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所封的五個漢人王是誰,五人之中究竟誰的下場最慘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清朝漢人王的文章
,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清朝享國268年,有5位漢人被封異姓王,為何都沒有好下場?清朝封了5位漢人為王
,誰的下場最慘?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君主制王朝
,1636年
,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1644年明末農(nóng)民將領李自成攻占北京
,明朝覆亡。山海關大戰(zhàn)后清軍趁勢入關
,真正意義上的清王朝才宣告成立
。1644年清王朝成立,至1912年清末帝遜位
,歷時268年
,其中只有5位漢人因功封王。
1/定南王孔有德
孔有德原是皮島總兵毛文龍的部下
,在秦命增援祖大壽的途中士兵發(fā)生嘩變
,孔有德趁機發(fā)動兵變,于1633年降清
,1636年
,孔有德被封為恭順王,1647年被改封為定南王
。652年被圍困在桂林城
,最終桂林城破,孔有德被殺
,成了第一個被南明擊殺的親王
。
2/靖南王耿仲明
耿仲明前期的經(jīng)歷基本和孔有德類似,二人一同降清
。1636年
,與孔有德、尚可喜同時封王
,耿仲明被封為懷順王
,649年被改封為靖南王。在進軍廣東的過程中
,耿仲明被查明手下將士中有脫逃的農(nóng)奴
,這在滿清可是重罪,而且耿仲明之前有過前科被處罰過
,他自認為這一次逃不掉了
,于是在江西境內(nèi)上吊自殺。
3/平南王尚可喜
尚可喜原也是毛文龍的部將
,于1633年率部渡海歸降清朝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尚可喜被封為智順王
,為“三順王”之一,1649年改封為“平南王”
,公元1650年率軍攻破廣州城
,之后尚可喜駐守廣東長達二十余年。尚可喜的結局算是幾位降王之中最好的。
4/義王孫可望
孫可望是張獻忠的養(yǎng)子
,后率部投降了清朝
,并向清朝和盤托出南明的虛實,順治皇帝十分高興
,于1658年封孫可望為義王
,但是孫可望沒有軍隊,在南明抗清運動漸漸趨弱以后
,孫可望馬上失去了利用價值
,最終于1660年去世,相傳被毒死
。
5/平西王吳三桂
就那位打開山海關大門的明南總兵
,結果引狼入室,死心塌地的為滿清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
。1673年康熙下令削藩
,吳三桂起兵反清,最終失敗
。失敗之前的吳三桂還過了一把皇帝癮,1678年登基稱帝
,建國號為“周”
,同年病逝。
縱觀滿清一朝
,漢人封王難于上青天
,上述五人都是滿清為了取得天下而背叛大明的大名鼎鼎的漢奸,他們都是因為出賣自己的同胞而換來的王位
,不值得稱道
,他們的下場也不值得同情。漢奸們基本沒啥好下場
,還徒留罵名
,當你要跨出那一步時,可得當心!
五胡亂華,中國歷史上漢人最悲慘的黑暗時代,究竟是怎么回事?
五胡亂華是歷史上漢人最危險的時期,在西晉王朝皇帝昏庸無能下,國內(nèi)開始內(nèi)亂,各個王爺開始炫富,他們之間互相征戰(zhàn)。晉惠帝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傻皇帝
,國主無能,臣子們別有用心
,于是長達十年的八王之亂就爆發(fā)了
。此時遷入內(nèi)地的少數(shù)名族看到西晉內(nèi)亂,于是便開始蠶食西晉的土地
。還有一些大臣開始用少數(shù)名族對付藩王
,最終西晉的國都淪陷,西晉就此滅亡
。北方地區(qū)完全裸漏在少數(shù)名族的馬下
,北方漢人面臨著危險。
以匈奴 、羌
、鮮卑
、氐為首的少數(shù)名族打開了中原的大門 ,他們看到男人直接殺掉
,女人抓回去作為糧食吃。逐漸北方地區(qū)出現(xiàn)了少數(shù)名族的政權
,他們之間也相互討伐
。在南方的東晉沒有北伐的想法,只想偏南一偶
。北方的漢人處于危機之中
。
這時候出現(xiàn)了冉魏政權,冉魏頒布了《殺胡令》
,以此來打擊胡人的實力
,冉魏永樂十年的時間打敗了后趙政權,但是卻敗在了慕容家族手中
。雖然冉魏頒布了殺胡令
,但是漢人的人口少了三分之一,反觀胡人卻增加了六百萬人口
。這也是無奈之舉
。
東晉朝臣沒有北伐的心思,卻在江南淫亂無度
。此時的北方
,百姓水生火日,漢人沒有出頭之日
。
各個少數(shù)名族之間也互相討伐,中原地區(qū)
的文明倒退了幾十年,每走十步都會看到荒涼的景象,樹上全掛著人的尸體,北方漢人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如果不是北魏
統(tǒng)一了北方,并且接受漢化,那么北方的漢人早已經(jīng)被滅絕.。吳三桂最后會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兵力不足?
吳三桂最后會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兵力不足
?
吳三桂之所以最終會失敗,主要有三個重要原因
。
一是因為關鍵時刻吳三桂去世
,導致麾下軍隊群龍無首,失去了指揮
。二是因為聯(lián)軍內(nèi)部
,并不算團結,大家之前聯(lián)合反清
,只是迫于無奈
,等到清朝開始對這個反清聯(lián)盟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時候
,聯(lián)盟內(nèi)部就開始各自心懷鬼胎
,甚至互相殘殺。有這樣一群隊友
,吳三桂不光需要對付清軍,有時候還需要對付來自隊友的進攻
,最后自然就打不過清軍了
。
要想說清楚這件事,我們還得從當年吳三桂投降清朝的時候開始說起
。
明朝末年
,隨著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徹底滅亡
。李自成入城的時候
,當時吳三桂正擔任山海關總兵,在山海關駐守防御清朝
。而他的家人
,則是全都留在了北京。而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后
,對吳家人非常不客氣
,甚至還把吳三桂的父親抓了起來
,用來威脅吳三桂。
此后
,得知家人遇難的吳三桂
,憤怒到了極點。為了給家人報仇
,吳三桂直接聯(lián)系了清朝那邊
,放清軍入關,幫他一起對付李自成
。
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這段時間里
,清朝那邊其實也不太平。當時清朝的第一位實際意義上的皇帝
,皇太極
,忽然去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侍珮O去世后
,幼主福臨即位,這就是順治皇帝
。而順治皇帝登基之后
,因為年齡太小,所以高層斗爭非常復雜
,后來大權則是完全落入了攝政王多爾袞手里
。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多爾袞收到了李自成的邀請
,而后迅速率軍入關
,最后在山海關地區(qū),擊敗了李自成
。此后
,清軍開始不斷南下,接下來花了十多年的時間
,逐漸攻取了整個中原
。
在清軍攻占中原的這個過程當中,以吳三桂為首的漢人武裝
,無疑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因為清朝在入關之前,人口其實并不算多
。后來能夠占據(jù)整個中原
,這些漢人武裝絕對出力甚多。尤其是在明朝統(tǒng)治根基相對較深的南方
,如果沒有這些漢人武裝輔助
,清軍幾乎根本不可能占領當?shù)亍?/p>
如此一來
,這些漢人武裝在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自然也擁有了一定的勢力范圍
。尤其是到了順治在位后期
,隨著南明政權基本被平定,幾個麾下勢力強大的明軍降將
,幾乎都被清朝封王
,而且在南方擁有一定的實際控制范圍。
在這其中
,勢力最強大的
,就數(shù)割據(jù)云南的吳三桂了。剛剛打垮南明政權的吳三桂
,權勢恰好達到頂點
。當時整個云貴地區(qū),都要受吳三桂的轄制
。而且云貴地區(qū)的軍事指揮權
、司法權、行政權等一系列權力
,都在吳三桂的手里
。
此時的云貴地區(qū),除了名義上還處于清朝的勢力范圍之內(nèi)
,幾乎已經(jīng)可以說是完全獨立出去了
。
對于這樣的吳三桂,清朝中央自然不可能不防
。所以接下來的十多年時間里
,清朝中央一直在極力削弱這些漢人王爺?shù)臋嗔ΑO仁悄米吡怂麄兊乃痉嗪托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對他們各自轄境?nèi)派遣中央官員
,然后又利用財政手段,削減吳三桂等人手中的兵權
。
如此,到了康熙皇帝正式掌權之后
,以吳三桂為首的漢人王爺們
,權力其實已經(jīng)被限制了很多。但同時
,隨著這些漢人王爺在各自轄境內(nèi)
,駐扎的時間越來越長,在當?shù)氐挠绊懥涂刂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也越來越強
。所以
,康熙即位之后,就必須著手清理這些漢人降將了
。
最開始的時候
,康熙皇帝采取的手段,還比較溫和
。吳三桂等人提出了一大堆的條件
,但基本上主要還是以錢和待遇為主,而清朝中央這邊
,開始的時候答應的也很痛快
。雙方唯一爭論的焦點,就在于給多少錢的問題
。
但問題是
,隨著談判逐漸進行,這些漢人降將漸漸發(fā)現(xiàn)
,清朝中央其實根本沒有給錢的打算
,只是以此作為一個借口,想要削減他們的勢力
,或者逼他們造反
。而清朝中央也發(fā)現(xiàn),這些地方軍閥不是真心想要解散自己的個人武裝
,而是有獨立造反的傾向
。
如此一來,雙方自然就徹底談不攏了
。而談不攏的結果
,就只能是戰(zhàn)爭了。
公元1673年十一月
,就在削藩工作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候
,吳三桂悍然起兵,首先誅殺了云南巡撫
,以及云南境內(nèi)所有被清朝中央派來的官員
。此后,吳三桂又揮師進入貴州
,很快就拿下了貴州全境
。在控制了貴州的同時,吳三桂又派遣軍隊進入湖南
,直接殺向荊襄地區(qū)
。
在吳三桂起兵的同時,企圖漢人降將
,也紛紛開始起兵
。這其中比較有名的
,就是福建的靖南王,以及廣東的平南王
。再加上吳三桂這位平西王
,一共三位藩王,所以歷史上便將這場叛亂
,稱之為三藩之亂
。但實際上,除了三藩之外
,同時起兵的還有四川的鄭蛟麟
、譚弘、吳之茂
,廣西的羅森
、孫延齡,陜西的王輔臣
,河北的蔡祿
。
這些漢人降將,同時起兵
。一時之間
,整個清朝超過一半的領土,都燃起了戰(zhàn)火
。尤其是南方
,長江以南更是被叛軍占據(jù)了大半。就連緊鄰北京的河北地區(qū)
,都開始出現(xiàn)叛軍
。由此可見,當時的清朝中央
,到底面對著多大的壓力
。據(jù)后世史學家統(tǒng)計,當時這些叛軍所統(tǒng)領的軍隊
,總數(shù)接近清朝中央所控制軍隊數(shù)量的兩倍
。在軍事實力上,其實要完勝清朝這邊
。
如果這些漢人降將
,能夠團結一致,共同對抗清廷
,那接下來的歷史,估計就沒有清朝什么事情了
。
但問題是
,這些漢人降將
,之所以愿意共同起兵,主要還是為了對抗清廷的削藩政策
,不愿自己的利益受損
,而不是真的為了反清復明。這種不牢靠的利益關系
,注定叛軍看起來勢大
,但內(nèi)部卻矛盾重重,不可能一致對外
。
這就給了清廷對叛軍分化瓦解
,各個擊破的機會。
接下來
,清朝中央首先派遣精銳
,在湖南地區(qū)拖住吳三桂,同時拖住實力較強的平南王和靖南王
。三藩被拖住之后
,清廷就開始集中力量,去對付其他勢力較小的降將
。有的直接派軍隊掃平
,有的則是進行招撫。
在清廷的分化瓦解之下
,很快
,原本聲勢浩大的三藩之亂,就被平定了小半
。只剩下實力最強的三家
,還在和清廷對抗。但接下來
,就算是這三家
,也不可能同心協(xié)力,彼此之間甚至還產(chǎn)生了很大的沖突
。
如此一來
,這些隊友非但沒有幫到吳三桂,反倒是阻礙了吳三桂的發(fā)展
。
當然
,作為軍中老將,吳三桂事先也不是沒想到這一點
。原本在吳三桂的計劃當中
,其他漢人降將,基本上都是炮灰,最大的作用就是盡量拖住清廷的步伐
,給自己爭取一些時間
。按照吳三桂的計劃,占領云貴地區(qū)之后
,接下來吳三桂大軍會進入湖南
,占領荊襄地區(qū),依靠長江天險阻擋清軍
。拿下長江天險之后
,下一步吳三桂會去攻略四川,然后以四川為跳板
,攻略關中
。反正這些地方,當時都有不少漢人降將勢力
,完全可以接應吳三桂
。
但吳三桂怎么都沒想到,他的這個計劃
,還沒打出湖南
,就徹底打住了。
為了拖住吳三桂的步伐
,當時清廷這邊
,派遣了大量軍隊,駐守在湖南這邊
。再加上吳三桂集團內(nèi)部
,除了吳三桂本人之外,幾乎沒什么特別能打的猛將
。而吳三桂本人稱帝之后
,又不能隨意外出征戰(zhàn)。
所以
,吳三桂的軍隊
,在湖南浪費了很長的時間,還沒取得什么顯著的戰(zhàn)果
。反倒是清朝那邊
,逐漸清理掉了其他反叛勢力,開始集中力量
,前來對付吳三桂了
。
眼見如此,吳三桂也坐不住了
。公元1677年
,吳三桂親自率領軍隊
,進入湖南作戰(zhàn)。不得不說
,吳三桂本人的指揮能力
,還是比較強的。隨著吳三桂開始接手湖南戰(zhàn)事
,清軍在湖南地區(qū)開始節(jié)節(jié)敗退,逐漸落了下風
。
但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
,吳三桂本人卻忽然病死了。
據(jù)史書記載
,當時的吳三桂
,因為戰(zhàn)事不順心情煩躁,再加上湖南地區(qū)氣候炎熱
,所以沒過多久
,吳三桂的身體就開始出現(xiàn)各種問題,逐漸病重了
。
臨終之前
,吳三桂雖然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開始做出各種布置
。到了這個時候
,吳三桂這邊另一個巨大的問題,就凸顯了出來
。吳三桂唯一的兒子
,之前一直在北京做質(zhì)子。吳三桂起兵的時候
,他的兒子直接被清廷殺掉了
。所以吳三桂臨終之前,只能讓自己的孫子接班
。而當時吳三桂的孫子
,僅僅只有13歲而已,根本控制不了局面
。
所以
,吳三桂去世之后,清廷很快就轉(zhuǎn)守為攻
,原本湖南境內(nèi)剛剛有點起色的局勢
,也開始峰回路轉(zhuǎn)。此后兩年里
,吳三桂集團不斷敗退
。兩年多以后,清朝中央軍攻入云南,兵圍昆明
。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圍困之后
,最終吳三桂的孫子只能開城投降,而后被押往北京處死
。
至于其他兩個藩王
,早在吳三桂被平定之前,就已經(jīng)先一步被清朝中央給滅了
。
縱觀三藩之亂被平定的整個過程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三藩之亂剛剛開始的時候,吳三桂這邊確實占據(jù)了很大的優(yōu)勢
。但內(nèi)部不團結的矛盾
,也為吳三桂的失敗埋下了一個巨大的禍根。而后來的湖南戰(zhàn)爭
,又拖住了吳三桂過長的時間
,致使他錯過了很多機會。
最關鍵的
,還是在于吳三桂本人在關鍵時刻
,忽然去世。如果吳三桂能多活幾年
,或許局面還能有所轉(zhuǎn)機
。畢竟吳三桂本人,戰(zhàn)斗力還是很強的
。但隨著吳三桂去世
,接下來又是后繼無人的局面。到了這個時候
,叛軍的失敗
,其實已經(jīng)是注定的事情了。
說到底
,別看三藩之亂開始的時候挺嚇人
,但因為內(nèi)部矛盾的存在,從一開始
,這場叛亂其實就沒多少成功的希望
。至于軍隊的多少,其實只是一個表象罷了
。
清朝第五個皇帝是誰
1.努爾哈赤: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權創(chuàng)立者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
,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
。在位11年。
2
、皇太極
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
,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
,繼后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
,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改年號為崇德,并以是年為崇德元年
。前后在位17年
。在位期間,注意發(fā)展生產(chǎn)
,增強兵力
,不斷對明作戰(zhàn),確定滿族族名
,建立清國
,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后來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3
、順治皇帝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
,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后第一位皇帝
。6歲繼帝位
,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
。清初滿漢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為激烈
,而至順治朝結束時,清廷擊敗了各種抗清勢力
,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
。
4、康熙皇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
,順治皇帝第三子
,清入關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亂
,收復了臺灣
,驅(qū)逐了沙俄勢力
,又平息蒙藏地區(qū)動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
。在經(jīng)濟和文化建設上
,康熙也創(chuàng)下對后世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重大業(yè)績,開創(chuàng)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
5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后的第三位皇帝
。在位13年
。他對有礙于皇權的反對勢力大加撻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
,增加了國庫收入
,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6
、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
,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
,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
,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后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
7
、嘉慶皇帝
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
,清朝入關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
,次年元旦,受弘歷內(nèi)禪即位
,以是年為嘉慶元年
,時年27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
,弘歷死
,始親政。在位25年
。顒琰親政后
,立即鏟除貪贓枉法蠹國肥私的權臣和珅,使人心大快
,復多方采取措施
,力圖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內(nèi)憂外患重重
,積重難返
。由于腐敗勢力甚強
,又缺乏新生機制,終難擺脫江河日下的命運
。
8
、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后第六位皇帝
,嘉慶皇帝第二子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