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傳習錄》是王守仁的講學語錄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1.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解讀】心作為客觀存在的主體
2.不貴于無過
【解讀】可貴之處不在于沒有過錯
3. 人胸中各有個圣人,只自信不及
【解讀】這句話有三層含義。第一層是說
4.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
【解讀】有位朋友經(jīng)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
。王陽明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5. 虛靈不昧
,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解讀】虛靈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種朦朧,混沌與原始的狀態(tài)
6.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解讀】我們自己以為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未能付諸行動
。王陽明認為,原因只有一個,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并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知是行的開端,行則為知的完成,二者互為始末。一件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jīng)歷后,才能體悟其中順、逆的切實情境。7. 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解讀】心里有致良知
、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這樣一來自然就心無旁騖了。8. 只要曉得
,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解讀】有位朋友問王陽明:“讀書而硬記不住,該怎么辦呢?”王陽明回答說:“只要理解了
,為什么非要記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若僅求記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9. 種樹者必培其根
,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解讀】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10. 善念發(fā)而知之,而充之
;惡念發(fā)而知之,而遏之。【解讀】當自己的善念萌發(fā)的時候
,要善于及時發(fā)現(xiàn),并將其放大,最終成為善行;當自己的惡念萌發(fā)的時候,更要及時察覺,盡早將其遏止。陽明先生說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11.謙虛其心
【解讀】內(nèi)心要謙虛不自滿
12. 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
【解讀】無論圣人還是愚夫
13.人心是天淵
【解讀】人心是天淵
14.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功夫
【解讀】認識實踐的起點
15. 精神道德言動
【解讀】精神、道德
16. 悔悟是去病之藥
【解讀】悔悟是去病的良藥
,但能讓人有錯改過才是它的效用之所在,如果僅僅將悔恨留滯在心里,則又會因為用藥而添病。17. 今人于吃飯時
,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解讀】現(xiàn)在的人即是在吃飯的時候,沒有其他事情擺在眼前
,他們的心仍然憂慮不止,只因為自己的心忙碌慣了,所以收都收不住。18.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解讀】同朋友相交
19.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解讀】一個‘傲’字
20. 人需在事上磨
,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解讀】有個學生問王陽明
,安靜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為什么呢?王陽明說:“這是你只知道靜養(yǎng),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這樣一來,碰到事情就亂了陣腳。人應該在具體的事情上磨煉自己,才能站得穩(wěn),才能靜亦定,動亦定。人必須在事上磨煉,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983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朝名言名句大全:經(jīng)典語錄名人名言(···
下一篇: 張獻忠驚世駭俗的七殺碑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