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微博上熱傳一個東西:歐洲數(shù)個國家和城市某一天為“地鐵無褲日”
,即這一天,乘地鐵的人
,下身僅穿丁字底褲
,車廂內(nèi)、車站上
,到處肥臀滾滾
,摩股擦腚,相激相蕩
,招搖過市
。圖片視頻俱在,轉(zhuǎn)發(fā)頻繁
、留言評論簡直能聽見文字中間的尖叫了……此怪異之事
,依照現(xiàn)在人的價值,被解釋成個性釋放
、自由大膽云云
。本來
,此他幫之俗也,于我何干
?況且“子不語怪力亂神”
,非禮勿視,非禮勿言
。不料制作此專輯者
,呼吁中國人明年也過一下“地鐵無褲日”,言語之中
,頗有知之恨晚的惆悵
,恨不得現(xiàn)在就找個日子補過一下……
一般來說,在當(dāng)今世界
,人無約束
,這種怪力亂神之屬,是很容易傳染的
。微末如我
,對此是很擔(dān)心的,我不希望中國增添這么個“洋節(jié)日”
,也不認為它是什么地鐵文化
。要強行阻止嗎?恐怕風(fēng)氣不是靠強行阻止能阻止得了的
。人欲一開
,勢不可當(dāng)
。
左衽矣.png)
由此想到了服飾制度——
歷來定鼎天下
,必先“改正朔,易服色”——易服色
,鄭玄
、孔穎達皆注為車馬,而古代文獻亦理解為服飾制度
。
宋太祖建立宋朝
,派曹彬收服南唐,南唐舊臣徐鉉
,就是校訂《說文解字》的“大徐”
,隨李后主歸宋,亦被任用官職
。但徐鉉恪守士大夫的耿介
,不著不合制度的服裝。當(dāng)時
,天下初定
,受五代亂世影響
,中原人的服裝帽靴有很多胡服尤其是契丹服裝的樣子,當(dāng)時朝廷還不能下令將服飾中的胡俗悉數(shù)革除
,因為那樣一來
,會增加百姓的負擔(dān)。所以
,先有個過渡期
,“衣冠許從其便”,慢慢地再規(guī)范
。但徐鉉寧可受凍
,也不著不合乎制度的服裝,最后竟因此被凍病而殞命
!宋朝后來才下令
,禁止穿胡服。
北宋被女真人的金政權(quán)滅亡
,北宋遺民一度也穿宋朝服裝
,即束發(fā)右衽,女真人下令
,“即歸本朝
,宜同風(fēng)俗”,所有金占領(lǐng)區(qū)的民眾
,必須“削發(fā)易服”
,換成女真人的模樣和打扮,如不服從
,“即是猶懷舊國
,當(dāng)正典刑”。為了強行推行這個命令
,金地方官很會抓典型
,在街上抓一個人,發(fā)現(xiàn)他的打扮有一點不合乎“削去頭發(fā)
,短巾左衽”
,就當(dāng)街砍頭示眾,“生靈無辜被害
,莫可勝紀(jì)
。”當(dāng)時一下子
,布料變得很貴
,小民百姓置辦不起衣料的,“坐困于家
,皆不敢出”
,都不出門了
。金朝連前代古人右衽的服裝,也換成左衽了——出使金國的南宋官員見金人塑的孔子像
、劉秀像都改成了左衽
。
后來,元朝滅宋
,文天祥被執(zhí)
,押送去元大都,途中經(jīng)過河北某地
,旅店中那些穿著胡式服裝的百姓見“罪犯”文天祥的衣服
,是宋朝的衣服——于時距離北宋滅亡已經(jīng)過去了一百五十多年,河北百姓“內(nèi)中國而外夷狄”
,穿著胡服
,卻一代代口口相傳地描述宋朝衣冠的樣子,因此見了文天祥的服裝
,潸然淚下:“不意今日見我南人衣冠
。”
元朝雖然管制狠戾
,但卻因文化上粗疏
,對服裝“依俗而治”,沒有強行規(guī)定
。但高壓已久
,許多人為了取媚于當(dāng)朝,自動變?yōu)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我的老家陜西蒲城縣洞耳鄉(xiāng)出土的元代墓葬中的壁畫
,人物衣著悉為左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姰?dāng)時已經(jīng)相當(dāng)“胡化”了
。“人間歲月初周甲
,天下衣冠久化夷”。因此
,明朝取代元朝后
,朱元璋對統(tǒng)一天下服裝,下了很大的功夫
,規(guī)定得很細
,親自抓這項工作,“斟酌損益
,皆斷自圣心
。于是百有余年胡俗
,悉復(fù)中國之舊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朝鮮李朝
,作為明朝的藩屬國,其服裝基本上參照明朝的服裝
。因此
,當(dāng)明朝滅亡以后,李朝使者到北京來出差
,對清朝人的服裝
,內(nèi)心里十分看不起。朝鮮使者穿著像當(dāng)年朝見明朝一樣的服裝來朝見清朝
,清朝官員見朝鮮官員的服裝
,有的人暗地里笑,朝鮮使者有的非常驕傲地回去寫日記
,嘲笑清朝的漢人官員:“使者遙尋秦地界
,夷人驚怪漢衣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睂⑶宄朔Q作夷人
。有的當(dāng)場挑釁清朝官員,你們知道我們穿的是什么服裝嗎
?嚇得清朝官員不敢回應(yīng)
。有的清朝官員私下低聲自嘲:“韃子打扮”,但又叮囑朝鮮官員
,別再到處問了
。朝鮮官員還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戲臺上服裝
,皆依明制
,有人寫詩諷刺:“中華禮樂非前時,三代威儀盡在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背r李朝,終清一代
,雖然懾于清朝的強大
,不得不臣服,但其立國的宗旨卻是“尊周思明”
,自稱“小中華”
。明清兩代出使北京的李朝官員,喜歡寫日記
,記錄所見所聞
,非常詳細
,他們把到明朝的日記統(tǒng)稱“朝天錄”,到了清朝
,一律改稱“燕行錄”
,可謂天壤之別。
自古以來
,但凡天下承平日久
,朝野內(nèi)外,未免心生麻木浮靡之氣
,即整個國家上上下下都失去了文化的警覺
。中國古人歷來把尚好異俗,認為是不祥之兆
,《左傳》載
,僖公二十二年,年初
,有人在伊川
,見王室成員被發(fā)而祭于野,樣子像胡人一樣
,預(yù)言:“不及百年
,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
!”不久
,果然這里被戎狄占據(jù)了。東漢末年
,漢靈帝非常喜歡胡具
,吃穿使用全部用胡器,皇親貴胄官員也競相模仿
,后來董卓領(lǐng)的大軍禍害京城
,全是胡兵。唐玄宗喜歡胡樂
,最好羯鼓
,把它捧為“八音之領(lǐng)袖,諸樂不可方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睂⒃静簧洗笱胖玫暮鷺飞谔蒙稀]幾年
,安祿山反,西北諸州陷于吐蕃
。
因此
,古代中國人
,非常警惕尚好胡風(fēng)而導(dǎo)致亂于夷狄的征兆。
共2頁:12下一頁
激勵友人的文言文
1. 有關(guān)朋友的文言文 原發(fā)布者: *** 亞
關(guān)于朋友的文言文【篇一:關(guān)于朋友的文言文】關(guān)于朋友的1
、同心而共濟
,始終如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獨W陽修2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
,人之相知
,貴在知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献?
、一貴一賤交情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樫e王4
、布衣之交不可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钛訅?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
,小人甘以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6
、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fù)鼓琴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稘h書》7、今日樂相樂
,別后莫相忘
。——曹植8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勢力之交難以經(jīng)遠。——陸機10
、樂莫樂兮新相知
。——屈原11
、人生樂在相知心
。——12
、相知無遠近
,萬里尚為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獜埦琵g13
、少年樂相知,衰暮思故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n愈14、一死一生
,乃知交情
。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
。一貴一賤
,交情乃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妒酚洝?5
、冤家宜解不宜結(jié),各自回頭看后頭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T夢龍16、落地為兄弟
,何必骨肉親
。——陶潛17
、朋友
,以義合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祆?8
、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稇?zhàn)國策》19
、人生所貴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親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堆汩T集》20
、知音世所稀
。——22
、君子淡如水
,歲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
,轉(zhuǎn)眼如仇人
。——《遜志齋集》23
、二人同心
,其利斷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系辭上》25、人生貴相知
,何用金與錢
。——李白26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
,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獨W陽修27
、交心不交面,從此重相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8、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居易29
、交情老更親
。——30
、相逢方一笑
,相送還成泣
。——31
、相知在急難
,獨好亦何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畎?
2. 關(guān)于"朋友"的古文名句及故事 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的典故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師
,他的琴術(shù)很高明,鐘子期則善于欣賞音樂
。
伯牙彈琴的時候
,想著在登高山。鐘子期高興說:“彈得真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我仿佛看見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著流水
,鐘子期又說:“彈得真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曳路鹂吹搅送粞蟮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伯牙每次想到什么
,鐘子期都能從琴聲中領(lǐng)會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
,他們兩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
,游興正濃的時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
,于是他們來到一塊大巖石下面避雨
,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傷,于是就拿出隨身攜帶的琴彈起來
。開始彈綿綿細雨的聲音
,后來又彈大山崩裂的聲音。
每次彈的時候
,鐘子期都能聽出琴聲中所表達的含義
。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
,你的聽力能想象出我彈琴時所想的意境
,我的琴聲無論如何也逃不掉你的聽力!”后來
,鐘子期患病死了
,伯牙心里非常悲傷,他把琴打破了
,把琴弦也扯斷了
,一輩子都不再彈琴了
,因為他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像鐘子期那樣的知音值得自己為他彈琴了。
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 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
。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
[注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
2.曛:昏暗
。 3.君:指的是董大。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
,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
,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
。
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
,始終憐得董庭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
,到處浪游,常處于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yīng)未足
,今日相逢無酒錢
。”)
。
但在這首送別詩中
,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diào)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
,鼓舞人心
。 前兩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
,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fēng)呼嘯
,黃沙千里,遮天蔽日
,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一片
,以致云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xiàn)在也淡然失色
,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
。
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
,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huán)境中
,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
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dān)心遇不到知己
,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
!話說得多么響亮
,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
,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
、去拼搏。 〔作者簡介] 高適(700?-765)
,唐代詩人
。
字達夫,一字仲武
。渤海蓨(xiu)(今河北滄縣)人
,曾做過散騎常侍。
有《高常侍集》
。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期的一對好朋友
,史稱“管鮑之交”,說他們有“通財之義”
。
所謂通財之義
,是指他們在合作經(jīng)營生意的時候,從不計較利潤分配的多少
,不分你我
。俗話說“親兄弟明算帳”,可見他們比親兄弟還親
,這就很不容易了
。
然而“管鮑之交”的內(nèi)涵如果僅僅是建立在金錢上,那就未免太輕飄了
。他們的友情別有洞天
。
管鮑是齊國人,當(dāng)時齊國的王子們?yōu)榱藸帄Z王位
,爆發(fā)了內(nèi)亂
。管仲被任命輔佐公子糾,而鮑叔牙卻被任命輔佐公子小白
。
因為兩位公子的哥哥襄公無道
,兩位公子被逼流亡出走
,管仲和鮑叔牙自然要各隨其主,管仲和糾逃到魯國
,鮑叔牙和小白逃到莒國
。 內(nèi)亂平息后,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彼此爭先你追我趕
,要回到齊國奪權(quán)登位
,管鮑二人自然又要各為其主。
在中途的爭奪戰(zhàn)中
,管仲曾射過小白一箭
,這一箭本是致命的,怎奈小白福大命大
,箭頭被他腹上的衣帶鉤擋住了
。結(jié)果最終是小白和鮑叔牙先回到齊國,從此小白就不叫小白了
,改叫齊桓公了
。
而公子糾和管仲只好回到魯國繼續(xù)政治避難。 隨后
,鮑叔牙設(shè)計借魯國之刀殺了公子糾,又把管仲“引渡”回齊國
。
齊桓公為了泄射鉤之恨
,要殺管仲,被鮑叔牙制止了
。鮑叔牙告訴齊桓公
,管仲是個治國奇才,不僅不能殺
,而且還要重用
。
起初齊桓公不答應(yīng),鮑叔牙又說:如果你不想成就霸業(yè)
,那就算了
。如果你想治國圖強稱霸,非用管仲不可
,我鮑叔牙是不如他的
。
于是,管仲當(dāng)了齊國的宰相
。 管仲果然是個治國奇才
,上任后就把國事料理得有聲有色,齊桓公每天只顧喝酒玩女人就行了
,凡事不用操心
。
幾年下來
,齊國在政治
、軍事
、經(jīng)濟等各方面都日益強大,乃至雄踞天下
,使春秋時期的其余四霸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各國之間常年的戰(zhàn)爭因此平息
,安定天下達四十多年之久,這在春秋時代是一個奇跡
。難怪孔子在一百多年后驚嘆地說:微管仲
,吾其披發(fā)左衽矣。
讓人費解的是
,在管仲任命重臣大員時
,從來沒有提攜過鮑叔牙。鮑叔牙在齊國的政壇上似乎不太得意
。
更匪夷所思的是
,管仲在臨死前,再三囑咐齊桓公不能讓鮑叔牙繼承相位
。 然而管仲是對的
,他這輩子能報答鮑叔牙的,就是不讓鮑叔牙繼承相位
。
因為他深知
,只要他一死,齊桓公就會完蛋
,而鮑叔牙也會隨之死于非命
。果然,管仲死后的第二年
,齊桓公也死了
。
他的五個兒子開始爭奪王位,相互攻殺
。齊桓公的尸體在床上躺了六十七天
,蛆蟲遍體也無人過問。
而鮑叔牙則幸免于難
,全身而退逍遙事外
。 這就是深刻意義上的“管鮑之交”,是管仲和鮑叔牙之間
。
3. 有關(guān)朋友之間深厚的情感的文言文,有哪些 1
、《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2
、《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gu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青山獨遠歸。
3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火山六月應(yīng)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
,豈能愁見輪臺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
,送君萬里西擊胡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
4
、《巴陵夜別王八員外》 ;柳絮飛時別洛陽
,梅花發(fā)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離恨空隨江水長
。
《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慷慨悲歌
,是出自肺腑的詩作
,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
,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
,前兩句直寫日落之景,純用白描
。
《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
,杳杳鐘聲晚。荷笠?gu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青山獨遠歸
。
——即景抒情
,構(gòu)思精致,語言精練
,樸素秀美
。前二句點明時間,后二句寫歸去情景
。有一種淡淡的意境
,精美如畫。鐘聲觸動思緒
,歸影勾起歸意
,詩人形象隱于詩外,表露寄托詩人不遇而閑適
,失意而淡泊的情懷
,構(gòu)成一種閑淡的意境。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火山六月應(yīng)更熱
,赤亭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
。
脫鞍暫入酒家壚
,送君萬里西擊胡。功名只向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
。
——既不寫?zhàn)T行時的歌舞盛宴,也不寫難舍之情
,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說話行事
,字里行間 *** 蕩漾。開篇造成特殊的背景
,烘托李副使毅然前行的氣概
,珍重的送別之意暗含其中,三四句明寫友人的經(jīng)歷
,激勵其一往無前
,五六句化惆悵為豪放,末句直抒胸臆
,氣貫長虹
。融敘事、抒情
、議論于一爐
,并突破了一般送別詩的窠臼,語言口語化,親切灑脫
,聲調(diào)悠揚流美
,奔放明快,韻律自由活潑
,節(jié)奏跌宕有致
。
《巴陵夜別王八員外》
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fā)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
,離恨空隨江水長。
——這是一首情韻別致的送別詩
,詩人先從自己離別洛陽時寫起
,懷著被貶的失意離開故鄉(xiāng),以物候的變化表達時間的變換
。深得采薇遺韻
。開首兩句灑脫飛動,情景交融
,既點明季節(jié)地點
,又渲染氣氛,給人一種人生飄乎
,離合無常之感
。三句的世情含意極豐,世事如浮云
,更覺離情難遣如流水之悠長
。結(jié)尾一個空字表達了一種無可奈何而又依依不舍的深情。唐詩中寫遷謫之苦
,離別之恨者多
,且各盡其妙,此詩以遷謫之人又送遷謫之人
,情形倍加難堪
,寫得沉郁蒼涼,一結(jié)有余不盡
。
4. 用什么詩句可以鼓勵青少年朋友要奮進 勵志的詩句可以鼓勵青少年朋友要奮進。如:
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
!____曹植《白馬篇》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____王勃《滕王閣序》
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音書漫寂寥。____杜甫《閣夜》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xiāng)
。____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歸志寧無五畝園
,讀書本意在元元。____陸游《讀書》
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____岳飛《滿江紅·寫懷》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____佚名《論語十二章》
休言女子非英物
,夜夜龍泉壁上鳴。____秋瑾《鷓鴣天·祖國沉淪感不禁》
莫嫌舉世無知己
,未有庸人不忌才
。____查慎行《三閭祠》
讀書不作儒生酸,躍馬西入金城關(guān)
。____謝逸《送董元達》
濁酒不銷憂國淚
,救時應(yīng)仗出群才。____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zhàn)爭地圖》
男兒西北有神州
,莫滴水西橋畔淚
。____劉克莊《玉樓春·戲林推
5. 誰能給我些文言文名言警句,或帶有警戒性激勵性的古文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xué)海無涯苦作舟
。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勸學(xué)) 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
,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
, 白首方悔讀書遲
。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
,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再給你些
1.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2.言者無罪
,聞?wù)咦憬洹?3.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4.投我以桃
,報之以李
。
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 6.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7.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
,團將愁苦而終窮
。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10.亦余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 11.其曲彌高
,其和彌寡
。 12.滿招損,謙受 13.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
。 14.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 15.輔車相依
,唇亡齒寒
。 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 17.前事不忘
,后事之師。 18.亡羊補牢
,猶未遲也 19.知己知彼
,百戰(zhàn)不殆。 20.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22.天網(wǎng)恢恢
,疏而不漏。 23.知人者智
,自知者 24.物以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