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劾僧:唐李德裕鎮(zhèn)浙西。有甘露寺主僧
,訴交割常住物
,被前知事沒金若干兩
,引前數(shù)輩為證
,遞相交付
,文籍在焉
。新受代者已服盜取之罪,未窮破用之所
。德裕疑其非實,僧乃訴冤曰:“居寺者樂于知事
,積年以來空交分兩文書,其實無金矣
。眾人以某孤立
,不狎流輩
,欲乘此擠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5聬湃辉唬骸按瞬浑y知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蹦艘远底訑?shù)乘,命關連僧入對
,坐兜子中
,門皆向壁
,不得相見
。各與黃泥
,令模前后交付下次金形狀
,以憑證而形狀皆不同
,于是劾其誣罔,一一服罪
。
李德裕劾僧譯文

唐朝的李德裕鎮(zhèn)守浙西時,有個甘露寺的寺主
,控訴移交常住物時,被前任知事僧吞沒了黃金若干兩
,并引以前幾任知事僧作證
。他們一任接一任地往下移交,都有文書帳簿
。新卸任的知事僧已經(jīng)承認了盜取黃金之罪,尚未落實破用之所
。李德裕懷疑他說的不是實話,僧人才訴冤說:“住在寺里的僧人
,樂于做知事。多年以來
,移交的分兩文書都是空的
,其實早就沒有黃金了
。眾僧人因為我孤立,不親近他們
,想借此陷害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崩畹略M榈卣f:“這是不難查明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北銈淞藥壮吮戕I
,命令有關的僧人
,入見對質(zhì)
。讓他們坐在便轎里
,轎門都朝著墻壁
,互相之間不得見面
。各給一些黃泥令他們捏出先后交付下一任知事的黃金形狀
,用以做為憑證
。結果,他們捏出的黃金形狀都不一樣
,于是揭明了他們的誣陷
。眾僧人一一認罪。
如何評價李德裕?
841年 穩(wěn)固邊境
回紇嗢沒斯率部來降,韋仲平等人貪求邊功
,欲聯(lián)合其他部落趁勢出擊
,李德裕竭力反對
,認為應以安撫為重,朝廷采納李德裕建議
,賜給嗢沒斯部糧食二萬斛
。
842年 征討回紇
回紇烏介可汗侵擾唐朝邊境
,進犯大同
、云南
,李德裕一人制定作戰(zhàn)方略
,征調(diào)六鎮(zhèn)兵力
,奇襲烏介可汗
,劉沔
、石雄等人在殺胡山大破回紇軍
,救回憲宗之女太和公主
。(太和公主回朝不久后病逝,自此之后唐朝未再與回紇和親)許渾有詩云:毳幕承秋極斷蓬
,飄飖一劍黑山空
。匈奴北走荒秦壘
,貴主西還盛漢宮
。
843年 指揮平定河東動亂
、澤潞之叛
昭義節(jié)度使劉從諫病逝,其侄劉稹欲效仿河朔三鎮(zhèn)
,要求襲任節(jié)度使
。李德裕反對其襲任節(jié)度使
,孤立澤潞鎮(zhèn)
,同時又征調(diào)成德
、魏博
、河東等藩鎮(zhèn)兵馬
,指揮平定劉稹叛亂
。《舊唐書》云:時宰相李德裕用事
,素惡從諫之奸回,奏請劉稹護喪歸洛
,以聽朝旨。稹竟叛
。德裕用中丞李回奉使河朔,說令三鎮(zhèn)加兵討?zhàn)
。荒讼鲓Z稹官
,命徐許滑孟魏鎮(zhèn)幽并八鎮(zhèn)之師
,四面進攻
。四年
,郭誼斬稹,傳首京師
。
李德裕用兵五年
,平內(nèi)憂外患,皆獨自決斷
史學家范祖禹贊曰:自唐失之河朔
,或討伐之
,或姑息之,不聞有文告之命
,戒勅之辭也
。是也兵加而不服,恩厚而愈驕
。李德裕以一相而制御三鎮(zhèn),如運之掌
,使武宗享國長久
,天下豈有不平者乎
。
酒文言文朝廷
1. 經(jīng)典關于酒的古文 孔融的<
;難曹公表制酒禁書>
;和劉伶的<
;酒德頌>
<
;難曹公表制酒禁書>
酒之為德者久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瓐蚍乔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無以建太平
;孔非百觚
,無以堪上圣
;樊噲解厄鴻門
,非彘肩卮酒
,無以激其氣
;高祖非醉斬白蛇
,無以暢其靈
;景帝非醉幸唐姬
,無以開中興
;袁盎非醇醪之力
,無以脫其命
;定國非酣飲一斛
,無以決其法
。故酈生以高陽酒徒,著功于漢
;屈原不哺糟啜醴
,取困于楚
。由是觀之
,酒何負于治哉
!”
<
;酒德頌>
有大人先生者
,以天地為一朝
,萬朝為須臾
,日月為扃牖
,八荒為庭衢
。行無轍跡
,居無室廬
,暮天席地
,縱意所如
。止則操卮執(zhí)觚
,動則挈(木盍ke)提壺
,唯酒是務
,焉知其余
?
有貴介公子
,縉紳處士
,聞吾風聲
,議其所以
。乃奮袂攮襟
,怒目切齒
,陳說禮法,是非鋒起
。先生于是方捧罌承槽,銜杯漱醪
。奮髯箕踞[注]
,枕麴藉糟
,無思無慮
,其樂陶陶
。兀然而醉
,豁爾而醒
。靜聽不聞雷霆之聲
,熟視不睹泰山之形
,不覺寒暑之切肌
,利欲之感情
。俯觀萬物
,擾擾焉如江漢三載浮萍
;二豪侍側(cè)焉
,如蜾蠃之與螟蛉
。
2. 唐玄宗戒酒 文言文翻譯 次柳氏舊聞 (唐)李德裕 著 次柳氏舊聞 1 大和八年秋
,八月乙酉
,上于紫衣殿聽政
,宰臣涯已下奉 職奏事.上顧謂宰臣曰:"故內(nèi)臣力士終始事跡
,試為我言之. "臣涯即奏:"上元中
,史臣柳芳得罪
,竄黔中
,時力士亦從 巫州
,因相與周旋.力士以芳嘗司史
,為芳言先時禁中事,皆 芳所不能知.而芳亦有質(zhì)疑者
,芳默識之.及還,編次其事
, 號曰《問高力士》.上曰:"令訪故史氏,取其書."臣涯等 既奉詔
,乃召芳孫
,度支員外郎璟詢事.璟曰:"某祖芳
,前 從力士問覼縷,未竟.復著唐歷
,采摭義類相近者以傳之.其 余或秘不敢宣,或奇怪
,非編錄所宜及者,不以傳."今按求 其書
,亡失不獲.臣德裕,亡父先臣與芳子
,吏部郎中冕,貞 元初俱為尚書郎.后謫官
,亦俱東出.道相與語,遂及高力士 之說
,且曰:"彼皆目睹
,非出傳聞
,信而有征
,可為實錄." 先臣每為臣言之.臣伏念所憶授
,凡十有七事.歲祀久
,遺稿 不傳.臣德裕,非黃瓊之達練
,能習故事;愧史遷之該博
,唯 次舊聞.懼失其傳
,不足以對大君之問
,謹錄如左,以備史官 之闕云. 玄宗之在東宮
,為太平公主所忌
,朝夕伺察
,纖微聞于上. 而宮闈左右亦潛持兩端
,以附太平之勢.時元獻皇后得幸
,方 娠
,玄宗懼太平
,欲令服藥除之
,而無可與語者.張說以侍讀 得進太子宮中
,玄宗從容謀及說,說亦密贊其事.他日
,說又 入侍
,因懷去胎藥三煮劑以獻.玄宗得其藥
,喜
,盡去左右
, 獨構火殿中
,煮未及熟
,怠而假寐.弓蚃之際
,有神人長丈 余,身披金甲
,操戈繞藥鼎三匝,煮盡覆而無遺焉.玄宗起視
, 異之
,復增火,又抶一劑,煮于鼎中.因就榻
,瞬目以候之
, 而見神覆煮如初.凡三煮皆覆,乃止.明日,說又至
,告其詳
, 次柳氏舊聞 2 說降階拜賀曰:"天所命也,不可去."厥后
,元獻皇后思食 酸
,玄宗亦以告說
,說每因進經(jīng)
,輒袖木瓜以獻.故開元中
, 說恩澤莫之與比
,肅宗之于說子均
,垍
,若親戚昆弟云.芳本 張說所引
,說嘗自陳述
,與力士詞協(xié)也. 玄宗初即位
,體貌大臣
,賓禮故老
,尤注意于姚崇
,宋璟, 引見便殿
,皆為之興
,去則臨軒以送.其他宰臣
,優(yōu)寵莫及. 至李林甫以宗室近屬
,上所援用
,恩意甚厚
,而禮遇漸輕.及 姚崇為相
,嘗于上前請序進郎吏
,上顧視殿宇不答
,崇再三言 之
,冀上少售
,而卒不對.崇益恐
,趨出.高力士奏曰:"陛 下初承鴻業(yè)
,宰臣請事
,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
,陛下不視
, 臣恐宰臣必大懼."上曰:"朕既任崇以庶政
,事之大者當白 奏
,朕與之共決
;如郎署吏秩甚卑
,崇獨不能決
,而重煩吾耶 "崇至中書
,方悸不自安
,會力士宣事
,因為言上意,崇且 解且喜.朝廷聞者
,皆以上有人君之大度,得任人之道焉. 魏知古起諸吏
,為姚崇引用
,及同升也
,崇頗輕之.無何
, 請知古攝吏部尚書
,知東都選士事
,以吏部尚書宋璟門下過官. 知古心銜之
,思有以中之者.時崇二子并分曹洛邑
,會知古至
, 恃其家君
,或招顧請托.知古歸
,悉以上聞.它日
,主召崇
, 從容謂曰:"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 "崇揣知上意
,因奏 云:"臣有三子
,兩人皆分司東都矣.其為人欲而寡慎,是必 以事干知古.然臣未及問之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
,欲微 動崇,而意崇私其子
,或為之隱.及聞崇所奏,大喜
,且曰: "卿安從知之 "崇曰:"知古微時
,是臣之所慰薦
,以至榮 達.臣之子愚
,謂知古見德
,必容其非
,故必干之."上于是 明崇不私其子之過,而薄知古之負崇也.上欲斥之
,崇為之請 曰:"臣有子無狀,撓陛下法
,陛下特原之
,臣為幸大矣.而 猶為臣逐知古
,海內(nèi)臣庶必以陛下為私臣矣
,非所以俾元化也. 次柳氏舊聞 3 "上久乃許之.翌日
,以知古為工部尚書
,罷知政事. 源乾曜因奏事稱旨,上悅之
,于是驟拔用,歷戶部侍郎
, 京兆尹,以至宰相.異日
,上獨與力士語曰:"爾知吾拔用乾 曜之速乎 "曰:"不知也."上曰:"吾以其容貌
,言語類 蕭至忠,故用之."力士曰:"至忠不嘗負陛下乎陛下何念之 深也 "上曰:"至忠晚乃謬計耳.其初立朝
,得不謂賢相乎 "上之愛才宥過
,聞者無不感悅. 蕭嵩為相,引韓休為同列.及在位
,稍與嵩不協(xié)
,嵩因乞 骸骨,上慰嵩曰:"朕未厭卿
,卿何庸去 "嵩俯伏曰:"臣 待罪相府
,爵位已極,幸陛下未厭臣
,得以乞身.如陛下厭臣, 臣首領之不保
,又安得自遂 "因隕涕.上為之改容,曰:" 卿言切矣,朕思之未決.卿第歸
,至夕當有使.如無使,旦日 宜如常朝謁也."及日暮
,命力士詔嵩曰:"朕惜卿,欲固留
, 而君臣始終
,貴全大義
,亦國家美事也.今除卿右丞相."是 日
,荊州始進柑子
,上以素羅包其二以賜之. 玄宗好神仙
,往往詔郡國征奇異士.有張果者
,則天時聞 其名
,不能致.上亟召之
,乃與使偕至.其所為
,變怪不測. 又有刑和璞者
,善算心術視人
,投算而能究知善惡夭壽.上使 算果
,懵然莫知其甲子.又有師夜光者
,善視鬼
,后召果與坐
, 密令夜光視之.夜光進曰:"果今安在臣愿得見之."而果坐 于上前久矣
,夜光終莫能見.上謂力士曰:"吾聞奇士至人, 外物不足以敗其中
,試飲以堇汁,無苦者乃真奇士也."會天 寒甚
,使以汁進果.果遂飲,盡三卮,醇然如醉者
,顧曰:" 非佳酒也."乃寢.頃之,取鏡視其齒
,已盡焦且黧矣.命左 右取鐵如意以擊齒
,盡墮
,而藏之于帶.乃于懷中出神
。
3. 楚王賜群臣酒文言文譯文是什么 楚王賜群臣酒
,日暮酒酣
,燈燭滅
,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
,美人援絕其冠纓
,告王曰:「今者燭滅
,有引妾衣者
,妾援得其冠纓持之
,趣火來上,視絕纓者
。」王曰:「賜人酒
,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jié)而辱士乎
?」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
,不絕冠纓者不歡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谷撼及儆杏嗳私越^去其冠纓而上火
,卒盡歡而罷
。居三年
,晉與楚戰(zhàn)
,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奮
,首卻敵
,卒得勝之
,莊王怪而問曰:「寡人德薄
,又未嘗異子
,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
?」對曰:「臣當死
,往者醉失禮
,王隱忍不加誅也
;臣終不敢以蔭蔽之德而不顯報王也
,常愿肝腦涂地
,用頸血湔敵久矣
,臣乃夜絕纓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顾鞌x軍,楚得以強
,此有陰德者必有陽報也。
參考譯文: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有次宴請群臣
,直喝到天都黑了,就點上蠟燭接著喝
,這時蠟燭突然滅了,這時候楚莊王的一個寵妃正在大臣席上敬酒
,有個大臣喝高了
,就趁黑燈瞎火的當口調(diào)戲這位美人
,這樣美人一伸手把這個人的帽纓扯下來了
。美人摸黑跑到楚莊王那兒對他說:“剛才蠟燭滅后
,有人調(diào)戲我
,我把他的帽纓弄下來了
,你趕緊命人點燈
,一看就知道是誰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背f王說:“是我讓他們喝酒的
,醉后失禮是人之常情
,怎么能因此侮辱大臣呢
?
!”馬上命令群臣說:“大家都把帽纓扯下來
,一醉方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蟪紓兌及衙崩t扯掉
,然后點燈接著喝酒
,盡歡而散
。三年以后
,晉國與楚國交戰(zhàn)
,有一位大臣奮勇爭先
,五場戰(zhàn)斗都沖殺在最前面
,首先殺敗了晉軍。楚莊王感到奇怪就問這位大臣說:“我的德行不夠高
,從來沒有重視過你,你這次為什么奮不顧死呢
?”這位大臣說:“我罪當死,上次宴會上調(diào)戲美人的就是我
,大王您寬宏大量不治我的罪
,我因此一定要為您肝腦涂地,沖鋒陷陣
。我就是那晚被扯斷帽纓的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本瓦@樣打敗了晉軍,楚得以強勝諸國
,這便是暗中的道德必定會有顯明的報償(的證明)
。
4. 文言文《宋人酤酒》翻譯 文言文《宋人酤酒》翻譯如下: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
,遇客甚謹
,為酒甚美
,縣幟甚高著
,然而不售
,酒酸
。怪其故
,問其所知閭者楊倩
,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
,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蛄钊孀討彦X挈壺罋(wěng)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
,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國亦有狗
。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
,大臣為猛狗迓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為蔽脅
,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
宋國有個賣酒的人,賣酒很公平
,對待顧客十分小心恭敬
,釀制的酒也很好喝,賣酒的標幟掛得很高很顯眼
,然而酒就是賣不出去
。酒都發(fā)酸了,他感到很奇怪
,于是去問他所熟識的鄰居年長的楊倩
。楊倩說:“你家的狗很兇猛吧?”賣酒的說:“狗兇猛
,為什么酒就賣不出去呢
?”楊倩說:“人們害怕它呀
!有人讓小孩帶著錢,提著酒壺去買酒
,狗就迎面撲上來去咬他,這就是你的酒酸了也賣不出去的原因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國家也有猛狗
。有才能的人懷著治國之術
,想要用它使大國的君王明察起來
;有的大臣就是惡犬
,迎面撲來咬他們
。這就是國君所以受蒙蔽
,受挾制的原因
,也是有本領的人不能被重用的原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5. 酒在古文中象征的情感 1杜康 傳說中最早釀酒的人,后故以其名代稱酒
。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元好問《鷓鴣天》:“總道忘憂有杜康
,酒逢歡處更難忘
。”
2觴酌 原為兩種飲酒器具
,后亦用作酒的代稱。曹植《酒賦》:“若耽于觴酌
,流情縱逸
,先王所禁
,君子所斥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韋應物《簡寂觀西澗瀑布下作》:“茶果邀真?zhèn)H
,觴酌洽同心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3綠蟻 酒面上漂浮的綠色泡沫,因似蟻狀
,故名。
也用作酒的代稱
。謝朓《在郡臥病呈沈尚書》:“嘉魴聊可薦,綠蟻方獨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4歡伯 因為酒能消憂解愁
,給人們帶來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