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定鼎中原之后
,實行分封制
,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隨著時間的發(fā)展
,藩王權(quán)利越大
,最終影響中央皇權(quán)
。
朱元璋去世之前
,鏟除功臣
,為的就是害怕功高震主
,威脅繼任者
。但是他卻沒有想到,等到他去世之后
,對繼任者最大的威脅竟然是藩王
。

建文帝朱允炆以皇孫身份繼承朱元璋皇位,一上臺為了鞏固中央權(quán)利
,提出削藩政策
。而當(dāng)自己的權(quán)利受到威脅,各地藩王也紛紛反抗
。其中燕王朱棣
,當(dāng)時位高權(quán)重,手握大軍
,發(fā)動靖難之役
。
靖難之役歷時三年,最終以燕王朱棣的勝利
,中央的失敗而告終
。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登基
,成為永樂大帝
。
藩地戰(zhàn)勝中央,在中國歷史上很少見
。盡管朱棣手有大軍
,但是朱允炆手中兵力比他更甚,又有全國物資為依靠
,怎么就被朱棣戰(zhàn)勝了呢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朱允炆任用的一員將帥——李景隆
。
靖難之役中央軍的失敗
,李景隆起碼要擔(dān)負一半的責(zé)任。所以后世有人戲稱
,李景隆可能是朱棣派到中央的奸細
。其實也不怪大家這樣想,因為看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
,很難不讓人懷疑
。
戰(zhàn)爭之初,燕軍只據(jù)北平一隅之地
,勢小力弱
,朝廷則在各方面都占壓倒性優(yōu)勢。所以朝廷最開始還可以分兵作戰(zhàn)
,圍剿北平
,而燕軍只能歸縮內(nèi)線作戰(zhàn)。
然而隨著時間的發(fā)展
,燕軍漸漸壯大
,這時中央朝廷則出現(xiàn)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朱允炆繼位之前
,朱元璋大殺功臣
,名宿大將幾乎被滅盡,朝廷居然無將可用
。
朱允炆于是起用老將耿炳文
,耿炳文對敵燕軍,最終戰(zhàn)敗
。倒不是耿炳文無用
,而是屬下有人背叛,最終使得軍情被泄露
,致使失敗
。
耿炳文失敗后,朱允炆聽從黃子澄建議啟用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
。李景隆其實是個紈绔
,軍事能力不出色,并且“寡謀而驕
,色厲而餒”
。
有這么個大將,中央軍幾乎已經(jīng)踏進戰(zhàn)敗的泥淖
。李景隆自己沒有才
,還非常忌憚其他部將。
南軍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騎
,殺入張掖門
,原本是可以將北平拿下的。但是后方李景隆卻讓他退下來
,等大軍一起進攻
。瞿能不愿意,可惜后援不給力
,最終只能被迫退下
。這么一來,錯失軍機,最終讓燕軍翻身
。
對于李景隆這一做法
,有人說是他貪功。但是吧
,他是大帥
,不管部下有什么功勞,他都能沾功
。延誤軍機
,最終什么功勞都沒撈到,實在想不通
。
李景隆面對燕軍
,那叫一個屢戰(zhàn)屢敗,生生坑了中央軍幾十萬大軍
。使得局勢逆轉(zhuǎn)
,攻守相易,原本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中央朝廷
,轉(zhuǎn)而防守
,燕軍則傾巢而出,發(fā)動猛攻
。
李景隆這些作為
,使得朝廷大臣都對其不滿,包括當(dāng)初推薦他的黃子澄
,都請求將李景隆斬殺
。也不知道建文帝怎么想的,竟然沒有處置他
。等到燕軍進攻南京的時候
,竟然還派他對敵。
燕軍圍攻南京
,原本受命應(yīng)該抵抗的李景隆
,竟然大開金川門,迎燕軍入京
,使得朱棣得以順利拿下江山
。這一事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川門之變”
。
朱棣繼位之后
,李景隆一時風(fēng)頭無兩,但最終還是遭到群臣彈劾
,被圈禁在家
。
耿炳文率軍與燕軍作戰(zhàn)
,最初還壓制了燕軍的。等到李景隆上線了
,中央軍簡直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崩潰
,等到最后李景隆還非常耿直的打開大門,歡迎燕軍入城
。看起來
,李景隆是真的很像朱棣安插到中央軍的一個大奸細
。
他是朱棣稱帝的最大操盤者,也是明朝唯一入太廟的文官,一生圓滿
明成祖朱棣霸業(yè)一時
,永樂盛世更是后世佳話
。我們都知道他是通過與侄子的戰(zhàn)爭“靖難之役”的勝利,才坐上帝位
,但我們不知道這場戰(zhàn)爭的主要策劃者
,其實不是朱棣自己,而是一個和尚
,他法名道衍
,朱棣賜名他為姚廣孝, 歷史 稱他為“黑衣宰相”
。
有的人說他是“妖僧”
,從某個角度來說,確實如此
。翻看姚廣孝的一生
,可以用兩個詞語形容,一是傳奇
,二是圓滿
。 首先,說說他的傳奇之處
。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
,精通三教,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xué)術(shù)領(lǐng)袖都有不錯的關(guān)系
,可謂是知識淵博
,具備了作為謀士的資本。
根據(jù)《明史·姚廣孝傳》記載:嘗游嵩山寺
,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
!目三角
,形如病虎,性必嗜殺
,劉秉忠流也
。”道衍大喜
。大意就是夸姚廣孝長相奇特
,必然有一番作為。劉秉忠是誰呢
?元朝開國元勛
,曾規(guī)劃了北京城。而在朱棣建國后
,是姚廣孝規(guī)劃了今日北京城布局
。
這聽起來就很不可思議,相士看人也太準了吧
。另一個傳奇的地方是他說服朱棣奪天下
,洪武年間,朱元璋老婆馬皇后駕崩
,明太祖就挑選了很多僧人侍奉各個兒子親王
,一起誦經(jīng)念佛,當(dāng)時
,道衍一眼就相中了朱棣
,請求跟隨朱棣,并答應(yīng)要送朱棣一頂白帽子
,“王”頭上加白帽子就是“皇”的隱喻
。
朱棣起兵一開始很猶豫,還有磚瓦掉落
,一位是大兇之兆
,道衍就說:這是吉兆,自古飛龍在天
,必有風(fēng)雨相從
。王府的青瓦墮地,這預(yù)示著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黃瓦了
。
以上自然都是一些略帶傳奇的說法
,也許是為了神話姚廣孝,但姚廣孝作為一個出家人
,祖?zhèn)鞯氖轻t(yī)學(xué)世家
,他卻跑去研究陰陽之書,還學(xué)有所成
,而且年少就擅長作詩
,和王賓
、高啟、楊孟載是好友
。出家人本應(yīng)淡泊名利
,但姚廣孝卻一心要成就霸業(yè),這是他的傳奇之處
。
再來
,說說他的一生為何稱作圓滿。他63歲才和朱棣一起起兵
,朱棣一直在攻城略地
,姚廣孝直接讓他直搗京城,這才一舉打敗建文帝
。69歲
,朱棣拜他為太子少師
,賜名姚廣孝
。明成祖命姚廣孝蓄發(fā)還俗,被姚廣孝拒絕
。明成祖又賜他府邸
、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
,只是居住在寺廟中
,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換回僧衣
。他到蘇湖賑災(zāi)時
,前往長洲,將獲賜的黃金全部分發(fā)給宗族鄉(xiāng)人
。
后來明成祖幾次征伐蒙古
,都是讓姚廣孝在京城輔佐太子朱高熾(明仁宗)監(jiān)國。72歲的時候
,又奉命教導(dǎo)皇長孫朱瞻基(明宣宗)
。直到84歲的時候,姚廣孝病逝
,臨死前還勸朱棣放了此前建文帝的主錄僧
,后來他的徒兒朱高熾,感念他對明朝作出的貢獻
,準他入太廟
,這是明朝唯一一位享受如此殊榮的文官。
姚廣孝一生
,博學(xué)多才
,文學(xué)方面多有建樹
,規(guī)劃京城,主修《明太祖實錄》
,又和解縉等人纂修《永樂大典》
,他能吟詩,能作對
,留下了諸多著作
,包括《逃虛子詩集》十卷,續(xù)集及補遺各一卷
,《逃虛類稿》五卷
、《道余錄》《
凈土簡要錄》《佛法不可滅論》及《諸上善人詠》各一卷。
他成就了作為一名謀士最偉大的事業(yè)——輔佐一人稱帝
,他和明成祖
、明仁宗、明宣宗祖孫三人打交道
,和明成祖是至交好友
,和明仁宗、明宣宗是授業(yè)恩師
,明朝最鼎盛的無非就是這三位皇帝治下
,而其中姚廣孝的功勞可想而知。他功成名就
,卻拒絕了高官厚祿
、香車寶馬、金銀珠寶
,一心做他的和尚
,皇帝的賞賜能推則推,原則問題能懟則懟
,卻還是深得朱棣的恩寵
。不知該說他懂得功成身退,還是應(yīng)該夸他超然脫俗
。
所以說
,姚廣孝一生既是傳奇,也得圓滿
,算是 歷史 名臣中結(jié)局頗為圓滿的一位
。
(歡迎關(guān)注“閑話 歷史 局”,和你探討中華 歷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