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英國雕塑家
,作品屢獲大獎
。一次記者采訪他
,請教雕塑的秘訣。雕塑家說:“所謂秘訣
,只有兩點:第一是要把鼻子雕大一點
,第二是要把眼睛雕小一點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記者不解地問:“鼻子大眼睛小,那雕出的人像不是太難看了嗎 ”

雕塑家解釋道:“鼻子大眼睛小
,就有修改的余地
。你想,如果鼻子大了
,還可以往小里修改
;眼睛小了,還可以向外擴大
。反之
,如果一開始鼻子雕小了,就再也無法加大了
;眼睛雕大了
,也沒辦法改小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記者茅塞頓開
。這位雕塑家的智慧,對做人也是一種啟示:為人處世
,要為自己和他人留一些余地
,話不可說滿,事不可做絕
。只有這樣
,你才能行動自如,別人也會更加自在
。
“留余地”不是向他人妥協(xié)退讓,而是讓自己走向更大的舞臺
凡事留有余地是人們生活中閑聊時經(jīng)常說的
,不管對人還是對事都不要做的太絕了
!一個人如果把什么事都做的很強硬
,時間久了就會失去很多東西。不管是親情
,有情
,還是愛情,都會因為不肯退步
,不留余地而失去
。
相信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幾乎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經(jīng)歷過
,最常見的就是失去一些友情。無論是誰失去誰
,都是因為不給對方“留余地”
,沒有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思考自己,失去的時候還振振有詞地說自己沒有做錯
,而是對方做錯了
。
就比如一晚上狂風(fēng)大作,早上起來見得最多的就是有很多樹被折斷了
,有多少人見過路邊的小草被吹斷的
?柔軟的藤蔓被吹斷的?為什么那些粗壯的大樹被吹斷了
?因為它們都太過于剛強
,不會變得很柔軟,面對更強大力量的時候只能被折斷
。正直
,剛強固然重要,但不是面對一切的事情都需要正直和剛強的
,有的時候順從也是另外一種剛強
。
所以“留余地”不要理解成一種不正直,不剛強
,恰巧這是一個智慧之人的聰明處世
,利用好那種智慧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
待人處事給他人留余地
,不是一種“妥協(xié)和退讓”
,而是給彼此都留下一點空間,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發(fā)生
。大多數(shù)時候許多人認(rèn)為這是一種懦弱和妥協(xié)
,不應(yīng)該給別人任何機會,也沒有理由給不認(rèn)識或者不熟悉的人讓步
。
凡事留有余地,做人要留退路(上)
做人難,難做人
。很多時候
,不僅要給別人留有余地,還要給自己鋪個臺階
。如果不具備一點“心機”
,做人就會陷入死胡同,既沒有退路
,也沒有出路
,只能阻在死路上,哀嘆絕路
。
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dāng)念下場時
俗話說“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劉禹錫的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道出了多少興衰榮辱
,朝代更替
。人在鼎盛之時就好比沸騰的開水,如果不迅速降溫
,沒過多久便會蒸發(fā)得無影無蹤
。懂得“釜底抽薪而止沸”之人,才能避開即將到來的殺身之禍
,才是真正人杰中的人杰
。
清末名相曾國藩,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而達(dá)到事業(yè)頂峰之時
,深知權(quán)高震主
、盛極必衰的道理,因而迅速果斷地采取示弱之舉
,避免了一場即將到來的權(quán)力之爭
,甚至有可能招來的殺身之禍,實為明智之舉
,這等“心機”和遠(yuǎn)見
,值得后人研究和效仿。
攻克天京
,這是曾國藩率湘軍出戰(zhàn)以來的最大勝利
,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兩人的聲望如日中天,達(dá)到了極盛
。清政府便對這些“櫛風(fēng)沐雨
,艱苦備嘗”的功臣們進行了賞賜。曾國藩被賞加太子太保銜
,賜封一等侯爵
,世襲罔替,并賞戴雙眼花翎
;曾國荃被賞加太子少保銜
,賜封一等伯爵,并賞戴雙眼花翎
。對于如此隆重的封賞
,曾國藩十分感激:“我朝酬庸之典,以此次最隆
,愧悚戰(zhàn)兢
,何以報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然而這一切,僅僅是加給曾國藩兄弟二人表面上的榮耀
。暗地里
,曾國藩兄弟二人所面臨的是無數(shù)洶涌的“漩渦”,這些漩渦的產(chǎn)生的能量足以將其卷入萬劫不復(fù)的深淵
。
天京被攻克以后
,曾國藩已非昔日京城中手無一兵一卒的兵部侍郎,他的門生故吏已遍及于東南各地
,上至巡撫
,下至提督。同時
,曾國荃手里亦掌握著“精悍”的5萬湘軍
,這無疑給清政府的統(tǒng)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天京陷落后
,清政府最大的憂患
,已不再是太平天國的余部,而是兵權(quán)愈來愈大的兩江總督曾國藩
,和以湘軍為中心的漢族地主階級的政治
、軍事力量。這就要求清政府必須從中央與地方
、集權(quán)與分權(quán)這一總體戰(zhàn)略出發(fā)
,而這一特殊的政治需求決定了曾國藩在成功之后逃脫不了被奪權(quán)的命運。
在天京陷落以后,清政府即已開始著手限制曾國藩勢力的膨脹
。清政府利用湘軍內(nèi)部固有的矛盾
,迅速提拔和扶植曾國藩手下的將領(lǐng),他們的地位迅速提高
,以至于與曾國藩地位不相上下
。當(dāng)左宗棠的左系湘軍與沈葆楨結(jié)成同盟,并脫離曾國藩
,向其發(fā)起挑戰(zhàn)時
,清政府則大加利用,暗中支持左
、沈與曾國藩分庭抗禮
,從內(nèi)部瓦解曾國藩的勢力。而對于曾國荃則竭力進行壓制
,不讓其有抬頭的機會
,雖已升任浙江巡撫,卻以尚未赴任為借口
,不允許其單折奏事
。
面對大有“狡兔死,走狗烹
,飛鳥盡
,良弓藏,敵國破
,謀臣亡”之勢的曾國藩
,如何擺脫眼前的困境,確實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其實
,在天京陷落前的一段時期里,曾國藩就已經(jīng)對大功告成后如何收場的問題進行了思考
。當(dāng)天京陷落以后
,面對朝廷的猜忌和隨之而來的種種為難之舉,曾國藩早已洞若觀火
,并有了思想準(zhǔn)備
。要想善其末路,必須自剪羽翼
。
曾國藩時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富貴常蹈?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一殘酷的 歷史 教訓(xùn),他十分清楚“狡兔死
,走狗烹
,飛鳥盡
,良弓藏,敵國破
,謀臣亡”的封建統(tǒng)治術(shù)
,因此只有推美讓功,才能持盈保泰
。當(dāng)曾國藩從安慶趕至江寧的時候
,“一攬子”的解決方案已完全成熟。
曾國藩到達(dá)南京以后
,七月初四“定議裁撤湘勇”
,在七月初七的奏折中,向清廷表示
,“臣統(tǒng)軍太多
,即擬裁撤三四萬人,以節(jié)靡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在裁撤湘軍的同時,也奏請曾國荃因病開缺
,回籍調(diào)養(yǎng)
。曾國荃攻陷天京的所作所為,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
。同時
,清政府對他也最為擔(dān)心,惟恐他登高一呼
,從者云集,所以既想讓他早離軍營而又不讓其赴浙江巡撫任
。無奈
,曾國藩只好以其病情嚴(yán)重,開浙江巡撫缺
,回鄉(xiāng)調(diào)理
,很快清政府便批準(zhǔn)了曾國藩所奏,并賞給曾國荃人參六兩
,以示慰藉
。而曾國荃對此卻大惑不解,但曾國藩卻深知其中利害關(guān)系
,極力勸說
。
隨后,曾國荃返回家鄉(xiāng)
,怨氣難消
,以致大病一場。從此,辭謝一切所任
,直至同治五年春
,清政府命其任湖北巡撫,他才前往上任
。曾氏以退為進
、以退護官的為官之謀,令后人不由不為之嘆服
。裁撤湘軍
,是曾國藩謀事在先,“盛時常作衰時想”的一個典型事件
。
曾國藩一貫主張“盛時常作衰時想
,上場當(dāng)念下場時,富貴人家
,不可不牢記此二語也”
。
人的職位越高、功名越大
,越容易頤指氣使
、得意忘形,而此時遭來的怨憤和嫉諱也越多
。曾國藩之所以受到一個多世紀(jì)以來許多偉人
、名人的崇拜,成為封建時代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與他善收晚場有很大關(guān)系
。
曾國藩曾寬慰、告誡弟弟說:我們現(xiàn)在處于極好之時
,家事有我一個人擔(dān)當(dāng)
,你們就一心一意做個光明磊落、鬼服神欽的人
。待到名聲既出
,信義既出,即使隨便答言
,也會無事不成
。所以不必貪財,不必占便宜
。
可見
,曾國藩是把名譽和貪婪相聯(lián)系的,貪婪的人
,惡名加身
;大度的人
,清譽在外。一旦名聲遠(yuǎn)揚
,就可以不拘小節(jié)了
。曾國藩的見識可謂高拔,甚至可以說有點狡猾
,他把好名聲看成人的立身之本
,本應(yīng)正,源要清
,不可本末倒置
。
曾國藩對家族的名望和聲譽十分看重,為了保持這個家庭的名望和聲譽
,他可以說是做到了殫精竭慮
、鞠躬盡瘁。
常言道
,樹大招風(fēng)
。由于家大業(yè)大勢大,兄弟幾人都在朝廷做大官
,于是乎外面就有不少關(guān)于他們兄弟的傳聞
。
曾國藩就不止一次地聽說過對他們兄弟惡行的指責(zé),他聽了以后
,不想秘而不宣
,而是一一轉(zhuǎn)告各位兄弟;或者直接責(zé)備
,或者委婉相勸
,希望他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正是由于曾國藩的深謀遠(yuǎn)慮和殫精竭慮
,才保住了曾氏家族獲得的巨大榮譽和政治資產(chǎn)。在曾國藩攻克天京后
,其個人聲望和軍事實力都達(dá)到頂峰,他的不少部下都暗示曾國藩舉兵起事
,以恢復(fù)漢族江山
,對此曾國藩婉言謝絕,并以一幅“倚天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o數(shù)
,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對聯(lián)來表明心跡。
曾國藩一生深諳為官處世之道
,尤其是在達(dá)到頂峰之后深知樹大招風(fēng)的道理
,自剪羽翼助其渡過“生死玄關(guān)”
,在封建末期落得了“圣相”的美譽,歷來被后人所稱道
。
凡事留有余地,退一步絕無壞處
大千世界,最難測的便是人心
,某些人貌視正人君子
,平時總是嬉皮笑臉,但下起手來比誰都狠
,比誰都黑
。對于這種背后捅刀子的小人,下策為躲
,三十六計“躲”為上計
;中策為制,假手他人
,將其制服
;上策為除,陰謀陽謀
,除去為上謀
。
《三十六計》最后一計是“走為上”,原計曰:“全師避敵
,左次無咎
,未失常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苯褡g為
,全軍退卻,避開敵人
,以退為進
,待機破敵,這不違背正常的用兵法則
。
走
,表面看來是退,實際是最高的戰(zhàn)法
,它具有切實的實用性
,令人有“與其賣弄小聰明,倒不如退為佳”的感覺
。
走的計策
,在做人做事上,則有“隨退隨進”一說
。隨退隨進
,不是懦弱的象征
,而是有“心機”的表現(xiàn)。蘇東坡《與程秀才書》中講到:“我將自己整個人都交付給了老天爺
,聽其運轉(zhuǎn)
,順流而行,遇到低洼就停止
,這樣不管是行
,還是止,都沒有什么不好的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碧K東坡主張,人應(yīng)當(dāng)順天意
,進退不強求
。這就像大自然有陰晴,月亮有圓缺
,季節(jié)有冬夏
,天氣有冷暖。萬事如意只是人們的美好愿望
,人生難得一帆風(fēng)順
。
莊子曾講,窮通皆樂
;蘇軾則言
,進退自如。無論是莊子的窮通
,還是東坡的進退
,同指一種做事的策略。窮通是指人實際的境況遭遇
,進退是指人主觀的態(tài)度和行動
。莊子認(rèn)為,凡事順應(yīng)自然
,不去強求
,才能過著自由安樂的生活。蘇軾認(rèn)為
,人只有安于時代的潮流
,應(yīng)用自然法則,才能進退自如
,窮通皆樂
。如此看來
,進退即是做人的大道理
、大智慧
。
我們常說:“做人不要做絕,說話不要說盡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绷H曾頑固不化,蔑視藺相如
,到最后
,不得不肉袒負(fù)荊,登門向藺相如謝罪
。鄭莊公說話太盡
,無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見母
。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線
,日后好見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狈彩露寄芰粲杏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方可避免走向極端。特別在權(quán)衡進退得失的時候
,務(wù)必注意適可而止
,盡量做到見好便收。
春光雖好
,但總有盡時
。人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高潮和低潮
。人無千日好
,花無百日紅。就像搓牌一樣
,一個人不能總是得手
,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壞牌的開始。所以
,見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贏家
。做人的真諦就在于此,與人相交
,不論是同性知己還是異性朋友
,都要有適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
,既可避免勢盡人疏
、利盡人散的結(jié)局,同時友誼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見出真情
。越是形影不離的朋友越容易反目為仇
。因此
,古人告誡說:“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奔词故嵌鲪鄯蚱蓿扉L日久的耳鬢廝磨
,也會有愛老情衰的一天
。北宋詞人秦少游所謂“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不止是勞燕兩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
,更應(yīng)為做人交友的處世之道。
好處不要自己占絕
一個人做事千萬別做絕
,好處全部得盡
,這樣的話你得勢時雖然做到了初一,但等你失勢時人家就會做到十五
,到頭來自己說不定就會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所以有好處時一定要分人一杯羹,這叫“與人方便
,自己方便”
。
清朝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一生縱橫官場與商場
,黑白兩道
,上下通吃,做人真正地做到了“人精”的地步
,他做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便是“利益均沾
,資源共享”。這才成就了他一段“不朽”的傳奇
。
胡雪巖做生意
,永遠(yuǎn)會把人緣放在第一位,“人緣”
,對內(nèi)指員工對企業(yè)忠心耿耿
,一心不二;對外指同行的相互扶持
、相互體貼
。
胡雪巖對于金錢的看法有他獨到見解,其中
,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與他人分一杯羹
,好處共享。
有一次,胡雪巖打聽到一個消息說外面運進了一批先進
、精良的軍火
。消息馬上得到進一步的確定,胡雪巖知道這又是一筆好生意
,做成一定大有賺頭。他立即找外商聯(lián)系
,憑借他老道的經(jīng)驗
,高明的手腕,以及他在軍火界的信譽和聲望
,胡雪巖很快就把這批軍火生意搞定
。
正當(dāng)春風(fēng)得意之時,他聽商界的朋友說
,有人在指責(zé)他做生意不仁道
。原來外商已準(zhǔn)備把這批軍火以低于胡雪巖出的價格,賣給軍火界的另一位同行
,只是在那位同行還沒有付款取貨時
,就又被胡雪巖以較高的價格買走了,使那位同行喪失了賺錢的好機會
。
胡雪巖聽說這事后
,對自己的貿(mào)然行事感到慚愧。他隨即找來那位同行
,商量如何處理這事
。那位同行知道胡雪巖在軍火界的影響,怕胡雪巖在以后的生意中與自己為難
,所以就不好開列條件
,只好推說這筆生意既然讓胡老板做成了就算了,只希望以后留碗飯給他們吃
。
事情似乎就可以這么輕易地解決了
,但胡雪巖卻不然,他主動要求那位同行把這批軍火“賣”給他
,同樣以外商的價格
,這樣那位同行就吃個差價,而不需出錢
,更不用擔(dān)風(fēng)險
。事情一談妥,胡雪巖馬上把差價補貼給了那位同行
。那位同行甚為佩服胡雪巖的商業(yè)道德
。
如此協(xié)商一舉三得,胡雪巖照樣做成了這筆好買賣;沒有得罪那位同行
;博得了那位同行衷心的好感
,在同行中聲譽更加高了。這種通達(dá)的手腕和高超的做人“心機”日益鞏固著他在商界的地位
,成為了他在商界縱橫馳騁的法寶
。
不趁人之危搶人飯碗是胡雪巖圓融的處事方式的具體體現(xiàn)。他一直恪守這一準(zhǔn)則
,使得他在商界中獲得了極好的名聲
。
胡雪巖在外經(jīng)商多時,盡管自己不愿意做官
,但和場面上人物來往身上沒有功名
,顯得身份低微,才買了個頂戴
,后來王有齡身兼三大職務(wù)
,顧不了杭州城里的海運局,正好胡雪巖捐官成功
,王有齡就說要委任胡雪巖為海運局委員
,等于王有齡在海運局的代理人。
對此
,胡雪巖以為不可
。他的道理也很簡單,但一般人就是辦不到
,其中關(guān)鍵
,在于胡雪巖會退一步為別人著想。胡雪巖直告王有齡
,海運局里有個周委員
,資格老、輩分早
,如果王有齡卸任
,應(yīng)由周委員替代才是,如果貿(mào)然讓胡雪巖坐上這個位子
,等于搶了周委員應(yīng)得的好處
。反正周委員已經(jīng)被他收服,如果由周某代理當(dāng)家
,凡事還是會與胡雪巖商量
,等于還是胡雪巖幕后代理。既然如此
,就應(yīng)該把代理職位賞給周委員
。
這樣一來
,胡雪巖避免了將周委員的好處搶去,也避免為自己將來樹立一個潛在的敵人
。所以說
,他的“舍”實在是極有眼光、有遠(yuǎn)見的
。
利用同樣的觀念
,胡雪巖還曾幫助了王有齡一次。王有齡官場得意
,身兼湖州府知府
、烏程縣知縣、海運局坐辦三職
,王有齡在四月下旬接到任官派令,身邊左右人等無不勸他
,速速趕在五月一日接任視事
。之所以有這等建議,理由很簡單:盡早上任
,盡早摟到端午節(jié)“節(jié)敬”
。
清代吏制昏暗,紅包回扣
、孝敬賄賂乃是公然為之
,蔚為風(fēng)氣。風(fēng)氣所及
,冬天有“炭敬”
,夏天有“冰敬”,一年三節(jié)另外還有額外的收入
,稱為“節(jié)敬”
。浙江省本來就是江南膏腴之地,而湖州府更是膏腴中的膏腴
,各種孝敬自然不在少數(shù)
,王有齡四月下旬獲派為湖州知府,左右手下各路聰明才智之士無不勸他趕快上路
,趕在五月一日交接
。如此一來,剛上任就能大摟“節(jié)敬”
。
王有齡就此詢問胡雪巖的意見
,胡雪巖卻說:“銀錢有用完的一天,朋友交情卻是得罪了就沒得救
!”他勸王有齡等到端午節(jié)之后
,再走馬上任
。
胡雪巖之所以這樣建議是有多方面考慮的,王有齡不是湖州第一任知府
,在他之前還有前任
,別人在湖州府知府衙門混了那么久,就指望著端午節(jié)敬
,王有齡名正言順可以搶在頭里接事
,搶前任的節(jié)敬,當(dāng)然名正言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牵@么一來
,無形中就和前任結(jié)下梁子
,眼前當(dāng)然沒事,但保不準(zhǔn)什么日后時候就會發(fā)作
。要是將來在要命關(guān)鍵時刻發(fā)作
,墻倒眾人推,落井猛石下
,那可就劃不來了
。
胡雪巖深深明白,好處自己不能占絕
,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吃干抹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