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自漢代起
本文摘自:澎湃新聞網(wǎng)
,作者:郭曄旻,原題:從春節(jié)吃“年糕”的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春節(jié)在堯舜時叫“載”
,夏代叫“歲”,商代稱“祀”,周代時叫“年”。在中國眾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春節(jié)不僅歷史最悠久、禮儀最隆重,而且更是一場一年一度的中國人的饕餮盛宴。一年之中,過節(jié)的食品最為豐富、精致。餃子之外、年糕也是春節(jié)眾多食品中的主角之一。從餃子到年糕
大概從漢代開始
,春節(jié)節(jié)慶從立春過渡到了正月初一,故稱“元旦”。所謂“三元之日”,即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西漢時確定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相延至今。新年前一天為除夕品嘗美食自然是節(jié)日里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
。大約自漢代起,元旦(春節(jié))期間大吃大喝已成風氣,據(jù)《漢官儀》和《后漢書·禮儀志》等書記載,漢制規(guī)定,每年元旦,群臣都要給皇帝朝賀,稱為“正朝”,皇帝便大擺筵席款待群臣,君臣飲宴歡度佳節(jié)。此后,在魏晉至唐,元旦朝賀,皇帝大宴群臣成為定制,如曹植《元會》詩中描寫三國魏時元旦朝賀宴會云:“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其實
,品嘗美味佳肴在元旦前一天就已經(jīng)開始了。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已經(jīng)記載:“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蹦暌癸堖€要潑灑在馬路上早在明代
,在廣大北方地區(qū),餃子已經(jīng)是春節(jié)期間當之無愧的主角。餃子在明宮中被稱為“扁食”。按照明代天啟年間的大太監(jiān)劉若愚的宮廷雜史《酌中志》的說法,正月初一這一天,明朝人在五更時起,焚香,燃放爆竹,開門迎年。北京皇城宮內(nèi)人將門杠向院內(nèi)地上拋擲三次這話就有些夸張了
“拆了相門城,救了姑蘇人”
那么
另一個傳說也把年糕的誕生與盛產(chǎn)稻谷的江南聯(lián)系了起來
這個說法未必就是事實,不過以米制糕團的確是久已有之
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fā)展過程
在同一時期的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里
,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其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后,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做法跟今天的年糕已經(jīng)有些接近了。到唐代
,洛陽地區(qū)出現(xiàn)了在“正月十五食玉粱糕”的風俗(見《云仙雜記》),這大概是目前已知的關于春節(jié)期間吃糕的最早記載。又根據(jù)《析津志輯佚》記載,元代大都里,正月初,“人家以黃米為核糕”,也算是春節(jié)期間吃糕。到了明嘉靖年間的《姑蘇志》中有“二日食年糕,曰撐腰”天下年糕
無論伍子胥發(fā)明年糕的說法是不是真的,年糕在清代的蘇州的確已經(jīng)成為主要的春節(jié)節(jié)令食物
通常,過了臘八節(jié)
,蘇州人就要家家預備年糕。這就是清朝蔡云所說的:“臘中步碓太喧嗜,小戶米囤大戶厫。施罷僧家七寶粥,又聞年節(jié)要題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同樣是二月初二,清代北方一些地方也有將春節(jié)時剩下的年糕油煎食用的習慣(但其叫法跟蘇州不一樣
,名曰“熏蟲”。其實,豈止是叫法不一樣,在食用年糕的習俗向全國各地擴展過程中新年食用年糕的習俗甚至渡海傳到了東瀛。
日本人的各種年糕都被稱為“餅”
。在日語中,“餅”讀作“もち”(moti),有長久、持久的意思。日本人過年吃年糕,含有事業(yè)、生活長久興盛,身體一直健康的寓意。正月初一(明治維新以后改用公歷)的時候,日本人要在家里擺上“鏡餅”作為祭祀品。所謂“鏡餅”是純糯米制作的白色年糕(在西日本為圓形,東日本為四角形)參考文獻:
邱龐同:《食說新語:中國飲食烹飪探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葉致遠:《蘇式年糕歷史及其食文化研究》
崔莉:《中日年糕的民俗符號意義》
寫作思路:首先表明自己想和家人一起過年,然后表達過年發(fā)生的事情。
2020年的春節(jié),我要想一想春節(jié)要和誰一起過
?我思來想去,最終還是決定要和家人一起過
。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過呢?是因為跟著家人過春節(jié)可以得到很多東西。壓歲錢
我會收到壓歲錢
,跟著爸爸媽媽去拜訪別人的家里,他們不知道哪里來的這么多錢,老是要給我一個大大的紅包到了外婆家,舅舅給了我一個大紅包
吃飯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外婆中午煮了一只糯米雞
酒足飯飽后,我們就要回家去了
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