游食
    ,易服以逃租賦
    。演其妖書
    ,述其邪法
    ,偽啟三途
    ,謬張六道
    ,恐嚇愚夫,詐欺庸品
    。凡百黎庶,通識者稀
    ,不察根源
    ,信其矯詐
    。乃追既往之罪
    ,虛規(guī)將來之福。布施一錢
    ,希萬倍之報(bào);持齋一日,冀百日之糧
    。遂使愚迷
    ,妄求功德,不憚科禁
    ,輕犯憲章。其有造作惡逆
    ,身墜刑網(wǎng)
    ,方乃獄中禮佛
    ,口誦佛經(jīng)
    ,晝夜忘疲,規(guī)免其罪
    。且生死壽夭,由于自然;刑德威福
    ,關(guān)之人主
    。乃謂貧富貴賤,功業(yè)所招
    ,而愚僧矯詐
    ,皆云由佛。竊人主之權(quán)
    ,擅造化之力,其為害政
    ,良可悲矣!案《書》云:?惟辟作福威
    ,惟辟玉食
    。臣有作福
    、作威、玉食
    ,害于而家,兇于而國
    ,人用側(cè)頗僻
    。?降自羲、農(nóng)
    ,至于漢、魏
    ,皆無佛法
    ,君明臣忠
    ,祚長年久
    。漢明帝假托夢想
    ,始立胡神,西域桑門
    ,自傳其法
    。西晉以上,國有嚴(yán)科
    ,不許中國之人,輒行髡發(fā)之事
    。洎于苻
    、石,羌胡亂華
    ,主庸臣佞
    ,政虐祚短,皆由佛教致災(zāi)也
    。梁武、齊襄
    ,足為明鏡
    。昔褒姒一女
    ,妖惑幽王
    ,尚致亡國;況天下僧尼,數(shù)盈十萬
    ,翦刻繒彩
    ,裝束泥人,而為厭魅
    ,迷惑萬姓者乎!今之僧尼
    ,請令匹配,即成十萬余戶
    。產(chǎn)育男女
    ,十年長養(yǎng),一紀(jì)教訓(xùn)
    ,自然益國
    ,可以足兵
    。四海免蠶食之殃
    ,百姓知威福所在,則妖惑之風(fēng)自革
    ,淳樸之化還興。且古今忠諫
    ,鮮不及禍
    。竊見齊朝章仇子他上表言:?僧尼徒眾
    ,糜損國家
    ,寺塔奢侈,虛費(fèi)金帛
    。?為諸僧附會(huì)宰相
    ,對朝讒毀;諸尼依托妃主,潛行謗讟
    。子他竟被囚執(zhí)
    ,刑于都市
    。及周武平齊
    ,制封其墓。臣雖不敏
    ,竊慕其蹤。

    又上疏十一首

    ,詞甚切直
    。高祖付群官詳議
    ,唯太仆卿張道源稱奕奏合理
    。中書令蕭瑀與之爭論曰:?佛,圣人也
    。奕為此議,非圣人者無法
    ,請置嚴(yán)刑
    。?奕曰:?禮本于事親,終于奉上
    ,此則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
    。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
    ,以匹夫而抗天子
    ,以繼體而悖所親。蕭瑀非出于空桑
    ,乃遵無父之教。臣聞非孝者無親
    ,其瑀之謂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獄所設(shè)
    ,正為是人
    。?高祖將從奕言,會(huì)傳位而止

    奕武德九年五月密奏

    ,太白見秦分
    ,秦王當(dāng)有天下
    ,高祖以狀授太宗。及太宗嗣位
    ,召奕賜之食
    ,謂曰:?汝前所奏
    ,幾累于我
    ,然今后但須盡言,無以前事為慮也
    。?太宗常臨朝謂奕曰:?佛道玄妙
    ,圣跡可師
    ,且報(bào)應(yīng)顯然
    ,屢有征驗(yàn),卿獨(dú)不悟其理
    ,何也奕對曰:?佛是胡中桀黠,欺誑夷狄
    ,初止西域
    ,漸流中國。遵尚其教
    ,皆是邪僻小人,模寫莊
    、老玄言
    ,文飾妖幻之教耳。于百姓無補(bǔ)
    ,于國家有害。?太宗頗然之
    。貞觀十三年卒
    ,年八十五
    。臨終誡其子曰:?老
    、莊玄一之篇
    ,周、孔《六經(jīng)》之說
    ,是為名教,汝宜習(xí)之
    。妖胡亂華
    ,舉時(shí)皆惑
    ,唯獨(dú)竊嘆
    ,眾不我從,悲夫!汝等勿學(xué)也
    。古人裸葬,汝宜行之
    。?奕生平遇患
    ,未嘗請醫(yī)服藥,雖究陰陽數(shù)術(shù)之書
    ,而并不之信
    。又嘗醉臥
    ,蹶然起曰:?吾其死矣!?因自為墓志曰:?傅奕
    ,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
    ,嗚呼哀哉!?其縱達(dá)皆此類
    。注《老子》
    ,并撰《音義》
    ,又集魏、晉已來駁佛教者為《高識傳》十卷
    ,行于世。

    翻譯《資治通鑒.唐紀(jì)八》全部

    唐紀(jì)八唐高祖武德九年(丙戌

    ,公元626年)
    九月
    ,突厥頡利可汗進(jìn)獻(xiàn)三千匹馬
    、一萬頭羊
    ,唐太宗推辭不受,只是下詔令其歸還所掠奪的中原人口,并征召上一年被突厥俘虜?shù)臏貜┎┗氐匠小?br>
    丁未(二十二日)
    ,太宗帶領(lǐng)各衛(wèi)將士在顯德殿庭院練習(xí)箭術(shù)
    ,并當(dāng)面訓(xùn)話道:“自古以來就有周邊的戎狄等族的侵?jǐn)_
    ,值得憂慮的是邊境稍微安寧
    ,君主就放逸游蕩,而忘記戰(zhàn)爭的威脅
    ,因而一俟敵人來犯則難以抵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朕不讓你們修池榭筑宮苑,而是專門熟習(xí)射箭技術(shù)
    。閑居無事時(shí)
    ,朕就當(dāng)你們的老師
    ,一旦突厥入侵,則做你們的將領(lǐng)
    ,這樣
    ,中原的百姓也許能過上安寧的日子
    !”從此
    ,太宗皇帝每日帶領(lǐng)數(shù)百人在宮殿庭院里,教他們射箭
    ,并親自測試,射中箭靶多的士兵賞賜給弓
    、刀
    、布帛,他們的將領(lǐng)考核成績時(shí)列為上等
    。許多大臣勸諫道:“依照大唐律令
    ,在皇帝住處手持兵刃的要處以絞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陛下您讓這些卑微之人張弓挾箭在殿宇之旁,陛下身處其中
    ,萬一有一個(gè)狂徒恣肆妄為,就會(huì)出現(xiàn)意外事故
    ,這不是重視社稷江山的辦法
    。”韓州刺史封同人假稱有事
    ,騎驛馬來到朝廷直言苦諫。大宗均聽不進(jìn)去
    ,他說:“真正的君主視四海如同一家,大唐轄境之內(nèi)
    ,都是朕的忠實(shí)臣民
    。我對每個(gè)人都能推心置腹
    ,以誠相待,卻為何要對保衛(wèi)朕的將士橫加猜忌呢
    ?”從此人人想著自強(qiáng)自勵(lì)
    ,幾年之間
    ,都成為精銳之士。
    太宗曾說過:“我從小南征北戰(zhàn)
    ,東略西討
    ,頗知用兵之道
    。每次觀察敵軍陣勢,即知道它的強(qiáng)弱
    ,并常以我軍弱旅抵擋其強(qiáng)兵
    ,而以強(qiáng)師擊其弱旅
    。敵軍追逐我方弱旅不過走數(shù)百步,我軍攻其弱旅
    ,一定要突至其陣后乘勢反擊
    ,敵軍無不潰敗奔逃,這就是我的取勝之道
    !”
    己酉,(二十四日)
    ,太宗與群臣當(dāng)面議定開國元?jiǎng)组L孫無忌等人的爵位田邑
    ,命陳叔達(dá)在宮殿下唱名公布,太宗說:“朕分等級排列你們的功勞賞賜
    ,如有不當(dāng)之處
    ,可以各自申明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谑歉魑粚㈩I(lǐng)紛紛爭功
    ,議論不休
    ,淮安王李神通說:“我在關(guān)西起兵,首先響應(yīng)義旗
    ,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筆
    ,功勞卻在我之上,我感到難以心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碧谡f:“叔父雖然首先響應(yīng)義旗舉兵,這也是自謀擺脫災(zāi)禍
    。等到竇建德侵吞山東,叔父全軍覆沒
    ;劉黑闥再次糾集余部,叔父丟兵棄甲
    ,望風(fēng)脫逃。房玄齡等人運(yùn)籌帷幄
    、決勝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
    ,論功行賞
    ,功勞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親
    ,朕對您確實(shí)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濫與有功之臣同等封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北娢粚㈩I(lǐng)于是相互議論道:“陛下如此公正,即使對皇叔淮安王也不循私情
    ,我們這些人怎么敢不安本分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贝蠹叶夹膼傉\服。房玄齡曾說:“秦王府的舊僚屬未能升官的
    ,皆滿腹怨言道:‘我等跟隨侍奉陛下身邊,也有許多年了
    ,現(xiàn)今拜官
    ,反而都在前太子?xùn)|宮
    、齊王府僚屬的后面
    。’”太宗說:“君主大公無私
    ,因此能使天下人心服
    。朕與你們平日的衣食,都取自百姓
    。因此設(shè)官吏定職守都是為了百姓
    ,理應(yīng)選擇賢才加以任用
    ,怎么能以新人舊人來做為選拔人才的先后順序呢?如果新人賢能
    ,故舊不才
    ,怎么可以放棄新人而只取故舊呢
    !現(xiàn)在你們不論其是否賢能而只是怨聲不斷
    ,這豈是為政之道?”
    太宗下詔
    ;“民間百姓不得私自設(shè)立妖祠
    。除了正當(dāng)?shù)牟敷咝g(shù)
    ,其余雜濫占卜,一律禁絕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太宗聚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書二十余萬卷藏于弘文殿
    ,并于殿旁設(shè)置弘文館。遴選虞世南
    、褚亮、姚思廉
    、歐陽詢
    、蔡允恭
    、蕭德言等國內(nèi)精通學(xué)術(shù)之人,以原職兼任弘文館學(xué)士
    ,讓他們輪流值宿
    ,皇上在聽政之暇
    ,領(lǐng)他們進(jìn)入內(nèi)殿
    ,講論先哲言行,商榷當(dāng)朝大政
    ,有時(shí)要到午夜時(shí)分才結(jié)束。又選取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充任弘文館學(xué)生

    冬季
    ,十月,丙辰朔(初一)
    ,出現(xiàn)日食

    太宗下詔追封已故太子皇兄李建成為息王,謚號為隱
    ;皇弟齊王李元吉謚號為剌
    ,以皇家喪禮重新安葬。安葬那一天
    ,太宗皇帝在宜秋門大哭一場
    ,顯得十分哀痛
    。魏徵、王上表請求陪送靈車到安葬地
    ,太宗答應(yīng)了他們的請求,并命令原東宮和齊王府的舊僚屬都去送葬

    癸亥(初八),朝廷立中山王李承乾為皇太子
    ,時(shí)年僅八歲

    庚辰(二十五日)
    ,唐朝初步規(guī)定功臣實(shí)得食邑封戶的等級差別。
    起初
    ,蕭向高祖薦舉封德彝
    ,高祖任命他為中書令
    。到了太宗即位,改任蕭為尚書左仆射
    。封德彝為右仆射
    ,二人商定將要上奏的事
    ,到了太宗面前封德彝屢次變易
    ,由此二人之間產(chǎn)生隔閡
    。當(dāng)時(shí)房玄齡
    、杜如晦剛當(dāng)權(quán)
    ,均疏遠(yuǎn)蕭而親近封德彝
    ,蕭憤憤不平,于是上密封的奏章理論
    ,辭意凄涼,由此觸犯圣意
    。適逢蕭與陳叔達(dá)又在太宗面前含怒爭辯,庚辰(二十五日)
    ,蕭、陳叔達(dá)皆以對皇上不恭敬的罪名
    ,被罷官免職。
    甲申(二十九日)
    ,民部尚書裴矩進(jìn)言:“對遭受突厥暴虐踐踏的百姓
    ,請求每戶賜給絹帛一匹
    。”太宗說:“朕以誠
    、信二字統(tǒng)治下屬,不想徒有撫恤百姓的名聲而沒有實(shí)在的東西,每戶中人數(shù)多少不等
    ,怎么能整齊劃一,賞賜都一樣呢
    ?”于是計(jì)算人口以它為賞賜的標(biāo)準(zhǔn)。
    起初
    ,高祖想以加強(qiáng)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鎮(zhèn)天下
    ,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yuǎn)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
    ,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
    ,達(dá)數(shù)十人

    為此
    ,太宗語氣和緩地征求群臣的意見:“遍封皇族子弟為王
    ,對天下有利嗎?”封德彝回答道:“前世只有皇帝的兒子及兄弟才封為王
    ,其他宗親如果不是有大功勛
    ,便沒有封王的
    。太上皇親善厚待皇親國戚
    ,大肆分封宗室,自東西漢以來都沒有如此之多
    。封給的爵位既高,又多賜給勞力仆役
    ,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大公無私吧
    !”太宗說:“有道理。朕做天子
    ,就是為了養(yǎng)護(hù)百姓,怎么可以勞頓百姓來養(yǎng)護(hù)自己的宗族呢
    !”十一月,庚寅(初五)
    ,將宗室郡王降格為縣公
    ,只有功勛卓著的幾位不降。
    丙午(二十一日)
    ,太宗與群臣討論防盜問題
    。有人請求設(shè)嚴(yán)刑重法以禁盜
    ,太宗微笑著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盜賊
    ,是因?yàn)橘x役繁重,官吏貪財(cái)求賄
    ,百姓饑寒交集,所以便顧不得廉恥了
    。朕主張應(yīng)當(dāng)杜絕奢移浪費(fèi),輕徭薄賦
    ,選用廉吏
    ,使老百姓吃穿有余
    ,自然不去做盜賊
    ,何必用嚴(yán)刑重法呢!”從此經(jīng)過數(shù)年之后,天下太平
    ,路不拾遺
    ,夜不閉戶,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

    太宗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仰仗百姓
    。剝削百姓來奉養(yǎng)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而身死
    ,君主富了而國家滅亡
    。所以君主的憂慮,不來自于外面
    ,而常在于自身。凡欲望多則花費(fèi)大
    ,花費(fèi)大則賦役繁重
    ,賦役繁重則百姓愁苦
    ,百姓愁苦則國家危急
    ,國家危急則君主地位不保。朕常常思考這些
    ,所以不敢放縱自己的欲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十二月,己巳(十五日)
    ,益州大都督竇軌上奏
    ,聲稱當(dāng)?shù)氐拟裁裨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請求朝廷派兵討伐
    。太宗說:“獠民依仗山林,時(shí)常出來做些小偷小摸的事
    ,這是他們的平常習(xí)慣。地方官如果能以恩信安撫
    ,他們自然會(huì)順服。怎么可以輕易動(dòng)干戈
    ,捕、打獠民
    ,把他們當(dāng)做禽獸一般
    ?這難道是當(dāng)百姓父母官的本意嗎
    !”最后沒有準(zhǔn)許出兵。
    太宗對大臣裴寂說:“近來很多上書言事的奏章
    ,朕都將它們貼在寢宮的墻壁上
    ,以便進(jìn)出時(shí)觀看
    ,朕時(shí)常思考為政之道,有時(shí)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們也要恪盡職守
    ,與朕的這一心意相稱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太宗勵(lì)精求治,多次讓魏徵進(jìn)入臥室內(nèi)
    ,詢問政治得失
    。魏徵知無不言
    ,太宗均高興地采納。太宗派人征兵
    ,封德彝上奏道:“中男雖不到十八歲
    ,其中身體魁梧壯實(shí)的
    ,也可一并征發(fā)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碧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敕令傳出
    ,魏徵固執(zhí)己見加以反對
    ,不肯簽署
    ,如是往返四次
    。太宗大怒
    ,將他召進(jìn)宮中責(zé)備道:“中男中魁梧壯實(shí)的
    ,都是那些奸民虛報(bào)年齡以逃避徭役的人
    ,征召他們有什么害處,而你卻如此固執(zhí)
    !”魏徵答道:“軍隊(duì)在于治理得法
    ,而不在于人數(shù)眾多
    。陛下征召身體壯健的成丁,用正確的方法加以管理
    ,便足以無敵于天下
    ,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虛數(shù)呢
    !而且陛下總說:》‘朕以誠
    、信治理天下
    ,欲使臣下百姓均沒有欺詐行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陛下即位沒多久
    ,卻已經(jīng)多次失信了
    !”太宗驚愕地問道:“朕怎么失信了
    ?”魏徵答道:“陛下剛即位時(shí)
    ,就下詔說:‘百姓拖欠官家的財(cái)物
    ,一律免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嘘P(guān)部門認(rèn)為拖欠秦王府國司的財(cái)物
    ,不屬于官家財(cái)物
    ,仍舊征求索取
    。陛下由秦王升為天子,秦王府國司的財(cái)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
    ?又說:‘關(guān)中地區(qū)免收二年的租調(diào),關(guān)外地區(qū)免除徭役一年
    。’不久又有敕令說:‘已納稅和已服徭役的
    ,從下一年開始免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绻诉€已納稅物之后
    ,又重新征回
    ,這樣百姓不能沒有責(zé)怪之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是既征收租調(diào),又指派為兵員
    ,還談什么從下一年開始免除呢!另外與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
    ,日常公務(wù)都委托他們辦理;至于征點(diǎn)兵員
    ,卻懷疑他們使詐
    ,這難道是以誠信為治國之道嗎
    ?”太宗高興地說:“以前朕認(rèn)為你比較固執(zhí)
    ,懷疑你不通達(dá)政務(wù)
    ,現(xiàn)在看到你議論國家大政方針
    ,確實(shí)都切中要害
    。朝廷政令不講信用,則百姓不知所從
    ,國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
    ?朕的過失很深吶!”于是不征點(diǎn)中男做兵員
    ,并且賜給魏徵一只金甕

    太宗素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的大名
    ,便召他進(jìn)宮,問他為政之道
    ,張玄素答道:“隋朝皇帝好獨(dú)攬各種政務(wù),而不委任給群臣
    ;群臣內(nèi)心恐懼,只知道稟承旨意加以執(zhí)行
    ,沒有人敢違命不遵
    。然而以一個(gè)人的智力決斷天下事務(wù),即使得失參半
    ,乖謬失誤之處已屬不少,加上臣下諂諛皇上受蒙蔽
    ,國家不滅亡更待何時(shí)
    !陛下如能慎擇群臣而讓他們各司其事,自己高拱安坐
    、清和靜穆
    ,考察臣下的成敗得失據(jù)以實(shí)施刑罰賞賜,國家還能治理不好
    !而且
    ,我觀察隋末大動(dòng)亂,其中想要爭奪天下的不過十幾人而已
    ,其余大部分都想保全鄉(xiāng)里和妻子兒女
    ,等待有道之君而歸附
    。由此可知百姓很少有好作亂的,只是君主不能使他們安定罷了
    。”太宗欣賞他的言論
    ,提拔他為侍御史。

    前幽州記室參軍
    、直中書省張?zhí)N古
    ,呈給太宗一篇《大寶箴》。大略寫道:“圣人上承天命
    ,拯黎民于水火
    ,救時(shí)世之危難
    。所以以一個(gè)人來治理天下,而不以天下專奉一人
    。”又寫道:“內(nèi)廷重屋疊室
    、寬大無比
    ,而帝王所居住的不過一片狹小之地;他們卻昏庸無知
    ,大肆修筑瑤臺(tái)瓊室。席前堆著山珍海味
    ,而帝王所吃的不過合口味的幾樣;他們卻忽發(fā)狂想
    ,堆糟成丘
    、以酒為池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謱懙溃骸安灰獰o聲無息
    、糊里糊涂
    ,也不要苛察小事
    ,自以為精明
    ,應(yīng)該雖有冕前的垂旒遮住雙眼卻能看清事物的未成形狀態(tài)
    ,雖有纊擋住耳朵卻能聽到尚未發(fā)出的聲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碧谏顬榧卧S
    ,賞賜給束帛
    ,任命他為大理丞

    太宗召見傅奕
    ,賜給他食物
    ,對他說:“你六月所奏金星出現(xiàn)在秦的分野,秦王當(dāng)有天下
    ,差一點(diǎn)害我遭殃
    ,不過今后凡有天象變化,你應(yīng)一如既往
    ,言無不盡,不要心有余悸
    ,總記著過去的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碧谠鴮Ω缔日f:“佛作為宗教
    ,道理玄妙可以師法
    ,為何惟獨(dú)你不明悟其道理
    ?”傅奕答道:“佛是胡族中的狡詐之人
    ,欺言誑世炫耀于西域。中國的一些邪避之人
    ,擇取莊子
    、老子玄談理論,用妖幻之語加以修飾
    ,用來欺蒙愚昧的民眾
    ,這既不利于百姓,更有害于國家
    ,我不是不能明悟,而是鄙視它不愿意接觸它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碧陬H以為然。
    太宗擔(dān)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
    ,便秘密安排身邊的人去試探他們
    。有一個(gè)刑部的司門令史收受絹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dú)⒌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民部尚書裴矩勸諫道:“當(dāng)官的接受賄賂
    ,罪的確應(yīng)當(dāng)處死
    ;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門去讓其接受,這是有意引人觸犯法律
    ,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謂‘用道德加以誘導(dǎo)
    ,以禮教來整齊民心’的古訓(xùn)?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碧诼犃撕芨吲d,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員
    ,對他們說:“裴矩能夠做到在位敢于力爭
    ,并不一味地順從我
    ,假如每件事情都能這樣做,國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
    臣司馬光曰:古人說過:君主賢明則臣下敢于直言
    。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則是忠臣
    ,不是他的品性有變化。君主討厭聽人揭短
    ,則大臣的忠誠便轉(zhuǎn)化為諂諛
    ;君主樂意聽到直言勸諫,則諂諛又會(huì)轉(zhuǎn)化成忠誠
    。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測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
    ,表一動(dòng)則影子隨之而動(dòng)。
    這一年
    ,將皇子長沙郡王李恪升為漢王
    ,宜陽郡王李升為楚王。
    新羅
    、百濟(jì)
    、高麗三國之間世代結(jié)怨
    ,相互攻伐,戰(zhàn)事連綿
    ,太宗派遣國子監(jiān)助教朱子奢前去傳達(dá)圣意,勸他們講和
    ,三國都上表謝罪。
    唐太宗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
    春季
    ,正月
    ,乙酉(初一)
    ,改年號。
    丁亥(初三)
    ,太宗大宴群臣
    ,席間演奏《秦王破陳樂》。太宗說:“朕從前曾受命專行率兵征伐
    ,民間于是流傳著這個(gè)曲子
    。雖然不具備文德之樂的溫文而雅
    ,但功業(yè)卻由此而成就
    ,所以始終不敢忘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狈獾乱驼f:“陛下以神武之才平定天下
    ,豈是文德所堪比擬。”太宗說:“平亂建國憑借武力
    ,治理國家保持已取得的成就卻仰賴文才,文武的妙用
    ,各隨時(shí)勢的變化而有不同
    。你說文不如武,此言差矣
    !”封德彝磕頭道歉

    己亥(十五日)
    ,唐朝廷下制文:“從今以后,中書省
    、門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員入朝堂議事
    ,都應(yīng)讓諫官隨行
    ,有失誤立即進(jìn)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太宗讓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人與學(xué)士
    、法官重新議定律令
    ,寬減絞刑五十條
    ,改為斷右趾,太宗仍嫌其苛刻
    ,說道:“肉刑廢除已經(jīng)很長時(shí)間
    ,應(yīng)當(dāng)用其他刑罰代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笔裢醺ú軈④娕岷氆I(xiàn)請求改斷趾為加服勞役的流放
    ,流放到三千里外
    ,刑期三年。太宗下詔依此辦理

    太宗認(rèn)為兵部郎中戴胄忠誠清正耿直
    ,提升他為大理寺少卿。當(dāng)時(shí)許多候選官員都假冒資歷和門蔭
    ,太宗令他們自首
    ,否則即處死
    。沒過幾天,有假冒被發(fā)覺的
    ,太宗要?dú)⒌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戴胄上奏道:“根?jù)法律應(yīng)當(dāng)流放
    。”太宗大怒道:“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失信于天下嗎
    ?”戴胄回答道:“敕令出于君主一時(shí)的喜怒
    ,法律則是國家用來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
    。陛下氣憤于候選官員的假冒
    ,所以想要?dú)⑺麄儯乾F(xiàn)在已知道這樣做不合適
    ,再按照法律來裁斷
    ,這就是忍住一時(shí)的小憤而保全大的信用啊
    !”太宗說:“你如此執(zhí)法
    ,朕還有何憂慮!”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而執(zhí)行法律
    ,奏答時(shí)滔滔不絕
    ,太宗都聽從他的意見
    ,國內(nèi)沒有冤案

    太宗令封德彝薦舉賢才
    ,很長時(shí)間沒有選薦一個(gè)人
    。太宗質(zhì)問其原因,答道:“不是我不盡心竭力
    ,而是現(xiàn)在沒有奇才
    !”太宗說:“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長處
    。古時(shí)候使國家達(dá)到大治的君主
    ,難道是從別的時(shí)代去借人才的嗎
    ?正應(yīng)當(dāng)怪自己不能識別人才,怎么能誣蔑整個(gè)時(shí)代的人呢
    ?”封德彝羞慚地退下

    御史大夫杜淹上奏道:“各部門的公文案卷恐有稽延錯(cuò)漏,請求讓御史到各部門檢查核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碧谡髑蠓獾乱偷囊庖姡獾乱突卮鹫f:“設(shè)官定職
    ,各有分工,如果真有錯(cuò)失
    ,御史自當(dāng)糾察舉報(bào)。假如讓御史到各部門巡視
    ,吹毛求疵
    ,實(shí)在是太繁瑣。”杜淹默不作聲
    。太宗問杜淹:“你為什么不加爭辯呢
    ?”杜淹回答說:“國家的事務(wù)
    ,應(yīng)當(dāng)務(wù)求公正,從善而行
    。封德彝講的話深得大體
    ,我心悅誠服
    ,不敢有所非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诟吲d地說:“你們?nèi)绻寄茏龅竭@樣
    ,朕還有什么憂慮呢?”
    右驍衛(wèi)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別人送的絹帛
    ,事情暴露,太宗說:“長孫順德如果能有益于國家
    ,朕與他共享府庫的資財(cái),他何至于如此貪婪呢
    !”太宗仍愛惜他有功于大唐
    ,不予懲罰,反而在宮殿上賜給他數(shù)十匹絹帛
    。大理寺少卿胡演說:“長孫順德貪臟枉法,犯下的罪不可饒恕
    ,為什么又要賜他絹帛呢
    ?”太宗說:“如果他有人性的話,得到朕賜給絹帛的羞辱
    ,遠(yuǎn)甚于受到刑罰
    ;如果不知道羞恥,不過是禽獸而已
    ,殺他又有何用呢
    ?”
    辛丑(十七日),天節(jié)將軍
    、燕郡王李藝占據(jù)涇洲反叛朝廷


    李藝當(dāng)初進(jìn)入朝廷時(shí)
    ,居功自傲
    ,秦王李世民身邊的人到他的營地,李藝無緣無故地毆打他
    。高祖皇帝大怒,將李藝關(guān)進(jìn)牢里
    ,不久又釋放他。太宗即位后
    ,李藝內(nèi)心不安
    。曹州邪惡的巫師李五戒對李藝說:“郡王您已然面呈貴相!”勸他反叛
    。李藝于是假稱奉皇帝密詔,帶兵前來朝廷
    。李藝帶領(lǐng)兵馬到豳州城下,豳州治中趙慈皓出城迎接
    ,李藝入城占據(jù)了豳州
    。太宗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人為行軍總管,率兵討伐
    。趙慈皓聽說官兵即將到來
    ,便秘密與統(tǒng)軍楊岌商議謀取李藝
    ,事情敗露,李藝囚禁了趙慈皓
    。楊笈在城外覺察到變化,便率兵攻城
    ,李藝手下兵將潰逃
    ,李藝拋下妻子兒女
    ,準(zhǔn)備投奔突厥,到了烏氏城
    ,身邊的人將他殺掉
    ,送首級回長安
    。李藝弟李壽
    ,官做利州都督,也受牽連被處斬

    起初,隋朝末年天下大亂
    ,英雄豪杰蜂擁而起,據(jù)地?fù)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各自稱雄一方
    。唐興起后相繼歸附,高祖為他們分置州縣
    ,施以榮祿,由此州縣的數(shù)目
    ,大大超過隋朝開皇、大業(yè)年間
    。太宗認(rèn)為官多民少
    ,想革除弊端
    。二月,下令州縣大加合并
    ,依山川地勢條件
    ,將全國分為十道:“一關(guān)內(nèi),二河南
    ,三河?xùn)|,四河北
    ,五山南,六隴右
    ,七淮南
    ,八江南
    ,九劍南
    ,十嶺南。
    三月
    ,癸巳(初十)
    ,皇后帶領(lǐng)著后宮妃嬪及宮外有爵號的婦女舉行躬親蠶事的典禮。
    閏三月
    ,癸丑朔(初一),出現(xiàn)日食

    壬申(二十日)
    ,太宗對太子少師蕭說:“朕年輕時(shí)喜好弓箭,曾得到十幾張好弓
    ,自認(rèn)為沒有能超過它們的,最近拿給做弓箭的弓匠看
    ,他說:‘都不是好材料
    。’朕問他原因
    ,弓匠說:‘弓子木料的中心部分不直
    ,所以脈紋也都是斜的
    ,弓力雖強(qiáng)勁但箭發(fā)出去不走直線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捱@才醒悟到以前對弓箭的性能分辨不清
    。朕以弓箭平定天下,而對弓箭的性能還沒有能完全認(rèn)識清楚
    ,何況對于天下的事務(wù),又怎么能遍知其理呢
    !”于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輪流在中書內(nèi)省值夜班
    ,太宗多次接見他們
    ,詢問民間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

    涼州都督、長樂王李幼良
    ,性情暴躁
    ,身邊一百多人,都是無賴之徒
    ,侵?jǐn)_殘虐百姓,又和羌
    、胡等族人開展互市貿(mào)易。有人上告太宗說李幼良存有二心
    ,太宗特派中書令宇文士及急速前往
    ,暫代理職權(quán),并按察其事
    。李幼良身邊的人恐懼,密謀劫持李幼良到北方胡虜之地
    ,又想要?dú)⒌粲钗氖考埃紦?jù)河西地區(qū)
    。不久又有人將其密謀上告朝廷
    ,夏季
    ,四月,癸巳(十二日)
    ,太宗賜李幼良自殺

    五月,苑君璋率領(lǐng)手下兵馬投降
    。起初,苑君璋勾引突厥兵攻陷馬邑
    ,殺掉了高滿政,退兵據(jù)守恒安
    。他的士兵都是中原人
    ,大多脫離他投奔唐朝。君璋十分害怕
    ,便也主動(dòng)投誠
    ,請求讓他防守北部邊疆以贖罪
    ,高祖允諾
    。君璋請求訂契約,高祖派雁門人元普送給他金券
    。頡利可汗又派人來招降
    ,君璋猶豫不決,恒安人郭子威勸他說:“恒安地勢險(xiǎn)要城墻堅(jiān)固,突厥正強(qiáng)盛
    ,正應(yīng)該依靠它再觀察形勢的變化
    ,不宜束手受制于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肪坝谑蔷胁对账偷酵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又一次與突厥聯(lián)合
    ,并數(shù)次入侵唐帝國。到了五月
    ,看到頡利可汗政事混亂
    ,知道突厥不足以依靠,于是率兵馬投降
    。太宗封苑君璋為隰州都督
    、芮國公

    有人上書請求除去奸佞之人
    ,太宗問:“誰是奸佞之人?”回答道:“臣我身居草野
    ,不能確知誰是奸佞之人
    ,希望陛下對群臣明言,或者假裝惱怒加以試探
    ,那些堅(jiān)持己見
    、不屈服于壓力的
    ,便是耿直的忠臣;畏懼皇威順從旨意的
    ,便是奸佞之人
    。”太宗說:“君主
    ,是水的源頭;群臣
    ,是水的支流
    。混濁了源頭而去希冀支流的清澈
    ,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做假使詐
    ,又如何能要求臣下耿直呢
    !朕正以至誠之心治理天下
    ,看見前代帝王喜好用權(quán)謀小計(jì)來對待臣下,常常覺得可鄙
    。你的建議雖好
    ,朕不采用
    。”
    六月
    ,辛巳(初一)
    ,右仆射密明公封德彝去世。
    壬辰(十二日)
    ,又任命太子少師蕭為尚書左仆射。
    戊申(二十八日)
    ,太宗與大臣議論周朝、秦朝的政治得失
    ,蕭說:“殷紂王無道
    ,周武王討伐他。周朝及六國均無罪
    ,秦始皇分別滅掉他們。取得天下的方式雖然相同
    ,人心所向卻不一樣。”太宗說:“你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周朝取得天下,更加修行仁義
    ;秦朝取得天下,一味崇尚欺詐
    、暴力
    ,這就是長短得失的不同。所以說奪取天下也許可以憑借武力
    ,治天下則不可以不順應(yīng)民心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笔挌J服不已

    山東大旱,詔令各地賑濟(jì)撫恤
    ,今年的租賦不必交納

    秋季,七月
    ,壬子(初二),任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尚書右仆射
    。無忌與太宗早年為布衣之交,加上皇后兄長的外戚身份
    ,又有輔佐太宗即位的大功
    ,太宗視為心腹,對他的禮遇無人堪比
    ,幾次想重用他為宰相。文德皇后固執(zhí)地請求:“我身為皇后
    ,家族的尊貴榮耀已達(dá)到頂點(diǎn),實(shí)在不愿意我的兄
    、弟再去執(zhí)掌國政
    。漢代的呂、霍
    、上官三家外戚都是痛徹骨髓的前車之鑒,望陛下體恤明察
    !”太宗不聽
    ,最后還是予以重用。
    起初
    ,突厥族風(fēng)俗淳厚
    ,政令簡質(zhì)疏略
    。頡利可汗得到漢人趙德言,加以重用
    ,德言恃勢專權(quán)
    ,大量地改變舊有風(fēng)俗習(xí)慣,政令也變得繁瑣苛刻
    ,百姓們大為不滿。頡利又信任各胡族人
    ,而疏遠(yuǎn)突厥本族人
    ,這些胡族人貪得無厭
    ,反復(fù)無常
    ,干戈連年不息
    。又趕上大雪天
    ,雪深達(dá)數(shù)尺,牲畜多凍死
    ,加以連年饑荒
    ,百姓都饑寒交迫。頡利費(fèi)用不足
    ,便向各部落征收重稅
    ,由此上下離心
    ,怨聲載道,各部落多反叛,兵力漸弱
    。唐朝大臣們議事時(shí)多請求乘機(jī)出兵
    ,太宗問蕭和長孫無忌:“頡利君臣昏庸殘暴,必然面臨危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出兵討伐,則剛剛與突厥訂立盟約
    ,師出無名
    ;不出兵,恐怕又要失去機(jī)會(huì)
    ,怎么辦呢
    ?”蕭請求出兵
    。長孫無忌說:“突厥并沒有侵我邊塞
    ,卻要背信棄義、勞民傷財(cái)
    ,這不是正義之師的所為
    。”太宗于是沒有出兵

    太宗向公卿大臣詢問使國運(yùn)長久的辦法,蕭說:“夏
    、商
    、周分封諸侯而統(tǒng)治時(shí)間長久
    ,秦國不分封諸侯而迅速滅亡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谡J(rèn)為有道理
    ,于是有分封諸侯王的動(dòng)議。
    黃門侍郎王有密奏要上報(bào)
    ,交給侍中高士廉轉(zhuǎn)呈,士廉?dāng)R置起來沒有轉(zhuǎn)達(dá)
    。太宗得知后
    ,八月
    ,戊戌(十九日)這一天
    ,調(diào)走高士廉,任命為安州大都督

    九月
    ,庚戌朔(初一)
    ,出現(xiàn)日食

    辛酉(十二日),中書令宇文士及降職為殿中監(jiān)
    ,御史大夫杜淹參預(yù)朝政。宰相以外官員參預(yù)朝政是從這時(shí)候開始的

    杜淹推薦刑部員外郎邸懷道
    ,太宗問他有何才能
    ,杜淹答道:“隋煬帝將要駕臨江都
    ,召集百官詢問去留之計(jì)
    ,懷道當(dāng)時(shí)官居吏部主事
    ,只有他一人堅(jiān)持認(rèn)為不可去江都。這是我親眼所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碧谡f:“你稱贊邸懷道做得對
    ,你自己為什么不正言勸諫
    ?”杜淹答道:“我當(dāng)時(shí)地位卑微
    ,不任要職,又知道勸諫也不會(huì)聽從
    ,徒然一死毫無益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谡f:“你知道煬帝不可進(jìn)諫,為什么要在朝為官
    ,即然在朝為官
    ,又怎么能不進(jìn)諫?你供職于隋朝
    ,姑且可以說位卑言輕
    ,后來供職于王世充
    ,地位尊顯
    ,為什么也不進(jìn)諫?”杜淹答道:“我對王世充不是不進(jìn)諫
    ,只是他聽不進(jìn)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碧谡f:“王世充如果賢明又能訥諫
    ,便不應(yīng)亡國
    ;假若殘暴而又拒諫
    ,你怎么能夠免于災(zāi)禍呢?”杜淹答不上來
    。太宗說:“現(xiàn)在你的地位稱得上尊貴了,可以進(jìn)諫嗎
    ?”杜淹回答:“甘愿冒死強(qiáng)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碧谛α?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辛未(二十二日),幽州都督王君廓密謀叛亂
    ,中途被殺。
    王君廓在幽州時(shí)
    ,驕橫自恣,無法無天
    ,后被征召入朝
    。幽州長史李玄道是房玄齡的外甥,托王君廓捎信給房玄齡
    。君廓私下拆信,不認(rèn)識草書字體
    ,懷疑他告發(fā)自己的罪過,走到渭南
    ,殺死驛站吏卒逃跑
    ,將要奔往突厥
    ,途中被野人殺死

    嶺南部落首領(lǐng)馮盎
    、談殿等人互相爭斗
    ,很久沒有入朝
    。各地方州府前后十幾次奏稱馮盎謀反,太宗命令將軍藺等人征發(fā)江
    、嶺數(shù)十州兵馬大舉討伐。魏徵勸諫說:“中原剛剛平定
    ,嶺南路途遙遠(yuǎn)
    、地勢險(xiǎn)惡
    ,有瘴氣瘟疫
    ,不可以駐扎大部隊(duì)。而且馮盎反叛的情狀還沒有形成
    ,不宜興師動(dòng)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碧谡f:“上告馮盎謀反者絡(luò)繹不絕,怎么能說反叛的情狀還沒有形成呢
    ?”魏徵答道:“馮盎如果反叛
    ,必然分兵幾路占據(jù)險(xiǎn)要之地,攻掠鄰近州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告發(fā)他謀反已有幾年了
    ,而馮氏兵馬還沒出境
    ,這明顯沒有反叛的跡象
    。各州府既然懷疑馮氏謀反
    ,陛下又不派使臣前去安撫,馮氏怕死
    ,所以不敢來朝廷
    。如果陛下派使臣向他示以誠意
    ,馮氏欣喜能免于禍患
    ,這樣可以不必勞動(dòng)軍隊(duì)而使他順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碧谟谑窍铝钍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冬季,十月
    ,乙酉(初六)
    ,派員外散騎侍郎李公掩持旌節(jié)往嶺南慰問馮盎
    ,馮盎則讓他的兒子馮智戴隨著使臣返回朝廷。太宗說:“魏徵讓我派遣一個(gè)使者
    ,嶺南就得以安定
    ,勝過十萬大軍的作用,不能不加賞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辟n給魏徵絹帛五百匹。
    十二月,壬午(初四)
    ,尚書左仆射蕭因事犯罪被免職

    戊申(三十日),利州都督李孝常等圖謀反叛
    ,被處死


    李孝常因上朝辦公務(wù),留在京城
    ,與右武衛(wèi)將軍劉德裕及其外甥統(tǒng)軍元弘善、監(jiān)門將軍長孫安業(yè)相互議論受命于天的征兆
    ,密謀借助皇宮警衛(wèi)部隊(duì)叛亂
    。長孫安業(yè)是長孫皇后的同父異母哥哥,嗜酒如命
    ,不務(wù)正業(yè)
    。其父長孫晟死后,弟弟長孫無忌與長孫皇后均年幼
    ,安業(yè)把二人趕回他們的舅舅高士廉家。等到太宗即位
    ,皇后不念舊怨
    、不記前嫌
    ,對安業(yè)的禮遇仍十分優(yōu)厚。等到謀反的事被查覺
    ,皇后哭著向太宗請求說:“安業(yè)所犯罪行
    ,實(shí)在是罪該萬死
    。但他以前對我不好,國人都知道
    ,現(xiàn)在處他以極刑
    ,大家必然認(rèn)為是我存心報(bào)復(fù),這恐怕也會(huì)使圣朝受牽累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卑矘I(yè)由此得以免死
    ,流配到州...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907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這只由各部落首領(lǐng)長子構(gòu)成的西征軍
    ,先后征服了北歐
    、西歐,中亞等廣大區(qū)域
    ,迅速擴(kuò)大了元朝的地盤
    。元朝的疆域最大時(shí)達(dá)到2000萬平方公里,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中國的2倍多
    蘇烈為什么會(huì)被人誤會(huì)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解答
    。秦朝的滅亡,可以說不僅是趙高的作為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yàn)槭裁幢挥赫铝钭詺⒛旮蚍噶擞赫男┙?/div>
    年羹堯?yàn)槭裁幢挥赫铝钭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文章介紹
    。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之人
    ,進(jìn)士出身
    ,官升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