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繼位之初
,還保留著開圓桌會議的習(xí)慣
。不過因?yàn)槭亲孑叺囊?guī)矩
,所以皇太極對于大家一起開會決定沒什么太大抵觸
。不過皇太極登基之初,許多兄弟都得到嘉獎
,只有一人地位不升反降。此人就是皇太極的哥哥
,努爾哈赤的第七個兒子——阿巴泰
。
阿巴泰出身不高,母親也不受努爾哈赤重視
,好在他排序較高,能比弟弟們先跟隨努爾哈赤征戰(zhàn)
,因此立下不少功勞
。努爾哈赤對于這個兒子不寵愛,但是也不是不信任重用的
。所以在努爾哈赤時期
,阿巴泰的地位還行。

那么為什么阿巴泰在努爾哈赤時期地位還行
,到了皇太極時期卻不升反降呢?這也要從阿巴泰的出身說起
,因?yàn)榈匚槐容^低,所以在同樣建立功勛的情況下
,阿巴泰的賞賜要少一些
。因?yàn)檫@樣
,阿巴泰時常說些牢騷話
。而皇太極因?yàn)槟昙o(jì)與他相近,平日里阿巴泰最不滿的就是皇太極
。
等到皇太極上位之后,自然對阿巴泰也沒什么好觀感
。所以封賞的時候
,阿巴泰不入和碩貝勒行列
,召開宴會的時候
,座位在諸和碩貝勒之下。而最讓阿巴泰無法忍受的是
,在他座次前的還有不少是他的弟弟。
皇太極初始沒說什么
,只派大臣去開導(dǎo)阿巴泰
。阿巴泰不僅沒有聽進(jìn)去,此后還更加過分離譜
,你說皇太極能忍嗎?不能忍
。但是阿巴泰怎么也是一位貝勒
,手中握有軍權(quán),得找個合適的理由
。皇太極想來想去
,就想到了阿巴泰的愛妻愛女上面
。
雖然阿巴泰在外面是一員猛將,面對敵人冷血?dú)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但是在家里的時候
,卻是愛護(hù)妻子的好丈夫,疼愛子女的好父親
。甚至為了他們,敢直接與皇太極對上
,違背命令
。
阿巴泰有一個女兒
,長的十分漂亮
。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皇太極就想將她他嫁給外藩蒙古
,鞏固滿蒙關(guān)系。這其實(shí)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
,因?yàn)闈M清之時
,宗室子女需得由皇帝或者皇太后指婚。
但是阿巴泰舍不得自己的女兒去那么遠(yuǎn)的地方
,遠(yuǎn)離繁華安定的生活,于是就兩次違旨
。堅(jiān)決將女兒留在自己身邊
,置皇太極的命令于不顧。
阿巴泰如此嬌寵女兒
,子女們難免驕縱成性。他有一女嫁給了蒙古貴族色冷的兒子色爾古倫
,婚后五年夫妻不睦
。阿巴泰的女兒驕橫跋扈
,長期拒絕與色爾古倫同居
。忍一時還好,久了色爾古倫終于爆發(fā)
,對她以死威脅。
阿巴泰的女兒絲毫不懼
,反而憤怒的說:“你竟敢以殺人之詞逼我
,我又豈能與你生活
?你若不殺
,算何好漢
?我若不死,又算何人
?”于是帶著侍女就回了娘家。
色爾古倫前往阿巴泰府中道歉
,府中奴仆在阿巴泰的授意下
,狠打了色爾古倫一頓。此事后來被皇太極知曉
,連帶阿巴泰和格格一道責(zé)罰
,打人的仆從都被處死
。
阿巴泰也愛護(hù)福晉,拿到現(xiàn)在來說就是不管你占理還是不占理
,對還是錯
,我都站在你這邊支持你。
他的福晉迷信薩滿女巫
,愛好占卜
。但是當(dāng)時皇太極已經(jīng)下令全國臣民,禁止薩滿跳神問卜求醫(yī)
。
阿巴泰知道這件事
,不僅沒有阻止,反而幫福晉打掩護(hù)
。后來福晉為自己的女兒占卜,看嫁給誰比較好
,阿巴泰還默默認(rèn)同了這件事
。
不過此事漸漸傳出,皇太極下令責(zé)備阿巴泰和福晉
。本來是要處死阿巴泰福晉的,但是在阿巴泰的求情下
,皇太極還算網(wǎng)開一面
。不過在問罪阿巴泰的時候,毫不客氣的拿這事兒說事
,直接定了“受制于妻”的罪名一條
。
因?yàn)閻燮迱叟试副回?zé)罰,雖然阿巴泰確有不對的地方
,但是這份心還是很令人敬佩的
。
關(guān)于皇太極
皇太極(1592~1643)生平簡介
皇太極(1592~1643)
即清太宗。后金汗
,清朝皇帝(1626~1643年在位)。軍事家
,政治家
。滿族,愛新覺羅氏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
。明萬歷二十年十月廿五(1592年11月28日)生。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zhàn)
,騎射嫻熟。四十年
,從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
,克六城。四十三年
,授正白旗主旗貝勒。后金天命元年(1616)正月,封和碩貝勒,與兄代善
、阿敏
、莽古爾泰合稱“四大貝勒”
,共理軍機(jī),統(tǒng)兵出征
。三年,隨父攻明,獻(xiàn)計(jì)襲取撫順(今屬遼寧)。次年
,在薩爾滸之戰(zhàn)中,與諸貝勒率兵大破明軍西路杜松部
、北路馬林部,與代善破東路劉綎部
。不久隨父攻取明開原、鐵嶺
,滅葉赫部
。六年,參加沈遼之戰(zhàn)
,攻占沈陽后
,在渾河南岸以百騎破明援軍數(shù)千。攻遼陽
,率軍先入明陣
。七年
,參加廣寧(今北鎮(zhèn))之戰(zhàn)
,克義州(今義縣)。十年
,與兄阿巴泰率精騎5000馳援科爾沁,迫使察哈爾蒙古首領(lǐng)林丹汗遠(yuǎn)遁
。十一年
,從父參加寧遠(yuǎn)之戰(zhàn)失利,退兵沈陽
。是年九月,在努爾哈赤卒后,于沈陽繼后金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
。定先征服朝鮮(今朝鮮
、韓國)和漠南蒙古
,以解除攻明后顧之憂的戰(zhàn)略方針。對明則采納漢族降官建議
,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
,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shí)力
,志在入關(guān)奪取全國政權(quán)。天聰元年(1627)
,命貝勒阿敏
、濟(jì)爾哈朗進(jìn)兵朝鮮,迫國王李倧遣使請盟
。與明遼東巡撫袁崇煥通使議和,待機(jī)而動
,五月
,親率八旗軍5萬余發(fā)起寧錦之戰(zhàn),兵敗還師
。次年
,以使臣屢為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所殺,率精騎奔襲
,獲敖木倫(今遼寧大凌河上游)之捷,俘眾萬余
。復(fù)率滿蒙聯(lián)軍西征察哈爾
,追逐至興安嶺。三年,率滿蒙聯(lián)軍10萬繞道蒙古,自龍井關(guān)(今河北遵化東北)
、大安口(今遵化西北)逾邊墻
,突襲明京師(今北京),互有勝負(fù)
。巧施反間計(jì)
,致明廷逮殺督師袁崇煥。陷京畿州縣多處
。東歸連下遵化(今屬河北)
、永平(今盧龍)、灤州(今灤縣)
、遷安四城,留兵據(jù)守。頒發(fā)八旗臨陣賞罰令
。五年,命人鑄紅衣大炮
,名“天佑助威大將軍”(為后金造炮之始)。令以歸附漢族軍民組建一旗漢軍
,由額駙佟養(yǎng)性總理漢人軍民事
。遣將率滿
、蒙
、漢軍數(shù)萬攻明大凌河城(今遼寧凌海),挖壕筑墻
,長期圍困,在城周圍50里內(nèi)挖壕四道
,按八旗左右翼方位扎營盤45處
,切斷守城明軍與外界聯(lián)系。百余天中
,督軍交戰(zhàn)數(shù)十次
,各有傷亡,又親率主力擊敗明援軍4萬
,迫明總兵祖大壽于糧盡援絕獻(xiàn)城投降
,旋縱其歸錦州
。次年
,閱漢兵,定儀仗制
。率滿、蒙軍再征察哈爾部
,迫林丹汗棄歸化城(今呼和浩特)逃遁青海
,基本控制宣(今河北宣化)、大(今山西大同)以北地區(qū)
。不久,廢除與三大貝勒并坐的舊制
,自掌正黃
、鑲黃、正藍(lán)三旗
。七年,諭各牛錄額真以恤貧訓(xùn)農(nóng)習(xí)射
。親自出迎渡海來降的明將孔有德
、耿仲明等,隆禮厚待,授都元帥、總兵官
。遣兵取旅順
。次年,率軍9萬繞道蒙古
,從長城北部諸口入關(guān),襲掠宣、大一帶,收察哈爾部余眾
。是冬,遣兵征黑龍江虎爾哈及東海女真瓦爾喀部,鞏固和擴(kuò)大對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九年
,命貝勒多爾袞
、岳托等領(lǐng)兵萬余赴黃河以西收降林丹汗之子額哲,得元朝傳國玉璽“制誥之寶”
,統(tǒng)一漠南蒙古,建立蒙古八旗制。是年十月
,廢除諸申(女真)舊號
,定族名為滿洲
。十年四月,即皇帝位
,建國號大清,改元崇德
。遣武英郡王阿濟(jì)格等率兵由喜峰口入長城
,攻掠京畿地區(qū),連破12城
,俘人畜18萬余。十二月
,以朝鮮拒絕臣服,親領(lǐng)大軍攻之,逼李倧乞降稱臣
、與明斷盟
,乃還師
。崇德二年(1637),令貝子碩托
、恭順王孔有德等率舟師襲取明軍所占皮島(今朝鮮椴島)。重申不可廢騎射之制
。七月,編漢軍為兩旗,以總兵石廷柱
、馬光遠(yuǎn)為都統(tǒng)。次年
,親征喀爾喀蒙古,迫查薩克圖汗遠(yuǎn)遁
。九月
,以多爾袞、岳托分統(tǒng)左右兩翼八旗軍入長城,由北京至山西界,復(fù)至山東
,次年三月退兵,轉(zhuǎn)戰(zhàn)數(shù)千里
,克府
、州
、縣城數(shù)十座
,俘人畜號46萬余
。是年,分漢軍兩旗為四旗。五年,改變?nèi)腙P(guān)擄掠
、消耗明朝實(shí)力的方略,采取長圍久困和野戰(zhàn)打援之策,與明軍展開松錦之戰(zhàn)。命濟(jì)爾哈朗與多爾袞輪流擔(dān)任前方主帥
,率兵往義州筑城屯田
,逐步進(jìn)圍錦州。六年,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八總兵計(jì)13萬步騎援錦州,親統(tǒng)大軍
,抵達(dá)松山戚家堡
,命師橫截松山至錦州大路,斷明軍餉道
,設(shè)伏以待
,大敗明軍。七年二月
,破松山,俘降洪承疇
。三月,迫明總兵祖大壽獻(xiàn)錦州,復(fù)降清
。塔山
、杏山相繼而下,歷時兩年余的松錦之戰(zhàn)告捷
。六月
,將漢軍四旗改編為八旗。命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
,率軍10萬余入關(guān)攻明
,深入山東腹地,克降府
、州、縣城88座
,俘掠人口30余萬
、牲畜30余萬。八年,遣阿爾津等征黑龍江虎爾哈部
,葉臣等更戍錦州
。八月初九(1643年9月21日)病卒
,年52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侍珮O一生博覽群史,允文允武
,長于計(jì)謀
,優(yōu)禮漢官,建立八旗蒙
、漢諸軍,運(yùn)用新兵器
,靈活用兵
,不斷改變戰(zhàn)法
,所向多捷
,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chǔ)。(見皇太極的軍事思想)
歷史版:皇太極(1592—1643年)
,努爾哈赤的第八子
,其母葉赫那拉氏
。在努爾哈赤戰(zhàn)敗身亡后即“后金”汗位
。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
,建立大清帝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侍珮O博覽群史
,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
,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qiáng)烈的民族意識
,又十分向往漢族文化
。他身體奇胖,因心血管疾病而猝死于清軍入關(guān)前夕
。
娜木鐘原是蒙古林丹汗的大福晉 ,如何成為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呢
?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滿族)努爾哈赤在東北雄起
,令曾經(jīng)強(qiáng)大的海西女真臣服
,此時的東北,蒙古的勢力依舊是一股強(qiáng)大的勢力
,努爾哈赤極力拉攏蒙古科爾沁部,采取聯(lián)姻合作的方式
,對抗明王朝
,已經(jīng)衰落的明廷,也是極力拉攏蒙古勢力
,與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結(jié)成聯(lián)盟
,對付努爾哈赤。
可以說當(dāng)時努爾哈赤是女真人的英雄
,林丹汗蒙古人的英雄。林丹汗
,成吉思汗直系子孫
,孛兒只斤氏,名林丹巴圖爾
,汗號呼圖克圖汗,從成吉思汗算起
,他是第三十五位蒙古帝國的大汗
。
本來明末烽火連天,東北建州女真努爾哈赤初興
,這給了蒙古部族復(fù)興的絕佳的機(jī)會,林丹汗本應(yīng)理智地團(tuán)結(jié)蒙古各部
,以黃金家族的號召力
,化解內(nèi)部的矛盾,然而
,林丹汗走錯了一步棋,也就是公元1617年
,林丹汗在西藏喇嘛的勸導(dǎo)下
,宣布放棄蒙古人一貫信奉的佛教黃派,而改奉佛教紅派。
(林丹汗
,蒙古末代大汗)
在蒙古人的心目中
,黃派思想已經(jīng)根深蒂固
,林丹汗此舉無疑是離經(jīng)叛道,遭到從蒙古貴族到平民的反對
。策略上依附?jīng)]落的明王朝,而與與他比鄰的
,新興的努爾哈赤為敵
,逐漸演變成水火不容,勢不兩立
。
后金努爾哈赤比林丹汗年長三十余歲
,無論軍事策略還是政治頭腦都勝過林丹汗,自興起之日起
,就運(yùn)用利誘加要挾,爭取蒙古部落的支封
,利用聯(lián)姻達(dá)成同盟
,孤立林丹汗在蒙古諸部的地位與威信,共同抗御明王朝
。
在東北,努爾哈赤與林丹汗是有你沒我
,有我沒你
,都不允許對方的存在,努爾哈赤與林丹汗?fàn)幎凡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互有勝?fù),想吃掉對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努爾哈赤去世后
,其子皇太極即位后,聯(lián)合蒙古科爾沁部對察哈爾部林丹汗發(fā)動攻擊
,經(jīng)過兩次兵發(fā)察哈爾,擊敗了林丹汗
。
明崇禎七年
、后金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夏天,兵敗逃往青海打草灘的林丹汗患天花去世。
八月
,林丹汗的第四大福晉巴特瑪璪率領(lǐng)自己統(tǒng)領(lǐng)的竇土門萬戶斡耳朵主動投降了皇太極
,也讓皇太極得到林丹汗確切去世的消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侍珮O深知聯(lián)姻是最好的安撫,便娶了巴特瑪璪
,借以招撫林丹汗的察爾爾蒙古
。
天聰九年春天,命令多爾袞等人率軍第三次征伐察哈爾部
。
林丹汗的大福晉娜木鐘見后金大兵壓境,而她剛剛給林丹汗生下一個遺腹子
、次子
,無力抵抗,只好歸順
。
此時的察哈爾部群龍無首,林丹年幼的兒子額哲繼承了汗位
,額哲的母親是林丹汗第三大福晉蘇泰太后(林丹汗共有八大福晉
,統(tǒng)領(lǐng)察哈爾部眾。第一大福晉多羅大福晉娜木鐘;第二大福晉斯琴圖福晉
,第三大福晉蘇泰太后,因她的兒子
,也就是林丹汗的兒子繼位
,被尊為太后;第四大福晉芭德瑪璪伯奇福晉;第五大福晉蘇巴海福晉;第六大福晉烏云娜福晉;第七大福晉俄爾哲圖福晉;第八大福晉苔絲娜伯奇福晉)知道無力回天,帶著兒子額哲以及一千余戶部眾投降了
,奉上傳國玉璽。
(皇太極)
皇太極龍顏大喜
,把蘇泰納入后宮
,讓蘇泰又當(dāng)了一回新娘,成了皇太極的福晉(妃子)
。
蘇泰
,葉赫那拉氏,是海西女真葉赫部貝勒金臺吉的孫女
、葉赫部德爾赫禮臺吉之女,而金臺吉與皇太極是姑表兄弟,因此
,此番進(jìn)軍察哈爾
,多爾袞特意帶上了蘇泰的弟弟南褚,就是為了勸降蘇泰
,蘇泰見到弟弟南褚,痛哭一場
,在弟弟南褚的勸說下
,率領(lǐng)自己的哈吶土門萬戶斡耳朵歸順后金
,如此一來了,察哈爾蒙古人唯一的號召力也沒有了
。
在蘇泰歸順之前的三月
,林丹汗的大福晉娜木鐘,人稱囊囊太后(襄襄
,就是娘娘的意思),率自己的阿紇土門萬戶斡耳朵一千五百余戶部眾主動來歸順
,隨后另外幾個福晉
,除了第六福晉烏云娜被漠北一個蒙古部落俘虜下落不明外,那五個福晉也相繼歸順
。
林丹汗的八大福晉,每個人都有斡耳朵(行宮)
,擁有自己的勢力與屬民
,于是,對于這些林丹汗的遺孀們
,就成了后金上層爭相要娶的對像。
多爾袞是這次征服察哈爾的主帥
,他本打算要娶有權(quán)有勢
,又年輕貌美的蘇泰福晉,皇太極沒有同意
,答應(yīng)把林丹汗的大福晉,剛剛給林丹汗手下遺腹子阿布奈的娜木鐘嫁給他
,多爾袞卻認(rèn)為娜木鐘又老又窮
,不想娶,皇太極就折中把第四大福晉芭德瑪璪一個養(yǎng)女一塊嫁給了多爾袞,把蘇泰嫁給了堂弟濟(jì)爾哈朗
。
皇太極長子豪格娶了苔絲娜,皇太極七兄阿巴泰娶了俄爾哲圖
,代善娶了林丹汗之妹泰松主主;二大福晉斯琴圖嫁給了林丹汗原屬下寨桑祁特本爾貝;第五大福晉蘇巴海的情況不明
。
皇太極自己娶了林丹汗的第四大福晉芭德瑪璪,而大福晉娜木鐘由于為林丹汗生了一個遺腹子
,大家都不想娶,皇太極為了拉攏蒙古察哈爾部
,也就笑納了
,這樣,皇太極娶了兩位林丹汗的遺孀
。
皇太極的傳記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十六個兒子當(dāng)中的第八個兒子
,他八歲喪母,二十歲帶兵打仗
,二十四歲他父親努爾哈赤登極稱汗,三十五歲他父親死了
,他繼承大位
。皇太極是清朝繼努爾哈赤之后
,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皇太極這個人很了不起
,我舉一個例子
,明朝清朝進(jìn)行了一場大戰(zhàn),就是松錦大戰(zhàn)
。皇太極因?yàn)橛胁∷?zhèn)沈陽
,當(dāng)松錦前線的軍報到達(dá)盛京沈陽的時候
,他帶病上馬,要趕赴前線
,這會兒他鼻子流血不止,他在馬上一個手托著碗
,接著流的血
,另一只手揮鞭策馬南進(jìn)
。從沈陽到松山大約有五百里地,皇太極是一邊接著血一邊趕路
,晝夜兼程,趕到松山
,到了松山馬不停蹄就勘察地形了解敵情
,進(jìn)行部署,運(yùn)籌帷幄
,取得了勝利。所以皇太極的文治
、武功和謀略是我們中華民族
,思想寶庫里面一份很珍貴的財產(chǎn)。
有一個故事
,就是有一個玉璽
,從漢朝一直傳到元朝,元順帝北逃的時候
,就把玉璽帶到大漠,后來丟了
,丟了大約有二百年
。有一天,一個牧羊的人
,看到他那個羊
,三天沒有吃草,羊蹄子總刨著地
,這牧羊人很奇怪
,怎么回事?他就挖這塊地方
,挖出一塊玉璽,就是這塊玉璽
,他把它獻(xiàn)給了林丹汗
,就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林丹汗死之后把玉璽留給他的蘇泰太后和他的兒子額哲
,蘇泰太后和她的兒子額哲歸順清朝的時候,就把這個玉璽獻(xiàn)給了皇太極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侍珮O得了玉璽以后非常之高興
,他說我得到了“千年之瑞”,祥瑞的瑞
。皇太極改滿洲族名的第二年
,就改國號了
,由大金改名為大清,為什么叫清
?史學(xué)界是爭論不已。這里面有一個傳說故事
,就說當(dāng)年努爾哈赤落難的時候
,騎了一匹馬逃難,這匹馬是青色的馬
,因?yàn)楹竺孀繁返煤芗保瑺柟囹T著馬晝夜逃跑
,結(jié)果把這個大青馬累死了
,努爾哈赤對著大青馬就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
,我的國號就叫‘大清’”。當(dāng)然這個清是諧音了
,這個是個傳說的故事
,大家不必當(dāng)真,但是滿洲的這個族名為什么叫滿洲
?有的說是人名
,有的說是地名,有的說是部名
,有的說是佛名
,始終是一個謎,至于清朝為什么叫“大清”
?為什么叫“清”?學(xué)界也是有種種說法
,也可以說是一個歷史之謎
。皇太極死了以后
,要給他上個謚號
,他叫清太宗文皇帝,“文”字
,突出他文治
,他父親的謚號開始叫什么呢?叫清太祖武皇帝
,文武的武
,就是說明皇太極他重視文治,那皇太極重視武功不重視武功
?也重視武功。
皇太極繼位的當(dāng)年
,就是天聰元年
,一六二七年,皇太極派他的二大貝勒阿敏
,統(tǒng)率三萬軍隊(duì)過了鴨綠江,打下了平壤
,朝鮮國王出逃
,不久朝鮮國王表示投降,阿敏和朝鮮
,當(dāng)時是后金了
,就是后金和朝鮮
,定下了“兄弟之盟”。到崇德元年
,就是皇太極稱帝這個典禮上
,隆重的典禮,朝鮮的使臣參加了
,朝鮮使臣不跪拜,不行跪拜大禮
,后金官員說不行
,就按著朝鮮使臣,你必須跪
,朝鮮使臣掙扎,我就是不跪
,撕扯
,把朝鮮使臣衣服都撕破了
,朝鮮使臣一氣之下就離開了。登極大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莩鲞@么一場鬧劇
,皇太極就怒了
,你朝鮮忠于明朝,不尊崇我清
,你當(dāng)年還發(fā)兵,配合明朝打我的首都赫圖阿拉
,我要親自征討朝鮮
。所以,崇德元年皇太極親自統(tǒng)率大軍攻打朝鮮
,大軍所到,朝鮮的軍隊(duì)是節(jié)節(jié)敗退
,一直打到朝鮮的王京漢城
。朝鮮國王李倧,就退到南漢山城
,清軍也追到南漢山城
。第二年
,朝鮮軍隊(duì)招架不住了
,要投降,就在漢江的東面
,一個叫三田渡的地方
,我去看過
,設(shè)壇
,殺白馬烏牛,焚香盟誓
,朝鮮國王表示尊崇清朝的正朔
,向清朝進(jìn)貢
,清朝和朝鮮結(jié)成不是“兄弟之盟”了
,是“君臣之盟”
,原來朝鮮是后金和清的敵國
,現(xiàn)在變成了“君臣之盟”了,所以皇太極西進(jìn)
,進(jìn)攻明朝的時候,就免除了東顧之憂
。
滿族先人女真
,它沒有嫡長繼承的傳統(tǒng),許多游牧民族是幼子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