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不到1%的人關(guān)注我們
你真的很特別
寫在初春

2021-3-2
文/余秋雨 在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
,我曾不斷地向東 望,遙想著一條古道上的大批行走者,由東朝西而來
。那是三千三百年前商王朝首都的一次大遷徙,由國王盤庚帶領(lǐng)
。
他們的出發(fā)地
,是今天山東曲阜,當時叫奄
。他們的目的地,就是殷
,今天的河南安陽
。
這次大遷徙帶來了商王朝的黃金時代,也極大地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早期生命力
。我們從甲骨文、婦好墓
、青銅器中看到的那種偉大氣韻
,都是這次大遷徙的結(jié)果。
但是
,當時商王朝中有很多貴族是不贊成遷都的,還唆使民眾起來反對
,年輕的盤庚遇到了極大阻力
。
我們今天在艱深的《尚書》里還能讀到他為這件事發(fā)表的幾次演講。這些演講不知后人是否加過工
,但我想,大體上還應該是這位真正的“民族領(lǐng)路人”的聲音
。
聽起來
,盤庚演講時的神情是威嚴而動情的。
我且把《尚書 盤庚(中)》里所記載的他的一次演講
,簡單摘譯幾句:
現(xiàn)在我打算領(lǐng)著你們遷徙
,來安定邦國
。你們不體諒我的苦心
,還想動搖我,真是自找麻煩
。就像坐在船上卻不愿渡河,只能壞事,一起沉沒
。你們這樣不愿合作
,只圖安樂
,不想災難
,怎么還有未來 怎么活得下去
現(xiàn)在我命令你們同心合一,不要再用謠言糟踐自己
,也不讓別人來玷污你們的身心
。我祈求上天保佑你們
,而不會傷害你們
。我,只會幫助你們
。
盤庚在這次演講最后所說的話
,《尚書》記載的原文倒比較淺顯
往哉生生
!今予將試以汝遷
,永建乃家。
譯成白話文大概是:
去吧
,去好好地過日子吧!現(xiàn)在我就打算領(lǐng)著你們遷徙
,到那里永久地建立你們的家園
。
于是,遷都的隊伍浩浩蕩蕩出發(fā)了
。
有很多單轅雙輪的牛車,裝貨
,也載人
。
商族在建立商王朝之前,早就馴服了牛
。被王國維先生考證為商族“先公”之一的王亥,就曾在今天商丘一帶趕著牛車
,到有易部落進行貿(mào)易
,或者直接以牛群作為貿(mào)易品。這便是中國最早對“商業(yè)”的印象
。因此
,商人馭牛,到盤庚大遷徙時早已駕輕就熟
。
至于乘馬
,早在王亥之前好幾代的“相土”時期就已經(jīng)學會了。但不太普遍
,大多是貴族的專有。
遷徙隊伍中
,更多的是負重荷貨的奴隸
,簇擁在牛車、馬騎的四周
,蹣跚而行。
向西
,向西
。擺脫九世衰亂的噩夢,拔離貴族私門的巢穴
,走向太陽落山的地方
。
西風漸緊
,衣衫飄飄
,遠處,有一個新的起點
。
半道上,他們渡過了黃河
。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清楚他們當時是怎么渡過黃河的
。用的是木筏,還是木板造的船 一共渡了多少時間 有多少人在渡河中傷亡 但是
,作為母親河
,黃河知道
,正是這次可歌可泣的集體渡河
,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片大地的質(zhì)量,惠及百世
。
寫在過往日子里
渡過黃河,再向西北行走
,茫茫綠野洹水間
,有一個在當時還非常安靜但終究會壓住整部中國歷史的地名殷
。
由于行走而變得干凈利落的商王朝
,理所當然地發(fā)達起來了。
兩百多年后
,商王朝又理所當然地衰落了
,被周王朝所取代。
有一個叫微子的商王室成員
,順應了這次歷史變革
,沒有與商王朝一起滅亡
,他便是孔子的遠祖
。由此,孔子一再說自己“殷人也”
。
大概是到了孔子的前五代吧,孔氏家族又避禍到山東曲阜一帶來了
。
孔子出生的時候
,離盤庚遷殷的舊事,大概已有七八百年
。這一個來回
,繞得夠久遠
,又夠經(jīng)典
。
那個西遷的王朝和它后繼的王朝一起,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商周文明
,孔子所在的魯國地區(qū)也獲得了深厚的滋潤
。嚴格說來
,當時魯國已經(jīng)成為禮樂氣氛最濃郁的文化中心
,這也是孔子能在這里成為孔子的原因。
在文化的意義上
,曲阜,這個出發(fā)點又成了歸結(jié)點
。這一個來回
,繞得也是夠久遠,又夠經(jīng)典
。
孔子知道
,自己已成為周王朝禮樂制度的主要維護者
,但周王朝的歷史樞紐一直在自己家鄉(xiāng)的西邊,他從年輕時候開始就一再地深情西望
。三十四歲那年
,他終于向西方出發(fā),到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所在地洛邑(今洛陽)去“問禮”
。
他已經(jīng)度過了自己所劃定的“而立”之年
,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念和行為方向,也在社會上取得了不小的聲譽
,因此他的這次西行有一點派頭
。魯國的君主魯昭公為他提供了車馬仆役
,還有人陪同
。于是,沿著滔滔黃河
,一路向西
。
從山東曲阜到河南洛陽,在今天的交通條件下也不算近
,而在孔子的時代,實在是一條漫漫長路
。
孔子一路上想得最多的
,是洛陽城里的那位前輩學者
老子。
千里奔波
,往往只是為了一個人。這次要拜訪的這個人
,很有學問
,熟悉周禮,是周王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當然,也可以說是檔案館館長
,也可以說是管理員
,史書上記載他的身份是“周守藏室之史”。這里所說的“史”
,也就是“吏”
。
老子這個人太神秘了,連司馬遷寫到他的時候也是撲朔迷離
,結(jié)果
,對于他究竟比孔子大還是比孔子小,孔子到底有沒有向他問過禮的問題
,歷來在學術(shù)界頗多爭議
。我的判斷很明確,老子比孔子大
,孔子極有可能向他問過禮
。作出這種判斷的學術(shù)程序很復雜
,不便在一篇散文中詳細推演。
記得去年在美國休斯敦中央銀行大禮堂里講中國文化史
,有一位華裔歷史學家遞紙條給我
,說他看到有資料證明
,老子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
,請我?guī)椭饕稽c解釋。我說
,你一定是看到有的史書里把老子和太史儋當做同一人
。老子曾經(jīng)西出函谷關(guān)
,太史儋也曾經(jīng)西出函谷關(guān)去找秦獻公
,而太史儋出關(guān)的時間是在孔子去世一百多年之后,事情就這樣搞混了
。此外
,也有一些學者根據(jù)《老子》一書中的某些語言習慣
,斷定此書修編于孔子之后
。我的觀點是,更可信的資料證明
,把老子和太史儋搞混是漢代初年的事
,按照老子的出世思想
,他怎么可能出關(guān)去投奔秦獻公呢 至于書中的語言習慣
,則與后世學派門徒的不斷發(fā)揮、補充有關(guān)
,先秦不少古籍都有這種情況
。
我相信孔子極有可能向老子問過禮
,不僅有《禮記》
、《
莊子》
、《孔子家語》、《呂氏春秋》等古籍互證
,而且還出于一種心理分析:儒道兩家頗有對峙,儒家如此強盛尚且不想否認孔子曾向老子問禮
,只有一個原因
,那就是難于否認。
接下來的問題是
,孔子向老子問了什么,老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這就有很多說法了
,不宜輕易采信
。其實,各種說法都在猜測最大的可能
。
我覺得有兩種說法比較有意思
。一種說法是
,孔子問老子周禮
,老子說天下一切都在變,不應該再固守周禮了
。另一種說法是
,老子以長輩的身份開導孔子
,君子要深藏不露
,避免驕傲和貪欲。
如果真有第二種說法
,那就不大客氣了
。但在我想來
,卻很正常
。當時,孔子才三十多歲
,名聲主要在故鄉(xiāng)魯國
,遠在洛陽的老子對他并不太了解。見到他來訪時帶有車馬仆役
,又聽說是魯昭公提供的
,老子因此要他避免顯耀
、驕傲和貪欲
,是完全有可能的
。
按照老子的想法,周王朝沒救了
,也不必去救。一切都應該順其自然
,那才是天下大道
。過于急切地治國平天下,一定會誤國亂天下
。因此
,最好的歸宿是長途跋涉
,消失在誰也不知道的曠野
。
孔子當然不贊成
。他要對世間蒼生負責
,他要本著君子的仁愛之心
,重建一個有秩序、有誠信
、有寬恕的禮樂之邦
。他的使命是教化弟子
,然后帶著他們一起長途跋涉
,去向各國當權(quán)者游說。
他們都非常高貴
,卻一定談不到一起
,因為基本觀念差別太大
。但是
,憑著老子的超脫和孔子的恭敬,他們也不會鬧得不愉快
。
魯迅后來在小說《出關(guān)》中構(gòu)想他們談得很僵
,而且責任在孔子,這是出于“五四”這代人對孔子的某種成見
,當然更出于小說家的幽默和調(diào)侃。
認真說起來
,這是兩位真正站在全人類思維巔峰之上的偉大圣哲的見面
,這是中華民族兩個精神原創(chuàng)者的會合
。兩千五百多年前這一天的洛陽
,應有鳳鸞長鳴
。不管那天是晴是陰,是風是雨
,都貴不可言
。
他們長揖作別
。
稀世天才是很難遇到另一位稀世天才的
,他們平日遇到的總是追隨者、崇拜者
、嫉妒者
、誹謗者。這些人不管多么熱烈或歹毒
,都無法左右自己的思想。只有真正遇到同樣品級的對話者
,最好是對手
,才會產(chǎn)生著了魔一般的精神淬礪。淬礪的結(jié)果
,很可能改變自己,但更有可能是強化自己
。這不是固執(zhí)
,而是因為獲得了最高層次的反證而達到新的自覺。這就像長天和秋水驀然相映
,長天更明白了自己是長天,秋水也更明白了自己是秋水
。
寫在回憶中
今天在這里
,老子更明白自己是老子,孔子也更明白自己是孔子了
。
他們會更明確地走一條相反的路
。什么都不一樣
,只有兩點相同:一
,他們都是百代君子;二,他們都會長途跋涉
。
他們都要把自己偉大的學說變成長長的腳印
。
老子否認自己有偉大的學說,甚至不贊成世間有偉大的學說
。
他覺得最偉大的學說就是自然。自然是什么 說清楚了又不自然了
。所以他說“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
。
本來
,他連這幾個字也不愿意寫下來
。因為一寫,就必須框范道
,限定道
,而道是不可框范和限定的;一寫
,又必須為了某種名而進入歸類,不歸類就不成其為名
,但一歸類就不再是它本身。那么
,如果完全不碰道
,不碰名
,你還能寫什么呢
把筆丟棄吧
。把自以為是的言辭和概念,都驅(qū)逐吧
。
年歲已經(jīng)不小
,他覺得
,盼望已久的日子已經(jīng)到來了
。
他活到今天,沒有給世間留下一篇短文
、一句教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可以到關(guān)外的大漠荒煙中,去隱居終老了
。
他覺得這是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
,無悲可言,也無喜可言
。歸于自然之道
,才是最好的終結(jié),又終結(jié)得像沒有終結(jié)一樣
。
在他看來
,人就像水,柔柔地
、悄悄地向卑下之處流淌
,也許滋潤了什么,灌溉了什么
,卻無跡可尋
。終于滲漏了,蒸發(fā)了
,汽化了
,變成了云陰,或者連云陰也沒有
,這便是自然之道
。人也該這樣
,把生命滲漏于沙漠
,蒸發(fā)于曠野,這就誰也無法侵凌了
,“以其終不自為大
,故能成其大”。
“大”
,在老子看來就是“道”。
現(xiàn)在他要出發(fā)了
,騎著青牛
,向函谷關(guān)出發(fā)。
向西
。還是古道西風
,西風古道
。
洛陽到函谷關(guān)也不近
,再往西就要到潼關(guān)了
,已是今天的陜西地界。老子騎在青牛背上
,慢慢地走著。要走多久 不知道
。好在
,他什么也不急。
到了函谷關(guān)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聽說過了
。守關(guān)的官吏關(guān)
尹喜是個文化愛好者,看到未曾給世間留下過文字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要出關(guān)隱居
,便提出一個要求:能否留下一篇著作
,作為批準出關(guān)的條件
這個要求,對老子來說有些過分
,有些為難
。好在老子總是遇事不爭的,寫就寫吧
,居然一口氣寫下了五千字
。那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
道德經(jīng)》,也就是《老子》
。
寫完
,他就出關(guān)了
。司馬遷說:“莫知其所終
。”
這個結(jié)局最像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兜赖陆?jīng)》的真正結(jié)局在曠野沙漠
,沒有留給關(guān)尹喜。
魯迅《出關(guān)》中的這一段寫得不錯:
老子再三稱謝
,收了口袋
,和大家走下城樓,到得關(guān)口
,還要牽著青牛走路;關(guān)尹喜竭力勸他上牛
,遜讓一番后
,終于也騎上去了。作過別,撥轉(zhuǎn)牛頭
,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
。
不多久
,牛就放開了腳步
。大家在關(guān)口目送著,走了兩三丈遠
,還辨得出白發(fā)
、黃袍
、青牛
、白口袋,接著就塵頭逐步而起
,罩著人和牛
,一律變成灰色,再一會
,已只有黃塵滾滾,什么也看不見了
。
老子的白口袋里
,裝著他在關(guān)口寫作并講解《道德經(jīng)》的報酬十五個餑餑,這又是魯迅的小說手法了
。我喜歡魯迅對于老子出關(guān)后景象的散文化描寫
,尤其是把白、黃
、青全都變成灰色
,再變成黃塵的色彩轉(zhuǎn)換。而且
,還寫到關(guān)尹喜回到關(guān)上之后
,“窗外起了一陣風
,刮起黃塵來
,遮得半天暗”。老子會怎么樣
,很讓人擔憂了
。
不管怎么說
,這是中國第一代圣哲的背影
。
關(guān)尹喜是怎么處理那五千個中國字的
,我們不清楚,只知道它們是留下來了
。兩千五百多年后
,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
,世界上幾千年來被翻譯成外文而廣泛傳播的著作
,第一是《圣經(jīng)》,第二是《老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都~約時報》公布,人類古往今來最有影響的十大寫作者
,老子排名第一。全世界哲學素養(yǎng)最高的德國
,據(jù)調(diào)查
,《老子》幾乎每家一冊。
要不要感謝關(guān)尹喜 不知道
。
老子寫完五千個中國字之后出關(guān)的時間,我們也不清楚
,只知道孔子在拜別老子的二十年后
,也開始了長途跋涉。
其實這二十年間孔子也一直在走路
、教育
、考察、游說
、做官,也到過泰山東北邊的齊國
,只是走得不太遠
。五十五歲那年,他終于離開故鄉(xiāng)魯國
,帶著學生開始周游列國。
當時所謂的“列國”
,都是一些地方性的諸侯邦國,雖然與秦漢帝國之后的國家概念不太一樣
,卻也是一個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和軍事實體
。除了征服或結(jié)盟
,誰也管不了誰。
孔子的這次上路
,有點匆忙
,也有點惆悵。他一心想在魯國做一個施行仁政的實驗
,自己也曾掌握過一部分權(quán)力
,但最后還是拗不過那里由來已久的“以眾相凌,以兵相暴”的政治傳統(tǒng)
,他被魯國的貴族拋棄了。
他以前也曾對鄰近的齊國懷抱過希望
,但齊國另有一番浩大開闊的政治理念
,與他的禮樂思維并不合拍。例如那位小個子的杰出宰相晏嬰
,雖然也講“禮”卻又覺得孔子的“禮”過于繁瑣和倒退
。更何況
,孔子還曾為了魯國的外交利益得罪過齊國
。因此,別無選擇
,他還是沿著黃河向西
,去衛(wèi)國
。
向西
,總是向西,仍然是古道西風
,西風古道
。
二十年前到洛邑向老子問禮,也是朝西走
,當時走南路,這次走北路
。老子已經(jīng)去了更西的西方
,孔子怎么也不會走得像老子那么遠。老子的“道”
,止于流沙黃塵
;孔子的“道”
,止于宮邑紅塵
。
是啊
,紅塵。眼前該是衛(wèi)國的地面了吧 孔子仔細地看著路邊的景象
,高興地說:“這兒人不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他身邊的學生問:“一個地方有了足夠的人口
,接下來應該對他們做什么呢 ”
孔子只回答兩個字:“富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富了以后呢 ”學生又問
。
還是兩個字:“教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孔子用最簡單的回答方式表明
,他對如何治國早就考慮成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紤]成熟的標志
,是毫不猶豫,毫不 唆
。
學生們早已習慣于一路撿拾老師隨口吐出的精金美玉。就這樣
,師生一行有問有答
,信心滿滿地抵達了衛(wèi)國的首都帝丘。這地方
,在今天河南濮陽的西南部
。
孔子住在學生顏涿聚家里。很快
,衛(wèi)國的君主衛(wèi)靈公接見了孔子。
衛(wèi)靈公一開始就打聽孔子在魯國的俸祿
,孔子回答說俸米六萬斗
,衛(wèi)靈公立即答應按同樣的數(shù)字給予。不需上班而奉送高官俸祿
,這聽起來很爽快
,但接下來的事情就讓人郁悶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鬃右宦凤L塵仆仆,并不是來領(lǐng)取俸祿,而是來問政的
,衛(wèi)國宮廷沒有給他任何這方面的機會
。反而,后來因為衛(wèi)國的一個名人牽涉到某個政治事件,孔子曾經(jīng)與他有交往
,因此也受到懷疑并被監(jiān)視
,只能倉皇離去。
這個開頭
,在以后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間不斷重復
。
大多數(shù)國君一開始都表示歡迎和尊重孔子,也愿意給予較好的物質(zhì)待遇
,卻完全不在意他的政治主張,更加不希望他參與國政
。
孔子只能一次次失望離去
,每次離去總是仰天長嘆,每次到達又總是滿懷希望
。
正是這種希望
,使他的旅行一直結(jié)束不了
。
這十四年
,是他從五十五歲到六十八歲。這個年齡
,即便放在普遍壽命大大延長的今天
,也不適合流浪在外了。而孔子
,這么一位大學者,卻把垂暮晚年付之于無休無止的漫漫長途
,實在讓人震撼
。
更讓人震撼的是,這十四年
,他遇到的
,有冷眼
,有嘲諷
,有搖頭,有威脅
,有推拒
,有轟逐
,卻一點兒也沒有讓他猶豫停步。
他不是無處停步
。任何地方都愿意歡迎一個光有名聲和學問卻沒有政治主張的他。任何地方都愿意贍養(yǎng)他
、供奉他
、崇拜他,只要他只是一個話語不多的偶像
。但是
,他絕不愿意這樣
。
因此
,他總在路上。
“在路上”
,曾是二十世紀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的一個時髦命題
,東方華人世界也出現(xiàn)過“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的流浪者潮流
。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的青年流浪者們,大多玩過幾年就結(jié)束流浪
,開始用功讀書
。他們有可能讀到孔子,一讀
,他們就不能不嘲笑自己了:原來早在兩千五百年前
,有一位人類精神巨匠直到六旬高齡還在進行自我放逐
,還在一年年流浪
,居然整整十四年沒有下路,沒有回過故鄉(xiāng)
!
最徹底的“現(xiàn)代派”出現(xiàn)在最遙遠的古代,這也許會讓今天某些永遠只會拿著歷史年表說事的研究者們稍稍放松一點了吧
年年月月在路上
,總有一種鴻蒙的力量支撐著他
。一天孔子經(jīng)過匡地(今河南長垣),讓匡人誤認為是殘害過本地的陽虎
,被拘禁了整整五天
。剛剛逃出,才幾十里地,又遇到蒲地的一場叛亂
,被蒲人扣留
,幸虧學生們又打斗又講和,才勉強脫身
。在最危險的時候
,孔子安慰學生說: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天之將喪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
。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意思是說,周文王不在了
,文明事業(yè)不就落到我們身上了嗎 如果天意不想再留斯文
,那么從一開始就不會讓我們這些后輩如此投入斯文了。如果天意還想留住斯文
,那么這些匡人能把我怎么樣
!
那次從陳國到蔡國
,半道上不小心陷入戰(zhàn)場
,大家近七天沒有吃飯了,孔子還用琴聲安慰著學生
。
孔子看了大家一眼
,說:“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
,為什么總是徘徊在曠野 ”
學生子路說:“恐怕是我們的仁德不夠,人家不相信我們
;也許是我們的智慧不夠
,人家難于實行我們的主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孔子不贊成
,說:“如果仁德就能使人相信,為什么伯夷
、叔齊會餓死 如果智慧一定行得通,為什么比干會被殺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