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
“ 箕踞而坐”對于古人來說乃是大不敬,所謂箕踞而坐就是屁股坐在地上,兩腿叉開,略微彎曲。而究其原因竟發(fā)現(xiàn)古人的褲子是“開襠褲”,只有兩個褲管卻沒有襠,古人叫它“绔”。而有襠的褲子被發(fā)明出來是在南北朝時期。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嗎 快來跟小編一起探索吧。
漢代之前,凡有身份地位的人,無論男女都是一身裙裝,男子上衣下裳,女子只著長袍,內里沒有任何遮蔽物,可謂是腳下生風,清涼到底啊。而一般的農民等地位低下的人,出于御寒和勞動保護的需要,只穿“脛”?!懊劇敝挥袃蓚€褲管,褲管上綁著繩子拴在腰上,以此來防止褲管掉落。而且出于體統(tǒng),女子是不能穿“脛”的。到了漢朝,女子才被允許穿開襠褲。
有趣的是漢昭帝時期,宮女必須都穿有襠的褲子。《漢書 上官皇后傳》里講了一個故事:大將軍霍光權傾一時,當時的皇后是霍光的外孫女,也是另一位權臣上官桀的孫女。為了保證權利可以延續(xù)下去,霍光希望皇后獨享皇帝的寵幸,生個皇位繼承人?;实凵眢w不好,識眼色的醫(yī)官和侍從們規(guī)勸勸皇帝:“您身體不好應該少運動,有皇后就夠了”。為防止皇帝臨幸其他女子,便讓宮女們都穿上有襠的“窮褲”再系上幾條帶子,一時半會解不開,皇帝就不能隨時隨地行“周公之禮”了。而合襠褲也因此流傳至民間。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游牧民族占領北方,由于騎馬的需要,“绔”被安上了襠。但直至此時,绔和有襠褲也只是平分秋色。而到了唐朝,民風開化,政治清明,合襠褲流傳開來,上至九五至尊,下至平民百姓都穿合襠褲,甚至成為一種潮流。到了宋代,褲子的制作更加成熟,面料輕薄舒適,版型更加簡潔修身。直至此,褲子才真正發(fā)展開來。
現(xiàn)今社會褲子是每個人的日常搭配,而如此日常的衣物有這樣曲折的發(fā)展,是不是很有趣呢。END
往期回顧
第三百一十期|古代冷知識之唐朝生活篇(四)
古代冷知識之唐朝日常生活篇(五)
總第三百一十四期|古代冷知識之日常器物篇——眼鏡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主編:吳倩 薄雯雪
文字:董雪怡
排版:王鳳
古代的褲子通常都沒有褲襠,只有兩只褲腳管,上端連在一起,用帶系在腰間,所以叫做袴。《釋名》曰:跨也。兩股各跨別也。“袴是內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還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勞作時穿短衣,則袴內要系一兜襠布,就像日本大相撲運動員的裝束。在宋初的《盤車圖》中,還能見到這種穿法。連襠的短褲,叫做裈。裈短如牛鼻,俗稱犢鼻褲。司馬相如帶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著犢鼻褲當壚滌器,以羞辱卓王孫。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cgf/1048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德云社的那些事兒之捧哏與逗哏
下一篇: 總第三百一十七期紅樓美食知多少(七)