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何可以決定李世民的生死存亡是真的嗎
玄武門之變中,常何真的可以決定李世民的生死存亡嗎?
常何確實可以有效決定李世民的生死,主要是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雖然說官職并不是很高,但是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官職
。

一
、起到守護安全的作用
守門大將在當時就能夠有效守護地位的安全
,無論是王侯親衛(wèi)還是高級官員
,全部都需要經過玄武門
,同樣也需要把武器全部的交出來
。這三兄弟都會在自己的皇府居住
,如果準備進入到李淵的皇宮內,必須要經過玄武門
,因此這一個位置顯然就會擁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建成為了能夠除掉李世民,特意選擇去收買
,這是很可惜
,對方早就已經投靠李世民,因此沒有任何的作用,簡單來說
,這只不過是安插的一個特務
。
二、關閉玄武門
李元吉和李建成早就已經經過玄武門
,在這個時候他一直都會選擇把玄武門關閉
,李世民直接就選擇帶領下手從4周殺出當時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已經知道大事不妙了,正打算直接沖出玄武門
,但是卻始終無力回天
。就是因為如此才會導致李元吉還有李建成直接就慘死在萬劍之中,李淵知道已經無力為天
,雖然說自己有一些不愿意
,但是也沒有任何的作用,是能夠選擇讓位
。
三
、將李建成部下隔離在外
以市民能夠把自己的將士帶入到其中,提前的做好埋伏就應該感謝這一個人
,如果不是這一個人的幫助也不可能會成功
,另外也可以把李建成的這些部下全部的隔離。這就能夠輕而易舉的去發(fā)動一些軍事政變
,這所有的一切都應該感謝他
,如果沒有他的存在
,那么玄武門事變
,根本就不知道到底,鹿死誰手的時候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情態(tài)
。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
,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常何可以決定李世民的生死存亡是真的嗎
歷史上真實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樣的呢?
摘要:都道天子之路不易,充滿血雨腥風
,最多血光皇位必屬唐太宗李世民的
,他的皇位經過了?玄武門之變?這樣喋血宮門的事件后才得之于手,這最血腥的帝王路
,殺最多兄弟的帝王
,還有唯一女皇帝武則天為妻,相傳言若無唐太宗世上絕無武媚娘
。李世民一生的傳奇色彩
,他不止有帝王傳奇,更是人生傳奇,但玄武門之變真相真如正史所言嗎
?是秦王的迫不得已還是籌謀已久又誰能知曉
?
論辯李建成真性情:
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李世民勝
,史書記載為李世民乃光明磊落,英武仁厚
,乃一代明君
,李建成確為品行陰險,妒賢忌能的平庸之輩
,這樣的反差評價緣由只是一方兵敗
,一方全勝,若李建成為王
,史書莫不會時異勢殊
。正是記載李建成乃平庸之輩,追究其緣由
,仍是兵敗之由
,輿論必成傾倒之勢向李世民一邊,就算李建成曾豐功偉績也絕不會羅縷記存入史冊
,但仍有蛛絲可循真
。《資治通鑒》引《新唐書》言李建成其?性頗敦厚?
,《通鑒紀事本末》也稱李建成其?性寬厚
,得眾心?,若事不符實
,絕無追究之源
。
李建成旁伴魏徵,王圭等賢良之臣輔佐
,又早被立為太子
,據稱,唐高祖不光是認?立長子以長不以功?的規(guī)矩
,李建成也確實有足夠的睿智
,能得以李元吉,李瑗連手相助
,籠絡魏徵
,王圭于旁,還有多戰(zhàn)績
,只因敗北
,豐功只一言代過
。傳其身旁心腹多次規(guī)勸其滅掉最大的威脅李世民,可李建成心慈性厚
,不忍下手
。由此可見正史記載其品行陰險,妒賢嫉能的評價屬謬評
。
析秦王世民與太子建成之功績
相傳李建成在李淵晉陽起兵后
,他西渡黃河,攻克長安
,并占據長安迫使蜀地歸順
,斷絕王世充退路于西方的念頭,重振了唐朝軍隊的雄風后
,一直虎視眈眈的突厥也不敢輕舉妄動
,如此經典戰(zhàn)役卻因這玄武門,史書卻記載只寥寥數字
。
而李世民的虎牢一戰(zhàn)則是歷史上的重要經典戰(zhàn)役
,史書更是詳細記載種種大戰(zhàn)細節(jié),從秦王率領的唐軍和王世充的鄭軍初戰(zhàn)以一千精兵及擊潰六千敵軍
,到后將鄭軍圍困洛陽
,鄭軍的援軍竇建德的夏軍出擊,李世民生擒竇建德
,逼迫王世充舉國投降
,就這樣虎牢之戰(zhàn),李世民精兵八萬
,破王世充竇建德烏合之眾數十萬軍隊的戰(zhàn)役廣為流傳
。
李世民心之所向
李世民當真如史書所稱,甘心做秦王
,且從不覬覦皇位
,最終只是為求自保在玄武門射殺自己親兄弟
?
從稱帝之心而說
,在李世民攻克洛陽時,散盡金錢
,籠絡人心
,苦心經營洛陽,更有記載稱李世民設多方文學館
,而得以招賢納士
,其稱?天策府?,天策
,天子策略戰(zhàn)略出處
,或是上通天子策略處,就單看著名字就可剖析出李世民野心勃勃,就連封德彝是明確指出?秦王恃有大勛
,不服居太子之下?的言論
。
各方面證據顯示出,李世民一直是自視甚高
,存稱帝野心
,但有長子李建成穩(wěn)坐太子位,不得不忍辱負重
,保存實力以翹盼反擊機會
。
忍辱期間,李世民一直以洛陽為聚首
,對上
,唐高祖百般孝順,乃勢必以孝為先
,在高祖面前得以增加自己的好印象
;對下,不停的向外招賢納士
,于賢士秉燭夜談
,暢論天下,以培植自己以后可用之人
;對朝廷
,已是合同黨羽,無論文臣武將皆以誠待之
;對內宮
,讓自己的妻子入宮助自己一臂之力;還將自己能用或者能攀上關系的人都羅列入自己可用人之間
,李建成身邊的王晊和自己身邊的常何原都是他棋中之子
,每一步機關算盡,那么事態(tài)也必如他所愿而行
。
守衛(wèi)玄武門的三員大將被李世民私下搞定,事變之后下場又如何呢?
玄武門事變是影響唐朝歷史走向的重要事件,因此大家都把關注點都放在了李世民和李建成的身上
,從而忽略了一些普通人在面對變數時的態(tài)度
。今天咱們就來看看面對重要的人生抉擇時,各方勢力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做法
,以及李世民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
。?
玄武門事變之所以能夠成功
,除了李世民的雷霆手段和秦王府將領的齊心合力之外,最重要的事就是策反了玄武門守將常何
。常何本是瓦崗寨成員
,后來投靠了王世充,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后
,常何又成為了唐朝將領
。
常何入唐之后,曾經跟隨李建成參加過討伐劉黑闥的戰(zhàn)役
,因此成為了太子李建成的心腹
,后來李淵因功晉升常何為玄武門守將。但此時的常何僅僅是玄武門的三把手
,只負責開關城門
。上級領導還有駐扎在玄武門附近,掌管宿衛(wèi)軍的驃騎將軍敬君弘
、中郎將呂世衡
。
玄武門事變前一天,李世民密奏李淵
,說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后宮
,與庶母通奸亂倫,因此李淵決定第二天召見李建成
、李元吉詢問此事
。實際上當天已經有人通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且已經大致猜到了李世民的陰謀
。但李建成卻盲目自信
,認為皇宮之內都是自己的親信,根本沒人可以威脅到自己
。
第二天
,李建成、李元吉在不知常何叛變的情況下
,騎馬進入玄武門
。走到了臨湖殿時,二人察覺到了變化
,調轉馬頭
,準備逃回東宮。但此時為時已晚
,李世民突然出現(xiàn)射殺了李建成,李元吉拈弓搭箭射了李世民三次都沒有射中
,最終被尉遲恭放箭射殺
。
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
,消息迅速傳到了東宮和齊王府,很多人因此四散而去
,但東宮將領馮立對大家說
;?豈能在人家活著的時候受恩惠,死了就逃跑?
。于是馮立和薛萬徹率領著東宮將士與齊王府將領謝叔方共同圍攻玄武門
。
李世民喋血玄武門的故事
烏城戰(zhàn)報傳到長安,本來是一個尋常的情報
,但是卻引發(fā)了一場震驚朝野的軒然大波
。這一次皇帝接受了李建成的建議,讓李元吉為統(tǒng)兵元帥前往烏城增援
。李元吉為元帥增援烏城很正常
,關鍵是李建成、李元吉的幕后策劃
。
他們的計劃有兩個要點:第一
,利用李元吉統(tǒng)兵的機會,調撥秦王府的主要戰(zhàn)將參戰(zhàn)
,包括尉遲敬德
、秦叔寶等。李元吉要利用出兵作戰(zhàn)的機會
,消滅這些秦王府的將軍
。戰(zhàn)爭狀態(tài)下,統(tǒng)兵元帥對自己的部下有生殺大權
。李元吉要在戰(zhàn)場上實現(xiàn)這個計劃
,易如反掌。第二
,朝廷為李元吉送行舉行出征儀式
,在昆明湖為齊王餞行,太子李建成代表皇帝出席
,利用這個機會殺掉李世民
。
一段時間以來,李世民陣營窮于應付來自太子陣營的挑釁
,但是陣腳并沒有亂
。因為李建成陣營強大,李世民陣營只能將計就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
,李世民再次獲得情報,李建成要利用烏城軍事行動把自己一網打盡
。
李世民的情報從哪里得來的呢?這么重要的情報是誰送給李世民的呢?
歷史對此有記載
。東宮一個叫做王眰的人前來報告
。史書沒有說明這個人的動機。如果進行整體分析
,我們可以大概得出結論
,兩個陣營之間,實際上都在招降納叛
,都在爭取對方的人
。李世民當初對尉遲敬德說的話,其實就有這樣的含義
,打入內部
,掌握情報。這個王眰
,職務是東宮的率更丞
,應該是東宮軍隊里的官員,他恐怕就是李世民陣營爭取來的臥底
。顯然
,在爭取對方人員的時候,李建成陣營不如李世民陣營更成功
。
這個情報
,關系玄武門事變的根本性問題。如果這個情報確實
,證明是李建成陣營首先決定使用極端手段
,如果這個情報不確實,或者半真半假
,比如有調用秦王府軍力的計劃
,但沒有餞行謀殺計劃,那么李世民陣營就是首先采用極端手段的一方
。如果相信這個情報的真實性
,可以認為玄武門事變是應急的舉措;如果不相信這個情報的真實性,可以認為這些都是后來李世民陣營用來狡辯的掩飾之辭
。
有兩個情況讓人懷疑這個情報的真實性
。一是李建成陣營對李世民采用極端手段的警惕性十分低。如果李建成方面首先使用或計劃使用謀殺計策
,他們對這方面的問題應該十分警惕才對
。但是在后來玄武門事變的過程中,無論是太子還是齊王都顯得手忙腳亂
,根本就沒有任何準備
。二是后來魏徵在受到李世民責難的時候,說太子沒有采用他的計劃,否則就不會有如此下場
。那證明魏徵曾經有使用極端手段的計劃
,但是沒有被太子采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顿Y治通鑒》的作者比我們今天能看到更多的唐代資料,但司馬光在他的?臣光曰?中說過這樣的話:?太宗始欲俟其先發(fā)
,然后應之
,如此,則事非獲已
,猶為愈也
。既而為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門
,推刃同氣
,貽譏千古,惜哉!?看來
,司馬光認為李世民受到手下人的逼迫
,沒有采取防守反擊策略,而是采取了主動進攻
,所以才會為后世詬病
。那么,這個情報的核心內容看來都是不可信的
,可能是李世民用來激發(fā)手下斗志的一個方法
,至于受迫云云,無非是為了減輕李世民罪責而已
。
面對這個情報
,李世民陣營如何反應呢?李世民把這個消息首先告訴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立刻與其他人取得聯(lián)系
。危機當前
,秦王府的官員眾口一詞。用文雅一點的詞匯表述
,就是行周公之事
,控制最高當局;淺白一點的說法,就是采取軍事手段
,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奪取最高權力
。
從現(xiàn)在得知的情況看,房玄齡與長孫無忌是秦王府內部最早主張采取軍事手段的人
。但是
,這個主張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現(xiàn)有資料不能證明
。事實應該是
,在秦王府內部
,采取軍事極端手段奪取最高權力的主張早就存在,而李世民或者不明確表態(tài)
,或者不支持
,所以不能付諸實踐。當烏城情報傳來的時候
,房玄齡
、杜如晦這兩個主要謀臣因為當時是朝廷的官員,不能及時參加秦王府的密謀
,所以長孫無忌應該成為最核心的謀劃者
。
這無疑是一件天大的事情,無論多少人主張
,最后是需要李世民親自拍板的
。在秦王府內部,最后形成的局面是大家共同勸說李世民
,至少現(xiàn)在留下的記載是這樣的
。李世民面對這個主張,不能毫無顧忌
,他必須仔細思考
,否則下場是人所共知的。李世民認為:?骨肉相殘
,古今大惡
。吾誠知禍在朝夕,欲俟其發(fā)
,然后以義討之
,不亦可乎!?李世民希望用后發(fā)制人的辦法解決沖突,如果從自衛(wèi)立場出發(fā)
,那么骨肉相殘的責任就不在李世民
。顯然,李世民考慮的不是勝敗的問題
,而是善后過程
,是奪權后長遠的合法性問題。
但是
,大家的擔心卻是后發(fā)制人的危險性
,所以沒有人同意李世民的看法。在部下勸說李世民的時候
,大約從這么幾個理由來試圖說服他
。
第一,?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yè)
。?這是從建功立業(yè)的角度相勸
。(房玄齡)
第二,面對釜底抽薪的政策
,采取自衛(wèi)立場:?大王羽翼盡矣
,身何能久(程咬金)
第三,尉遲敬德:?大王不從敬德之言
,敬德將竄身草澤
,不能留大王左右
,交手受戮也!?長孫無忌也附和道:?無忌也當相隨而去
,不能復事大王矣。?此二人是以脫離秦王府為要挾
。
第四
,平時蓄養(yǎng)的勇士八百人已經進宮,行動已經開始
。?擐甲執(zhí)兵
,事勢已成,大王安得已乎!?尉遲敬德強調
,士兵已經發(fā)動
,沒有回旋的余地。
眾口一辭
,何況八百勇士已經進入戰(zhàn)斗位置
,箭已上弦,即使李世民不同意也難以中止了
。于是
,李世民退讓了,說
,那就占卜一下
,看看是兇是吉。正在占卜
,張公謹從外面進來說:事到如今
,發(fā)動軍事行為,已是不容置疑
。占卜為了解疑
,現(xiàn)在無疑,為什么還要占卜呢?大家齊聲同意
。于是連占卜也沒有搞
,直接定計,發(fā)動政變。有關這個過程的文字記載中
,有一個重要的方面
,誰都沒有提及。在軍事政變的準備過程中
,特別是在決策的過程中
,對于李世民集團而言,究竟是什么因素最重要?真的是善后的說辭嗎?事情已經做了
,最高權力已經奪得
,那么究竟怎么說都是由勝利的一方來決定,怎么可能擔心沒有辦法解釋呢?那么是擔心失敗嗎?也不是
。打仗是秦王府最擅長的
,突襲是用局部的優(yōu)勢兵力攻取敵人的首腦,因為對方沒有準備
,整體優(yōu)勢就發(fā)揮不出來
,等到反應過來,主要的戰(zhàn)事已經結束
。所以
,勝算很高,不必擔心
。那么
,李世民擔心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以為,李世民最擔心的是內部的忠誠度
。這樣的行動
,內部的高度團結是必須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全局
。內部的人必須全力以赴
,必須同心同德。李世民用自己的猶豫來觀察所有人的態(tài)度和立場
。而一旦決定
,我們看到李世民立刻恢復了戰(zhàn)場上的勃勃英姿。何以證明?我們看看李世民是怎樣對待秦王府外的房玄齡和杜如晦的
。
當李世民所在的秦王府已經決定發(fā)動政變的時候
,房玄齡和杜如晦不在場。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去找回這兩個人
,但是
,兩個人沒有立刻回來,他們看來還不知道李世民已經下定最后的決心
。也許是尉遲敬德沒有說清楚
。李世民于是摘下自己的佩刀
,交給尉遲敬德,說
,你再去
,他們要來就來,不來
,就用這刀砍下他們的項上人頭
。兩個人聞訊,趕緊穿上道服
,悄悄地潛入秦王府
,參與到大家的密謀中。
他們究竟是怎么謀劃的?因為勝利以后
,他們不再透露當時的計劃
,這不是正大光明的事,所以沒有記載
。他們取得的成功證明
,他們的謀劃很周密。但是
,他們具體是如何一步步實施計劃的呢?這真是一個千古之謎。我們只能通過事件發(fā)展的進程
,來了解之前的計劃
。他們的計劃,至少有如下幾個部分
。
第一
,玄武門設置伏兵,襲擊李建成和李元吉
。首先殺掉最主要的政治競爭對手
,這是?擒賊先擒王?的戰(zhàn)術。
第二
,如果玄武門作戰(zhàn)不利
,就堅守玄武門,控制皇帝
。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
,這是政變的一般的規(guī)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刂屏嘶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一切命令都可以以皇帝的名義發(fā)布。
第三
,如果再不順利
,以洛陽為最后退路
。他們秘密通知了洛陽方面,做好迎接的準備
,如果控制不了長安
,就撤往洛陽。
有一種觀點認為
,李世民在玄武門戰(zhàn)斗之前就控制了李淵
。我認為這個看法是不準確的。雖然控制皇帝很重要
,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
,只要控制玄武門,其實就是控制了朝廷
,控制了皇帝
。具體到是否控制皇帝的人身,其實已經不重要
。對于玄武門的重要性
,陳寅恪先生很多年前已經很明確地總結過了。
李世民是怎樣實施他的計劃的呢?實施過程是否一帆風順呢?
李世民的計劃是在六月四日黎明時分動手
。這一計劃的啟動
,應該在前一天,武德九年的六月三日
。六月三日
,發(fā)生了特殊的天象。太白金星滑過天空
。太史局傅奕密奏:?太白見秦分
,秦王當有天下。?皇帝李淵竟然把這個秘密報告讓李世民過目
。
很多年以后
,李世民已經當了皇帝,有一次他對傅奕說:當初你的密奏
,差一點要了我的命
。這么看來,傅奕的密奏并不是李世民陰謀的一部分
。傅奕是著名的反對佛教的人物
,就在此前不久,李淵根據傅奕的建議
,決定沙汰僧人道士
。應該說,李淵與傅奕關系也不錯
。因為天象是一回事
,解釋是另外一回事
。傅奕在這個時刻,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密報呢?這么重大的天機
,李淵為什么要讓李世民知道呢?
我們看看李世民對這個秘密報告的反應
,或許可以了解其中的秘密。李世民看到傅奕的秘密報告之后
,立刻向李淵報告另一個重大機密
,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后宮。直白一點說
,就是李建成
、李元吉與后宮的嬪妃們有不正當關系。李世民看到傅奕的秘密報告
,發(fā)現(xiàn)了什么事實?他發(fā)現(xiàn)
,對方要置自己于死地。所以
,他在報告兩人淫亂后宮的同時
,悲愴地說:?臣于兄弟無絲毫負,今欲殺臣
,似為世充
、建德報仇。臣今枉死
,永違君親
,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
。?他說,我馬上就要死了
,但是這樣死了
,真不甘心,恥于在地下見到王世充和竇建德這些人
。這根本不合邏輯
,但并不是沒有意義。李世民在關鍵時刻還在提醒皇帝:我對國家有重大功勛
,我不該被殺
。
對此,李淵最后的決定是:明天要調查對質
。這就是說
,一切都要明天見分曉。
這是一個局中局
。天象問題
,是對方要陷害李世民的一個理由
。大約金星從東南劃過天空在西北落下,或者反過來
,反正與西北有關
。金星一方面含義主兵,表示要有兵禍
,一方面表示權力歸屬
。秦分,就是西北
。所以傅奕解釋說秦王當有天下
。一定是先有天象,然后命令太史局進行解釋
,結果傅奕的這個解釋很符合李建成陣營的需要
,能夠以此整治李世民。但是
,李世民非常機智地利用這個信息
,乘機告發(fā)淫亂后宮案。為什么說機智呢?因為李世民的計劃是斬首行動
,而在李世民的整個計劃中
,必須要李建成和李元吉離開自己的宮殿,只有這樣才可以設伏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