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王陽明《傳習錄》精選20句品讀心學第一書

    歷史典故 2023-07-22 18:33:56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文學家
    、哲學家和軍事家,精通儒家
    、道家、佛家
    ,是心學集大成者
    。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于世,集立德
    、立功
    、立言于一身
    ,被譽為“真三不朽”者
    ,他的心學對明后期哲學與文藝影響巨大,其影響一直延續(xù)到近代
    ,傳播中外

    《傳習錄》是王守仁的講學語錄

    ,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
    。《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fā)展的重要資料
    ,堪稱“心學”第一書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而集中體現(xiàn)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肓私馔蹶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

    1.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解讀】心作為客觀存在的主體

    ,本來無善惡可言,是本來空靈清凈之物
    。善惡是與人的意念同時出現(xiàn)的
    ,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動,人只要心動
    ,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現(xiàn)善或惡
    。當善惡已經(jīng)存在的時候
    ,分清善惡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惡
    ,這就是良知
    ;如果不分孰善孰惡
    ,就是沒有良知
    。如果我們有良知,就會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
    ,就會只為善
    ,去掉惡行

    2.不貴于無過

    ,而貴于能改過。

    【解讀】可貴之處不在于沒有過錯

    ,而在于能夠在犯錯之后虛心接受并改過
    。人都會犯錯
    ,但一定要善于改過
    。從孔子到王陽明
    ,都強調(diào)改過,孔子盛贊顏回“不貳過”
    ,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
    ,這已經(jīng)是很高的要求了
    。對于自己的錯誤
    ,要嚴格對待,及時反思改正
    。對于別人的錯誤
    ,只要能及時改正,我們也要懂得寬容

    3. 人胸中各有個圣人,只自信不及

    ,都自埋倒了

    【解讀】這句話有三層含義。第一層是說

    ,人人心中都有個圣人
    ,人人皆可以為圣人
    。 第二層是說
    ,人要成為圣人,必須反求諸己
    ,向本心里致良知
    ,尋求萬事萬物之理
    。第三個層次是說
    ,人心中的“圣人”J經(jīng)常為自身不當?shù)男袨椤⒂^念所掩埋
    、所遮蔽
    ,人若要成圣,則必須除掉這些遮蔽本心的行為和觀念

    4.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

    ,不見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
    ,奚暇責人?

    【解讀】有位朋友經(jīng)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

    。王陽明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
    。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
    ,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
    。若能反躬自省
    ,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
    ,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5. 虛靈不昧

    ,眾理具而萬事出
    ,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解讀】虛靈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種朦朧,混沌與原始的狀態(tài)

    。從人的角度來說,虛靈指人的返璞與歸真
    ,體現(xiàn)出一個人人的真
    ,善
    ,美
    ,它多以一種境界,風格而存在
    。在王陽明這里
    ,虛靈大概與良知意思相通。這句話的意思是
    ,當心達到“純是天理”、“虛靈不昧”或者說“致良知”狀態(tài)的時候
    ,也就是一個人的心達到非常寂然
    、專一、虛靜的時刻,那么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會自動顯現(xiàn)
    。所以說
    ,心外沒有理
    ,心外沒有物
    。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緣木求魚

    6.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解讀】我們自己以為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未能付諸行動

    。王陽明認為
    ,原因只有一個,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
    ,卻并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
    。知是行的開端,行則為知的完成
    ,二者互為始末。一件事情
    ,只有自己親身經(jīng)歷后
    ,才能體悟其中順、逆的切實情境

    7. 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
    ,豈有工夫說閑話
    、管閑事。

    【解讀】心里有致良知

    、止于至善的信念
    ,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
    ,存善念、行善事
    ,這樣一來自然就心無旁騖了

    8. 只要曉得

    ,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
    。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
    ,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解讀】有位朋友問王陽明:“讀書而硬記不住,該怎么辦呢?”王陽明回答說:“只要理解了

    ,為什么非要記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
    ,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
    。若僅求記住
    ,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蓖蹶柮髡f,讀書的目的在于發(fā)明我們的本心
    ,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記住一個詞
    ,一句話
    。不在于如何去記住書本,而在于如何用書本上的道理啟發(fā)自我

    9. 種樹者必培其根

    ,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

    【解讀】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

    ,“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
    ,是兇類
    。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
    ,果必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毙氖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心就像果實的蒂
    ,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養(yǎng)心”
    、發(fā)明本心
    。一個人內(nèi)心惡念蓋過了善念,就要做起壞事來;一個人內(nèi)心不安穩(wěn)
    、不安定
    ,也無法做成事情
    。王陽明這里用種樹作比喻
    ,告訴我們,我門的內(nèi)心是我們修德
    、做事的基礎

    10. 善念發(fā)而知之,而充之

    ;惡念發(fā)而知之,而遏之

    【解讀】當自己的善念萌發(fā)的時候

    ,要善于及時發(fā)現(xiàn),并將其放大
    ,最終成為善行
    ;當自己的惡念萌發(fā)的時候
    ,更要及時察覺
    ,盡早將其遏止。陽明先生說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11.謙虛其心

    ,宏大其量。

    【解讀】內(nèi)心要謙虛不自滿

    ,胸懷要寬宏大度
    、能夠容人。 《周易》中說
    ,天道虧盈益謙
    ,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
    ,人道惡盈好謙
    。天地運轉不息
    ,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
    。謙虛
    ,不是虛偽的客套,而是一種永不滿足
    ,永遠前進、自強不息的態(tài)度
    。而寬大的胸懷
    ,不僅是一個人成熟、大氣的表現(xiàn)
    ,也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系的一個絕妙法門

    12. 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

    ,兢兢業(yè)業(yè),亹亹翼翼
    ,自然不息
    ,便也是學。

    【解讀】無論圣人還是愚夫

    ,良知人人皆有
    。所不同的是
    ,圣人能夠保全它而不讓它遭受任何蒙蔽
    ,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
    ,良知自然常存
    ,這也是修習。人人皆可學之

    13.人心是天淵

    。心之本體,無所不該
    ,原是一個天
    。只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
    。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
    。只為私欲窒塞
    ,則淵之本體失了
    。如今念念致良知
    ,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
    ,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

    【解讀】人心是天淵

    。心的本體無所不容,本來就是一個天
    。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
    。心中的理沒有止境
    。本來就是一個淵。只是被私欲窒塞
    ,淵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
    。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
    ,把蒙蔽和窒塞統(tǒng)統(tǒng)蕩滌干凈,心的本體就能恢復
    ,心就又是天淵了
    。人的心,性與天原為一體
    ,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時是心所包含的一切
    。天的屬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質(zhì)的內(nèi)容
    。所以
    ,心只有一個,天只有一個
    ,知的本體——天也就只有一個

    14.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功夫

    ,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解讀】認識實踐的起點

    ,實踐是認識的成果
    。圣人的學問的只是一個功夫,認識和知識不可以分開看作兩樣事情

    15. 精神道德言動

    ,大率收斂為主
    ,發(fā)散是不得已
    ,天地人物皆然

    【解讀】精神、道德

    、言語
    、行動,大多以收斂為主
    ,向外發(fā)散開來是不得已而為之,天
    、低
    、人、物都是這樣

    16. 悔悟是去病之藥

    ,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
    ,則又因藥發(fā)病

    【解讀】悔悟是去病的良藥

    ,但能讓人有錯改過才是它的效用之所在,如果僅僅將悔恨留滯在心里
    ,則又會因為用藥而添病。

    17. 今人于吃飯時

    ,雖然一事在前
    ,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
    ,所以收攝不住

    【解讀】現(xiàn)在的人即是在吃飯的時候,沒有其他事情擺在眼前

    ,他們的心仍然憂慮不止,只因為自己的心忙碌慣了
    ,所以收都收不住

    18.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解讀】同朋友相交

    ,一定要相互謙讓
    ,這樣就會獲得好處,而相互攀比
    ,互爭高低則只會受損

    19.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解讀】一個‘傲’字

    ,是人生最大的毛病
    。身為子女的傲慢
    ,必然不孝順;身為父母的傲慢
    ,必然不慈愛
    ;身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傲”與謙虛相反
    ,與人交往不屑與人為伍
    ,學習上蔑視他人,似乎自已遠遠超乎于知識之上
    。所以
    ,陽明先生告誡人們:“謙為眾善之基,傲為罪惡之魁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20. 人需在事上磨

    ,方可立得住
    ,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解讀】有個學生問王陽明

    ,安靜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思想清晰
    ,可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為什么呢?王陽明說:“這是你只知道靜養(yǎng)
    ,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
    。這樣一來,碰到事情就亂了陣腳
    。人應該在具體的事情上磨煉自己
    ,才能站得穩(wěn)
    ,才能靜亦定
    ,動亦定。人必須在事上磨煉
    ,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
    。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
    ,始終不會有進步。 “那靜時的功夫
    , 表面看是收斂
    ,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983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灰姑娘》是《格林童話》中的一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
    ,叫賀夫人,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被改進之后
    ,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
    。但是在古時候的紙是非常貴的,往往只能是一些達官貴人或者說是皇族才可以使用的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宋之蔡京
    ,明之嚴嵩
    ,清之和珅”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唐代元載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秦朝的滅亡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之人
    ,進士出身
    ,官升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