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
,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書法家
。解縉為明初書法名家
,暨精于小楷
,又擅長行草,用筆精妙
,出人意表。解縉喜歡寫狂草
,其草書開晚明狂草先河
。明何喬遠《名山藏》曰:縉學書得法于危素周伯琦。其書傲讓相綴
,神氣自倍。足見解縉書法的成就
。
解縉之歷史評價:
.png)
朱元璋:“縉以冗散自恣耶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朱棣:“天下不可一日無我
,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明仁宗朱高熾:“言縉狂,觀所論列
,皆有定見
,不狂也!”
楊士奇:“平生重義輕利
,遇人憂患疾苦,輒隱于心
,盡意為之。篤于舊故及名賢世家后裔
,而襟宇闊略
,不屑細故,表里洞達
,絕無崖岸,雖野夫稚子
,皆樂親之
。故求文與書者日輳輻
。獨不畏強御
。承運庫(內(nèi))官張興,恃寵而橫
,嘗笞擊人于左順門下
。公過之,叱曰‘御座在此
,爾敢犯禮法乎!’“
羅洪先:觀其應(yīng)制寓諷
,封事犯顏
,有鄭公之正;乳兒朝貴
,敝屣爵位,沅湘之奇
;忤權(quán)蹈危
,投荒厲節(jié)
,有太白之邁
;保儲望身,徙家戍邊
,有柬之之烈。是果積累得之否乎!及時未優(yōu)于圣域
,亦當不失為豪杰
。......嗚呼
,非日月之明哉
!公亦有言:"寧為有瑕玉,莫作無瑕石
。"
《明通鑒》:“縉以迎附驟貴,才高勇于任事
,然好臧否
,無顧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翱N以不謹持恭而卒以不密取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明史》:“才高,任事直前
,表里洞達
。 ”
焦竑:“解縉之才,有類東方朔
,然遠見卓識,朔不及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鄒元標:“義節(jié)千秋壯
,文章百代尊
。”
錢謙益: “才名煊赫
,傾動海內(nèi)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縉才氣放逸
,下筆不能自休,當時有才子之目
。迄今委巷流傳
,其少年夙慧諸事,率多鄙誕不經(jīng)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解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但為何慘死獄中?
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
,僅僅用時十六個月時間一部流傳后世的大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編纂完成
,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队罉反蟮洹穮R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種古書典籍
,除了著名的經(jīng)史子集
,還有哲學
、文學
、 歷史 、地理
、宗教
、醫(yī)卜等各類著作,包羅萬象
,是中國 歷史 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
,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了 300 多年。
提到《永樂大典》
,就不能不說它的主要編撰者
,大明的大才子解縉,江西吉安府(今江西吉安市)人
,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
。
《 明史》記載:縉幼穎敏,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 。授中書庶吉士,甚見愛重
,常侍帝前
。
初露鋒芒,便得洪武皇帝賞識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解縉一舉考中進士
。然而考試期間,天空出現(xiàn)一顆大流星
,術(shù)士們認為是國家昌盛的好兆頭,將會有大賢才輔助他
。
解縉因此平步青云
,官越來越大。而且深得朱元璋賞識
,多次對解縉說
,
“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在名分上
,朱元璋與解縉是君臣關(guān)系
;在情分上,就是父子關(guān)系
。如果朱元璋有什么錯漏,解縉應(yīng)該全部指出
,后來解縉上書《太平十策》
,朱元璋看后對他的才華大加贊賞
。
因此在后來
,朱元璋誅殺無數(shù)功臣時,解縉多次上書
,大膽進言,直陳肺腑
,特別是在胡惟庸一案中
,仍舊以天下蒼生為已任,以諫臣自居
,上書朱元璋
,針砭時弊。朱元璋不但沒有生氣
,反而接受批評
。
隱忍七年,叢登 歷史 舞臺,完成傳世之作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朱元璋告訴解縉,大凡高才
,都是大器晚成你鋒芒過露
,派你去地方歷練一下吧
。
解縉被貶深知被貶的原因
,賦閑在家的七年中似乎變了一個人,處事變得非常圓滑
,憑借自己的能力想再次登上政治中心,機會再次降臨到他的頭上
。朱元璋死后他的孫子朱允炆繼位,他抓住這個機會接連上書
,不斷引起建文帝的注意,解縉返京
,在翰林院任職
。
隨著“靖難之役”的爆發(fā),作為大知識分子
,解縉洞察到,先允炆必敗
,但他一張口就陳說大義
,言辭慷慨激昂,然而京城還沒被攻破
,解縉忙忙收拾包袱
,連夜出逃,投靠朱棣
。
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繼位后
,朱棣重用解縉,命他主持編撰《永樂大典》
,永樂二年十一月完成
。
文學巨匠,參與儲位之爭,被囚禁詔獄
國內(nèi)局勢剛剛穩(wěn)定
,以朱高熾和朱高煦為首,朝廷內(nèi)部就開始爭奪繼承權(quán)的大戰(zhàn)
。解縉深受長幼觀念影響
,全力支持朱高熾
。
為了確定繼承人
,朱棣找解縉談話。朱棣問“誰更適合繼承他的皇位”
,解縉回答是朱高熾,雖然朱高熾身體不好
,但是立嫡立長
,所以朱高熾是名正言順的太子
,何況您還有一個好太孫
,所以無論如何,絕不能立次子
。
漢王朱高煦為了搶回繼承權(quán),大肆發(fā)展私人勢力
,并且做出一些不符合身份的舉動
。解縉發(fā)覺后,立刻向朱棣打小報告
。緊接著,朱高煦一黨進讒言中傷解縉
,說他僭越
,干涉皇族內(nèi)政。更令朱棣惱火的是
,解縉公然反對出兵安南(今越南)。朱棣的理想是做一位開疆拓土的千古一帝
,解縉竟然阻礙
。朱棣一怒之下
,貶解縉到廣西
。
四年后,永樂九年(1411年)
,朱棣領(lǐng)軍出征蒙古
,啟用解縉到化州征收軍餉。任務(wù)完成后
,他又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領(lǐng)
,打通層層人事關(guān)系后
,解縉有了一次進京匯報工作的機會
。此時朱棣出征未歸,于是解縉私下去見了太子朱高熾一面
。
朱高煦一黨抓住這個把柄,再次中傷解縉
,說他“
伺上出,私現(xiàn)太子,徑歸
,無人臣禮” 。因此解縉被打入大牢
,并且一關(guān)就是四年
。然而這次他再次迎來了一次人生轉(zhuǎn)折的機會,朱棣大赦天下,錦衣衛(wèi)紀綱向朱棣匯報囚犯的名字
,看到解縉的名字
,驚訝的說道:
“縉猶在耶” 。但是就是這句話硬生生地將他害死了
。
紀綱聽到朱棣說完這句話就沒有后話了,聯(lián)系當時的情景
,朱棣想問
,解縉還活著嗎?可惜紀綱的理解是“解縉怎么還活著”
,于是紀綱回到大牢
,拖出解縉,活活將他凍死在大雪里之中
。
解縉自幼聰明過人
,很多部著作流傳于世著有《解學士集》
、《天潢玉牒》等
;書法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恒殿試佚事》等,擅長狂草
,他與萬歷年間的徐渭
、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
。
解縉嘲記綱的收獲是什么
《解縉嘲紀綱/中國古代名士故事》將會收獲以下故事:
涵蓋了大家所熟悉的民俗故事
、神話故事、節(jié)日故事
、名勝傳說與古代名醫(yī)、賢哲
、智通
、帝王、科學家
、詩書故事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督饪N嘲紀綱/中國古代名士故事》以精煉的語言和生動的插畫呈現(xiàn)了“解縉嘲紀綱”的故事
。
解縉(1369年-1415年)
,字大紳
,一字縉紳,號春雨
、喜易
,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
,官至內(nèi)閣首輔
、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務(wù)
。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
,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
,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
,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
,謚文毅
。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其文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
,書小楷精絕
,行、草皆佳
,尤善狂草
,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
,著有《解學士集》
、《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
、《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
;墨跡有《自書詩卷》
、《書唐人詩》、《宋趙恒殿試佚事》等
。
紀綱是明成祖朝錦衣衛(wèi)指揮使
。紀綱,山東臨邑人
,在燕王朱棣起兵北征時加盟隊伍,因善于察言觀色辦事機靈而深受朱棣喜愛
。紀綱好色
,看上一個女道士,非要買回家做妾
,不想正在運作時,卻被都督薛祿搶先娶走
,紀綱火大了,等在宮里遇到薛祿
,也不管時間場合,抬手照著他腦袋就打
,打得薛祿那叫一個慘
,史載“撾其首,腦裂幾死”
,自此下雨天出門必須打傘,不然大腦進水。紀綱事先囑咐親信鎮(zhèn)撫龐瑛
,小龐啊
,射箭時我會故意射偏
,但你要折斷柳枝
,做出我射中了的樣子,大聲喝彩擊鼓慶賀
,我要看看這些王公大臣們作何表現(xiàn)。以上供參考
。
明朝大學士解晉有什么貢獻等?
應(yīng)該為解縉
,當然也有你的那個寫法。一生業(yè)績最足稱道的
,就是主持撰修《永樂大典》
。
解縉為明初書法名家,既精于小楷
,又擅長行草,用筆精妙
,出人意表
。解縉喜歡寫狂草,其草書開晚明狂草先河
解縉的著作有《白云稿》
、《東山集》、《太平奏疏》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留存下來的有《解文毅公集》十六卷及《春雨雜述》一卷
、《古今烈女傳》三卷
。
古代文武名將介紹
明朝內(nèi)閣首輔、著名學者——解縉
解縉(1369-1415),明朝內(nèi)閣首輔
、著名學者
。字大紳,縉紳
,號春雨、喜易,謚文毅
,漢族
,江西吉水人,解綸之弟
。洪武十二年進士。與楊慎
、徐渭并稱“明代三大解縉彩圖才子(也有人稱他“大明第一才子)
、對聯(lián)大師、《永樂大典》總纂修
。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 解縉出生在吉水鑒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父解子元
,元至正五年(1345)進士
,授安福州判宮
,遷太史院校書郎
,除承務(wù)部、東莞縣尹
,在元末戰(zhàn)亂中死于亂兵;父親解開
,二魁胃監(jiān)
,五知貢舉,以父死節(jié)贈官參知政事不拜
,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從事著述
、辦學
,培養(yǎng)人才;母親高妙瑩
,不但賢良淑慧,而且通書史
、善小楷
、曉音律
。解縉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傳說他自幼穎敏絕倫
,有“神童之稱
。其母畫地為字,于腿蓋中教之
,一見不忘。5歲時
,父教之書
,應(yīng)口成誦
;7歲能述文
,賦詩有老成語;10歲
,日數(shù)誦千言
,終身不忘
;12歲
,盡讀《四書》、《五經(jīng)》
,貫穿其義理。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參加江西鄉(xiāng)試
,名列榜首(解元)
;次年,會試第七
,廷試與兄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
。選為庶吉士
,讀中秘書。解縉有治國安邦之才
。初入仕時,深受朱元璋寵愛
,常侍奉左右
。一日
,太祖在大庖西室對縉說:“與爾義則君臣
,恩猶父子
,當知無不言。日上萬言書
,剖切陳詞。他建議:政令要穩(wěn)定
,刑罰要簡省
,要整理經(jīng)史,制定禮樂
,表彰賢士,崇祀先哲
,禁絕娼優(yōu)
,易置寺閹
,薄賦斂
,減德役,焚經(jīng)咒
,絕鬼巫
,裁冗員
,節(jié)流開源
,以蘇民困。他又指出朝廷用人當擇賢者
,授職當最德才;應(yīng)改革時弊
,鼓勵農(nóng)耕
,實施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義倉之舉
,免去苛捐雜稅,使民休養(yǎng)生息
;要尚武以固邊防
,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連妻子
,捶楚不加于屬官。奏疏呈上
,太祖連連稱贊解縉有安邦濟世之奇才
,治國平天下之大略
。不久
,縉又獻《太平十策》,再次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
,亦得太祖贊許
。洪武二十一年進士
,官至翰林學士
。建文四年十一月至永樂五年二月任內(nèi)閣首輔(1402年-1407年)。
明成祖時
,解縉與黃淮
、楊士奇等人入直文淵閣
,進翰林學士
,參與機務(wù),奉詔主修《永樂大典》
,永樂五年(1407)告成,晉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
,一時詔令制作
,皆出其手。因立太子事
,為漢王高煦所惡讒,永樂五年(1407)以“洩禁中語
,“廷試讀卷不公
,貶為廣西布政使司參議,又為李至剛所構(gòu)陷
,改貶交趾。解縉之所以被貶廣西
,有這樣的說法
;明成祖有三個兒子,都是皇后所生
,但立誰為太子,一直定不下來
。次子高煦
,為人專橫
,因打仗有功
,暗中運動爭立為太子
。成祖寵愛高煦,征求解縉的意見
,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
。成祖默然不語
。解縉又加一句“好圣孫!成祖若有所悟
。原來皇長子高熾之子深得成祖喜愛
。事隔不久,成祖出示一張虎彪圖
,命廷臣應(yīng)制作詩。解縉見圖
,立即寫了一首呈上
。詩寫道:“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
?唯有父子情
,一步一回顧。成祖見詩
,知解縉借端諷諫,心中感悟
,群臣也主張立皇長子高熾為太子
,此事終于定了下來。太子雖立
,仍不為成祖所喜。解縉進諫說:“這樣做會引起爭端
,不好
。成祖不悅,認為他是有意離間
,加以高煦挑撥
,成祖一怒之下,便將解縉貶到廣西
。
永樂八年(1410年)他奔赴京城,私下謁見太子
。事被高煦發(fā)覺
,說他私覲東宮,必有隱謀
。明成祖非常生氣,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
,下獄五年
。永樂十三年(1415)錦衣衛(wèi)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
,帝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
?稍露憐惜之意。朱高煦得知此事
,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縉
,于是買通錦衣衛(wèi)都指揮僉事紀綱
,密令用酒將其灌醉
,而后拖到積雪中活活凍死。時為永樂十三年冬
,年僅四十七歲。
解縉妻子宗族徙遼東
。仁宗即位后詔歸其妻子宗族
。后謚文毅。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復其官贈朝議大夫
。
解縉善書法,尤善狂草
,墨跡有《自書詩卷》
、《書唐人詩》,明吳寬《匏翁家藏集》稱:“永樂時
,人多能書,當以學士解公為首
,下筆圓滑純熟
。著有《文毅集》
。
楊六郎——楊延昭
楊延昭(958—1014)
,本名延朗
,后改名楊延昭,亦稱楊六郎
,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北宋抗遼大將楊繼業(yè)的長子,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zhèn)幽燕北方
,是他們的克星
,遼國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之為楊六郎
。他自幼隨楊業(yè)征戰(zhàn),雍熙三年北伐
,楊業(yè)率軍攻應(yīng)
、朔等州,延昭為先鋒
,時年二十九歲,戰(zhàn)朔州城下
,流矢穿臂
,戰(zhàn)斗愈勇,終于攻下朔州
。其父死,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
。雍熙北伐之后
,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御遼軍侵擾
,死后陪葬于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在與遼兵作戰(zhàn)中
,楊延昭威震邊庭
,人們稱楊延昭守衛(wèi)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稱贊他“治兵護塞有父風
。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契丹貴族又一次向宋朝發(fā)動大規(guī)模軍事進攻,宋軍節(jié)節(jié)失利
。當時楊延昭正守衛(wèi)遂城(今河北徐水縣東)
,九月初,遼軍攻遂城
,楊延昭等人飛書告急,請求增兵為援
。河北大將傅潛畏怯不敢出
,遂城遂為遼軍所困。于是
,遂城城小無備,遼軍攻圍甚急
。楊延昭雖指揮部隊將他們一次又一次打退
,而由于蕭太后親臨城下,自執(zhí)桴鼓督戰(zhàn)
,矢飛如雨
,危勢并不稍減
。城中守軍不滿3000,眾心危懼
,延昭則從容自若,悉發(fā)城中居民丁壯登城
,被甲執(zhí)械
,日夜護守。一直堅持到十月間
。時當初冬,本不甚冷
,適值寒潮
,氣溫驟降,楊延昭命城中軍民汲水澆灌城墻
,一夜之間城墻變得又堅固又光滑,遼軍攻城不下
,只好繞過遂城進攻別處
。楊廷昭乘機追殺,截獲了遼軍許多武器。這次戰(zhàn)役結(jié)束后
,楊延昭等即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wèi)的遂城為“鐵遂城
。宋真宗特意召他詢對邊策
,并稱贊他“治兵護塞有父風。
咸平三年(1000年)冬
,楊延昭在羊山(在今河北徐水西50里,今稱“楊山)運用誘敵深入的戰(zhàn)術(shù)大敗遼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危|軍南侵
,楊廷昭把精銳部隊埋伏在羊山以西,他從北面向契丹挑戰(zhàn)
,且戰(zhàn)且退
,將敵誘至西山。猛然間伏兵突起
,遼軍措手不及,棄兵曳甲
,大敗而逃
。這一仗,楊延昭和他的部下生擒了遼軍的晌將領(lǐng)
,繳獲了許多戰(zhàn)馬和武器。之后
,楊延昭被晉升為莫州團練使
。當時
,楊延昭和楊嗣因英勇與遼軍戰(zhàn)斗
,齊名于河北邊疆
,邊人稱之為“二楊。
咸平四年冬
,契丹再發(fā)兵寇邊
,楊延昭與楊嗣共守保州,設(shè)伏兵于遂城西北之羊山
,待遼軍攻城
,即以少數(shù)騎兵自北誘之,且戰(zhàn)且退
,至羊山下,伏兵四起
,盡殲遼軍
。楊延昭以此功升任莫州團練使,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