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婢問題
,是西漢末年的一個嚴(yán)重的社會問題,農(nóng)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占有奴婢的豪強地主
,使許多奴婢得到了自身的解放
。劉秀(東漢光武帝)為了政治斗爭的需要
,從公元26-28年(建武二至四年)
,先后6次下令釋放奴婢
,3次下令禁止虐待奴婢
。
詔令規(guī)定:凡屬王莽以來吏民被沒為奴婢而不符合西漢法律的
,青、徐、涼
、益等封建割據(jù)區(qū)域的吏民被略賣為奴的
,吏民遭饑亂嫁妻賣子為奴而要離去的,一律免為庶人
;奴婢主人如果拘留不放
,按西漢的”賣人法”和”略入法”治罪。

從公元35年3月6日(建武十一年二月初八日)開始
,漢光武帝又連續(xù)頒布:殺奴婢的不得減罪
;炙灼奴婢的按法律治罪,免被炙灼者為庶民
;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
。
漢光武帝劉秀之評價:
史書評價
《后漢書》:“雖身濟大業(yè),競競?cè)绮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故能明慎政體
,總欖權(quán)綱,量時度力
,舉無過事
,退功臣而進(jìn)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
,雖道未方古
,斯亦止戈之武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贊曰:炎正中微
,大盜移國。九縣飆回
,三精霧塞
。人厭淫詐,神思反德
。光武誕命
,靈貺自甄。沈幾先物
,深略緯文
。尋、邑百萬
,貔虎為群
。長轂雷野,高鋒彗云
。英威既振
,新都自焚
。虔劉庸、代
,紛壇梁
、趙。三河未澄
,四關(guān)重擾
。神旌乃顧,遞行天討
。金湯失險
,車書共道。靈慶既啟
,人謀咸贊
。明明廟謨,赳赳雄斷
。于赫有命
,系隆我漢。
歷代評價
馬援:“前到朝廷
,上引見數(shù)十
,每接燕語
,自夕至旦
,才明勇略,非人敵也
。且開心見誠
,無所隱伏,闊達(dá)多大節(jié)
,略與高帝同
。經(jīng)學(xué)博覽,政事文辯
,前世無比
。”“恢廓大度
,同符高祖
,乃知帝王自有真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馮衍:“皇帝以圣德靈威
,龍興鳳舉,率宛
、葉之眾
,將散亂之兵,歃血昆陽,長驅(qū)武關(guān)
,破百萬之陳
,摧九虎之軍,雷震四海
,席卷天下
,攘除禍亂,誅滅無道
,一期之間
,海內(nèi)大定。繼高祖之休烈
,修文武之絕業(yè)
,社稷復(fù)存,炎精更輝
,德冠往初
,功無與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張純:“興于匹庶
,蕩滌天下,誅鋤暴亂
,興繼祖宗
。”
班固:“于時之亂
,生民幾亡
,鬼神泯絕,壑無完柩
,郛罔遺室
,原野厭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
,秦
、項之災(zāi)猶不克半,書契已來未之或紀(jì)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劉莊:“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yǎng)性之福
,愿頤愛精神
,優(yōu)游自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劉杰:“帝英勇明斷
,折棰笞寇之言至是驗矣
,豈在窮兵黷武以逞哉?斯民世祀而不忘
,固宜
。恭惟圣朝海宇寧謐,桴鼓不驚
,居者無輸饋之勞
,行者無征戰(zhàn)之苦。昔之變亂服色
,晝戰(zhàn)夕糒
;今其子孫飽食暖衣,耕田鑿井
,熙熙皞皞
,不知帝力之何有,顧不勝歡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曹植:“夫世祖體乾靈之休德,稟貞和之純精
,通黃中之妙理
,韜亞圣之懿才。其為德也
,聰達(dá)而多識
,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
,樂施而愛人
。值陽九無妄之世
,遭炎光厄會之運
。殷爾雷發(fā),赫然神舉
。用武略以攘暴
,興義兵以掃殘。神光前驅(qū)
,威風(fēng)先逝
。軍未出于南京,莽已弊于西都
。夫當(dāng)此時也
,九州鼎沸,四海淵涌
。言帝者二三
,稱王者四五
。咸鴟視狼顧,虎超龍驤
。光武秉朱光之巨鉞
,震赫斯之隆怒,其蕩滌兇穢
,剿除丑類
,若順迅風(fēng)而縱烈火,曬白日而掃朝云也
。爾乃廟勝而后動眾
,計定而后行師。故攻無不陷之壘
,戰(zhàn)無奔北之卒
。是以群下欣欣,歸心圣德
。量力則勢微
,論輔則力劣。卒能握乾圖之休徵
,應(yīng)五百之顯期
。立不刊之遐跡,建不朽之元功
。金石播其休烈
,詩書載其勛懿。故曰光武其優(yōu)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諸葛亮:“曹子建論光武:將則難比于韓、周
,謀臣則不敵良
、平。時人談?w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亦以為然
。吾以此言誠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誣一代之俊異
。何哉
?追觀光武二十八將,下及馬援之徒
,忠貞智勇
,無所不有,篤而論之
,非減曩時
。所以張
、陳特顯于前者,乃自高帝動多疏闊
,故良
、平得廣于忠信,彭
、勃得橫行于外
。語有‘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
,此言雖小
,有似二祖之時也。光武神略計較
,生于天心
,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
,于是以謀合議同
,共成王業(yè)而已。光武上將非減于韓
、周
,謀臣非劣于良、平
,原其光武策慮深遠(yuǎn)
,有杜漸曲突之明;高帝能疏
,故陳
、張、韓
、周有焦?fàn)€之功耳
。”
薛瑩:“寬博容納
,計慮如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笆?dāng)?shù)年間
,掃除群兇,清復(fù)海內(nèi)
,豈非天人之所輔贊哉
?”“皆有冀于非望,然考其聰明仁勇
,自無光武儔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王泰來:“光武天錫義勇,神運機智
,戡定禍亂
,削平天下,海內(nèi)蒙恩
,德至渥也
。”
司馬彪:“至于光武
,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
,一民尺土,靡有憑焉
。發(fā)跡于昆陽
,以數(shù)千屠百萬,非膽智之主
,孰能堪之
?”“號稱中興,雖初興者
,無以加之矣
。”“中國既定
,柔遠(yuǎn)以德
,愛慎人命,下及至賤
,武功既抗
,文德術(shù)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石勒:“朕若逢高皇
,當(dāng)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
。脫遇光武
,當(dāng)并驅(qū)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司馬昱:“漢世祖雄豪之中,最有俊令之體
,賢達(dá)之風(fēng)
。”
袁山松:“數(shù)年之間
,廓清四海
,雖曰中興
,與夫始創(chuàng)業(yè)者,庸有異乎
,誠哉馬生之言
,固已寥廓大度,同符高祖
。又等太宗之仁
,兼孝宣之明,一人之體
,其殆于周
,故能享有神器,據(jù)乎萬乘之上矣
。
李世民:“朕觀古先撥亂反正之主
,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
李靖:“獨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
,賢于高祖遠(yuǎn)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司馬光:“自三代既亡
,風(fēng)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何去非:“英雄若世祖者,為難及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蘇轍:“東漢光武,才備文武
,破尋邑
,取趙、魏
,鞭笞群盜
,算無遺策,計其武功若優(yōu)于高帝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陳亮:“自古中興之盛,無出于光武矣
。奮寡而擊眾
,眾弱而復(fù)強,起身徒步之中甫十余年
,大業(yè)以濟
,算計見效,光乎周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郝經(jīng):“光武復(fù)汛掃偽妄,振踣植僨
,以帝王之學(xué)潤色皇度
,賁若草木,復(fù)垂統(tǒng)二百年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光武之興,條理
、文獻(xiàn)遂軼西京
。幾于三代,篤實輝光
,基命以德
,溫純縝密,服天下以柔道
。雖則中興
,同夫創(chuàng)業(y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文德軼于高帝
,中興功烈,邃古所無
。於乎盛哉
!” “終我四百,作成政治
,保佑民命
,風(fēng)化之美同于先王,則其功又有大于高帝者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朱元璋:“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
,載興炎運
,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王夫之:“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而尤難矣!三代而下
,取天下者
,唯光武獨焉,而宋太祖其次也
。自三代而下
,唯光武允冠百王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肮馕渲裎洳豢蓽y也
。”“光武以支庶之余
,起于南陽
,與其人士周旋辛苦、百戰(zhàn)以定天下
,其專用南陽人而失天下之賢儁
,雖私而抑不忘故舊之道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叭螢閷煻饔谥蔚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古今鮮矣,而光武獨多得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梁啟超:“漢尚氣節(jié),光武
、明
、章,獎厲名節(jié)
,為儒學(xué)最盛時代
,收孔教復(fù)蘇之良果。尚氣節(jié)
,崇廉恥
,風(fēng)俗稱最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毛澤東:“最有學(xué)問
、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叭顺Uf‘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劉秀是個例外
,十年不鳴
,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
,安分守己
,一旦造反,倒海翻江
。轟轟烈烈
,白手起家
,創(chuàng)建了一個新的王朝
。”
黃留珠:“在中國的歷代帝王中
,漢光武帝劉秀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中興之君”與“定鼎帝王”兩項頭銜的皇帝
。劉秀的“中興”,是重建了一個新的王朝
,只不過這個新的王朝仍然沿用了“漢”的稱謂罷了
。”
南懷瑾:“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
,比較值得稱道
,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大概算來
,只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
。”
中興之主漢光武帝
劉秀(前6年—57年2月)
,字文叔
,西漢末年南陽郡人,出生于西漢南頓縣(《后漢書
。光武帝紀(jì)》記載班固的評論“論曰:皇考南頓君初為濟陽令
,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縣舍,有赤光照室中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蹦项D就是今河南省項城市),西漢皇族后裔
,東漢開國皇帝
,漢高祖九世孫。公元25年-57年在位
,共三十三年
。葬于原陵,廟號世祖
,謚號光武(謚法:能紹前業(yè)曰光
,克定禍亂曰武)
。史稱:漢光武帝。劉秀雖名為皇族后裔
,但劉秀這一支屬遠(yuǎn)支旁庶的一脈
,尤其是到了西漢后期,劉氏皇族的子孫遍布天下
,《漢書·平帝紀(jì)》載:“宗室子
,漢元至今,十有余萬人”
,可見
,到了西漢末年,劉氏宗族后裔的數(shù)量是何等的龐大
。劉秀的這一支族人生活在南陽
,地位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劉秀這里
,更是完全成了布衣平民
。故三國時代的曹植曾言:“漢之二祖(即指高祖劉邦、世祖劉秀)
,俱起于布衣”(《金樓子》卷四《立言篇》)
。劉秀為人、與其長兄劉縯不同
,劉縯不事家人居業(yè)
,傾身破產(chǎn),交結(jié)天下豪杰
,欲圖大事
;而劉秀則為人“多權(quán)略”(《太平御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處事極為謹(jǐn)慎
。新莽末年
,天下的亂象已現(xiàn),劉縯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
,而劉秀卻持謹(jǐn)慎的態(tài)度以觀時局
。據(jù)《太平御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載:“上深念良久,天變已成
,遂市兵弩”
,可見劉秀起兵是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和謹(jǐn)慎決斷的,見天下確已大亂
,方才決定起兵
!性格上的不同也決定了日后劉縯、劉秀兩兄弟截然不同的結(jié)局
。 在總結(jié)前朝失政的基礎(chǔ)上
,劉秀確立了一套新的治國方略
,其核心是偃武修文、以柔治國
。
劉秀自己就是一個愛好儒學(xué)的人
。朝廷議事結(jié)束以后,他經(jīng)常與文武大臣一起講論儒學(xué)經(jīng)典里的道理
,直到半夜才睡覺
。太子劉莊勸他重視健康、保養(yǎng)精神
,他說:“我喜歡這樣
,不覺得疲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眲⑿阌袝r親自主持和裁決當(dāng)時今文經(jīng)學(xué)和古文經(jīng)學(xué)的爭論
。自從平息隗囂
、公孫述以后
,除非緊急時刻,劉秀從不講軍旅問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侍釉蛩麊柶鹩嘘P(guān)攻戰(zhàn)的事,他說:“這個問題不是你所涉及的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幸淮危腥松蠒ㄗh趁匈奴內(nèi)部分裂而又遭到嚴(yán)重災(zāi)荒的機會
,用幾年的時間一舉消滅匈奴
,他堅決地否定了這個建議。
劉秀如此倡導(dǎo)儒學(xué)
,不言兵事
,為的是籌劃著改造他的官吏隊伍,以適應(yīng)由取天下向守天下轉(zhuǎn)變的這一根本需要
。隨著戰(zhàn)火的平息和儒學(xué)的活躍
,劉秀逐漸改變了官吏隊伍的素質(zhì)和結(jié)構(gòu),用文吏職代功臣
,功臣們交出手中的權(quán)力
,離開官位,各自回到家中養(yǎng)尊處優(yōu)
。
劉秀的“柔道”
,首先表現(xiàn)在征伐占領(lǐng)之后。劉秀注重安撫
,不事屠戮
,凡是投降的
,只把他們的的首領(lǐng)送到京城來;對小民百姓
,遣散回家
,計他們種地,拆掉他們的營壘
,不讓他們重新聚集
。他主張征伐戰(zhàn)爭不一定攻地屠城,要點是安定秩序
,召集流散的人口
。劉秀柔道的第二個內(nèi)容是,頒布了一些有利于奴婢的政令
。建武十一年下詔書宣布:天地之性人為貴
。其殺奴婢,不得減罪
;敢于用火燒燙奴婢的
,按法律論罪;對被燒被燙的奴婢
,恢復(fù)其平民身份
;廢除奴婢射傷人判死刑的法律。建武二年詔書宣布:被賣的妻
、子愿回到父母身邊去的
,聽其自便;敢拘留者
,按法律論罪
。建武十二年、十三年
、十四年一再下詔宣布:自建武八年以來被迫當(dāng)了奴婢的
,一律恢復(fù)平民身份,自賣的
,不再交還贖金
;敢拘留者,按《略人法》(針對當(dāng)時青州
、徐州一帶豪強勢力搶逼弱民為自己當(dāng)奴婢的法律)從事
。
減刑輕稅,并官省職
。建武七年
,下令京都地區(qū)及各郡、國釋放囚犯
,除犯死罪的一律不再追究
,現(xiàn)有徒刑犯一律免罪恢復(fù)平民身份
;應(yīng)判兩年徒刑而在逃的罪犯,由地方吏發(fā)布文告公布姓名
,免治其罪
,使其放心回家。建武六年詔書宣布:因軍隊屯田
,儲糧狀況好轉(zhuǎn)
,停止征收十分之一的田稅制度,恢復(fù)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實行的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田稅制度
。
漢朝的官府及吏員設(shè)置在漢武帝時曾大為膨脹
,龐大的官僚機構(gòu)是造成漢武帝及以后時期民用匱乏的重要原因。劉秀即位后大量合并官府
,減少吏員
。在這個問題上,劉秀也表現(xiàn)得很有氣魄
,僅建武六年對縣及相當(dāng)于縣的封國進(jìn)行調(diào)整
,就“并省四百余縣,吏職減損
,十置其一”
。這些措施使費用大為節(jié)省,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fù)擔(dān)
。
效法明君 律己責(zé)人劉秀作為明君,從不恣意放縱
、豪華奢侈
。他不喜飲酒,不喜聽音樂
,手不持珠玉
。他曾令太官(掌管膳食的官職)不要接受郡、國奉獻(xiàn)的珍饈美味
。遠(yuǎn)方異國進(jìn)貢的名馬寶劍
,劉秀總是賜給騎士。漢朝自武帝以后
,后宮掖庭人數(shù)達(dá)到3000之多
,除皇后以外,有爵秩品級的就分婕妤
、容華
、充衣等14個等級。劉秀即位后
,只有皇后
、貴人有爵秩
,貴人的待遇只有谷數(shù)十斛,此外有美人
、宮人
、采女三等,均無爵秩和規(guī)定的待遇
。劉秀在世時要預(yù)建陵墓
,名日壽陵,特意叮囑地面不要太大
,不要起高墳
,低洼處只要做到不積水就可以了,而且將來要像漢文帝那樣
,不隨葬金寶珠玉
。
劉秀常常顯示出一種恢廓大度、平易謙和的氣貌
。焚燒王郎文書以安人心
、寬宥朱鮪以降洛陽、表示誠收以服銅馬
,都是常被稱道的事例
。建武四年,割據(jù)隴右的隗囂正徘徊于公孫述和劉秀之間
,到底歸服哪方
,猶豫未決,就派他的將軍馬援先后去成都和洛陽觀察形勢
。馬援自幼就被人們認(rèn)為有大才
,在西州很有名氣,很受隗囂敬重
,他被劉秀接見他時的氣度深深打動了
。劉秀接見馬援這樣一個關(guān)系重大的使者,沒有升堂坐殿
,只是便衣便服
,連帽子都沒有帶,獨自一人坐在洛陽宮宣德殿的廊廡下面
,讓一個宦官引導(dǎo)著馬援去見他
。他微笑著,開頭就說:“貴客徘徊在兩個皇帝之間
,經(jīng)多見廣
,今天見到貴客,深感慚愧”這一平易謙和的姿態(tài),使馬援感到了一種明君的魅力
,他叩頭說:“當(dāng)今的局勢
,不僅是君主在選擇臣下,臣下也在選擇君”接著就說起公孫述接見他時戒備森嚴(yán)的情況
,并說:“我現(xiàn)在從遠(yuǎn)方來
,陛下接見我連衛(wèi)士都沒有,就不提防我是敵國刺客嗎
?”劉秀又笑著說:“你不會是刺客
,只是個說客罷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次會見
,使馬援覺得劉秀的恢廓大度與漢高祖劉邦十分相似,是真正的帝王之才
。后來馬援勸隗囂歸服劉秀
,隗囂不聽,他就脫身自己歸服了
。
劉秀對于臣下的歌功頌德阿諛奉承
,常能持一種清醒的、有時是厭惡的態(tài)度
,而表揚一些剛正不阿的官吏
。有一次,劉秀外出打獵深夜方歸
,要從洛陽城的東北門進(jìn)城
,掌管這個門的郅惲拒不開門。劉秀讓人點起火把
,并派人告訴說皇帝回來了
。郅惲說:“火光閃爍,又遠(yuǎn)遠(yuǎn)的
,看不清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允遣婚_
。劉秀沒法,只好轉(zhuǎn)到東城門進(jìn)了城
。第二天
,郅惲上書劉秀,說他游獵山林
,深夜方歸
,將帶領(lǐng)出一種不良風(fēng)氣,危害國家。劉秀賞了郅惲100匹布
,把掌管東門的人貶為登封縣尉
。
但是,劉秀畢竟是皇帝
,不能容忍有傷尊嚴(yán)的事
。大司徒韓歆為人直率,說起話來無所隱諱
,建武十五年
,劉秀找出已被他打垮了的隗囂、公孫述之問的來往書信
,在朝會的時候讀給群臣聽
。心直口快的韓歆覺得這些書信寫得很有才華,就說:“亡國之君皆有才
,桀
、紂亦有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趧⑿懵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這話有譏笑他不如隗囂、公孫述有才華的意味
,于是大為惱怒
。恰巧在這次朝會上,韓歆又列舉大量事實證明要發(fā)生饑荒和動亂
,言辭激烈
,說起話來指天劃地。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的劉秀
,當(dāng)即就罷了韓歆的官
,要他回家當(dāng)老百姓去。韓歆回家后
,劉秀仍是怒氣未消
,又專門派人帶著他的詔書去譴責(zé)他。大司徒為三公之一
,相當(dāng)于宰相
,是朝廷最高官職,罷官之后皇帝特詔譴責(zé)
,這意味著要治死罪
。司隸校尉鮑永,一向是個以直言敢諫出名的官吏
,認(rèn)為韓歆是說真話
,為此罷官,已經(jīng)不公,堅持不要再治罪
。結(jié)果鮑永被貶為東海國相
,韓歆及其子韓嬰被迫自殺。韓歆曾隨劉秀征戰(zhàn)
,有軍功
,這件事引起朝臣的普遍不滿
,劉秀只好仍按大司徒的規(guī)格給他舉行了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